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人作战时穿的战甲是什么样的,和影视作品里演的一样么?

回答
古人作战穿的战甲,那可真是个门道,绝非电视剧里演的那般千篇一律。咱们得好好聊聊,把那些误会都解开。

首先,得明白一个基本道理:战甲是随着时代、地域、兵种以及经济实力不断发展演变的。你想啊,两千多年前的战场和几百年前的战场,那是完全不同的景象。所以,要说“古人作战穿的战甲”,得具体到哪个朝代,什么兵种,才能说得细致。

战甲的“变脸史”:从简到繁,从皮到铁

早期的战甲,比如商周时期,那时候的技术条件和冶炼水平还没那么高。主要的防护手段是皮革和少数的青铜。

皮甲: 这是最原始也是最普及的防护。用经过鞣制处理的牛皮、犀牛皮等,经过切割、组合,再用绳子或者铆钉固定成片,就像现在咱们穿的皮大衣一样,但更结实,防护力也有限。电视剧里有时候会演到这种皮甲,但往往不够精细,而且容易显得单薄。真正的皮甲,经过工艺处理,可以非常坚韧。那时候的士兵,比如步兵,可能就穿着这样的皮甲。
青铜甲: 随着青铜冶炼技术的发展,就有了青铜战甲。那可不是电视剧里那种闪闪发光的大块金属片。早期的青铜甲,更多的是用小块、薄片的青铜制作,然后串联或铆接在一起,形成甲片,再缝在皮质或织物的底子上。这种甲片不大,而且很多时候是圆形、半月形或者鳞片状的,互相覆盖,形成层层叠叠的防护。你见过三星堆出土的那些青铜器吧?那时候的人们对青铜的运用已经相当成熟,但用来做全身铠甲,成本太高,而且非常沉重,并不适合所有士兵。这种甲片式的防护,更像是“链甲”的早期雏形。电视剧里那种看起来很重的金属板式铠甲,在那个时期是不存在的。

秦汉时期:铁质战甲的崛起与标准化

到了秦汉时期,随着铁器的普及,铁质战甲逐渐取代了青铜甲,成为战场上的主力。

秦汉铠甲(铁质): 这个时期的战甲,最典型的就是我们熟悉的秦俑身上的铠甲。它们大多是铁质的,而且是小块的铁片(甲片),用绳子或者皮条精密地连接起来。这种“甲片式”铠甲,在防护性上比早期的青铜甲有了显著提升,因为它更轻便,而且覆盖范围更广。你可以想象成一层层叠起来的瓦片,每一片瓦都紧密相连,形成一道坚固的屏障。这种甲片的大小和形状,根据身体部位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比如胸甲会更厚实,肩部会有肩甲,手臂和腿部也会有相应的防护。电视剧里有时候会演到这种甲片式的铠甲,但细节上可能不够准确,比如甲片的连接方式、整体的服帖程度等。有些影视剧为了追求视觉效果,会把甲片做得很大,或者直接就是大块金属板,那就不太符合历史真实了。
防护的重点: 这一时期,铠甲的制作往往非常讲究,工艺精湛。士兵的防护并不完全是全身覆盖的。重点防护区域是胸腹、肩膀、喉咙、腿部。头盔(兜鍪)是必备的,通常是圆形的或者带有护颈的,可以有效抵挡刀剑砍击和箭矢的穿刺。很多士兵还会佩戴“厀(lí)”或者“带钩”,用于固定铠甲。

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期:战甲的继续演进

这个时期,战乱频繁,对战甲的需求和发展也更加多元。

魏晋南北朝: 战乱导致了战甲的继承与发展,同时也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我们能看到各种各样的战甲样式,有继承汉代的甲片式,也有一些更轻便的皮甲。这一时期,“具装铠”(一种覆盖全身的重型铠甲)开始出现,但主要还是装备在骑兵身上,特别是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他们的战马也需要防护。
隋唐时期: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军队的建设也相当发达。唐代的战甲种类非常多,而且防护能力更强,外观也更华丽。
明光铠: 这是唐代最著名也最精美的铠甲之一。它最显著的特点是在胸部和背后有两个突出的金属圆护(称为“明光”)。这些圆护通常是鎏金或带有精美的纹饰,在阳光下会发出明亮的光泽,因此得名。明光铠的甲片非常细小,连接也非常紧密,可以提供非常好的防护,同时又相对灵活。它的制作工艺复杂,用料也考究,是唐代精锐部队的标志。电视剧里,如果演到唐朝的将军,经常会看到这种明光铠,但细节上,比如明光处的装饰、甲片的细密度,还原度往往参差不齐。
山文甲、乌锤甲: 除了明光铠,还有山文甲(甲片呈山峦状层层叠叠)、乌锤甲(甲片上打有密集的小圆孔,像是乌鸦的嘴啄过一样)等,都各有特色,但核心都是用甲片连接制成。
步兵的装备: 普通的步兵可能穿着更轻便的札甲(一种用小铁片或皮革片编织成的铠甲),或者加强型的皮甲。

