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河南 9 岁男童一提上学就发烧近 40℃,多次去医院检查都未发现病因,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回答
河南一名 9 岁男童一上学就发烧近 40℃,且多次就医未查明病因,这种情况确实令人担忧。在医学上,虽然很多疾病可以通过检查明确,但也有一些原因可能比较隐匿,或者与心理、环境因素密切相关。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我会尽量详细地阐述:

一、 身体内在因素(可能性相对较低,但不能完全排除):

1. 隐匿的慢性感染:
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Subacute Bacterial Endocarditis SBE): 这种疾病可能表现为不明原因的发热,有时体温不高不低,但细菌在心脏瓣膜上缓慢生长,可能伴有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虽然在儿童中相对少见,但如果存在先天的或后天获得的心脏杂音,需要警惕。
寄生虫感染: 一些寄生虫感染,如弓形虫病、疟疾(在中国某些地区仍有发生)等,可能导致周期性发热,且不一定有典型的其他症状。
结核病(Tuberculosis TB): 尤其是非典型性或早期结核,可能表现为低热或中等度发热,伴随消瘦、乏力、食欲不振等,但也有可能仅表现为发热。肺外结核(如淋巴结核、骨结核)有时诊断更困难。
病毒感染的后遗症或慢性迁延性病毒感染: 某些病毒感染,如EB病毒(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巨细胞病毒(CMV)等,在感染初期可能症状明显,但后期可能潜伏并周期性引起低热或不适。

2. 自身免疫性疾病: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uvenile Idiopathic Arthritis JIA): 其中一部分类型(如全身型JIA)可能表现为“不与感染有关的发热”,热峰可能很高,伴有皮疹、关节肿痛(有时不明显)、淋巴结肿大等。需要关注是否有关节不适、皮疹等细微症状。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 虽然通常在婴幼儿期多见,但也有少数较大儿童发病。川崎病的主要表现是发热,且在发热期可能伴有眼结膜充血、口唇红肿、咽部充血、颈部淋巴结肿大、手足脱皮等,但早期诊断时可能只有发热。
其他风湿免疫性疾病: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等,虽然在儿童中发病率不高,但发热是常见症状之一。

3. 内分泌系统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Hyperthyroidism): 少数甲亢患儿可能表现为低热或易感热,伴有心悸、易怒、多汗、食欲增加但体重减轻等。但通常不会一上学就发热。

4. 血液系统疾病:
血液肿瘤(白血病、淋巴瘤): 发热是这些疾病常见的早期症状之一,可能表现为原因不明的发热,伴有乏力、面色苍白、易出血、淋巴结肿大等。但如果其他症状不明显,仅凭发热诊断会比较困难。

二、 心理和环境因素(可能性相对较高,尤其是在多次检查无果的情况下):

1. 学校恐惧症/分离焦虑症(School Phobia/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 这是非常可能的原因。许多孩子,尤其是进入新环境、学业压力增加或与父母分离困难时,会出现与上学相关的躯体症状,其中发热是比较常见的表现。
详细解释: 孩子可能在潜意识里对学校感到恐惧、焦虑或压力,这种负面情绪通过躯体化表现出来。当“上学”这个情境出现时,身体会产生生理反应,比如交感神经兴奋,导致体温升高。这种发热通常是应激反应,与真正的感染性发热机制不同,所以常规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炎症标志物)可能查不出原因。一旦孩子脱离了“上学”这个情境(比如周末、假期或生病在家休息时),体温就会恢复正常。
诱因可能包括:
学习压力大,跟不上课程。
与同学相处不融洽,被欺凌或排斥。
与老师关系紧张。
害怕考试或成绩不好。
家庭的重大变故(如父母争吵、搬家等),导致孩子在学校感到不安。
对离开父母感到焦虑(分离焦虑)。
典型表现: 发热症状集中在“上学日”,周五下午或周末则完全正常。可能伴随其他躯体症状,如头痛、腹痛、恶心、呕吐等,这些症状也可能与上学有关联。

2. 适应障碍伴躯体症状(Adjustment Disorder with Somatic Symptoms): 类似于学校恐惧症,但更侧重于孩子难以适应学校或生活中的某些变化或压力,并将这些情绪压力转化为身体不适。

3. “躯体化障碍”(Somatization Disorder)的早期表现: 虽然在9岁儿童中诊断为完整的躯体化障碍可能为时尚早,但确实有些孩子有将心理压力转化为躯体不适的倾向。

4. 睡眠不足/作息不规律: 如果孩子上学前睡眠不足,或者家庭作息不规律,也可能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或应激反应增加,从而出现体温异常。但这通常不会仅限于上学才发生。

