按照正常人的逻辑,如果每一单外卖的报酬是固定的,那么在一天只有24个小时的现实制约下,单次送餐的时间越短,每个人每天能接到的单数也就越多。换句话说,对于真正想挣钱的人来说,根本不需要系统设定一个时间,他们自己就会尽可能短的缩短单次送货的时间。
从另一方面来说,现实中也并非所有的东西都需要送的那么快。比如说水果、药品等等东西,用户的时效要求并没有那么高,稍微晚个十几分钟、半个小时也是能理解的。
饿了么的这个做法,看似是把选择权交给了消费者,但实际上却根本没改变外卖员的生存环境。就我对饿了么和美团的了解来说,你愿意选择多等5分钟,他们一定会在这5分钟之内顺路给外卖员多配一单。你的善心,在他们眼里是一文不值的。
如果饿了么真的想关心快递员的安全,最根本的还是要改变现有的以AI算法为核心的订单分配和限时体系。在我看来,按下面这几个方向改才是最重要的。
第一,取消强制性时间限制,只要激励机制合力,外卖员自己就会在效率与安全之间达到一个平衡;
第二,设立梯次价格,比如一份外卖半小时内送达5块,45分钟3元,1小时1元,让外卖员根据自己的需求来接单。如果外卖员接了半小时内送达的订单,最后没有送到,那么平台怎么处罚都可以。(另外,还可以给用户设置加急选项——因为不通外卖对配送时限的要求不一样,面条、米粉这类东西越快越好,时间长了口感会非常差。而包子、米饭相对来说会好一些。)
第三,将事故率、违章率纳入到配送站点的考核中,对于违章率、事故率高的配送站点进行降权。同时,监管部门实行重大事故负责制,凡在事故中出现人员死亡的站点立刻停止营运,并设置一定时间的整改期。整改期间区域内禁止同企业设立配送站点。
如果有人担心停止站点营运会不会给用户带来不便,这其实是想多了。一方面,如果美团的站点被停止营运,用户完全可以在饿了么上面点餐。另一方面,即便美团和饿了么都停止营运了,周边区域的外卖员也可以接单,只不过配送时间相对长一些而已(美团、饿了么都有全城送业务呢)。在后面这种情况下,该区域内的所有订单收益就全归了周边的区域,这种经济上的压力也可以规范运营人员的管理。
总之,真想改革就从体制上拿出诚意来,拿用户的善意去给自己的行为擦屁股,被骂也是活该。
系统预计配送时间增加5分钟不就好了
本来是平台和骑手的矛盾
凭什么转移给用户和骑手
发展到最后骑手超时都怪用户不点多等
企业握着刀,问用户杀不杀。
……………………
知乎小透明第一次获得这么高赞,竟然被折叠了,伤心。
前排高赞回答的都挺好的,我也就抖个机灵,希望:“从业者们在用技术、用商业化的思维去做产品的时候,也能够建立一个向善的理念。”
这不就是现代版的『石崇斩美人劝酒』吗?
石崇每次开宴席,就让美人行酒,客人不把酒喝完,石崇就让人把美人斩了。
你看不下去?那你就把酒给我喝了!
表面上喝酒的客人决定美人生死,其实真正的决定权在石崇这个主人手里。
外卖骑手就是『美人』,饿了么就是『石崇』,用户就是貌似有决定大权实则被架在火上烤的『客人』
现在『石崇』说我也没办法,就是这么个『规矩』。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想救美人你就把酒喝完。还有这么不要脸的吗?
饿了么说你客户可以用“五分钟功能”拯救外卖骑手,你要同意了就不得不用,否则到时候『美人』被『斩了』可全是你的错。美人肯定不会把石崇怎么样,说不得还要转过来怨恨你这位客人。
系统规则不是你『石崇』自己定的?把责任转嫁给消费者什么意思?是不是明天要给服务员半薪,号召消费者用宽容和爱的小费来给资本找补回来?
