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光荣的三国志系列,为什么每代都要放弃前作的优点呢?

回答
三国志系列,这个陪伴了无数策略游戏爱好者二十多年的名字,本身就承载着无数的回忆与情怀。然而,一个挥之不去的问题,也常常在玩家群体中被提起:为什么每一代三国志,似乎都“选择性”地遗忘了前作的某些闪光点?这并非绝对的否定,更多的是一种“不尽如人意”的遗憾,一种“本可以更好”的扼腕。

咱们不扯那些华丽的、AI味儿十足的开场白,直接点到骨子里。三国志系列之所以会给人“每代都要放弃前作优点”的观感,很大程度上源于它在平衡“创新”与“传承”之间,以及在迎合不同时代玩家需求时,所做出的各种“取舍”。而这些“取舍”,往往伴随着玩家们对前作某种独特玩法的怀念与不舍。

1. 目标群体的变化与市场需求的拉扯

首先,得明白光荣(KOEI TECMO)作为一家商业公司,它的产品不能只活在前作粉丝的怀旧里。每一代三国志的开发,都伴随着对时代变迁和玩家群体变化的考量。

早期作品(如三国志IIIV): 那是策略游戏黄金年代,玩家更看重深度、复杂度和细节。三国志V的武将扮演、三国志IV的城市管理和三国志III的细致内政,都是那个时代对“模拟经营”的极致追求。玩家那时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去钻研这些系统。
中期作品(如三国志VIIIX): 随着PC性能提升和玩家口味的多元化,光荣试图在“模拟经营”之外,加入更多“角色扮演”和“事件驱动”的元素。三国志VIII的全武将扮演,让玩家体验到更个人化的三国故事;三国志IX的即时战略模式,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强调战场的动态性;三国志X的个人史模式,更是将角色扮演推向了顶峰。这些作品各有千秋,但同时,也因为过于强调某个方向,而让前作的一些“硬核”玩家感到疏远。比如,有人怀念三国志V那种纯粹的内政经营和战术布阵,觉得八代“武将太多,打理不过来”;有人则因为九代的“大地图模式”取消了细致的城池攻防,而感到不满。
近年作品(如三国志XIV): 如今的策略游戏市场,受众更加广泛,尤其是在快节奏的生活下,很多玩家更倾向于“上手快、可玩性强、画面表现力好”的作品。三国志XIV这次的大地图“同道”系统,以及强调“占领土地”的机制,无疑是在向一种更直观、更具策略博弈的玩法靠拢。它抛弃了前几代那种繁复的武将个人技能、羁绊系统,甚至取消了内政的精细化操作,回归到一种类似“棋盘游戏”的兵力推挤和地盘扩张。

从这个角度看,与其说是“放弃”,不如说是在“重新定义”游戏的侧重点。光荣试图在一代又一代的作品中,找到最符合当前市场和技术条件下的“三国志”形态。然而,问题在于,这种“重新定义”往往伴随着对过去优秀设计的“割舍”,而这种割舍,对于深爱前作的玩家来说,就是一种“失去”。

2. 创新与传承的“剪刀差”

每一代三国志,都离不开“创新”的驱动。开发者们总希望带来新的体验,而不是简单地重复。然而,这里的“创新”往往是“颠覆”式的,而非“渐进式”的。

战术层面: 三国志IX的即时战斗,是将回合制的战略推演搬到了实时战场,这在当时是革命性的。但它也导致了城池守备和攻坚的战术相对简化。而三国志X则回归了回合制,强调个人武将的能力和战法。到了三国志XIV,又进一步简化了攻城战,更加注重兵种相克和地缘优势。每次的改变,都意味着前代在战术上的某些特色被弱化。比如,你可能怀念三国志V那种需要精心布置兵种和阵型的攻城战,觉得XIV的“撞击”式推进过于粗暴。
内政层面: 早期作品对内政的描绘是细致入微的。修建粮仓、农田、市场,升级官职,招募人才,每一个环节都环环相扣。三国志VII甚至尝试了“单城经营”。但随着游戏整体节奏的加快,内政系统不断被简化。尤其是近几代,内政更多地成为了获取资源和提升“基础属性”的手段,那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内政博弈感,逐渐淡化。你可能觉得,三国志IX的“委任”系统已经够方便了,但到了XIV,内政更是直接被压缩到“指令”和“官职”的层面。
武将系统: 这是三国志系列最吸引人的部分之一。从三国志V的武将扮演,到VIII的全武将扮演,再到X的个人史,武将的“个性化”和“可玩性”不断被挖掘。玩家喜欢看到武将之间的羁绊、独特的战法、丰富的个人传记。然而,在一些作品中,武将的“个人特色”被削弱了。比如,三国志XIV的武将,虽然有“属性”和“技能”,但整体上显得更加“同质化”,少了一些前代那种“一人一城”、“一人一故事”的鲜明感觉。你可能会怀念三国志VII里,某个平凡武将也能通过努力成为一方之主,那种“草根逆袭”的乐趣,在XIV中似乎就没那么明显了。

