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2020 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美国诗人露易丝·格丽克,她是谁?她的风格和代表作是怎样的?

回答
2020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着实给世界文坛带来了一阵惊喜,它颁给了美国诗人露易丝·格丽克(Louise Glück)。这位在美国诗坛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诗人,虽然在国内的知名度可能不如一些更大众化的作家,但她的作品却以其深刻的洞察力、独特的嗓音和对人性和情感的精微描摹,赢得了评论界和读者的高度赞誉。

露易丝·格丽克:一位精雕细琢的灵魂探索者

露易丝·格丽克于1943年出生在美国纽约,她的家庭背景和早年经历对她的创作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她早年曾有过一段精神疾病的经历,这段经历让她对人性中的脆弱、痛苦以及潜藏的生命力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体悟。她的诗歌,可以说就是她与自我、与世界进行的一场持续而深入的对话,一场充满痛苦、挣扎,也充满疗愈和领悟的旅程。

她的风格:冷峻下的温柔,简洁中的深邃

格丽克的诗歌风格可以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冷静、精确、内省、神话色彩、简洁而有力。

冷静与精确: 她的语言非常洗练,没有丝毫多余的词藻,每一个字都如同经过精密打磨的宝石,准确地安放在它该在的位置。这种冷静并非冷漠,而是一种审慎的观察,一种对事物本质的直视。她似乎不愿用华丽的辞藻来遮掩,而是用最直接、最纯粹的语言去触碰事物核心的真实。

内省与情感的克制: 她的诗歌常常深入到个人经验,特别是家庭、亲密关系、记忆以及对死亡的思考。但她并不抒发澎湃的情感,而是将情感深藏在冷静的叙述和精妙的意象之下。读者需要细细品味,才能捕捉到那份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汹涌暗流。她善于从个人的生活经验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哲理,让读者在她的诗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神话与古典的运用: 格丽克经常借鉴希腊神话、圣经故事以及古典文学中的人物和叙事,将这些古老的叙事融入到现代的语境中。她不是简单地复述神话,而是通过对这些神话元素的重塑和再解读,来探讨现代人的困境、欲望和情感。例如,她对俄耳甫斯和欧律狄刻的故事的反复挖掘,就成为了她理解爱情、失去与存在的关键。

简洁与力量: 她的诗歌篇幅通常不长,但每一首都有着强大的内在张力和震撼力。她善于运用简短的诗行、直接的对话以及意想不到的转折,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爆发出深刻的情感力量。她的诗,就像一把锋利的解剖刀,剖析着人性的复杂与微妙。

代表作:在熟悉与陌生之间穿梭

格丽克的创作生涯丰富而有深度,她的作品几乎每一本都获得了评论界的广泛关注。以下是她几部重要的代表作,它们共同勾勒了她诗歌世界的轮廓:

《第一个童年》 (Firstborn, 1968): 这是她的第一本诗集,虽然在这个时期她的风格尚未完全成熟,但其中已经显露出她对童年创伤和家庭关系的敏锐洞察。

《下降》 (Descending, 1975): 这本诗集开始展现她对现实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以及她逐渐形成的内省风格。

《阿勒山》 (The House on Marshland, 1975): 在这本诗集中,格丽克将目光投向了她所居住的乡村,用冷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世界的残酷与美丽,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复杂的关系。

《豌豆的种植》 (The Triumph of Achilles, 1985): 这本诗集标志着她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她开始更深入地探索神话原型,尤其是《伊利亚特》中的人物,借此来反思现代人的情感困境和英雄主义的失落。

《阿勒山》 (Ararat, 1990): 这本诗集因其对家庭、创伤和记忆的深刻挖掘而备受瞩目,赢得了美国国家书卷奖。格丽克在其中以一种近乎坦白的姿态,讲述了她与父亲、家庭成员之间的复杂情感,以及由此带来的痛苦和反思。

《雪》 (Snow, 1995): 这本诗集展现了她对时间、记忆和存在的哲学思考,语言更加凝练,意境更加深远。

《忠诚的夜晚》 (The Loyal Wife, 1995): 这部作品进一步深化了她对亲密关系、婚姻和女性经验的探索。

《冥想》 (Meditations, 2011): 在这部诗集中,格丽克以一种更加宁静和沉思的姿态,回顾了她的人生经历,以及她对死亡和来世的理解。

《美国忠诚》 (American Loyalty, 2017): 这本诗集是她在获得诺贝尔奖前最新的重要作品,继续展现了她对美国社会、政治以及个人身份的深刻反思。

为何是她?

