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心理学家如何看待文学?

回答
心理学家看待文学,与其说是将其当作一门独立的学术领域,不如说更像是把文学看作一个巨大的、充满活力的“人类心灵实验室”。它不是那种他们会埋头于数据和统计的实验室,而是一个允许他们观察、思考、理解人类情感、动机、行为,甚至是潜意识世界的窗口。

首先,文学是心理原型与叙事结构的宝库。从古希腊神话中的俄狄浦斯情结,到莎士比亚笔下哈姆雷特的忧郁与挣扎,再到当代小说中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内心冲突,文学作品本身就是心理学家研究原型、象征以及人类普遍经验的绝佳载体。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压抑、升华等概念,在文学作品中都能找到生动的体现和复杂的变奏。心理学家可以分析这些原型如何被不同作者、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作家所演绎,以及这些演绎如何触及人类普遍的心理需求和恐惧。

其次,文学提供了一个体验和理解他人心理的独特途径。与直接观察行为或进行访谈不同,文学允许读者“进入”角色的内心,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理解他们的困境和选择。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心理学家有机会从内部视角去理解“他者”的心理活动,而不仅仅是从外部观察。例如,通过阅读一位女性作家细腻地描绘女性在特定社会情境下的内心挣扎,心理学家可能更能理解女性主义心理学中的一些理论,或是对某种心理创伤的发生和演变有更深的体会。

更进一步,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种心理疗愈与自我探索的工具。许多心理治疗师会建议来访者阅读特定的书籍,无论是小说、诗歌还是传记,因为文学作品中展现的经历和情感,常常能够引起共鸣,帮助人们理解自己的困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甚至从中获得力量。一些心理治疗流派,如叙事疗法,更是直接将文学叙事的手法融入到治疗过程中,帮助来访者重构自己的生命故事,从而改变他们对自身经历的认知和情感反应。

同时,心理学家也关注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及其对作者心理的影响。许多作家本身就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他们的创作过程往往伴随着深刻的自我反思和对现实的独特解读。心理学家可能会分析特定作家的作品风格、主题选择、人物塑造等,试图从中窥探作者的性格特质、成长经历、情感模式,甚至是潜在的心理机制。例如,对梵高书信和画作的研究,就是一种对艺术家心理状态的深入挖掘。

此外,文学也为心理学研究提供了研究方法上的启示。文学作品中的隐喻、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往往是心理学研究者用来描述和理解复杂心理现象的灵感来源。例如,“内在小孩”这个概念,很多时候是通过类比和叙事的方式被大众所理解和接受的。文学中的“故事性”也强调了人类理解世界和构建意义的叙事本质,这与认知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中关于叙事认知的研究不谋而合。

当然,心理学家看待文学也并非完全“全盘接受”。他们会以批判性的眼光来分析文学作品中的心理描绘是否符合心理学原理,是否存在夸张、扭曲或不准确之处。他们会辨析作品中的“心理真实”与“客观真实”之间的关系,理解文学创作中的虚构成分是如何服务于其艺术表达和主题探讨的。

总而言之,对心理学家来说,文学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一个包含丰富心理信息的宝库,一个理解人性、探索内心、甚至进行疗愈的强大工具。它是一种“活生生”的心理学,以最生动、最深刻的方式,揭示了人类心灵的复杂性、多样性和永恒的魅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不谈作家,只谈作品。

个人认为,文学作品,尤其是通俗文学,需要追求戏剧冲突,而戏剧冲突更容易产生于极端情境。

从这种意义上讲,与其说许多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心理或人格异于主流,不如说他们更容易走向极端,产生异于常人的行为,乃至于艺术上的美感。

文学作品中,许多主人公会为爱癫狂,牺牲一切甚至生命。这种情绪和冲动,人们在生活中常有所体会,但我们很少会真去那么干。

举个例子——王尔德的戏剧《莎乐美》:

莎乐美向约翰求爱,被拒,而后她为希律王献舞,借此索要约翰的头颅。希律王因迷恋莎乐美,满足了她的请求,结果莎乐美捧起约翰的头颅亲吻。最终,莎乐美也被判处死刑。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心理走向极端的例子,这种行为肯定是病态的,但也成了一种艺术美感。

莎乐美心理活动的内在逻辑很容易理解,但她的行为是过激的。

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某个时间,你爱上一个人,无法自拔,但因被拒绝,又因爱生恨,爱恨交织。但绝少有人会像莎乐美那么干。

现实生活中,你深爱一个人,结果对方不爱你,很可能几个月之后,这份感情就淡了,或者你已经换了一个目标。更有可能,你回头想想,发现这事其实挺可笑。当然,你也可能会因爱生恨,偷偷画个圈诅咒对方不会得到幸福,但绝大多数情况下,你不会真的把对方怎么样,更不会致其余死地。