5. 环境过敏或刺激: 极少数情况下,学校的某些环境因素,如特殊的气味、粉尘、教室温度湿度不适宜等,可能诱发身体的非特异性反应,包括体温升高。但这需要特定的过敏史或环境因素才能解释。

如何进一步诊断和处理:

1. 详细的病史采集:
发热规律: 必须非常详细地记录发热发生的时间(具体到周几、一天中的哪个时段)、持续时间、最高体温、退热方式(是否用药)、退热后体温变化。是否只在上学日出现?周末或假期是否完全正常?
伴随症状: 除了发热,是否有咳嗽、流涕、咽痛、腹泻、皮疹、关节痛、食欲不振、体重变化、乏力、睡眠改变、情绪变化(如易怒、哭闹、不愿与人交流)等?
学校情况: 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如何?学习成绩如何?与老师同学关系如何?最近是否有考试或压力事件?
家庭情况: 家庭成员关系如何?最近是否有家庭变故?孩子在家和在学校的表现是否有显著差异?
既往病史: 过去是否有类似情况?是否有过敏史?是否有慢性病史?

2. 详细的体格检查: 医生需要仔细检查孩子的全身,特别是与可能疾病相关的部位,如淋巴结、脾脏、肝脏、心脏杂音、关节活动度、皮肤、咽部等。

3. 复查必要的检查:
血常规及血沉、C反应蛋白(CRP): 用于评估是否有炎症或感染。
肝肾功能、电解质: 评估整体身体状况。
尿常规: 排除泌尿系统感染。
寄生虫筛查、抗体检测: 如果怀疑有特定感染。
影像学检查: 如胸部X光(排除肺结核等)、腹部超声(检查脾脏、肝脏、淋巴结等),必要时可考虑CT、MRI。
免疫功能和风湿免疫相关检查: 如果高度怀疑自身免疫性疾病。
甲状腺功能检查: 如果有相关临床表现。

4. 心理评估:
与孩子沟通: 在放松的环境下,与孩子单独沟通,了解他/她对学校的真实感受和想法。可以使用一些温和的提问方式,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担忧。
与老师沟通: 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与同学老师的互动情况以及是否有近期压力事件。
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帮助: 如果高度怀疑是学校恐惧或心理应激问题,应及时寻求儿童心理医生或心理咨询师的帮助,进行专业的评估和干预。他们可以通过心理测量、行为观察等方法来诊断。

综合考虑与建议:

在多次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且发热规律性地与上学行为紧密相关的情况下,学校恐惧症/分离焦虑症或适应障碍伴躯体症状的可能性非常高。

家长需要做的:
保持冷静和支持: 不要过度焦虑或指责孩子,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
与学校沟通: 了解学校的具体情况,与老师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
逐步引导孩子面对: 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可以尝试一些温和的策略,如逐渐增加孩子在家的时间长度,或者与孩子一起做些积极的活动来减轻对学校的负面联想。
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即使不是学校相关的原因,孩子的心理健康也同样重要。

鉴于病情的复杂性和对孩子健康的影响,建议:

1. 继续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目前就诊的医院未能给出一个明确的诊断,可以考虑转诊至有儿童精神心理科或心理行为科的综合性医院,或者专门的儿童医院,寻求更专业的评估。
2. 与医生详细沟通: 详细描述孩子每一次发热的具体情况以及家人的观察和担忧。

希望这些信息能为找到病因和解决问题提供一些方向。孩子健康成长是家庭的头等大事,积极探索并寻求专业帮助是关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就是心生色法啊。

如果心力足够大的话,就能创造很多奇迹。

只可惜,大部分人,只有恐惧、害怕的心力。而没有勇敢、镇定的心力。

user avatar

脖梗后面那个大椎穴,欠揪了。

user avatar

正常。。

想想自己整个中学阶段,就一考试就感冒。桌子里满是鼻涕纸,每次考完都得收拾半天。。

以前没觉得怎么样,现在回忆起来应该是极度紧张造成的生理性的反应。原理我不懂,但身体是实实在在地抗拒。。

user avatar

就和猫、狗被放到别人家里临时养几天的时候的那种反应差不多,应激?