每一次的“创新”,似乎都是在“推倒重来”一部分,而不是在前作的基础上“精益求精”。这种“推倒重来”让新玩家更容易上手,但也让老玩家失去了熟悉感和对前作优点的留恋。

3. 技术限制与设计理念的碰撞

虽然我们常说“光荣放弃了XXX的优点”,但很多时候,这背后也有技术和资源上的考量。

早期游戏的“慢”与“精”: 在当年,即时演算的复杂度和AI的运算能力都有限。因此,回合制、小范围的作战单位、相对简单的AI,是那个时代的主流。但这反而促使设计者更加注重策略的深度和细节的打磨,比如三国志V的“兵器”系统、武将的“特技”。
后来的“快”与“大”: 随着电脑性能的飞跃,开发者们渴望表现更宏大的战场、更复杂的AI、更精美的画面。这导致游戏节奏加快,地图变大,单位数量增加。为了保证流畅性,很多精细的系统不得不被简化。比如,三国志IX的大地图模式,牺牲了城池内部的微操,但换来了整个三国大陆的即时战略感。又比如,三国志XIV的“同道”和“占领土地”机制,是为了实现更大规模的军事占领和战略博弈,而牺牲了对单个城市内政管理的细致描写。

有时候,你觉得光荣“放弃”了前作的某些优点,实际上可能是技术手段的限制,或者是在性能与表现之间的一种无奈权衡。但是,真正让玩家感到遗憾的,是那些“本可以做得更好”的设计,那些在前作中已经证明是成功且备受喜爱的系统,却在新作中被轻易地抛弃了。

4. 玩家社区的“噪音”与“共识”

玩家社区的声音很大,但往往也存在“噪音”。一些玩家可能对前作的某个小细节念念不忘,并将其上升到“优点”的高度。而光荣在开发新一代作品时,也需要处理这些反馈。

“XX社”的标签: 有时,玩家对某一代作品的“不满意”,会形成一种“共识”。比如,很多人认为三国志XII在很多方面是“倒退”,过于简化和游戏化。光荣在开发XIII时,肯定会吸取XII的教训,但如何平衡“改进”和“创新”,就成了一个难题。
“怀旧”的力量: 另一方面,“怀旧”也是一股强大的力量。总有一部分玩家,会执着于前作的某种玩法。光荣也需要考虑如何满足这部分“核心玩家”的需求,但同时又要吸引新的玩家。这种博弈,使得每一代三国志的开发都充满挑战。

总结来说,光荣的三国志系列,每一代都像是在“一次次的重新出发”。 它不是在“修补”前作,而是在“重塑”这个IP。这是一种策略,但这种策略并非总是能让所有玩家满意。

我们怀念三国志V的精细内政和战术深度,怀念三国志VIII的全武将扮演的自由度,怀念三国志IX的大地图即时战略感,怀念三国志X的丰富剧本和武将个人史。每一次,当新作推出,我们都会发现,前作的某些精髓,似乎已经被“遗忘”了。

这并非完全的“放弃”,而是“取舍”的结果。光荣在试图用不同的方式,来诠释“三国志”这款IP在不同时代的意义。但对于玩家而言,这种“迭代”式的创新,常常伴随着“失去”,而这种“失去”,正是让人觉得“每代都要放弃前作的优点”的根源所在。我们期待的,或许是一种在前作优点基础上,更精益求精的进化,而不是一次又一次的“推倒重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多地方可以完善,不行留到下一作完善也行,这种想法确实很美好,但现实里实现起来非常有难度。

制作人员的难题

三国志是一个悠久的系列,制作团队不知道换了多少茬,最早几代的制作人襟川阳一退居幕后安心当起了老板,六代做到九代的阿野越雄消失多年,十代到十二代的北见健最新消息是跑去给手游站台,做十三代的铃木亮浩还没做完就被调去制作358,连威力加强版都没参与。