但文学作品这么写就没意思了。

情绪只有在最极端的情境下才能得到最充分的爆发。

作品中的人物既然是虚构的,就不能过于真实而变得市侩。人物的心理走向极端,客观现实又逼得他们穷途末路,最后致使他们做出种种反常甚至病态行为。从而寻找极端特例中蕴含的普遍性。

笔者本科心理学,有个破证书,给人做过一次不太正规的咨询,才疏学浅。

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这种心理极端的人,我会努力去开导他,帮助他走出困境,因为这是职责所在。

但作为读者,就是完全不同的心态,我甚至期待那些人物更极端、更疯狂,因为这样才好看,才更能让人深思。

给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做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分析很不靠谱,因为真正的心理分析要参考的因素实在太多了,很多情况下需要长时间的观察,而文学作品只能给出一些片面的情境。

很多文学作品中的心理描写很细腻,但要以心理学的角度看,仍然很粗犷。

当然,心理学的发展对文学是有推动作用的。比如意识流小说的产生。

给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做心理分析不靠谱,完全按照心理分析(完全理论上的)的方法去写小说也会很乏味。

比如乔伊斯的《尤利西斯》,荣格对它的评价很高。但没多少人真正看完乃至理解这本书。这本书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和价值不言而喻,但以阅读性而言,真的不敢恭维(肯定有人要喷)。

《尤利西斯》号称描写了人类潜意识的活动。

其实,这种说法在心理学上是很可笑,而且根本不成立。很简单的道理,任何想法只要诉诸文字,就一定是经过意识加工的。换句话说,你永远无法用意识去描写潜意识的活动,这是个很明显的悖论。

