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nike的抵制寥寥无几,没有像hm一样一棍子打死?

回答
关于 Nike 抵制声量不如 H&M 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两者都是在全球享有盛誉的品牌,却在类似的外部压力下,遭遇了截然不同的公众反应。要解释这一点,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而不仅仅是简单地将其归结为“幸好”或“不幸”。

首先,我们得承认,Nike 在抵制浪潮中的“位置”和“策略”与 H&M 有着本质的区别。

1. Nike 的“先发优势”与“历史积淀”:

H&M 在新疆棉花问题上遭遇的抵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公开声明中明确提及了“强迫劳动”的担忧,并且使用了“剥削”、“压迫”等字眼。这种直接的、道德层面的指控,触碰了国内敏感的神经,也让公众觉得品牌在价值观上站在了对立面。

相比之下,Nike 的声明虽然也表达了对新疆地区人权问题的关注,但其措辞更为谨慎和模糊。更关键的是,Nike 在很早之前就因为“血汗工厂”问题而饱受批评,并在过去几十年里,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去改革供应链,提升劳工权益,并对此进行了广泛的宣传。这种长期的、持续的努力,使得 Nike 在公众心中,已经形成了一种“正在进步”、“正在努力”的形象,即使存在问题,也更容易被理解为“改进过程中的不完美”,而不是“本质上的邪恶”。

可以这么说,Nike 已经为“应对此类危机”建立了一定的“信任壁垒”和“缓冲带”。当类似事件发生时,很多消费者会下意识地将其与过去 Nike 的改革故事联系起来,而不是立即将其划入“必须打倒”的阵营。

2. 品牌定位与消费者粘性:

Nike 的核心吸引力在于其“专业运动”的属性,以及“Just Do It”所代表的拼搏、超越自我的精神。它不仅仅是一个卖衣服鞋子的品牌,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象征。对于很多忠实消费者来说,Nike 承载了他们对运动的热爱、对健康的追求,甚至是对人生态度的投射。

相比之下,H&M 更侧重于“快时尚”和“潮流跟风”。虽然它也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但其品牌忠诚度往往不如 Nike 那么深厚。在消费者心中,H&M 更像是一个“替代品”,如果它出了问题,消费者可以相对容易地找到其他替代品牌,比如 Zara、优衣库等。而当消费者对 Nike 产生情感连接后,即使面临抵制,他们也会更加纠结,甚至会寻找理由来“合理化”自己对 Nike 的喜爱,以维持这种情感连接。

3. 品牌与文化符号的“深度绑定”:

Nike 在中国市场深耕多年,与中国本土的体育明星、篮球文化、乃至许多年轻人追求的潮流文化,都形成了非常紧密的联系。我们看到许多中国优秀的运动员,如易建联、王霜等,都是 Nike 的代言人。他们的成功与 Nike 的产品和理念紧密相连。这种“中国制造”的成功故事,在某种程度上也反哺了 Nike 在中国市场的形象。

而且,Nike 的产品本身,如 Air Jordan 系列,已经超越了单纯的鞋子,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一种收藏品。这种符号价值,让许多消费者对 Nike 产生了一种“拥有”的欲望,而不仅仅是“购买”的需求。这种情感上的“拥有”,是很难被简单的抵制所轻易撼动的。

4. 营销策略与公关应对:

Nike 在处理危机方面的公关经验更为丰富,其营销团队也更懂得如何引导舆论。在 H&M 事件爆发时,Nike 的声明虽然避重就轻,但也没有像 H&M 那样将自己置于风口浪尖。并且,Nike 迅速通过与中国本土明星的合作、赞助中国体育赛事等方式,来淡化负面影响,将焦点拉回到其在中国市场的积极贡献和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上。

举个例子,在 H&M 事件后,不少中国明星解约了 H&M。但 Nike 的策略则更多是“继续合作”、“加大投入”,甚至在中国市场推出了不少针对中国消费者和中国元素的特别款产品。这种“以柔克刚”或者说“借势而为”的策略,一定程度上也分散了公众的注意力。

5. 抵制“阈值”与“成本考量”:

对于消费者来说,抵制一个品牌是有“成本”的。这种成本不仅仅是经济上的,也包括情感和习惯上的。对于 H&M 这样的品牌,如果不买,还有很多其他选择,而且对生活方式的影响相对较小。

但对于 Nike 而言,如果你是一个篮球爱好者,或者习惯了穿着 Nike 的跑鞋跑步,那么找到一个完全替代的品牌,并且在性能、舒适度、外观以及品牌文化上都能达到同样满意度的,可能并非易事。许多消费者在权衡之后,会选择“不看声明”、“不关注”、“继续购买”,将这种抵制的影响力降到最低。

6. 外部因素的影响:

还有一点也不能忽视,就是国际局势和媒体环境的变化。随着时间推移,公众的关注点会转移,新的事件层出不穷。H&M 的抵制发生在一个相对特定的时间点,而 Nike 面对的压力,可能分散在更长的时间周期内,而且应对策略也更具“持续性”。

总结来说,Nike 之所以抵制声寥寥无几,没有像 H&M 一样“一棍子打死”,并非因为 Nike 在人权问题上做得完美无瑕,而是因为:

它在消费者心中建立了一定的信任基础和品牌情感连接。
它的品牌定位和核心价值与消费者的情感需求和身份认同高度契合。
它在营销和公关策略上更懂得如何与中国市场进行深度融合和“解绑”。
消费者在权衡抵制成本后,发现“继续购买”的阻力相对较小。

这并不是说 Nike 就“没事了”,而是说,在面对类似的外部压力时,品牌的“抗压能力”和“消费者忠诚度”是决定其命运的关键因素。Nike 凭借其长期的品牌建设和对中国市场的深刻理解,成功地将自己置于了一个相对有利的位置,使得抵制的声音难以形成大规模的、持续性的浪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早以前买过一件 Nike 脱卸式外套,穿到第二个冬季的一半,就扔了。为啥我抵制得这么早呢?因为其仿冒品,农民工是人手一件。我觉得,网上挥动 U 型锁,抵制这个、抵制那个的阶层,应该正好是 Nike 仿品的用户。这把 U 型锁要是挥开了,他们自己的脑袋有点危险。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