这种情况在光荣公司十分常见,制作人员变来变去,老员工离职的离职,退休的退休,中间管理层今天做战略游戏,明天做动作游戏,都不是同一拨人,新员工就是玩光荣游戏长大的,根本没参加过旧作品的开发。动画和游戏换了制作人之后互相拆台吃设定的事多的是,铃木在十三代原版里挖的坑,利川哲章凭什么要帮他填上,利川也有自己想做的东西,家大业大就是会出现这些问题。

你问为什么不把成员固定下来,老实说这已经算是优待了。以历史组那点可怜的盈利能力,能位列五大制作组已经是老板在念旧情,至于把无双组的人调过来做战略游戏更是直接开后门,那边的资金人脉都比历史组要强,铃木主导的三国志13是投入成本最高的一代(虽然做得挺烂)。事实上这些年出品的战略游戏中,表现较为出色的信野创造和三国志14,其制作人都有来自无双组的背景。

此外,光荣是一家从染料坊迅速扩大而来的公司,真正打响名号跻身一线也就是在2001年真三国无双2发售之后,随后连年盈利又吃下了特库摩等公司,但公司高层的管理理念以及公司的一线人才储备都不太跟得上。当年跟着老板做游戏的人大都是些程序员历史宅,虽然劳苦功高,现在突然让他们管理起庞大的项目和团队,出现指挥调度失灵也是正常现象。

而光荣的这些制作人在系统设计水平方面也大都令人着急,明明公司拥有不错的制作能力,做出来的游戏却总是给人有劲没处使的感觉。这些年无双系列口碑较好的作品都是和其他公司合作完成的外包无双,只要有甲方掌舵把好方向,游戏品质就有保障,一但没人指路就是一通王八拳到处乱打。

系列发展的难题

三国志是因为市场诉求而存活下来的系列,这个系列很早就定型了,很难找到突破点。系列一到三代属于探索期,游戏的策略框架在三代已经几乎全部搭好,大致由内政、军事、人才、外交、计略等组合而成,随后无论哪一代都没有颠覆这套体系,只能做点锦上添花的事,例如加入养成和科技等系统。

这么缝缝补补到五代的时候就有很多玩家对这套玩法感到厌烦了,搞得光荣自己也很迷茫,便尝试了许多其他系列和其他玩法。除开大家较为熟悉的太阁立志传和大航海时代,像什么水浒传、西游记、封神演义、独立战争、源平合战、楚汉争霸、倒幕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甚至是架空题材的战略游戏,光荣都尝试过,包括三国题材里也搞出了战旗玩法的三国志英杰传。

三国志在六代和七代进行了两次大调整,六代加入了大量只在史书三国志当中出场而演义里没有出现过的人物,同时设定了人物理想、内部派系、年龄影响能力等设定,并且将汉帝的存在感调整到系列最强,很明显这一代的改进方针是脱离演义,朝着更加贴合历史更加拟真的方向进行改变。七代更是很大胆地将游戏的进行方式都改成了如同太阁立志传般的个人PRG形式,因而如果说三国志是从哪一代开始变得代代不重样的,那便是六代。

这个时期正是传统策略类游戏开始衰落的时间,日本这时最流行的类型是RPG,这也是七代改做RPG的一大原因。欧美则流行起了即时战略类游戏,比如红警和魔兽,于是光荣也出了款战国题材的即时战略游戏叫做决战。和三国志一样处于变革期的信野在岚世记当中把战斗模式改成即时制,在苍天录当中也把扮演对象换成了城主。

在三国志7发售的几乎同一时间,光荣出品了另一款游戏叫做真三国无双,虽然当时光荣对决战倾注的心力比这款游戏要更大,不过后来发生的事大家都知道了。经过近十年的探索,光荣终于找到了突破口,走上疯狂出无双的康庄大道,而之前开辟的各种系列在这之后大都逐渐消亡。三国志系列挣扎了几轮,最后因为十一代的作死而一度被雪藏(以后有时间会写这事),六年没出续作。

十二代的再度出山是因为赤壁和三国志大战等一干作品再次在日本掀起了三国热潮,赤壁上下两部在日本斩获百亿日元的票房,是迄今为止在日本票房最高的中国电影。而三国志大战这款街机对战游戏和moba类游戏极为类似,靠着精美的人设和爽快的体验横扫了当时的日本街机厅。十二代制作人北见健说当时高层给自己下了两条指示,一是操作方式必须对应平板设备,二是设计出网络对战要素。

