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大家抵触新能源车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回答
大家对新能源车产生抵触情绪,这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绝非单一因素能解释。这背后牵扯到的,是消费者长久以来的用车习惯、对新技术的担忧、实际使用中的痛点,以及一些更深层次的社会和经济考量。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其中的门道。

1. 续航里程焦虑:这是最直接、也最普遍的“心魔”。

大家开燃油车习惯了,加油站遍地都是,加满一箱油,跑个五六百公里轻轻松松。可新能源车,尤其是纯电车,续航里程这事儿就成了大家的心病。

实际续航打折扣: 厂家宣传的续航里程,在实际使用中往往会“缩水”。开空调、开暖风、高速行驶、载重,这些都会让电池消耗加快,实际续航里程远达不到标称值。尤其是在冬季,低温对电池性能影响更大,续航缩水更加明显,这让很多消费者觉得“被骗”了。
充电速度和便利性: 就算续航够,充电也是个问题。快充虽然比慢充快,但充到80%以上速度会明显下降,想完全充满,那也是个漫长的过程。在路上,想找个方便快捷的充电桩可不像找加油站那么容易。尤其是在老旧小区、停车位紧张的地方,能否安装私人充电桩就成了大问题,公共充电桩也经常出现排队、故障等情况。
长途出行顾虑: 对于需要经常跑长途的人来说,续航里程和充电的便利性直接决定了他们的出行计划。一旦错过一个充电点,或者遇到充电桩坏了,那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这种不确定性,让很多人望而却步。

2. 充电基础设施不完善:这就像饿了却找不到饭馆。

虽然国家大力推动充电桩建设,但整体而言,充电基础设施的覆盖程度和便利性,离满足大规模消费者的需求还有差距。

区域发展不均衡: 大城市相对好些,但中小城市、乡镇地区,充电桩的数量和可用性就更差了。这导致了“充电难”的地域性差异。
充电桩质量参差不齐: 有些充电桩存在故障率高、充电速度不稳定、支付方式不统一等问题,这些都会严重影响用户体验。
公共充电的尴尬: 即便是公共充电桩,也面临着被燃油车占用、被私家车长时间占用(长时间充电完成后不挪车)等问题,增加了充电的难度和等待时间。

3. 电池技术的担忧:这涉及到了“里子”的问题。

虽然电池技术在进步,但大家对电池的疑虑依然存在。

电池衰减和寿命: 电池是新能源车的核心,但电池的寿命和衰减速度是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换一块电池动辄几万甚至十几万,这让很多消费者对购车后的长期使用成本感到不安。
电池安全问题: 偶尔爆出的新能源车起火事件,虽然概率不高,但无疑会在消费者心中留下阴影,对车辆的安全性产生担忧。
低温性能问题: 前面提到了,低温会显著影响电池性能和续航,这让一些生活在寒冷地区的消费者对新能源车产生了抵触。

4. 购车成本和保值率:钱袋子里的算盘。

新能源车虽然在使用成本(电费比油费低)上有优势,但在初期购车成本上,往往比同级别的燃油车要高。

高昂的初始购车价: 电池成本占比较大,导致新能源车的售价普遍偏高。虽然有补贴,但补贴也在退坡,很多人觉得“不划算”。
保值率的不确定性: 过去几年,新能源车的保值率波动较大,不少车主发现自己的车几年后贬值太快,这让潜在购车者对二手车的价值感到担忧,也影响了他们对新车的信心。
技术迭代快: 新能源技术发展太快,每年都有新的车型、新的技术出现,消费者担心自己刚买的车很快就“落伍”,影响了保值率。