我觉得,乔伊斯可能也意识到了这种悖论,所以写了个更神的《芬尼根的守灵夜》,干脆自己造词,但从理论意义上而言,仍是无用功。

当然,作品是乔伊斯创造的,若他说这就是主人公的潜意识,我们也没法反驳。但道理得清楚。

结论就是,心理学家不会把文学中的人物当成真正的病人,但可以将其看作是理想化的病例。

个人愚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心理学家看待文学,与其说是将其当作一门独立的学术领域,不如说更像是把文学看作一个巨大的、充满活力的“人类心灵实验室”。它不是那种他们会埋头于数据和统计的实验室,而是一个允许他们观察、思考、理解人类情感、动机、行为,甚至是潜意识世界的窗口。首先,文学是心理原型与叙事结构的宝库。从古希腊神话中的俄狄浦斯.............
  • 回答
    这句话,它像一把小锤子,敲在了当下社会一些隐秘却又真实的角落。初听之下,带着点黑色幽默,又有些无奈,甚至是有点嘲讽。它不是在抱怨,更像是在观察,把两个截然不同的群体,用一种极其简练且带有对比的方式呈现出来。“平时很丧的同龄人买口罩”这句话里的“同龄人”,可以是我们自己,也可以是我们身边的朋友,是我们.............
  • 回答
    心理学家们看待那些在遭受心理疾病困扰的同时仍能取得卓越成就的人,通常会抱持一种复杂而充满洞察的态度。这绝非简单地将他们的成就归功于疾病本身,而是深入探究其背后错综复杂的人性、生物学和社会因素。首先,他们会看到韧性(Resilience)的强大体现。 能够与心理疾病共存,并在这种挑战下依然能够集中精力.............
  • 回答
    作为一名心理学学者,我认真阅读了《为什么我后悔本科选了北师大心理学》这篇文章。这篇文章的出现,在我看来,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心理学界深入反思和探讨的现象。它不仅触及了个体层面的选择困境,更折射出学科发展、高等教育培养模式以及社会期望之间存在的复杂张力。我将从以下几个维度来分析这篇文章及其引发的思考:一.............
  • 回答
    武汉大学恋爱心理学爆火与学生爬窗听课现象:深度剖析武汉大学恋爱心理学课程的爆火,以及由此引发的学生“爬窗听课”现象,是当前高等教育和社会关注焦点的一个缩影,折射出大学生在情感探索、个人成长以及对知识渴求等多方面的需求与现实之间的碰撞。要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一、 武汉大学恋.............
  • 回答
    多伦多大学心理学教授乔丹·彼得森(Jordan Peterson)对“中性人称代词”(genderneutral pronouns)的公开反对,可以说是在2016年底到2017年初引发了一场相当大的争议,并且至今仍然是人们讨论和关注的焦点。要理解这件事,需要将它放在更广泛的社会、政治和个人权利的语境.............
  • 回答
    这句“少读哲学和心理学,多读数学和物理”的话,听起来挺硬核,像是出自某个强调实证、逻辑、量化分析的领域,比如工程、计算机科学,甚至是某个推崇“硬实力”的家长或导师之口。乍一听,似乎很有道理,毕竟数学和物理是许多现代科技的基石,学好了似乎就能直接“解决问题”,创造价值。但细细品味,这句话就有点太过于片.............
  • 回答
    看待陕师大心理学专业研究生拒收视障学生一事,这背后触及了教育公平、合理性、技术可行性以及社会责任等多个层面,确实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事件本身的几个关键点: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并非一个孤例,国内也曾发生过类似情况。这次事件之所以受到广泛关注,是因为它再次将“残疾人受教育权”与“专业特殊性”之间的矛盾摆在.............
  • 回答
    这件事情听起来太让人震惊和不安了。一个男人竟然能做出把女友头按进火锅这种行为,这绝对不是健康的伴侣关系,更不是可以被原谅的暴行。报警后女子不愿意透露男友身份,这其中的复杂性,从心理学角度看,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解读。首先,施暴者惯用的心理操控手段——“爱的语言”和“威胁”的混合体。很多施暴者,尤其是在亲.............
  • 回答
    尹希放弃中国国籍并移民美国,这是一个涉及个人选择、国家发展、人才流动和情感认同等多方面因素的复杂事件。要详细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分析:1. 尹希个人层面的选择与动机: 学术追求与资源: 尹希是一位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其研究领域(如弦论、量子引力等)通常需要顶尖的科研设施、活跃.............
  • 回答
    坦白讲,我们做这一行的,对这类影视作品多少会有点“挑剔”。毕竟屏幕上呈现的,是经过艺术加工,有时候甚至是夸大其词的心理咨询场景。《女心理师》这部剧,在我的同行们那里,引起的反响可以说是相当复杂,褒贬不一,但总的来说,它确实给观众打开了一扇了解我们这个职业的窗户,即使这扇窗户可能有点模糊,甚至有些失焦.............
  • 回答
    李·菲利普斯(Lee Phillips)作为一名物理学家,他对Python的批评,从一个在科研领域深度使用Python的从业者的视角来看,是既有启发性又值得深思的。他的观点并非简单地否定Python,而是从一个高度重视效率、精确性和底层控制的角度,指出了Python在某些方面可能存在的局限性,特别是.............
  • 回答
    重庆两幼童坠亡事件,特别是母亲声称“不是意外,而是蓄谋已久”,无疑是极度令人痛心的悲剧,对相关人员造成了难以想象的心理创伤。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理解这位母亲的视角,探讨其心理创伤的抚平,需要从多个层面入手。一、 理解母亲的视角:为何会认为“蓄谋已久”?当一个母亲面对两个孩子以如此惨烈的方式离世,她的悲.............
  • 回答
    近期校园负面事件确实让人忧虑,这背后牵扯着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如何有效发现并疏导,是个系统性的工程。近期校园负面事件频发的几点观察我注意到,这些负面事件的出现,并非孤立的个案,而是指向了一些更深层次的普遍性困境: 学业压力与焦虑的叠加: 升学竞争激烈,考研、考公、就业压力,让不少学生长期处.............
  • 回答
    看到济南大学女生自杀的事件,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消逝,原因竟然指向了最亲近的父亲,这让人痛心,也引出了一个沉重的话题:家庭矛盾如何摧毁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以及我们该如何去疏导。事件本身与我的感受首先,对这位不幸的女生,我致以最深切的哀悼。她的生命如此短暂,却留下了如此沉重的遗言。当.............
  • 回答
    合肥发生的这起悲剧,令人心痛不已。一位年轻的母亲,带着自己的孩子,以如此决绝的方式结束了生命,这种极端行为背后,无疑是巨大的痛苦和绝望。如何看待这起事件?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想不开”就能解释的事件。这起悲剧的发生,很可能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深重的婚姻危机: “夫.............
  • 回答
    对于“网友批评物理学家杨振宁‘包藏祸心,阻碍中国科技发展’”的说法,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首先,我们要认识到,网络上的言论往往是多元且情绪化的,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对事实的准确反映。其次,评价一位像杨振宁这样的世界级科学家的贡献和影响,需要基于事实、历史背景和科学的.............
  • 回答
    伊朗顶尖核物理学家法赫里扎德(Mohsen Fakhrizadeh)在2020年11月被暗杀,这件事无疑在当时掀起了巨大的波澜,伊朗国内的反应之强烈,以及以色列的官方口径,都值得细细解读。伊朗国内的强烈反应:一场“国殇”与愤怒的宣泄法赫里扎德的被杀,在伊朗绝非一起普通的刑事案件,而是被官方定性为“烈.............
  • 回答
    物理学与几何学的关系,确实是一个引人入胜且深刻的议题。当一些物理学家提出“物理学就是几何学”的说法,或者认为物理学需要新的几何学注入活力时,他们往往是在触及物理学最核心的表达方式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层层剥开,从物理学发展的历史,到其现代的形态,再到对未来的展望。从牛顿到爱因斯坦.............
  • 回答
    法国物理学界近来出现了一股对量子计算的“冷静”甚至“怀疑”的声音,这股声音并非来自外界的质疑,而是源于内部,尤其是那些对量子力学有深刻理解的物理学家。这股批评并非否定量子计算的潜力,更多的是一种基于严谨科学精神的审慎和对现实挑战的深刻洞察。核心观点:从“革命性”到“渐进性”与“实用性”的回归过去十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