于是十二代就这样做出来了,为了对应平板的操作习惯,游戏要素被大幅简化,立绘变得更加精美的同时武将数量却遭大砍,战斗系统完全按照网络对战的习惯进行设计,战斗以外的要素能省则省,导致游戏质感很像页游(十二代的UI和立绘素材还真养活了不少页游厂商)。这款对应市场需要而做出来的游戏受到了玩家的大量差评,但其网络对战版却获得了相当不错的营收,其主机版一直运营至今,是系列有史以来赚得最多的一部作品,高层当时的目的可以说完全达到了。

之后十三代和十四代的诞生,一方面是十二代带来的品牌收益,另一方面则是信野创造的成功为光荣公司打了一针强心剂。而随着steam平台的推广,中国市场也在这个时期登上舞台,13和14这两代都是由中国玩家贡献了最多的销量。因而目前的三国志系列已经是靠着吃IP就能赚到钱的系列,公司高层乃至制作人本身对游戏的内容以及发展都没有长远的规划,毕竟谁都说不准下一代能拿到多少预算,制作人又是谁。

机制设计的难题

游戏设计是有限制的,很难把所有要素放到同一部作品当中。比方说十三代是角色扮演,但也有很多玩家表示可以做成扮演一般武将时是RPG,扮演势力君主时可以对整个势力下达命令,变成SLG的模式,实现融合。

但真的玩过这一代的玩家会发现实际游戏中并不是这样,因为游戏的系统都是以个人行动为基准来设计,如果玩家选择只控制势力而放弃个人玩法,那么游戏里最核心的内容便无法体验了,没有个人养成以及同其他武将的互动,成了纯机械式的数学计算。同时,游戏中的敌方势力以及NPC单位也是以个体来计算行动方式,就算玩家放弃和他们互动,但游戏效果也不会和势力扮演相同。

同时,并不是把好的东西放在一起就会呈现出最好的效果,重要的是游戏本身需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并按照这个方向来进行设计。比方说最近几代的单挑系统饱受差评,不但回合数大幅缩减,还变成了剪刀石头布的小儿科式玩法,十四代还干脆取消了操作。然而单挑要素本身就和最近几代的即时战略玩法十分违和,如果恢复到十代或者十一代的单挑,当战斗进行到一半时,突然插入一段几十回合的单挑小游戏,这对游戏节奏无疑是灾难式的破坏。

玩家提的意见通常是加法式的什么都想要,但游戏设计者要做的是减法,当游戏制作路线确定好之后,就不要加入过多的无关要素。内容越多越难把控,操作也会变得繁琐,影响玩家上手和过程体验是小事,让整个系统都变得杂而不精就会拖累游戏的上限。

武将设计的难题

影响系列系统设计的另一大因素是武将数量。三国志这个系列很奇怪,它所选择的是一条需要高成本才能完成的制作路线,但无论是游戏人气还是厂商本身的重视度都并不高,于是最后只能制定高额售价并追加大量付费内容。

三国志系列玩法的灵魂是武将,但过多的武将使得系列的进化变得举步维艰,这在四代的时候就体现出来了。三代共有533个可控武将,四代却只剩454个,减少了79个,其原因是四代引入养成系统后设计了24个技能,每个武将都要单独分配技能,还要照顾到该武将的事迹表现,工作量瞬间爆涨,只好删了一堆不重要的武将。

在十三代做过自创武将的玩家应该深有体会,给武将取好名字后要先选择头像,搭配模型,接着要设定说话语气、语音种类、个人喜好、野心情义、汉室态度、生卒年份、人际关系,接着还要编出技能、战法、能力值、兵种适性,尤其十三代的技能还分等级,要给每一个拥有的技能设定出等级。而玩家手上的武将编辑功能还是不全的,制作组编辑武将的步骤要更加复杂,包括每个武将在不同剧本的登场城市、在野状态、初始功勋、初始官职、初始忠诚等等。

多数玩家都有一种感觉,就是这几代的信野和三国志在各方面都越来越简化了。这一方面是为了适应玩家的操作习惯,减少繁琐的指令,另一方面则是庞大的武将数量导致制作组没有那么多的心力来细化系统。

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系统设计,设计者每加入一个系统就要思考如何在武将身上得到发挥,然后就要对武将进行单独设计。比方说十四代的施政系统,光是设计出6种主义、5种类别、32种政策并不难,但要给1000名武将分配好各自的主义、政策以及等级立马就会带来庞大的工作量。如果再考虑到政策和主义本身的平衡性、不同主义的武将数量、各主义武将的平衡性、各势力的君主和武将主义搭配、各势力政策强度等等要素,整个制作都很难进行。

