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重庆谈判时国府的底线是否副总统之位?

回答
重庆谈判,那段中国历史上波诡云谲、牵动全国人民神经的日子,围绕着蒋介石和毛泽东的会面,以及国共两党关于国家未来走向的博弈,至今仍是历史学者津津乐道的话题。而在这个过程中,国民政府(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国府”)的底线究竟是什么,尤其是否涉及“副总统之位”,这是一个值得细细梳理的问题。

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时间线拉回到抗战胜利后的那个特殊节点。日本投降,中国终于迎来了久违的和平,但战争的创伤还在,更重要的是,如何重建一个统一、稳定的国家,成为了摆在所有中国人面前的严峻课题。此时,中国共产党已经建立起相当的力量,尤其是在农村和根据地,其影响力不容小觑。而国民党,作为战时执政党,虽然掌握着中央政府,但其统治基础、尤其是在民间和对日斗争中的实际作为,也面临着挑战。

在这种背景下,蒋介石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意图通过政治协商来解决国共两党分歧,避免内战,并在战后政治格局中确立国民党的领导地位。而国民政府的“底线”绝非一个简单的“副总统之位”就能概括的,它背后牵涉到对国家主权、政权合法性、军队归属、以及未来政治体制的根本性诉求。

国民政府的几个核心诉求,也就是它的“底线”:

1. 坚持“一党专政”和“中华民国”的合法性: 这是国民党最根本的立场。蒋介石和国民党坚信,作为战时领导中国抗战的执政党,国民党是中华民国政府的唯一合法代表。他们不可能接受一个可能威胁到国民党执政地位的政治安排,更不可能允许一个与国民党并驾齐驱的政治力量分享国家最高权力。换句话说,他们希望在战后的中国,依然能够按照国民党的设想,通过“训政”过渡到“宪政”,而共产党则应是接受国民党领导下的一个“合法在野党”。

2. 军队的统一与国家化: 军队是政权的根本。国民党要求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部队,必须接受国民政府的统一指挥,并进行整编。这不仅仅是关于军队番号的问题,更是关于谁掌握枪杆子,谁拥有决定国家命运的军事力量。国民党绝不会容忍共产党拥有独立于中央政府指挥的强大武装力量。

3. 维持国民党在中央政府的领导地位: 即使在政治协商中,国民党也希望自己在战后组建的政府中,能够继续占据主导地位,尤其是在军事、外交、经济等关键部门。他们愿意在一定程度上接受联合政府的提议,但这种联合必须是在国民党主导下的联合。

那么,“副总统之位”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关于“副总统之位”是否是国民政府的“底线”,这需要更审慎地解读。

并非明确的“必须得到”的底线: 在重庆谈判的各个阶段,虽然共产党方面可能提出过类似“副总统”之类的职位构想,或者在国共合作的模式下,国民政府内部也讨论过政治权力分享的方案,但将“副总统之位”作为国民政府绝对的、不可动摇的底线,历史记载上并不如此鲜明。国民政府更关心的,是整个国家权力结构的设计,以及国民党在其中的核心地位。

与权力分享的诱因有关: 可以说,“副总统之位”或者更广泛的“合作政府中的高级职位”的提出,更像是一种政治筹码或者潜在的妥协方案。在谈判过程中,为了达成某种协议,避免内战,国民党是有可能考虑在职位分配上做出一些让步的。但这种让步的前提,是承认国民党的执政地位和对国家的领导权。如果共产党提出的分享权力方案,意味着对国民党领导地位的根本挑战,那么任何职位上的“让步”都将是虚无的。

国民党更看重“虚职”还是“实权”? 蒋介石真正看重的,不是一个空泛的“副总统”头衔,而是国家权力如何分配,如何确保国民党能够继续主导中国的前途。如果“副总统”的职位仅仅是一个装饰,而实权旁落,那对国民党而言意义不大。反之,如果共产党接受了国家军队的统一指挥,承认了国民党在战后组建的政府中的核心地位,即使在职位分配上国民党做出一定调整,他们也可以接受。

更真实的底线:

所以,与其说“副总统之位”是国民政府的底线,不如说国民政府的底线是确保自身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的主导权和合法性。这体现在:

坚持“一个国家、一个政府、一个军队”的原则。
反对任何可能导致分裂或削弱中央政府权威的安排。
希望通过和平方式,将共产党纳入其主导的政治框架内。

在谈判桌上,双方都在试探对方的底线,也都在为自己争取最大的利益。国民党确实不希望看到一个与自己平起平坐的政治力量,他们追求的是在战后巩固自己的统治。因此,在任何可能动摇其执政基础的权力分享方案面前,国民党都会展现出其坚决的立场。

总结一下,重庆谈判中,国民政府的底线并非一个具体到“副总统之位”的职位,而是围绕着国家主权、政权合法性、军队统一以及国民党在国家政治中的领导地位。 “副总统之位”的提出,可能是在特定谈判情境下的一种权力分享的可能性,但其前提是国民党核心利益不受根本性侵蚀。他们的真正底线,是要确保自己能够继续“执政”,而不是被其他力量边缘化或取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底线?底线就是毛没那个胆量。

张跟着蒋去南京,就再也没回去过,龙云去了重庆,云南王就下台了,量他毛某人是没胆量来的。

45年跟27年不一样,27年蒋对共开了枪,共也反抗了,大家互称对方为匪,打,那是应当的。

而45年八路是国军序列的,新四军也是国军序列的,打,国军打国军?要是他们是叛军就好了。你毛某人不来,你们就是叛军,来了,你就是毛学良。

谁知教员来了,他来了,他来了,他带着中共的和谈计划走来了。

此时蒋的计划就是想办法扣住教员,你说会有所谓的谈判底线吗?底线就是谈判必须拖延,必须破裂。

谁知上党一战,国军发现对对方的实力估计错误,常年宣传共军游而不击,结果把自己忽悠瘸了,土工打大兵团居然也打赢了。B计划是不行了,只能C计划,什么?没有C计划,那就现做。