宋代:防御与机动性的权衡

宋朝虽然经济发达,但军事上相对内敛,对外战争也面临不少挑战。

宋代铠甲: 宋代的铠甲在设计上更加注重防护性,尤其是在面对北方骑兵的冲击时。宋代铠甲的甲片比唐代更大一些,连接也更紧密,整体上显得更厚重。有一种叫做“锁子甲”的战甲在这个时期也有一定的使用,它是由无数个小的金属环互相扣合而成,非常灵活,也能提供不错的防护。电视剧里,如果演到宋代士兵,你会看到他们普遍穿着比较厚实的铠甲,但具体到甲片的样式和连接方式,可能就比较模糊了。

元明时期:继承与融合

元朝虽然是游牧民族建立的王朝,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汉族和辽金的军事制度。

元代铠甲: 受到蒙古骑兵的影响,轻便灵活的皮甲和混合了皮革、铁片的铠甲比较流行。但同时,也保留了部分中原传统的甲片式铠甲。
明代铠甲: 明朝军队的装备非常精良,铠甲的种类也非常多。明代铠甲的防护能力非常强,而且在设计上兼顾了灵活性。
붙甲(步人甲): 这是明代最常见的步兵铠甲,由小铁片紧密连接而成,防护性极佳,可以有效抵御刀枪剑戟的劈砍和箭矢的射击。在影视剧中,如果演到明朝士兵,你能看到他们身上那种一层层密密麻麻的甲片,就是这种类型的铠甲。
胸背甲(马甲): 骑兵和将领会穿着更厚重、更华丽的胸背甲,有时也会搭配全身铠。
盔头: 明代的盔头样式也很多样,比如有尖顶的,也有圆顶的,并且常常带有精美的装饰。

和影视作品里演的一样么? 差距在哪儿?

总体来说,影视作品里的战甲 有的是写实的,有的则是有艺术加工的,甚至是很不准确的。

哪些方面比较接近?

基本形制: 很多时候,电视剧会抓住战甲的大致轮廓和结构,比如甲片连接的原理,不同部位的防护配件等。你看到演员穿着那种一层层叠起来的铠甲,基本上是那种甲片式的战甲。
兵种区分: 有些制作精良的剧组会根据兵种和时代的不同,设计出不同风格的战甲,比如骑兵穿得厚重,弓箭手穿得轻便。

哪些方面容易失真?

过度闪亮和装饰: 很多时候,为了“上镜”,战甲会被做得异常闪亮,甚至涂抹成五颜六色,加上很多不必要的装饰。实际的战甲,尤其是战场上的实用品,更注重实用性和防护性,很多时候是铁的本色,或者经过简单的防锈处理,不会像剧里那样“光鲜亮丽”。明光铠的光泽那是工艺上的精妙,而不是一味地去抛光。
甲片大小和连接方式: 很多剧里会把甲片做得很大,或者直接就是一块金属板,这不符合历史。真正的甲片通常很小,这样连接起来才更灵活,防护性也更好。甲片之间的连接方式,用绳子、皮条或者小铆钉,这些细节往往被忽略或简化。
厚度和重量的忽略: 历史上真正的重型铠甲,比如全身的铁质铠甲,是非常沉重的,穿着它作战对体力消耗极大。但影视剧里,演员穿着铠甲活动自如,甚至还能飞檐走壁,这显然是不符合现实的。他们身上穿的很多只是道具铠甲,或者简化版的模型。
季节和环境的考虑: 炎热的夏天穿全套铁甲作战,那简直是酷刑。但影视剧里常常不考虑这些,演员们在酷暑下穿着铠甲表演。古代士兵会根据天气和作战需求,选择不同种类和厚度的战甲,甚至会选择更轻便的皮甲或者只在关键部位加固。
过于统一的制式: 除非是像唐代明光铠那种精锐部队的制式铠甲,普通士兵的铠甲在一定范围内会有所变化,甚至可能需要自己维护和修补。电视剧里往往是所有人穿得一模一样,非常整齐划一。