不过看上去如果检查不出别的病因或其他基础疾病,这问题恐怕并不严重。送杨教授那里也许有帮助,记得要一边电一边放网课视频。




user avatar

从病例描述上看,挺像“心因性发热”里非常少见“心因性高热”。

因为只从报道上来看很难确诊什么信息,给大家分享一个真实病例,来自于广安门中医院心理科,汪卫东主任——《催眠心理疗法治疗“心因性高热”一例报告》[1]

不明原因发热(FUO)是内科临床常见的疑难症,系指发热持续3周以上(包括住院时间1周),体温≥38.3℃,经完整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常规实验室检查仍未能明确诊断者。

心因性发热,日本报导较多,中国国内也有一些报导。而“心因性高热”在国外的资料中比较少见。

该名病患特点:

  1. 睡觉时无发热,而在清晨被叫醒后发热,如果继续睡眠,体温很快恢复正常;
  2. 有时早上醒来后,体温高于正常体温,但如果坚持上学,经过一些活动之后,体温也可恢复正常;
  3. 在一周的发热时间里,周一至周三发热,而周四与周五发热明显减轻,周末无发热,这与学生一周学习紧张程度呈正相关。
  4. 清晨通常由母亲叫醒,否则就要用几个闹钟才能起床,不愿起床,平时意志薄弱,父母对于患者的病情过分关注,通常母亲叫醒他后的第一名话就问“你今天烧不烧?”随即一定拿温度计让他量体温,天天如是,从不间断,具有明显的暗示性因素;


临床表现:

清晨醒后身体感到微冷,体温38.5-40℃,伴口渴、口干、口粘、头昏、嗜睡、乏力、浑身酸痛、貪凉、饮热水有时恶心,动辄汗出。

临床检查:

肝肾功能正常、血常规阴性、尿常规阴性、咽拭子PCR/支原体阴性、衣原体阴性、尿培养阴性、血免疫球蛋白(Ig)正常、C反应蛋白(CRP)正常、抗核抗体(ANA)及抗ENA抗体(ENA)均示阴性、骨髓穿刺图片未见明显异常、抗“O”(ASO)阴性、血沉(ESR)正常、两次血培养均阴性、补体C3、C4正常,咽培养示:甲类溶血性链球菌,十二指肠引流A管培养示:洛菲不动杆菌,诊断为“肠道感染”、“扁桃体炎”。给予先锋VI、优力新进行抗感染治疗22天,住院50天,好转出院。仍持续发热,体温超过38.3℃。无呼吸道、消化道等伴随症状,偶有关节痛,无关节红肿及活动障碍,此情况持续约1个半月。后到中医院采用针灸、拔火罐治疗,发热症状好转,治疗期间偶尔出现反复,但身体恢复良好。

心理门诊检查:

心理CT结果显示心理状态中度异常,总体印象为轻度到中度的抑郁,心情比较压抑,缺乏自信,精力减退,容易疲乏,注意力降低;并伴有轻度到中度的疑病倾向,过分关注身体健康,经常与心理压力有关;比较任性。

内科学中,对判断有无发热、发热的高低等有着明确的规定,对鉴别器质性与功能性发热、感染性与非感染性发热都有着明确的方法,因此对诊断鉴别器质性与功能性发热、感染性与非感染性发热并不困难。但针对“不明原因发热”与“心困性发热”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对于一般的临床医生而言可能并不容易,而大多数原因不明发热患者都就诊于感染科、内科,很少到心理科或心身科来就诊的。另外,针对“心困性发热”的诊断也还没有人提出过明确的诊断依据或临床描述。

根据汪主任的总结,他认为:“心困性发热”的发热类型有如下特点,即不规则性,温度可高可低,并不局限于38.0℃以内,并呈现长期性与间断性(间断性明显与情绪波动相关)。

所以这孩子到底是不是心因性高热,还需要去心理科去就诊,上边提到的病例经过多次催眠治疗已经痊愈了,这个孩子也可以去尝试下。

关于催眠疗法是否有效我不确定,汪卫东主任文献中记录了他催眠的治疗疗法。想尝试的同学建议寻求正规三甲医院的临床心理科的帮助。

参考

  1. ^ https://www.haodf.com/neirong/wenzhang/7467426990.html
user avatar

我小的时候,家里房子拆了两面墙整修。我进入之后,感觉这种环境非常奇怪,既熟悉又陌生,从来没见过,扭曲了我的认知,我精神感觉有点恍惚,我很快感到头晕目眩恶心,最后发烧了,烧了一夜。

我出成年后还有一次,我看一部意大利荒诞剧,这部剧情节都是非常荒诞的,比如开门人被砸进墙里,开车把树吓倒等等。看了一段时间我整个人感觉都不好,头晕恶心发热,也是躺了一夜。

所以我认为仅仅是精神方面的刺激,也会导致发烧的。

user avatar

我早就会这招,你用体温计夹腋下的时候~从一捅出来一点~然后另一只手绕过来捏住温度计的头,揉搓一会……别说40度~6、70我都给你搓出来……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