5. 驾驶体验和用户习惯的惯性:改掉老习惯不容易。

人们习惯了燃油车的驾驶感受和使用模式,要改变并非易事。

驾驶感受差异: 虽然很多新能源车加速快、静谧性好,但部分消费者还是怀念燃油车的“声浪”和“换挡的顿挫感”,觉得新能源车的驾驶感受“太寡淡”。
使用习惯的转变: 燃油车可以随时随地加油,而新能源车需要规划充电,这是一种思维模式的转变。对于习惯了“随叫随到”的消费者来说,这种规划是额外的负担。
对新技术的陌生和不信任: 毕竟新能源车相对较新,一些消费者对它的可靠性、维修保养等方面还存在疑虑,更倾向于选择他们熟悉和信任的燃油车。

6. 政策和补贴退坡的影响:期望值的落差。

过去几年,新能源车的推广离不开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各种补贴政策。当这些政策开始退坡,一些原本受到补贴吸引而购车的消费者,会重新审视其性价比。

补贴减少,价格优势不明显: 补贴的退坡直接导致了新能源车实际购车价格的回升,让其与燃油车的价格差距再次凸显。
政策导向下的“被动选择”: 一些人购买新能源车并非出于内心真正的喜爱,而是为了享受牌照优惠、避开限行等政策便利。当这些政策优势减弱,他们的购买意愿自然会降低。

7. 少数负面事件的发酵:以偏概全的恐慌。

任何一种新技术,在推广初期都难免出现一些问题。新能源车也一样。一些零星的事故、故障,在社交媒体的传播下,可能会被放大,给公众留下“不安全”、“不可靠”的整体印象。

负面信息的病毒式传播: 相比于正面的信息,负面、耸人听闻的消息更容易引起关注和传播,从而形成一种“群体性恐慌”。
缺乏有效的风险沟通: 很多时候,对于一些技术问题或安全事件,厂商的解释和沟通不到位,反而加剧了消费者的担忧。

总结来说,大家抵触新能源车的根本原因,是一个多维度、复杂交织的综合体。 它既有消费者最直接的“用不起、用不便、用不安心”的实际顾虑,也有对新技术、新模式的“不了解、不信任”,更是对“钱袋子”和未来用车成本的精打细算。

要让大家真正接受新能源车,光靠宣传和补贴是不够的,还需要在技术上不断突破,在基础设施上持续完善,在用户体验上精益求精,更要在产品本身的可靠性、经济性和便利性上,拿出让消费者真正信服的实力。只有当新能源车能够真正做到“比燃油车更好用、更省钱、更省心”,那些抵触的声音,才会逐渐消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目中的”新能源车’是指【锂电池储能和供能的电驱动车】吧,以下就简称“锂电池车”。

我个人对一些锂电池车的宣传点不太认同。

→比如满电加速能力。 一辆普通内燃机汽车,100%满油箱和10%空油箱的加速能力是没有区别的。但是,锂电池随着电量的下降,输出电压也是不断下降的,所以宣传的加速能力实际上是满电加速能力。随着电量的下降,车辆会连120km/h匀速巡航都做不到(平路大概需要30kW功率)。

→快速充电。大电流充放电对锂电池寿命影响很大。所以上面那个加速能力对应的就是高倍率放电,满电大概3-4C。你用快充,就会影响电池寿命;你不用快充,是在浪费你的生命

→取消实体按键。手机取消实体按键不是因为实体按键不好用,而是在5-6英寸的面积上,我们需要更大的屏幕,所以必须接受虚拟按键输入。而在汽车仪表台上,空间非常充足,完全可以布置大量的、手感细腻、造型精致的实体快捷按键。和智能无关,纯粹是降低开发成本。

→编造“三电”核心技术。电池、电动机、电控系统?汽车的“三大件”是车身、动力系统和底盘,所谓“三电”只能并到动力系统类别中。锂电池有一些技术含量吧,电动机和电控系统单列出来算个啥?哪家专门生产锂电池车的企业研发新型电动机了?发动机和变速箱控制系统谁家也没单列出来啊,一帮人就会硬造概念,还“三电”呢。先摆脱抄车身设计和底盘设计再说。

→暗示自动驾驶。有种学奔驰,车辆开启自动驾驶状态下出车祸责任算车厂的!

