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此处我想用这个纠正一个这个问题下很多回答里一个很生硬的错误。那就是↓
马谡守的街亭不是来歙守的略阳。两个地方从战略位置和战术价值上是完全不一样的两个地点。
最直接的证据就是根据记载,来歙的略阳有城可守,而且有条大河并且在河的下游。而马谡守的地方,没人,没城,没大河。就靠他自己。
“乃悉兵数万人围略阳,斩山筑堤,激水灌城。歙与将士固死坚守,矢尽,乃发屋断木以为兵。嚣尽锐攻之,自春至秋,其士卒疲弊”
可以看到,来歙被围略阳,还被筑提放水灌城,但是来歙死守,武器用尽了还能拆了成立的房子用里面的樑木做武器。而马谡啥都没有,如果马谡守的地方有一座城,或者有一个旧城遗址么好的地利位置,就算他再纸上谈兵再没有实才他也不会上山。就算他上山了,他的副将王平也会守城,而不会蠢到在他的犄角扎营。如果他们两都没有入城,只能说明一点,根本就没有城。
即便马谡防守的街亭真的就在略阳附近,那也只能说明当时略阳城已经被塔城了平地,平到马谡和王平根本看不出他原来是一座城。那样即便马谡来歙防守的是同一个地方,那也不是一个战略等级了。两千人可以守一座城不代表2万人能守一块野地。
而来歙和马谡的时间线相差不远,也就一百多年。一个城的痕迹不至于消失的无影无踪,到马谡王平看不见的程度。
那么只有可能有一种解释。这里根本就没有城,或者即便有也不是来歙的略阳这样的足够容纳大军的坚城,他只可能是比略阳还小,小到只有那么一丢丢,城不高粮不深没有什么太大防守优势意义的城池。
我们拿出谷歌地图一看就知道了。
这个图和徐日辉的街亭考,考证马谡防守的地方在陇城镇东北处,也就是地图上标记的街亭古战场。他很略微笼统的考证了在陇城镇附近有个东方就是略阳古城,皆可一一对应,也可以和古籍记载的来歙死守,被激水灌城。马谡则要下山绕路取水的记载对应。因为陇城镇略阳城就压在清水河上。而街亭古战场则在河边与河水有一定距离
那么也说明了来歙的略阳城和马谡的街亭战场不是一个地方。地利不同其战术战略价值自然也不一样。
当然无论这个略阳古城在哪,这里应该有城墙有粮草还有山险可以守。还有百姓可以发动有房子可以拆。2000个人背后可能发动了几万的百姓做后援(古代立县的标准配置是万户左右),甚至开可以抓壮丁补充兵源。城里的存的资源和粮草还可以购买或者收缴给他们做补充。
而马谡防守的是不知道多少里外的一个岔路口,这里没有天险,没有城墙,没有粮草补给,更没有百姓后援。营寨要自己修,水要自己打,粮要自己运。
比喻起来的话,略阳就像一个乌龟壳,有了龟壳只要你大丈夫能屈能伸,哪怕你是个干瘪的龟头你也能扛的住鲨鱼的撕咬。但是如果你是个娃娃鱼那就不一定能扛住猛兽一口了。这就是战术价值。如果没有城墙和百姓这套龟壳,来歙是不可能从春天守到秋天的,饿都饿死了。相反,如果你给马谡足够的军粮和水,让他不愁吃喝,他在山上说不定也能从春天守到秋天,可是他没有。
再打个比方,北京城自古以来被围了很多次,很多人都守住了,但是不代表说你能守住北京城你就能守住北京喇叭沟。别说喇叭沟了,那些守住北京城的人很多连门头沟都放弃了。他们守的其实是北京内城也就是二环以内,城墙内的位置。所以这样的对比衡量是不实际的。
曾今有过马谡的街亭古战场到底是在陇城镇的街亭还是天水市的街亭泉的分歧。但从战略价值上分析,会更倾向于陇城镇东北的那个野地,因为那里的街亭战争古战场更符合描述,中间是几条岔路的交接一马平川。,旁边有山。后面有河。
而这里的战术价值也更符合诸葛亮的战绝意图,在这里插个旗子可以进一步阻挡张郃救援广魏郡和陇西郡,逼近天水,甚至是绕过天水从诸葛亮的背后直接向汉中大本营心脏直插刀子。
假如马谡守的是陇城镇或者天水市旁边的街亭村,那就完全没有必要了,如果打到陇城镇或者天水街亭村那就可以直接围住天水市了,而马谡也没有必要去守街亭村,他可以直接退守天水或者陇城镇里,没有必要和张郃在外面硬刚。相反张郃也没有必要和马谡硬刚,因为过了古战场遗址这个叉路口,他可以有很多条路做选择,不一定非得走陇城镇这条经过略阳城的路。他甚至可以先去解决广魏郡和陇西郡,吃掉水军修整一番以后再把马谡吃了。他甚至可以不吃马谡,直接绕过马谡去吃诸葛亮的汉中大营。这就太不符合诸葛亮的战略计划了。所以街亭应该是陇城镇东北的街亭。
另外注明一点,《后汉书 郡国志》原文并没有写 街亭就是街泉亭,
后汉书的原文是