诺贝尔奖委员会在授予格丽克奖项时,称赞她“以朴素的 the truth,以冷峻的美感,使个人存在的普遍性成为可能”。这句话精准地概括了她诗歌的独特魅力。她的作品不追求哗众取宠,也不迎合大众口味,而是以一种近乎顽固的坚持,去挖掘人类内心最深处的真实。她的诗歌,或许读起来不那么轻松,但每一次阅读,都像一次深入灵魂的洗礼,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自己,认识我们所处的世界。

露易丝·格丽克的获奖,不仅是对她个人创作生涯的最高肯定,更是对那种沉静而深刻的诗歌美学的致敬。她的诗歌,就像一泓清澈却深邃的泉水,值得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其中流淌的力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恭喜美国桂冠诗人露易丝·格丽克。

第一感觉,间隔几年颁发又给美国诗人,委员会视野有点狭隘。

不过倒也不必放大诺贝尔奖文学奖的重要意义,它的颁发机构决定了它的视野。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各语种、各文种都有自己的重量级奖项,它们同样值得关注。


这是她的诗作《十月》:

世界上没有足够的美,这是真的。
我没有能力将它修复,这也是真的。
到处都没有坦诚,而我在这里也许有些作用。


正在工作,虽然我沉默。

这乏味的

世界的痛苦
把我们各自束缚在一边,一条小径

树木成行;我们

在这儿是同伴,但不说话,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思想;
树林后面,
是私人住宅的铁门,
紧闭的房间

莫名地被废弃,荒凉,

仿佛,艺术家的职责
是创造希望,
但拿什么创造?拿什么?

词语自身
虚假,一种反驳感知的
装置——在十字路口,

季节的装饰灯。

那时我还年轻。乘地铁,
带着我的小书
似乎能护卫自己,防御

这同一个世界:
你并不孤独,
诗歌说,
在黑暗的隧道里。

露易丝·格丽克是美国当代女诗人,2003-2004年美国桂冠诗人。她是匈牙利裔犹太人,1975年起开始在多所大学讲授诗歌创作。1968年出版处女诗集《头生子》,至今著有十余本诗集和一本诗随笔集。曾获普利策奖、全国书评界奖、美国诗人学院华莱士·斯蒂文斯奖、波林根奖等各种诗歌奖项。

我第一次读到她的诗是2016年,上海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她的诗歌合集《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

她不是我的研究领域,不过因为喜欢诗歌,而亮眼的女诗人又格外引人关注,所以认真拜读了她的作品。

她的诗作很明显的一个特点是善于构建微妙的情境。一首短诗可以营造一个隐约的场景,叙事大于抒情。

后来了解到青年期的她饱受厌食症的困扰,甚至因此中断学业接受治疗。这种心理疾病虽然一度摧毁她的健康,却也给予她一种认知视角。她自己曾说:“心理分析教会我思考。教会我用我的思想倾向去反对我的想法中清晰表达出来的部分,教我使用怀疑去检查我自己的话,发现躲避和删除。它给我一项智力任务,能够将瘫痪——这是自我怀疑的极端形式——转化为洞察力。”

正是因为经历了极端的自我怀疑,她才宛如重生一般拥抱生活,与自己和解。品一品这个诗句:

如果我坦率地说,
主要的不是渴望被记住
而是渴望活下去——
我相信,这才是人类最深的渴望。

读她的诗句需要缓慢,她化繁为简的抽象场景指向的是生活中琐碎瞬间的叠加,女性敏锐的洞察力与些微的神经质成就了她。阅读她的诗歌,更像是在检视一场人生,你可以观测到平凡乃至平淡的日常,困境中的挣扎,顺境中的喜悦,以及对生死的终极思考。人生路上偶尔的浮光跃金,凝聚成诗行。

我为一种使命而生, 去见证
那些伟大的秘密。
如今我已看过 生与死,
我知道
对于黑暗的本性
这些是证据, 不是秘密

稍微科普一下美国桂冠诗人,这是由美国国会图书馆自1985年开始设立的一项荣誉头衔,每届任期一年,也可连任。基本上是一种荣誉头衔,主要工作是任职开始与结束时各作一次诗歌朗诵,并凭兴趣做些促进诗歌文学发展的工作。