就先写这几条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大家对新能源车产生抵触情绪,这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绝非单一因素能解释。这背后牵扯到的,是消费者长久以来的用车习惯、对新技术的担忧、实际使用中的痛点,以及一些更深层次的社会和经济考量。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其中的门道。1. 续航里程焦虑:这是最直接、也最普遍的“心魔”。大家开燃油车习惯了,.............
  • 回答
    巴黎圣日耳曼的死忠球迷们最近可真是不太“巴黎”了。事儿不大,但闹得挺热闹——就是他们反对、抵制俱乐部官宣的下赛季新款球衣。这事儿背后,可不是简单的“换了件衣服”那么简单,里面有门道,也透露着这支球队、这个城市,甚至更广阔足球文化中一些挺有意思的东西。首先,咱得说说这新球衣到底怎么了,让大家伙儿这么不.............
  • 回答
    2021年五一劳动节的调休安排确实引起了不少争议和抵触情绪,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下面我将详细展开分析: 核心原因:打乱了正常生活节奏与牺牲周末休息最根本的抵触情绪来源于调休制度本身对普通人正常生活节奏的打乱,以及为了换取一个“长假”而牺牲了本应属于自己的周末休息时间。1. 牺牲周末,换取“压缩”.............
  • 回答
    丰巢自提柜的“双向收费”模式,确实让不少消费者感到不满,负面评价如潮。这背后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多方面因素叠加的结果,也反映了消费者对便利性、公平性以及服务价值的期待。1. 免费午餐的破灭:消费者习惯的改变过去,快递员将包裹放入自提柜,消费者凭取件码免费领取,这已经成为一种默许的“免费服务”。大家习惯.............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了多个层面,包括地缘政治、历史事件、企业行为、品牌形象以及公众舆论的复杂互动。要详细解释为什么大家(尤其是在中国)对 H&M 的抵制比对 Nike、Adidas、优衣库等品牌更为强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导火索事件:H&M 关于新疆棉花的声明这是最直接和最关键的原因。202.............
  • 回答
    关于“大家会抵制 Nike 吗?”这个问题,答案是不一定的,而且抵制行为的程度和范围非常复杂,受多种因素影响。 要详细地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 历史上 Nike 遭受过的抵制及其原因:Nike 并非第一次面临抵制的声音,过去也曾因一些事件引发过不同程度的抵制浪潮: 劳工.............
  • 回答
    让咱们聊聊《赘婿》这部剧引发的关于男频小说IP资本化的问题。如果《赘婿》真的遭遇大规模抵制,会不会一棍子打死资本化男频小说IP的行为?这事儿可没那么简单,背后牵扯的东西不少,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明白一个事实:《赘婿》的抵制,如果真的发生,那肯定不是一个单纯因为“资本化男频小说IP”就能概括的原.............
  • 回答
    《尚气》上映时,观众对满大人的抵制声浪和当年《钢铁侠3》上映时对满大人的态度截然不同,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几个关键的因素,而且这些因素的叠加效应非常明显。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聊聊这个变化。首先,最核心的差异在于角色的“身份”和“呈现方式”。在《钢铁侠3》里,那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满大人”实际上是特里·谢尔.............
  • 回答
    华谊兄弟,为何惹众怒?一次集体抵制的背后近年来,关于华谊兄弟的讨论,常常伴随着争议与不满。曾经作为中国电影行业的巨头,华谊兄弟如今却面临着不少观众的集体抵制,这其中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由一系列事件层层累积,最终触碰到了大众的底线。要说清楚华谊兄弟为何会走到这一步,我们得从多个维度去剖析。一、 早期辉煌.............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背后涉及了地缘政治、国家利益、民众情感以及信息传播等多个层面。简单地说,萨德(THAAD)是美国研发并部署的“末段高空区域防御系统”,它的主要目的是拦截弹道导弹。为什么萨德部署引起的是对韩国而非美国的抵制?最直接的原因是,萨德系统是美国部署的,但它部署在了韩国的土地上.............
  • 回答