“〖略阳〗有街泉亭。”
然后被一个在家读史书的清代学者勘证。
于是有了《读史方舆纪》
街泉城在县东北。汉置县,属天水郡。后汉省。刘昭曰:略阳县有街泉亭,故县也。三国汉建兴六年,武侯出祁山,使马谡与张郃战于街亭,败绩。杜佑曰:陇城县有街泉亭,即马谡败处。谡,所七反。时武侯军于西县,以街亭师败,进无所据,乃拔西县千余家还汉中。《郡县志》西县有街亭山。似误。
这位清代学者因为是在家读的书时,见略阳县的街泉亭和杜佑说的陇城县的街泉亭名字有点像就合并到一块去了。这个和徐日辉的总之是差不多的意思。具体是不是一块也不好说。因为根据徐日辉考证略阳的街泉亭得名泉水离街亭战场其实有一定距离。
但是那之后又不知道是哪个现代的的大V公众号和他一样在家当宅男在此勘正,但是他们错的更离谱。
他们把《读史方舆纪》和《郡国志》结合起来。自创了一段古文。叫做
略阳县有街泉亭,即故县-------《伪·郡国志》
这个《伪·郡国志》真的害了知乎不少“智叟”,这个修改不仅是粗心的问题,更体现了勘正者本人的文言文水平极低,非常误人子弟了。。“故县也”的正确翻译是,“旧时的县城是也”,而不是 “即是故县”。这个“故县”是旧时的县,过去的县意思,而不是叫故县。
如果刘昭说的故县也,是即故县的意思,那你们看看中国得有多少个故县。
怕不是到处都是之只要你是中国人你身边总有一个故县,你以为是沙县吗?百度地图周围肯定有家沙县小吃。
这个翻译上的错误导致了一个非常大的理解偏差,“即是故县”说明他现在还是一个县还有万户左右的人口。“故时是个县”说明他现在不是一个县,人口数量密度完全达不到一个县的标准。
那这就是两个概念了。
简而言之,马谡守的街亭基本可以肯定的是在陇城镇东北八十里初的一个旷野之地,而略阳应该就在陇城镇上,或者在哪尚不清楚。但可以肯定是在一个山谷之地河道之边并且有城墙有房屋有民众。
所以大家不要被误导了。来歙和马谡守的就不是地方,从战略位置到战术价值上相差都很远。一个有龟壳一个没有。所以并不带表来歙2000能守几个月,马谡两万就能必胜。关键还是得看具体情况。
最最主要的是,“略阳县有街泉亭,即故县”这个古文是不存在的,是现代人渣翻伪造的。
最后回到主题,说一下自己的小看法
诸葛亮能不能守住街亭大概率不能,但即便不能,应该也不会像马谡这样掉的那么快,输的那么惨。按照诸葛亮的原定计划,即便诸葛亮本人来也不行。如果诸葛亮的兵力能守住街亭,那整个布局就变了,这场仗整个布局也不会是这样。
按照诸葛亮的计划,街亭本是虚兵,拖时间用的。赵云的斜是个炮灰也是拖时间用的。而成败的关键其实是诸葛亮陈仓这个实兵是否能取得胜利。从后面的北伐就能看出,诸葛亮兵力有限,所以他稳定陇(甘肃)就是靠玩弄着这三路虚实赌魏国的应对速度。以及是否能压得中他的实兵。以及自己能不能在在关键的时间内调整计划避实就虚。
但关键的关键是,马谡的虚兵碰上的是主力,而且还是主力中的主将张郃部。张郃用精骑花了原来不到一半的时间就赶到了街亭,仓促之间防御工事没有修好,2万人要打5万人,怎么打都是打不过的。你想象一下如果诸葛亮能在一片平地上面对面用两万人永久挡住五万人。那是个什么概念,即是说诸葛亮10万的兵力在平地上能打20万人。还是精骑。那五丈原就不用对峙了,直接平推过去就完了。
其实守不守的了是一个想象力的问题,你们要是把诸葛亮当神,别说两万,给他2000他都能把张郃生擒活捉了。如果的事情真的很难说。因为想象的空间太大。大家各执想象可以论到天昏地暗。没有什么结果。
事实上复个盘就知道,街亭只是一个战败的起因,而整个这次北伐,诸葛亮由于经验不足,他的整个计划都被破坏了,赵云军败,马谡军败他自己也没有能拿下陈仓。他的所有部署都已经被拆干净了,即便街亭没有败,他的这次北伐也注定无功而返,虽然早期的三郡投降气势很大但是战事瞬息万变,此时的诸葛亮败局已定撤退是必然的了。马谡只是背了集团军的锅。
至于马谡为什么会背上这口锅。事实上我认为,如果马谡老老实实的打,只要不要太作,像赵云一样保住有生力量,战术撤退。以诸葛亮的为人是不会杀他的。但是马谡其人实在太作,他做了个错误的决定被张郃围山,又做了个错误的决定发起冲锋违令者斩,结果他自己临阵脱逃,跑了,而且是直接从街亭跑直接跑回了汉中,留王平一个人收拾残部。导致战损将近两万人。
用将士的命填路,自己临阵脱逃,这不杀他全军都得动荡了,所以反正他都要是,干脆把丢街亭说的更重要一点,锅全扣上去好了。反正杀他是民心所向,而且他确实败的很惨。如果有多两万兵士说不定还可以搏一搏,至少不用跑的这么仓促。相信大家都是这么想的。于是只好挥泪斩马谡。
