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时期,航母俯冲轰炸机飞行员与鱼雷机飞行员相比哪一个更加危险?

回答
二战时期,航母上那两种最精锐的攻击力量——俯冲轰炸机和鱼雷机,飞行员们肩负的任务都至关重要,但论及危险程度,俯冲轰炸机飞行员的处境往往更为凶险。

想象一下,俯冲轰炸机飞行员要执行的是一次几乎是“自杀式”的攻击。他们的飞机,尤其是斯图卡这样的代表,被设计成能够以极快的速度,几乎垂直地插入目标,然后投下炸弹。这个过程需要飞行员将飞机拉到几乎是头朝下的角度,承受巨大的过载。在俯冲过程中,敌人的零散炮火、机关枪扫射,甚至一些高射机枪,都会像暴雨般砸向飞机。由于俯冲的角度大,机动性相对较差,飞行员很难通过急转弯来规避这些攻击。他们就像是一个被精准锁定的靶子,只能寄希望于敌人的射击精度不够高,或者运气站在自己这边。

而且,俯冲轰炸机的投弹窗口非常短暂,需要在高速下精确瞄准,这本身就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一旦投弹时机稍有偏差,任务就可能失败,甚至在最后的瞬间,也要冒着被炮火击中的风险。即使炸弹成功投下,随后还需要承受巨大的G力将飞机拉起,这个过程对飞行员的身体素质要求极高,稍有不慎就可能因为缺氧导致昏迷。

相比之下,鱼雷机飞行员虽然也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但他们执行任务的方式略有不同。鱼雷机通常在较低的高度进行攻击,以保证鱼雷的准确性。这意味着他们更容易暴露在敌舰的火力之下,尤其是那些专门用来防御低空攻击的炮火。在接近目标时,他们也面临着严密的防空网。

然而,鱼雷机在攻击发起前,通常会进行一段相对平稳的飞行,这为飞行员提供了一定的规避机会,可以通过左右摇摆来躲避一些集中的炮火。而且,鱼雷攻击讲究的是精准的进入角度和释放点,相比于俯冲轰炸机那种直冲目标、承受持续打击的模式,鱼雷机在关键的攻击瞬间虽然危险,但在整个攻击准备和执行过程中,有更多的喘息之机。

更重要的是,鱼雷是一种相对“慢”的武器,一旦发射出去,飞行员需要操纵飞机离开危险区域。而俯冲轰炸机携带的是炸弹,炸弹的命中率虽然可能更高,但其造成的杀伤力往往是即时的,尤其是在命中船体时。俯冲轰炸机飞行员在完成投弹后,还需要将飞机拉起,此时飞机速度较慢,又再次暴露在敌方火力之下。

