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周,对于开发《太吾绘卷》3.5人的游戏业余开发团队来说未免也过刺激:从预设的2000小目标,到现在实现国产游戏在steam上的惊天逆转,首周30W份,实现畅销榜第一。
无疑,他们会在国产游戏发展史上留下光辉的一笔。
而作为一款超硬核的游戏,很多用户在看到网上把游戏吹爆,自己上手尝试之后表示——垃圾游戏,全是水军吹出来的。
我倒无意去和他们争个高低,因为从现实意义来说:《太吾绘卷》在网上爆火这事,不管是无心还是有意,都会成为今年营销届值得深思和复盘的一个内容。
《太吾绘卷》在首发之后,首次被关注到是因为B站主播逆风笑和王老菊的直播和视频。
这话没错,但其实大V的力量能帮助产品的其实只是首次曝光。在我观察到的信息当中,《太吾绘卷》至少有三大极具传播力的爆点内容,才让它们在过去一周内不仅销量爆炸,用户关注度也极速增加。
第一点,就是代码谣言。
像我,就是被同事推荐它代码段子才关注到这款游戏。
“作者在游戏里写了几十万个IF语句”“整个游戏只有一个main”“所有数据表逻辑都在一个列里,有1W多行……”
这些信息在每个游戏类社区进行发酵,很多用户甚至都不太懂几十万个IF语句是什么概念(比如我),但还是会比网友的欢乐气氛所吸引到。
而神奇的是,这个游戏居然还能运行的不错,没有重大BUG,甚至在steam卖的还广受好评。这种冲突感一下子就出来了~发生在真实生活中的戏剧性事件,对于大多数闲得蛋疼的网友来说,是极具吸引力的。
这和山竹台风事件中,那个“我是一个没有感情的广东人”爆火话题是一个道理~
【当然现在很多都已经辟谣了,茄子大大虽然半路出家,代码质量不说高,但也没有网友说的那么不堪……】
第二点,就是这个团队本身的传奇特性。
讲道理,我是不太认为这样的一个团队有多少的营销费用,来推动这个事件的发酵。但是配合一下游戏媒体的采访还是可以的。
而通过这些媒体的报道,一个更有力量,更具生命力的故事就被呈现在网民面前——
3.5人的小团队,没有啥游戏制作的经验。但是!凭借着一腔对游戏的热爱,投身游戏制作的事业当中去,中间还有程序员跑路,主创人员自学编程从头开启的热血故事。
这些原本只可能发生在小说里的情节,怎么可能不让我们心潮澎湃?只要稍微带入他们的场景,都能感受到那种环境会给人的绝望,如果不是真心热爱,想要做出一款让自己满意的作品。这些人,怎么可能坚持的下去?
而现实销量的逆转,也实实在在地能给我们带来绝地爆发逆境翻盘的澎湃心情。这种热血的故事,让我看一千遍一万遍都不会腻。他们身上的传奇性,让用户对他们团队和这款游戏好感度拉满。想要去玩游戏,同时对游戏不足的地方也不至于过于苛求。
第三点,这款游戏实实在在给用户带来了惊喜。官方为其定位的“开放世界武侠模拟器”可以说是恰如其分的,我已经不知道看到多少个,从游戏当中衍生出的傻屌小说剧情了~
茄子大大们将NPC也设置了人物关系,并且也和玩家一样有生老病死的时间流动,一下子就将这个世界盘活了起来。玩家根据里面复杂的甚至有些乱七八糟的人物关系自行脑补各类小故事,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有趣。
然后玩家开始给《太吾绘卷》取了诸多的别名:“太污秽卷”、“武侠小说生成器”,而这背后其实是游戏带动一批玩家进行了UGC产出,而每一个产出都是用户自发对游戏的推广。
而除此之外,还有其它的一些内容也起了一定的助力作用,比如关于游戏内的蛐蛐,这项参与难度不高的活动,成了很多玩家在这个超硬核游戏中一个归属地~联系到程度当中30%的代码都是蛐蛐的谣言,也产出了诸多关于蛐蛐的段子和内容~
总之,一个产品能调动玩家自行传播,是一件极其幸运的事情,也侧面说明游戏确实让这部分用户感到了喜爱。
我原本是想针对《太吾绘卷》做一个深度的复盘内容,分清各个重要节点的爆发过程。但在仅仅一周的时间迅速窜起,发现有些难以实现。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是否有人在它的传播当中做了营销推动呢?
我个人认为是没有!首先是没有找到一个精准的传播节点,符合自然传播的规律,其次各类内容的内在关联性虽然很强,但都是用户的进行的提炼。官方主打的核心内容,并没有得到突出展现。
它能被人们广泛讨论且喜爱——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团队够传奇,游戏够有趣。
市场再一次向我们证明了:你用心做,玩家不仅会买单,还会帮你吹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