你有了这个功能就等于把用户架在火上烤,用还是不用?你用了说明不急,人家骑手说不定先送急的了,说不定到时候系统再给外卖员派一单。你不用,一定会有个别外卖骑手心怀不满,上门来找你“说理”,你被打了还会有网友说你“不够宽容”,简直就是挑拨骑手和用户的矛盾,便宜全给平台占了。
请告诉我,平台占了便宜,客户能得到什么便利?
我来猜猜饿了么团队在做这个feature时的脑回路:
不点多等5-10分钟的,属于不好惹的顾客,就分给他们历史信用好、服务好的优秀蓝骑士
点了愿意多等5-10分钟,那就说明这个人脾气好,可以多把他的单分给送单慢的骑手。说不定还可以少送他点红包,反正这个人无所谓这些
不管这个功能是不是说的这么好听,最终的结果就是平台可以试探出来哪些用户是老实人,而且是强有力的标签,点的越多说明这个用户越好说话
这个feature最巧妙的地方是,这个试探是在神不知鬼不觉中进行的。用户不会意识到自己的善意会泄露出这样的信息,而且可以精准地找出来哪些人是老好人,这是用别的方法推测推不出来的宝贵数据
作为这么大的一个平台,用户里肯定是有相当多的老好人的。用老好人来开刀再保险不过了,毕竟中国是人情社会,不是每个人花了钱都会严格要求服务质量的。我只能说:
不愿意。
让外卖员被压榨的不是下单的用户,是被设定的算法。
饿了么这么做是将矛盾转移,“是用户太着急,所以时间才会这么紧张,你们别着急,外卖员就不用那么赶了。”
资本是逐利的,人也是逐利的。如果这样用下来的结果会更差:
饿了么自己清楚,问题的困境不在于5或10分钟的等待。
而是资本驱动下的算法不允许低效,不允许休息,不允许外卖员的剩余劳动价值没有被榨干。
这是商业大数据和AI深度学习的一部分:点了这个按钮的顾客会被标记为“更容易被情感文案或蝇头小利打动从而放弃自己原有权益”,以后各种杀熟坑爹割韭菜都能优先享受。
资本丑恶的嘴脸!
每个努力生活的人都值得被尊重
这句话潜在含义是:"不点多等五分钟"就是对外卖员的不尊重。
我这个人很烦别人莫名其妙给我下的一些评判,既然你下了,我就应该做点名副其实的事来配合这个评判,不然岂不是亏得慌?
既然你说我不尊重人,那我希望饿了么尽快上线新功能"少等五分钟"。
思考「我」愿不愿意多等五分钟,就被绕进去了。
做个政治不正确的比喻:美国建国初期的南方人,可以选择每个月送给黑人奴隶一个西瓜,而这并不能根本上改变劳工的生存状况,只能获得虚无的自我满足,甚至也能让奴隶主获得道德上的解脱,代为承担了非难。
背后的权利义务关系不作出调整,说啥都没用。
@stan 的回答揭示了一个现象:几乎所有的外卖骑手都不是平台的「雇员」,彼此并不存在劳动关系。
这就意味着,平台可以享受骑手的工作成果,但不承担雇主的义务。五险一金咱也不指望了,哪怕是提供劳动安全保护、保障员工休息权等基本的义务也不需要承担。
有的人说,这就是市场经济,不爽不要玩,平台提供了一种谋生的工具、骑手从中获取了报酬,愿打愿挨而已。
市场经济表示,别赖我。
2020 年 8 月 10 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法院在一场诉讼中签发了临时禁令(preliminary injunction),责令共享出行平台 Uber 和 Lyft 将平台上的司机定性为公司「雇员」,并承担雇主相应的义务。
在之前的 Dynamex Operations West, Inc. v. Superior Court, (2018) 4 Cal.5th 903 一案中,法院提出了一种「ABC 测试」来判断平台上的司机是否为「员工」。如果司机满足以下三点,则属于「独立承包人」(Independent Contractor)而非员工,否则,就算是平台的员工:
A :此人在进行具体工作时,不受平台的控制和指示
B:此人所从事的工作独立于平台日常业务之外
C:此人惯常于从事独立进行的交易、职业或商业活动。
按照这一标准,如果 uber 请了一名小包工头装修的办公室,那么这名包工头大概率不算「员工」,而平台上的司机,因为受到了平台的指示开展工作、开展的工作和平台主营业务相关、且日常以开 uber 为主要谋生手段,则大概率属于「员工」。
可以看到,饿了么、美团等公司的骑手,如果放在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也会大概率被认为是平台的雇员而受到劳动法的保护。