不能,也没必要。
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眉,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长明,南安、天水、永安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邰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邰战于街亭。
起初蜀军从斜谷佯攻郿城,为此派出了赵云这位大将来牵制曹真,诸葛亮率主力拿了陇右三郡,驻扎在祁山。这一手魏国没想到的。如果放着不理,蜀军可以不断的从汉中以祁山为跳板,直击关中(陕西)地区,也就是地图上街亭的正上方。所以街亭对于魏蜀都是咽喉要道,魏军拿下街亭,那么可以收回陇右三郡,蜀军拿下街亭,就像刚才说的,直击关中。所以争夺街亭要道是双方的重中之重,这就是背景。
为此,曹真派张郃带五万人增援,因为蜀军刚拿下天水、南安和安定三郡,要消化还有一段时间,这时候进攻还能得到忠于曹魏那些人的响应。所以张颌是完全奔着跟蜀军死磕去的。
然而诸葛亮不这么想,在街亭跟魏军死磕,是长期对峙的局面,长期对峙对蜀明显不利。这时候蜀军需要变虚为实,调动主力,把斜谷佯攻作为实攻,另外派出一支部队进占街亭,拖住魏军主力的同时担起佯攻的作用,也就是之前赵云在斜谷做的事情。
接着还没完,之前斜谷的赵云继续前进,走箕谷抄张颌后路,当然这也是疑兵,为的是调动曹真的防御力量让他去帮张颌巩固后方,蜀军主力从斜谷小路偷袭郿城,拿下郿城,那么魏军主力要么被马谡和诸葛亮首尾夹击,要么就只能退往关中。前者多半葬送掉整个魏军主力,后者被蜀军直逼长安。
按照预想,赵云和马谡衔尾追击魏军,诸葛亮取长安。至于扼守汉中的魏延说不定真有机会取道子午谷,因为这时候魏军主力已经被打跑了,从子午谷和诸葛亮夹击长安是安全的。
让我们回到问题中来,诸葛亮能不能守住街亭?答案是否定的,谁也守不住,因为蜀军主力不在这。马谡知不知道守不住?他也知道,甚至洞悉了诸葛亮全盘谋划,而且说不定这个谋划有他一份。
街亭的战略意义在于拖,等诸葛亮取了郿城,张颌自然会退兵,“围魏救赵”的成语就是这么用的。
所以马谡其实是知道诸葛亮的战略意图的,也知道街亭不能守。
建兴六年,属参军马谡先锋。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大败于街亭。
马谡为什么要这么做?原因很简单,街亭有天险,但是没有高城。按古代的信息传播速度,等蜀军得知魏国兵力调动,再进行大军开拔的时候,已经相差了很多日子,等马谡赶到再打造防御工事,完全是来不及的。最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不断的派小部队坚守,不断后撤,以人命换取时间,对,就是抗战时期光头的做法。
然而马谡不这么想,他需要折一折魏军的锐气,当然,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让魏军相信这里的是蜀军主力。“绝其汲道,击”这种事情他不是没想过,只不过觉得占据地利,让士兵背水一战发挥战力,吃了魏军先头部队,接下来就好守了。
张郃上来就围山,没进攻,这点大大出乎了马谡的意料,原本想着凭借对方进攻失利反打一波的,结果进攻方变成了防守方,最后迫不得已主动出击的时候已经没用了,本来就不是蜀军主力,对上防御得当的魏军后果可想而知。
惟平所领干人鸣鼓自持,魏将张合疑其伏兵,不往逼也。
这里可以猜测马谡没有第一时间进攻魏军,等魏军合围之后消息传递不出去,王平也不知道马谡能坚持多久,没法提前做配合,否则马谡也不会输得那么惨。
总之大致上就是这样,换了诸葛亮,或者王平,要靠街亭拖住张郃进攻是没问题的,但另一路蜀军主力或多或少会受到影响。我们今天从上帝视角看到了事情的结果,自然会觉得诸葛亮的选择是错误的,然而在当时的情形下,不仅仅是拖延魏军脚步,更重要的是让魏军相信在街亭的是蜀军主力,这点在诸葛亮看来估计还真的非马谡莫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