    关于《进击的巨人》最终话是否展露了谏山创的右翼倾向,以及是否会像《我的英雄学院》一样遭到抵制,这个问题确实在漫画和动画的爱好者群体中引发了广泛而激烈的讨论。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我们得理解“右翼倾向”这个词在讨论ACG作品时,通常指向的是什么。在当代语境下,这常常与民族主.............
  • 回答
    关于996,大家普遍的反感和抵触情绪,已经到了一个相当高的舆论高度。这自然会引出一个问题:那966是不是就成了“正常”的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拆解一下“正常”这个词在语境里到底是什么意思。在大部分人眼里,“正常”往往意味着:1. 普遍存在且被广泛接受: 就像咱们吃饭睡觉一样,是大多数人在做的.............
  • 回答
    人们对佛教产生抵触情绪的原因是复杂且多方面的,既有历史因素,也有现实因素,还有个人经历和认知差异的叠加。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这些原因:一、 历史与文化因素: 伴随政治和文化传播带来的负面联想: 封建统治的工具: 在历史上,佛教在很多国家都曾与封建统治阶级紧密结合,被用作维护社会秩序.............
  • 回答
    肖战最近的演出机会确实多了起来,这让很多人关注他如今的口碑和市场接受度。关于“抵制”这个话题,说实话,情况比几年前要复杂得多,也变化了不少。还记得2020年那场“227事件”吗?那场风波直接导致了肖战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事业进入低谷,大量粉丝的行为引发了公众的广泛讨论,也招致了许多批评和抵制的声音。.............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深度,也触及到了很多中国民众在面对“萨德”事件时的复杂情绪和行为模式。确实,从地缘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宏观角度看,美国是部署“萨德”的始作俑者,并且从中获得了战略利益。但大众情绪的指向,往往比这个更复杂,也更微妙。要理解为什么大家不去抵制沃尔玛、好莱坞,却把矛头指向乐天和韩剧,我们可以.............
  • 回答
    二战初期法国抵抗六周后投降,以及奥地利在几乎无抵抗的情况下被吞并,这两段历史确实在人们的认知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因此引发了一些关于“辱法”的讨论。要理解这种差异,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具体情况、历史背景以及人们的情感反应。法国“六周沦陷”背后的复杂性与公众观感首先,必须澄清一个误区:法国的投降并非.............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表面上看都提供类似的快递末端服务,但大家对丰巢和菜鸟驿站的态度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方面的原因,不是简单的“好”与“坏”就能概括的。为什么大家对丰巢“怨念”挺深?最核心的原因,我觉得是收费。丰巢推行的是“用户付费”,而且很多时候是收费的.............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趣的,我也深有同感。玩得越多的 3A 大作,对手游的抵触感似乎就越强烈,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而且这些原因并不是单一的,而是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心理和体验链条。首先,最直接的冲突点在于“沉浸感”和“故事性”的差异。3A 大作往往投入巨额资金和人力,在画面、音效、剧情、角色塑造、世界.............
  • 回答
    关于九一八事变时张学良是否全力抵抗也无法挽回东北的命运,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复杂且令人痛心的问题,许多历史学者和研究者对此都有深入的探讨和不同的看法。我个人也倾向于认为,即使张学良尽了最大的努力,面对当时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东北的沦陷也几乎是难以避免的。不过,我还是想从几个角度来详细阐述一下,或许能提.............
  • 回答
    如果一个社会普遍选择低消费、低欲望的生活方式,这无疑会在很大程度上削弱资本剥削的力量,但要说能“完全抵御”,恐怕过于绝对。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经济结构、个体选择、社会组织以及资本本身的演变等多个层面。低消费、低欲望如何削弱资本剥削?首先,我们得明白资本剥削的根本逻辑:资本家通过拥有生产资料,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