如果骑手成为了平台的员工,那么《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中所说的乱象,能不能得到遏制呢?虽然肯定还会存在问题,但至少会给企业提供更强的激励去做出改变:为了避免承担高额工伤赔偿,而避免在时间限制上走极端助长危险驾驶;为了避免承担连带责任,而避免为了利润默许违章驾驶。
改变平台和骑手之间的法律关系,这才是根本之策,比唤起顾客的恻隐之心粉饰太平更有用。
-
你是否支持外卖平台为了骑手安全放宽送达时间要求?欢迎加入互联网从业者交流圈投票发表观点:
做一点简单的猜测:
一个外卖订单可以由一个五元组描述:(商户坐标,客户坐标,菜品总价,下单时间、送达时间)。
在积累了足够多的数据后,就可以训练模型,根据商户坐标、客户坐标的分类(例如同一小区相邻楼栋视为同一点)、菜品总价(制作时间的代理)、下单时间(用来预测订单数/骑手数比值),得到送达时间的概率分布。
得到概率分布以后,就可以计算一个重要的指标——按时送达率(本质是概率分布的一个截尾)。根据按时送达率,可以倒算每一单的截尾点,也就是app上显示的“预计X点Y分送达”。
如果企业经营的目标是控制按时送达率(不能是100%,是一个综合考虑客户体验和毛利率后算出来的数,可能是90%,也可能是80%,控制它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那么在加入这个机制后,如果不对模型做相应调整,最后可能的结果是——模型把输出的截尾点左移,换句话说,app上显示的“预计X点Y分送达”变早了。例如我原来这单6:30点,预计7:30送到,过一阵会变成预计7:28。而这个变化并不是6:30这个时段的订单/骑手比变化导致的,而是控制按时送达率为利润最大化问题的解导致的。
那么有人可能要问了,能否在模型里输入真实的按时送达率,在app上显示客户宽限后的按时送达与否呢?答案是“可以但对企业没有意义”。前面说过,控制按时送达率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利润一边是营收,另一边是成本。营收的影响因素是客户体验(老迟到就不用了),成本的影响因素里,和骑手密切相关的就是他实际拿到手的收入了。这个收入等于派送费减去超时罚金。
所以,考核骑手用哪个按时送达率,模型就应该根据哪个按时送达率输出预计送达时点。
换言之,假定企业按这种方式经营,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即使你点了“愿意多等5分钟”,骑手的按时送达率仍然会在这次公关危机前的水平。他们自身也比谁都清楚,如果不像以前一样拿安全跟时间赛跑,就还是会扣钱。
饿了么这次对公关危机的反应很快,但是这个新功能很可能不解决问题。真正解决问题的是训练模型为每一单计算“安全送达时间下限”。但是这个需要大量的数据积累。在每个城市,(商家,客户(聚类后))这个二元组都可以有多达数十万个取值,每一个取值对应的订单观测值其实没多少。而“安全送达”这个概念则需要考虑路网、交通灯、时段拥堵程度等诸多因素,数据积累多如主流地图应用,对(安全守交规的)通勤时间做到相对精确的估算也就近两年的事。饿了么有没有足够的数据积累我要打个问号。
当然,饿了么实际是不是这么弄的我不知道,他们的模型是不是只用上面几个维度我也不知道。但是简单想想就会发现,要真正解决外卖骑手面临的困境和造成的安全隐患,数据、模型和企业价值观缺一不可。
我不是饿了么的股东,所以我觉得,数据和模型可能客观上需要等,但企业价值观这个事上,恐怕没有多大的客观限制。
看心情以及看我急不急,不着急的时候点一下,急着要的时候当然不点,这有啥好纠结的。
文案有商榷之处,但是「把两种消费者分开,对时间敏感的按时送,对时间不敏感的慢点送」是当下能做的为数不多的改进。
说让算法「整体慢5/10分钟」是不可能的。算法为什么在之前会内卷?因为饿了么和美团都在竞争如何最快的把快递送到客户手上,这是吸引顾客和商家入驻的第一竞争力。如果同一家店,同一个时间段,饿了么需要50分钟,美团需要40分钟,顾客和商家是会选择比较有「情怀」,照顾骑手的饿了么,还是选择「无情」的美团呢?