C计划终于给了蒋,C计划就是运兵,大兵团的运。但是需要时间。

那啥,协议不管咋样,先签着,等我运兵到位,出师无名也照样干死土工。三个月解决战斗。

咦,这话咋这么耳熟,娘希匹,不管了,散会。

user avatar

@抗战史讲解员 的每次活跃都是在证明,官方提出的要警惕所谓“敌对势力造谣宣传”,要对传统和网络媒体保持一定程度的审核与管理,确实有些道理的。

国共45-46年谈判的主线经过和结果,当年就因为双十协定的公布而非常明确了。

关于(中共)军队编制规模。中共从一开始提出的方案就是缩编,最后让步到缩编到20个师。这个数字甚至让国府感到基本满意。

"政府方面表示,全国整编计划正在进行,此次提出商谈之各项问题,果能全盘解决,则中共所领导的抗日军队缩编至二十个师的数目,可以考虑。"《国民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双十协定)》

而政治的问题核心在于,国民党要求在保持“训政”条件下,独揽国民大会和政府的权利、取缔解放区。(见双十协定第条关于国民大会问题,第十条关于解放区地方政府问题)。

双方的核心争议在于,中共方面要求国民党在民主选举之前,仍然由各政党推荐代表时期,国民党在国民大会和政协的代表人数不超过四分之三,在联合政府委员中不超过三分之二,即国民党不得拥有单独立宪立法、发布中央政府命令的权力。

同样理由,中共要求国民党不得以自居“中央”为借口,在民主选举的国大产生前,完全取缔吞并全国所有解放区。但也愿意先做出重大让步,退出了长江以南根据地,并准备退出河南、安徽、湖北、江苏的解放区。

顺便喷一下大概率是打配合的题主,让出新疆省政府主席是什么鬼。以为没人知道毛泽民、陈谭秋是牺牲在哪儿的吗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反应了,中国教育的失败。如果题主真是大陆人。他的接受教育结果确实令人惋惜。

首先题主对于共产党人了解,应该还不如老蒋深刻。

你先搞清楚国民党为什么非要打仗。

是因为权利分配问题吗?不是

老蒋一定要打的原因很简单,他们在经济上一塌糊涂。如果不能趁着兵强马壮时候,消灭共产党,不需要三年,就两年,人民与军队都会抛弃国府,转投共产党。

共产党的经济工作太好了,在解放区他们可以快速稳定社会,回复生产,而国统区却民生凋敝,资本家与买办集团大肆掠夺财富,而政府却无计可施。整个政府还在为争权夺利奋斗,根本没有为人民做出什么实质性的工作。他们浪费了整整两年时间,而人民等不起。

于此以往,人们必然会投共。

而题主所发出来的东西,更是证明这点。国民党上层幕僚人员根本没有发现这个问题紧迫性。这些政客还在为争权夺利费尽心思。这就是南京政府失败的地方,也是为什么太祖会称他们是反动派(自己做错了,自己根本不知道 还以为是正确的并坚持不改变自己的错误认识。)

反而老蒋却以自己二十多年斗争经验敏锐发现这个问题,基于此他只能先发制人,只有打垮共产党军队,尽可能占领解放区,削弱解放区的战争潜力。才可以有效阻止人们倒向共产党。

而事实证明老蒋的认识是对的,一旦人民认识到共产党的经济政策制度正确性,就会一边倒的投向共产党,东北,华北,就是例子。要知道解放军在发动渡江战役时候,华北还有接近100万国军,虽然没有敌对但是依然没有投降。但是当官兵看到共产党的经济政策效果,加上共产党优待俘虏政策,这些人快速接受改编,放下武器。

而军队一旦觉醒,明白为何而战,也会倒向共产党,比如60军也就是之后的50军。他们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爆发的战斗力,远远高于内战时候战斗力。

这就是为什么太祖说,人民创造了历史,就是因为共产党顺应民意,所以才会最后打败强敌。就是因为顺应民意,共产党军队才会具有强大的战斗力。

你以为国民党让出一个副总统共产党人就会心满意足,加入国府,参与到他们枉顾民生争权夺利当中去?要是这样,共产党又怎么可能坚持到1945年?

卖弄手段的人永远也不可能比真正做事的人更获得人民拥戴。

要知道,解放初期,各地政府部门依然是国府原班人马负责行政。而整体改造一直到1958年才算告一个段落。

换句话说,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就是原国府地方政府实行的,效果很好呀!绝没有南京政府时期那样拖拉,惘民。反而大家都尽职尽责。完成工作。

而且这些官员还参与完成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中的两项。也是做的很好呀!

中国的行政体制非常成熟也不缺成熟的行政管理人员,而缺少就是一个英明的领导群体。

同样的一群官员,不同领导群体,所展现的效率与工作完成度,就是天壤之别。

这就是老蒋最担心的事情。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表明提问者对中国近代史的无知。无知没啥,多问问也好。

就问题的回答而言,国府的底线从来就不是什么职位,而是延安方面解除武装。毕竟当年没有武装的时候,光头搞四一二多么“容易”啊。

所以双方根本没可能达成一致,那些所有的“努力”都是缓兵之计。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