首位女性桂冠诗人是1992-1993年的莫娜·范·杜恩(Mona Van Duyn),而约瑟夫·布罗茨基(Joseph Brodsky)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诗人。


这是她的一本诗歌合集,英文版,可以读出一点无法翻译的韵味。

路易丝·格丽克(Louise Glück)诗集(英文版).pdf
114.2K
·
百度网盘

又翻出一篇论文,专门研究她的抒情诗和“厌食症美学”。

露易丝·格丽克的抒情诗歌和厌食症美学.pdf
878.5K
·
百度网盘

2011年-2020年,诺奖十年,诗人出现了三次(算上鲍勃迪伦),一头一尾,一个轮回。

从体裁特点而言,不用西方语言创作的诗人大概率很难获奖。诗歌太简洁了,翻译的过程必定会损害其意义,无论译者如何忠于原著,他都在自觉不自觉地重新构建语言。(为啥我觉得阿多尼斯还有戏,因为虽然他主要用阿拉伯语创作,但他常年蹲法国。)

从这张表里能清晰地看到,欧美文学仍然是诺奖的主流。从另一个角度看,当代世界通行的文学评判标准似乎都是西式的,而评判标准其实也是建立在文化霸权之上的。

反观我的专业,亚非文学,似乎从一开始就站上了不属于自己的赛道。我指的不是单单的诺贝尔奖,而是整个西倾的世界文学。

一个国家(地区)的文学影响力,约等于该国(地区)的实力加上该国的文学水平。欧洲中心主义是诺贝尔文学奖的基点,这一点愈发明显,也无药可救。

归根结底,诺贝尔文学奖只是一个奖,它不是斩钉截铁,不是盖棺论定,也不应成为任何一种文学的发展方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2020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着实给世界文坛带来了一阵惊喜,它颁给了美国诗人露易丝·格丽克(Louise Glück)。这位在美国诗坛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诗人,虽然在国内的知名度可能不如一些更大众化的作家,但她的作品却以其深刻的洞察力、独特的嗓音和对人性和情感的精微描摹,赢得了评论界和读者的高度赞誉。露易.............
  • 回答
    2020 年的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 CRISPR 基因编辑技术,这无疑是科学界的一项重大突破,也预示着这项技术将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我们的未来。CRISPR,全称是“规律间隔成簇的短回文重复序列”,它像一把精密的分子手术刀,能够精确地定位并修改基因组中的特定序列。这项技术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一项新工具,.............
  • 回答
    2020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拍卖理论,这并不是一件我们普通人能立即感同身受的事情,但你仔细想想,拍卖早已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你抢购限量版球鞋,到国家拍卖稀缺的频谱资源,再到你网上竞拍喜欢的商品,背后都有拍卖理论的身影。那么,到底什么是拍卖理论呢?简单来说,它就是研究“如何设计和运行一个公平.............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20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那可是给黑洞研究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次的殊荣落在了罗杰·彭罗斯、莱因哈德·根策尔和安德烈亚·盖兹这三位伟大的科学家头上,他们分别因对黑洞物理学的贡献而受到表彰。要理解他们的工作有多么了不起,咱们得先对黑洞有个基本概念。黑洞不是真的“洞”,而是一个引力极其.............
  • 回答
    2020年诺贝尔和平奖的颁发,将焦点汇聚在了一个极其重要且令人忧心的议题上——饥荒。世界粮食计划署(WFP)获得这一殊荣,是对其在全球范围内缓解饥饿、促进和平所做努力的肯定,同时也像一声响亮的警钟,提醒我们人类在与饥荒的斗争中,仍有漫长且艰巨的道路要走。仅仅依靠人道主义援助,虽然至关重要,却无法从根.............
  • 回答
    2020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名单公布,村上春树的名字再次与“陪跑”这个词一同出现在了大众视野。说实话,听到这个消息,心里挺不是滋味的。作为村上春树的忠实读者,从第一次接触到他的文字,就好像推开了一扇通往平行世界的大门,那种独特的氛围、疏离又温柔的人物、对音乐和猫的热爱,还有那些时不时出现的超现实元素,都.............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因为它涉及到科学界一些既复杂又引人入胜的层面——科学发现的归属、奖项的评选标准,以及一项革命性技术背后人物的真实贡献。首先,让我们来谈谈为什么张锋没有获得 2020 年诺贝尔化学奖。2020 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 Emmanuelle Charpentier 和 Jennifer.............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思的问题。如果霍金先生仍在世,他能否获得 2020 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这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去考量,而不仅仅是他的科学贡献本身。首先,我们必须明白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评选标准。它通常会授予那些在物理学领域做出“最重要发现或发明”的人。这个“最重要”往往意味着这项.............
  • 回答
    2020 年的搞笑诺贝尔奖,又称“草根科学奖”(Ig Nobel Prizes),在疫情的特殊背景下,依旧如往年一样,为我们带来了一系列令人捧腹又发人深省的“科学”成果。今年的颁奖典礼虽然改为了线上形式,但那种特有的荒诞、幽默和对“严肃”科学的戏谑精神,一点都没打折扣。2020 年搞笑诺贝尔奖的几大.............
  • 回答