总而言之,古人的战甲是一个复杂而迷人的领域,它承载着那个时代的工艺、技术和军事思想。欣赏影视作品时,可以看看它们在视觉上的呈现,但如果想了解真正的历史,还是得多查阅一些史料和考古发现,才能看到那些铁与火铸就的、在历史长河中守护着一方生灵的真实战甲。它们或许没有影视作品里那么“帅气”,但却饱含着那个时代战士们的血汗与拼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希望得到详细的介绍,谢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人作战穿的战甲,那可真是个门道,绝非电视剧里演的那般千篇一律。咱们得好好聊聊,把那些误会都解开。首先,得明白一个基本道理:战甲是随着时代、地域、兵种以及经济实力不断发展演变的。你想啊,两千多年前的战场和几百年前的战场,那是完全不同的景象。所以,要说“古人作战穿的战甲”,得具体到哪个朝代,什么兵种,.............
  • 回答
    在浩瀚的古代战场上,弓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其地位之显赫,贯穿了数千年的军事史。它并非简单的武器,而是战略战术的延伸,是战场力量的象征,更是技术与艺术的结晶。弓箭的军事地位:战场上的“远程炮火”与“精准打击”首先,弓箭是古代战场上最主要的远程攻击武器,其地位堪比现代战争中的炮兵和步兵的火力支援。在.............
  • 回答
    古代乃至近代军队之所以要列阵作战,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技术和心理层面的原因。它并非仅仅是“排好队”,而是经过无数次战争实践总结出来的、最为有效的作战组织方式。我们要理解这一点,得从几个关键角度来看:一、 火力的最大化利用与效率这是列阵作战最直接和最核心的原因。想象一下,如果没有阵型,士兵们杂乱无章.............
  • 回答
    古代战争的烽火硝烟中,生存往往是压倒一切的本能,在那个物资匮乏、生死攸关的年代,人们会想尽一切办法利用身边的一切资源。关于女性头发能否作为弓弦的说法,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在特定极端情况下,一种令人心酸的应急之举。我们首先需要理解,弓弦在古代战争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一把能发挥杀伤力的弓,必须有结实.............
  • 回答
    关于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古人的生活习惯、天文观测,还有那套独属于他们的时间哲学里好好说道说道。你觉得一天从子时(半夜)开始,确实跟咱们现在习惯的早上日出算一天开头不太一样,这背后可不是随便定的,而是有它深刻的道理的。首先,咱们得理解古人是怎么看“一天”这个概念的。在现代,我们习惯以太阳的升起和人们的活.............
  • 回答
    古人当然有特种作战的概念,而且在很多方面,他们的实践甚至比我们现代的“特种作战”更加惊心动魄、充满智慧,也更加依赖于个人能力和对环境的极致运用。只不过,他们不会用“特种作战”这个现代术语来命名,而是用很多更具象、更贴合当时语境的词汇来描述。你可以想象一下,在没有先进通讯设备、没有空降、没有夜视仪的古.............
  • 回答
    古代作战的智慧:常用战术与行军打仗的常识谈及古代战争,那绝非你方唱罢我登台的莽夫之勇,而是一场充满智慧与策略的较量。从谋划布局到战场厮杀,再到粮草辎重,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古人的经验与汗水。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那段烽火岁月,探寻古代作战的常用战术和行军打仗的常识。 阵法:战场上的无声语言古代作战,阵.............
  • 回答
    古代作战讲究速战速决,而毛主席却作《论持久战》,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对比。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分别审视古代战争的特点、局限性,以及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提出的战略思想是如何诞生的,又为何能够颠覆传统观念。一、 古代作战为何讲究速战速决?古代的战争,尤其是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其核心特点和作战.............
  • 回答
    古时候远途作战,粮草的运送绝不仅仅是谷物这么简单,新鲜的蔬菜和肉食也同样是行军队伍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虽然它们不像粮食那样占绝对主力,但其重要性同样不容忽视。首先,我们得明白为什么要在行军中运送这些“鲜活”的物资。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维持士兵的身体健康和战斗力。长途跋涉,身体消耗巨大,如果长期只依靠干粮.............