顾客(商家)会一边说「饿了么对快递员还挺好的」,然后下美团的单(入驻美团)。
如果不想让整体的用人成本上升,从而压到快递费上,那么就是要在时间敏感性上打主意。因为快递这个行业时效性就是很强,尤其是中午吃饭的时候。高峰期「不那么在乎按时送到的」消费者,和「非常在乎时间」的消费者,平台是统一对待的。
这时候又有两个方法:
第一种方法看上去很先进,如果真的琢磨透消费者的类型是可以的。但是面临两个难题,首先,大数据做不来这么精确。这次我时间宽裕无所谓,下次我可能就真的是着急。平台的数据是有限的,不可能了解顾客所面对的复杂的订餐状况,所以到最后肯定一地鸡毛; 其次,顾客下单了,就是期望按时送到的,哪怕自己好说话,不着急,看到单慢了还是会有不爽——不能让老实人吃亏啊,这也是一个期望管理的问题。所以大数据智能分析消费者类型,是严重降低消费者体验的。
第二种方法,就是下单的时候让消费者自己选。肯定不会判断错,并且消费者也有心理预期。选不着急的,就给一点好处。这个方法其实亚马逊一直在用,prime delivery保证第二天送到,但是如果不着急,可以给1块钱的购物券。在这里饿了么不是给购物券,但是给一点小零食、小甜点,不过思想是一样的。就是通过给一点点的好处,让「无所谓的」选择这点好处;而「真着急的」选择按时递送。
我在上一个答案中已经说了,三方分蛋糕,分的就是快递员这个专业跑腿,取代了顾客亲自去吃饭之后所带来的效率提升的红利。这个红利目前并不大,而当下算法虽然无情,但是也确实已经把快递执行的潜能榨取的差不多了——现在是不存在一个能够让企业服务、骑手福利和消费者体验统统提高的帕累托改进的,细分顾客类型基本上应对这一次公共舆论压力的不多的出路。
美团还在那想怎么回应呢,
饿了么先跳起来;
成功将炮火吸引到自己身上...
咋想的?
饿了么的意思:“都是你们这些臭不要脸的顾客,害死了我们公司可爱的骑手。”-------- 将来万一干掉美团,垄断市场,好处可不是顾客的啊!
我看吧,正如“绿坝”计划中,对未成年人每日上网游戏作出限制,超出时间直接下线一样
对全国所有骑手进行身份证实名录入。然后统计送餐单数/时间。单位时间内超过一定单数直接强制下线就好了。
未成年人网游下线是为了心理健康
骑手送单强制下线是为了身体健康
为人民的身心健康负责,没毛病
MMP
现在企业太坏了
多等5分钟可以,点了这个按钮,你外卖价格减钱不???
不然,凭什么要顾客承担企业的责任!