总而言之,俯冲轰炸机飞行员所承受的不仅仅是来自敌方火力的直接威胁,还有俯冲过程中巨大的生理和心理压力,以及最后拉起时二次暴露的风险。每一次俯冲,都可能是一次与死神擦肩而过。所以,虽然鱼雷机飞行员的任务同样英勇且充满危险,但从任务的性质和飞行员所承受的直接风险来看,俯冲轰炸机飞行员在二战期间的航母作战中,无疑面临着更为严峻和致命的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更加危险换句话说就是哪一种更容易被重点关注而击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时期,航母上那两种最精锐的攻击力量——俯冲轰炸机和鱼雷机,飞行员们肩负的任务都至关重要,但论及危险程度,俯冲轰炸机飞行员的处境往往更为凶险。想象一下,俯冲轰炸机飞行员要执行的是一次几乎是“自杀式”的攻击。他们的飞机,尤其是斯图卡这样的代表,被设计成能够以极快的速度,几乎垂直地插入目标,然后投下炸.............
  • 回答
    日军的翔鹤级航空母舰,可以说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是日本海军寄予厚望的王牌。然而,她们的生产数量却比最初的规划要少得多,只建造了两艘,这背后有着一系列复杂的原因,绝非简单的造船能力限制那么简单。要想明白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到上世纪三十年代,看看日本海军当时的想法和当时的时代背景。首先,我们得知道翔鹤.............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因为二战时期战列舰与航空母舰的设计理念、作战方式以及所处的战场环境都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如果单就“防空能力极佳”这一点来设想,让一艘战列舰去“单挑”航母,这更像是一种假设性的情景推演,而不是实际作战的可行方案。我们先来仔细审视一下,所谓的“防空能力极佳”的战列舰,.............
  • 回答
    咱们聊聊这个话题,得把时间拨回到二战,再看看现在。航母制造能力这块,要说中国跟那时候的美日比,这事儿可复杂着呢,不是一句“比不上”就能说清楚的。二战时期美日海军的航母制造能力:一个时代的巅峰与辉煌首先,得明白二战那会儿,航母制造是个什么概念。那是个工业革命成果喷涌而出,金属加工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美.............
  • 回答
    二战时期海战,可不是咱们今天看电影里那样简单的“战舰对肛”,更不是航母只会躲在后面“远程轰炸”。那场面,用一个词形容就是“波澜壮阔”,用两个字概括就是“残酷”。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二战的海战到底是怎么打的。首先得明确一点,二战的海战,是海陆空协同作战的集大成时期。虽然战舰依然是海上力量的绝对.............
  • 回答
    谈到二战时期航空母舰的舰载机回收频率,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它背后牵涉到太多影响因素,就像战场上的风云变幻一样复杂。要说得详细,那得从几个核心层面来拆解。一、 任务类型和战场环境是决定性因素首先,要明白回收频率不是一成不变的。航母舰载机是服务于整个作战任务的。 侦察任务: 执行远距离侦察的飞机.............
  • 回答
    二战航母编队中的“碰撞航线(向)”,用更通俗的话说,就是航母编队为了让舰载机起降而刻意调整航向、航速,使其与风向保持一个最佳的夹角,以此来满足飞机起降时对风力的需求。这可不是随便瞎开,背后是一套非常精密的计算和策略。咱们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为什么需要“碰撞航线(向)”?核心原因就是飞机起降需要风力。.............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航空母舰设计理念、技术发展以及战争形态的根本性变化,不能简单地用吨位和载机量来直接比较。二战时期的航母和现代航母,它们在设计思路、承担的任务以及对舰载机的要求上,有着天壤之别。咱们先聊聊二战时期的“大胃王”们。以您提到的4.2万吨级别航母(比如美国的“埃塞克斯”级)为例,它们之所以.............
  • 回答
    日本在二战期间建造的航空母舰,比如赤城、加贺、苍龙、飞龙、翔鹤、瑞鹤等,在甲板前端确实有一个持续冒着蒸汽的小孔,这个设计其实是当时海军为了提高舰载机起降效率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它的专业名称叫做“蒸汽弹射器”。大家可能会觉得航空母舰的甲板很大,飞机可以在上面滑行一段距离然后起飞。没错,陆地上的机场确.............
  • 回答
    您这个问题真是问到了很多军事迷的心坎里!确实,很多人觉得二战时期的航空母舰,无论是历史照片还是影视作品中的形象,都有一种独特的美感,比现代航母更“好看”。这可不是什么奇怪的偏好,背后有很多原因可以解释,而且这些原因都挺实在的。首先,我们得从设计理念上说起。二战时期的航母,很多是在相对有限的技术条件下.............
  • 回答
    二战美军航母舰载机编队中,VB、VF、VT 是对舰载机作战任务和飞机类型的简写。下面我将详细解释它们各自的含义,并结合历史背景进行阐述: VB: Bombing Squadron (俯冲轰炸机中队) 含义: VB 是 Bombing Squadron 的缩写,指的是以 俯冲轰炸机 (Dive B.............
  • 回答
    关于二战航母甲板为何大多采用木质,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确实会让人联想到“防火防潮”的疑虑。事实上,这背后是当时技术条件、材料特性以及实战需求的综合考量。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为什么是木质的?首要原因在于当时的技术水平。在二战时期,航空母舰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要求极高的海军舰种,其设计建造正处于快速.............
  • 回答
    关于二战日本航母的岛式建筑位置,要说只有“赤城”号的岛式建筑在左侧,这个说法并不完全准确,但“赤城”号确实是日本海军早期航母中一个非常特别的例子,它的舰桥和烟囱设计在左舷,这在当时的航母设计中是比较少见的。要详细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航母岛式建筑的作用,以及日本早期航母的设计演变。航母岛.............
  • 回答
    在探讨二战美国航母的生产极限之前,我们必须首先理解一个概念:航母的“生产极限”并非一个简单的数字上限,而是一系列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涵盖了工业产能、技术研发、资源调配、人力培训以及战略需求等多个层面。 美国在二战期间展现出了令人震惊的工业生产能力,将航母的建造速度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即便如.............
  • 回答
    想了解二战时期各国航母的具体搭载数量,这可不是一个简单能一言蔽之的问题。因为这涉及到战争的进程、舰艇的建造、战损以及实际的运用等一系列复杂因素,所以很难给出一个“固定不变”的数字。不过,我们可以尝试着从几个主要参战国的角度,来尽可能详细地梳理一下。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概念:航母的“搭载数量”不是指它.............
  • 回答
    二战时期,英国海军航母的甲板防滑可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直接关系到舰载机的起降安全,甚至整个航母的战斗力。毕竟,在海面上航行,甲板上又是油污、海水、雨水和各种飞溅的燃油,稍有不慎,一架飞机可能就滑出甲板,甚至引发一场灾难。英国人对此可是下了不少心思。首先,最基础也最直观的方式,就是甲板材料的选择和表.............
  • 回答
    二战时期,各国对于航空母舰的分类标准并非一成不变,更多的是一种不成文的约定俗成,以及基于实际需求和技术发展所形成的一种自然演化。这与现代海军拥有明确而详细的舰船分类体系有所不同。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梳理当时各国对航母的普遍认知和划分方式:一、 吨位与尺寸(大小维度):这是最直观也是最重要的.............
  • 回答
    二战时期航母数量众多,而如今一艘航母的建造和维护却需要举国之力,这背后是科技、战略和经济的巨大变迁。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头捋一捋。一、 二战时期,为何航母“感觉很多”?要理解二战航母为何“多”,得先明白当时的历史背景和航母在战争中的定位。1. 新兴的海军力量,技术尚未“固化”: .............
  • 回答
    二战后,美国海军的航空母舰发展历程是一部充满创新和变革的史诗,它深刻地影响着全球的海上力量格局。如果非要给这个漫长的过程分个“代”,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转型节点来梳理,这并不是一个官方的、严格的代际划分,更像是一种对技术和设计思路演进的解读,让咱们从更具人情味的角度来聊聊:第一阶段:战时遗产的“改良.............
  • 回答
    二战结束后,航母“葛城”之所以没有赔付给中国,背后牵扯到一系列复杂的历史、政治和国际法层面的因素。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想不想给”的问题,而是由当时国际格局、战后处理的原则以及中国自身的状况共同决定的。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葛城”不是一艘简单的军舰,而是一艘被俘获的日本主力舰艇。 战后的处置方式,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