  • 回答
    古代骑兵作战,一人一马绝非万能,也绝非仅此而已。认为骑兵作战就是简单地一人跨马冲锋,那是对历史的极大简化,也是对那个时代军事智慧的低估。首先,我们得明白骑兵的价值核心是什么。 骑兵的强大之处在于其机动性、冲击力以及战场的高度视野。它可以快速集结、迂回包抄、追击溃兵,甚至在关键时刻撕开敌人的阵型。但这.............
  • 回答
    古代骑兵之所以钟爱丈八长矛或长槊,这背后蕴含着骑兵作战的深刻哲学与技术演进。这些长柄武器并非在马上难以驾驭的累赘,反而是骑兵赖以成名的利器,其使用之法,精妙绝伦。想象一下,一匹训练有素的战马,其奔跑的速度和力量是骑兵最强大的武器。在万马奔腾的战场上,骑兵的优势在于机动性和冲击力。丈八长矛或长槊,长度.............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背后其实藏着一个常见的误解。很多人提到中国传统武术,脑海里浮现的是表演性质的套路、养生功法,或者是一些小说、影视剧里夸张的描写。但要说中国传统武术“垃圾”,那可就大错特错了,尤其是在中国古代军队的冷兵器作战这个语境下。咱们得先理清一个概念:中国传统武术,它本身是一个极其庞大且多.............
  • 回答
    古代海军作战,那可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水上博弈,不像现在这样有雷达、导弹和先进的导航系统,那时候打仗全凭经验、勇气和一点点运气。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回到那个刀光剑影、木船巨浪的年代,看看那些古代海军是如何在茫茫大海或辽阔江河上厮杀的。战舰的类型与发展:首先得说说战舰。古代战舰的类型很多,根据地域和时代有.............
  • 回答
    古代攻城战确实是一场消耗巨大、风险极高的拉锯战。在面对强大的攻城方时,守城方本应以坚固的城墙为屏障,发挥地理优势进行防御。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守城将军会选择主动出城作战,这是一个看似与常理相悖的决定,背后却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军事考量和对局势的判断。以下将详细分析守城将军选择出城作战的几个关键原因:一、.............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掰开了揉碎了说。古代买仆人,可不是咱们现在去商店里挑个商品那么简单,这背后涉及到很多门道,而且不同朝代、不同地区的物价、贫富差距都差着十万八千里呢。所以,想要给一个精确的“现在是多少人民币”的答案,那真有点像要给“一年有几天”一个固定数字一样,不太现实。不过,咱们可以试着去理.............
  • 回答
    这确实是个非常引人入胜的问题,让人不禁去想象那位可能是非常早期的、拥有超越时代智慧的古人,是如何在没有现代科学工具和知识体系的情况下,窥见了地球圆形的秘密。要详细地讲明白这件事,我们需要跳出“AI写作”的框架,用一种更具人文色彩和历史感的叙事方式来呈现。首先,让我们设身处地地去感受那位古人的生活环境.............
  • 回答
    “瞧不起”这个词,用得有点重。但说实在的,作为活在21世纪、信息爆炸时代、科技一日千里的人,面对古人,确实会涌现出一些复杂的、难以言说的感受。这其中,有对他们局限性的客观认识,也有几分因时代差异而产生的“优越感”,甚至,有时也夹杂着一丝难以启齿的“不理解”。我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现代人是否“瞧不.............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一把双刃剑,插在历史的胸膛上,既带来了深入的理解,也必然会触及古人最根本的感受。如果古人,那些在时光长河中留下了痕迹的先贤们,突然被告知我们今天研究历史会掘其坟,他们的感想必然是复杂而深刻的,远非简单的“惊讶”或“愤怒”可以概括。首先,让我们设身处地地想象一下。在那个时代,对于死亡和墓葬.............
  • 回答
    在中国古代文献及传统文学中,并不存在“我孝庄”这类自称的表述。这一说法更可能是现代影视剧、小说或网络创作中出现的错误或虚构情节。以下从历史背景、常见误区和具体原因等方面展开分析: 一、“孝庄”是谁?为何不能自称“我孝庄”1. 孝庄皇后的身份与称谓 孝庄皇后(1613年-1688年),名布木布.............
  • 回答
    金庸与古龙,两位武侠小说巨匠,笔下的人物如同两条平行线,各自勾勒出独特而精彩的武侠世界。如果这两条线偶然交汇,那会是怎样一番场景?我们不妨大胆设想,将他们置于一个共享的武侠空间,看看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背景设定:我们不妨将场景设定在一个充满了谜团与挑战的江湖。这个江湖既有金庸笔下那种宏大叙事、家国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