每人都点愿意多等五分钟之后,系统通过深度学习海量数据认为可以少给外卖员五分钟。科学的胜利!
坐等因用户不愿意点多等五分钟,外卖员捅死用户的新闻。
这乾坤大挪移的手法,不愧是大资本家。
和以前相比,外卖骑手现在送外卖的时间越来越紧迫。三年前,3公里长的配送最长时限是1个小时。两年前是45分钟。去年是38分钟...
这种“精准计算”,让顾客收到外卖的效率更高,让平台能赚更多钱,但也让外卖小哥越来越没有喘息的时间。
他们只能不停超速,不停不遵守交通规则,只为了不要迟到一分钟。
乃至于有骑手写道:
送外卖就是与死神赛跑,和交警较劲,和红灯做朋友
最后造成的结果,就是外卖骑手成为高危职业,在上海,每2.5天就有一位外卖骑手在工作中受伤。不但对他们危险,对马路上的每个人都危险。
但是平台是冰冷的,系统和AI也是冰冷的。科技公司引以为傲的算法,规定好了每个骑手送外卖应该用的时间,规定好了一整套游戏规则。
按时到达有奖励,超时有惩罚,仿佛一场大型真人游戏。
他们没有办法。
只能不停加速,不停违反规则,不停拿自己的安全开玩笑。越来越短的送餐时间,和越来越短的ddl没什么本质不同。
外卖小哥的种种奖励体系,和各行各业越来越精准的游戏规则一样,其实都非常“美丽新世界”。
报道里说,本来外卖小哥可以用一个小时时间,相对宽裕地完成一个三公里的订单。然而因为有一些外卖小哥可以在45分钟里送完,还有一些小哥可以在38分钟内完成,所以最后逼着所有骑手,都必须在38分钟里送达。
这我们太熟悉了。
就像一个公司,当一个拼命的员工开始996,剩下的员工就只能跟着996,否则就是“不上进”。
——当所有员工都适应996之后,某个资深员工开始带头007了。
一样一样的。
这个,在一些论坛上被称为内卷。
最恐怖的其实并不是送外卖的时间紧,而是ai和算法下,每个人的每个行为都会被计算到,都会被精准规定。
你的每一个动作,都有一个规范。用很流行的一句话来说,叫:
AI确实能帮助我们提升效率,但是AI却不会把它提升效率中的我们,当作人。
在一种艺术风格“赛博朋克”中,有一个概念,叫“高科技,低生活”,指的是未来世界,虽然人类的科技越来越发达,但那些科技,并不会让大多数人的生活更好。
反而因为科技挤压了大多数人的生存空间,很多人生活还变差了。
因为我们至今无法解决的一个问题:
科技,到底是为富人服务的,还是为所有人服务的。
要骑手们打卡的“微笑行动”和要司机时刻注意的录音设备或者能分析每个程序员工作状态的算法系统,确实让整个社会的效率变高了,但它让每个人都更幸福了吗?
我们很难回答,只能说人被异化了。
别忘了一个眼前的大问题:我们的科技还没发展到让系统自己运转,让算法自己控制自己的地步,所以不要只甩锅给算法。
很多时候,作恶的并不是算法,而是在用算法的人。
现在还是说人的异化,还是算法和人性的博弈。
如果未来真的出现可以代替人力的机器,真的出现仿生人,那可能就是另一个恐怖故事了。
失业的普通劳动者怎么办?
失去上升渠道的体力劳动者怎么办?
世界不再需要这么多人怎么办?
再继续往下想,又是恐怖片的范畴了。
诚然,现在的AI还是人工智障,离代替人类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
但最近这些年,全世界范围内,科技公司的市值都在以很夸张的速度上升。
其实这也代表一种趋势和共识吧。
很多问题,我们知道是发展不成熟,都会对自己说,等未来富裕了,等未来科技发达了,就好了。
但这个问题不是。
这个问题我们都明白,科技的发展无法解决它,只会让它更无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