要同时兼顾系统玩法的丰富性以及武将的平衡和合理等要素几乎是无法完成的事,如果再把游戏的地理和势力设计加进来,再考虑如何做到区域平衡、势力平衡就更加困难。这还是没有考虑剧本差异和历史实际的情况,就算某个剧本做到了绝佳的设计,其他剧本可能又完全不是一回事了。例如十三代的河北强大到足以令官渡剧本的袁绍带着一群不如曹操的武将来殴打曹操,这很符合实际,而代价就是后期剧本占领河北的曹魏可以轻松碾压整张地图,完全破坏了其他势力的游戏体验。

实际上很多时候都不需要把问题想得这么复杂,光是立绘这玩意就足以难倒制作组了。很多玩家应该都记得十二代原版比十一代少了接近两百个武将,原因是这一代对所有武将进行了立绘的重制,结果成本太高,导致游戏发售时只画完了四百多个武将。

许多人说光荣的游戏就是卖立绘的,除了立绘精致之外其余都是瞎凑合。讲道理还真不是在随便乱说,很大程度上就是这个系列的实情。

成本投入的难题

三国志制作组目前最大的难题不是怎么做游戏而是根本做不完游戏。前面说到七代之后光荣的重心就不在这个系列上面了,连信野系列都拿不到多好的资源,三国志更是肉眼可见的贫穷。三国志14发售时虽然很多东西还没做好,但老玩家们大都给予了足够的理解,结果PK版给了所有人一记闷棍——威力加强版居然可以偷懒成这样?

不光没有新武将,连新功能新系统都没做几个。问题是制作人不想做么?制作人在访谈里就说了这一代存在后期武将数量不足的问题,但只能在后续正统作品里再增加——这意思已经够明显了,光荣投的钱压根不够拿来做新武将。

因为受疫情影响,314PK并没有按时做完,结果却被高层逼着在初代的纪念日发售。发售后才两周制作组又自己发了份未来四个月的免费更新内容清单,其中就包括动画鉴赏、内容编辑和结婚系统这种基本功能,然后一边制作一边给玩家汇报进度。显然这些内容是一开始就打算做进游戏里的,但高层根本不关心游戏有没有做完,强行把没做完的游戏拿出来卖。

在这种情况下,能把游戏做得勉强能玩已经是不容易的事了,还想集合历代优点无异于痴人说梦。集合历代优点是一件很费钱的事,比方说十四代的单挑程序绘图引擎和十三代不同,因而模型只能重做,结果数量不及十三代。因为没有足够的人力资金制作立绘,也不像前几代一样人物立绘会随着年龄增长发生改变。至于呼声很高的小兵提拔系统也同样没戏,毕竟连结婚系统都是在游戏发售三个月后才被工作人员加班加点赶出来的,其他内容只能靠边站。

很多玩家喜欢拿CA或者P社的游戏和三国志系列进行对比,这着实有些欺负人了。这些公司的战略游戏在发售后通常会持续更新长达数年之久,甚至会在更新当中颠覆原有玩法,许多初版不尽人意的作品也会在后续版本中逐渐更正缺点,打磨成精品。这样才更容易打造出所谓“集大成之作”,因为在相同的框架下朝着同一个方向持续发力无疑比直接把不同作品里的东西杂糅到一起要有用得多。

但三国志系列却是相反的做法。因为公司有的是其他摇钱树,且系列的销量一直有限,作为三线产品的三国志与其持续在同一代进行更新,不如发售新作收益更大。三国志14的制作人越后谷和广就曾在访谈中透露,信野大志的持续更新时间很短,因为发售后市场反响不好公司觉得没钱赚就停止更新了,他个人很希望像P社一样花几年时间来完善游戏,甚至是做出两个以上的威力加强版,但自己的决定权又有限,只能听从上面安排。