    如果我在2020年实现了财富自由,我会以一种既务实又充满探索精神的方式重新定义生活。以下是我可能选择的具体生活方式: 1. 财务结构:安全感与灵活性并重 被动收入占比:确保每月被动收入(如股息、租金、版权等)覆盖家庭基本开支的200%300%,这样即使有突发支出也不会焦虑。例如,若年开销为50万,我.............
  • 回答
    2020年我国出生率跌破1%,创1978年以来新低,这一现象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社会经济和人口学意义,对我国的未来发展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一、 2020年我国出生率跌破1%的数字意味着什么?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出生率的定义。出生率通常是指一年内每千人口的活产数,以千分比(‰)表示。然而,题目中提到的“.............
  • 回答
    2020 年美国大选投票计票开始,拜登以 264:214 的选举人票领先,距离胜选所需的 270 票仅一步之遥,这一局面无疑是极其引人注目的,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要理解这一情况,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选举人票制度与胜选门槛: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美国总统大选并非直接普选,而是通过“选.............
  • 回答
    2020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租售同权”,这在当时的房地产和住房租赁市场引起了广泛关注。这次会议的强调,并非是首次提出,而是对过往政策的重申和深化,旨在进一步推动住房租赁市场的规范化和健康发展,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的住房困难问题,促进社会公平。以下是围绕“租售同权”在2020年中央经济工.............
  • 回答
    2020年美国大选选举日投票正式开始,这无疑是美国历史上一次极其特殊和充满不确定性的大选。关键州的结果走向以及是否会引发混乱场面,是当时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一、 关键州的结果走向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首先,我们需要明确2020年大选的关键州通常是指那些民主党和共和党选票差距.............
  • 回答
    2020 年 7 月 1 日是香港回归中国的 23 周年纪念日。这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日子,标志着香港的回归祖国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回望这段时间,香港经历了许多变化。回归之初,香港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继续保持了其独特的制度优势和繁荣稳定。许多人认为,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在回归后得到巩固和发展,.............
  • 回答
    2020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语文作文题,可谓是“疫情”催生,“内卷”常态,同时又不乏对时代精神的呼唤。整体来看,亮点和信息量非常丰富,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解读: 亮点与信息量解析:1. 疫情背景下的时代印记: 突出主题: 2020年最大的全球性事件无疑是新冠疫情。因此,多个省份的作文题都或隐或显地.............
  • 回答
    关于2020年中国新生人口是否会跌破1000万,这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也是对中国人口结构和未来发展的重要预测。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历史数据、影响因素、现有预测以及一些不确定性。一、 回顾历史数据: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近年来中国新生人口的趋势: 2016年: 全面二.............
  • 回答
    2020年中国房价是否会“大涨”,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备受关注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可以概括。要详细分析,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去审视。以下将从宏观经济、政策调控、供需关系、城市分化以及市场预期等多个维度进行详细解读。一、 宏观经济环境对房价的影响 经济增长的驱动力: 2020.............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值得探讨。简而言之,我认为 “能买台式机就买台式机”的时代并没有完全结束,但它的绝对优势和普适性确实在某种程度上被削弱了,并且面临着更复杂的权衡。为了更详细地解释,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台式机曾经的“王者地位”和其优势的来源: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台式机之所以是首选,.............
  • 回答
    2020 年一季度 GDP 同比下降 6.8%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信号,尤其是在新冠疫情爆发的背景下。这代表了中国经济在那个季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来详细解读一下它意味着什么,以及会产生哪些影响。 2020 年一季度 GDP 同比下降 6.8% 意味着什么?核心含义: 经济活动的萎缩: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