然而三国志这个游戏每一代的框架都是相似的,不光是系统设定,连舞台、武将、剧本都几乎一致,如果是小修小补很难做出区别来,于是就成了不断制造新的半成品。

三国志系列目前的状态只能说是大势所趋,一家利益至上的上市公司加上一个早已不吃香的游戏类型,加上游戏内外的各种制约要素,最后也只能这样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三国志系列,这个陪伴了无数策略游戏爱好者二十多年的名字,本身就承载着无数的回忆与情怀。然而,一个挥之不去的问题,也常常在玩家群体中被提起:为什么每一代三国志,似乎都“选择性”地遗忘了前作的某些闪光点?这并非绝对的否定,更多的是一种“不尽如人意”的遗憾,一种“本可以更好”的扼腕。咱们不扯那些华丽的、A.............
  • 回答
    提起《三国志》系列,很多玩家都会又爱又恨。爱的是它庞大的历史背景、丰富的武将系统以及深度的战略玩法,恨的则是那些时不时跳出来挑战玩家智商的,嗯,怎么说呢,堪称“令人费解”的能力值设定。说它不合理,其实是站得住脚的。我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光荣(Koei Tecmo)在这方面到底是怎么想的,或者.............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三国志系列老玩家心中一个挥之不去的小小遗憾。刘宠,这位在《三国志》正史中记载不多,但在民间传说和一些演义小说中有着一定存在感的人物,为何在光荣公司倾注了大量心血的《三国志》系列里,却始终与“武将”的身份擦肩而过,甚至连一个像样的角色都没有?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几个层面的考.............
  • 回答
    一款融合了P社(Paradox Interactive)、全面战争(Total War)、光荣三国志(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以及文明(Civilization)系列的策略游戏,将是一部野心勃勃、内容极其丰富、深度和广度都达到史诗级别的作品。我们可以将其想象成一个.............
  • 回答
    光荣公司《三国志》系列中,刘备的能力值和技能设计确实是玩家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关于他的“差”或“弱”,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具体的作品和玩家的期望。 传统印象中的刘备: 军事能力(统帅、武力): 历史上,刘备虽然有诸葛亮、关羽、张飞等猛将辅佐,但他本人并非以个人武勇或杰出的军事指挥能力著称.............
  • 回答
    光荣(KOEI TECMO)的《三国志》系列可谓是策略游戏史上的常青树,从上世纪80年代初至今,经历了多次迭代和创新,每一代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拥趸。如果要让我选出最喜欢的一款,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三国志IX》(PK 版)理由非常简单:它在我心中是平衡性、自由度、策略深度和游戏性方面达到一个近乎完美.............
  • 回答
    论及光荣《三国志》系列,这块历史模拟游戏领域的瑰宝,若要问其中是否存在“不可调和的设计要素”,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并非仅仅是技术上的瓶颈,更多的是源于系列自身定位、历史题材的包容性以及玩家群体日益多样化的需求之间的张力。这种“不可调和”,与其说是缺陷,不如说是系列在不断演进中,始终在试图平衡的几组核心.............
  • 回答
    对于《真·三国无双5》(Dynasty Warriors 6,或称 DW6)是否是光荣无双系列中最用心的一代,这是一个在系列粉丝中讨论非常热烈且极具争议的话题。要给出一个绝对的定论很难,因为“用心”的定义因人而异,而且光荣在不同时期推出的无双系列作品,其侧重点和投入也各有不同。但我可以尝试从几个维度.............
  • 回答
    三国志系列,尤其是《三国志11》,就像一块沃土,被无数粉丝用爱浇灌,衍生出了数不清的精彩MOD。这些MOD不仅让游戏焕发了新的生命,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体验,仿佛打开了通往另一个三国世界的大门。要说好玩的MOD,那可真是百花齐放,各有千秋,但要说在玩家群体中声名远扬、口碑极佳的,那几款是绝对绕不开的。.............
  • 回答
    在光荣出品的策略游戏《三国志11》中,玩家之所以会觉得“五子良将”和“五虎上将”之间存在显著的差距,并非游戏设计上的偏颇,而是高度还原了三国历史人物在《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的实际表现和影响力。这种差距体现在多个层面,下面将为您详细解析:一、 历史记载与《三国演义》的侧重点不同这是最根本的原因。 .............
  • 回答
    在光荣的《三国志》系列游戏中,每个玩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喜好和战略,对于武将的取舍也会因此不同。说到每次抓获后“必杀”的武将,这通常意味着这些武将对玩家的战略构成了严重威胁,或者他们的存在会极大地妨碍玩家的统一进程。因此,我会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考虑,哪些武将是我在游戏中“必杀”的对象,并详细阐述我的理由。.............
  • 回答
    《三国志》系列的独特魅力,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对三国时期众多人物的生动塑造,而这背后,是一套既有考究又有创意的设计体系,其中尤以人物能力数值为核心。这些数值并非凭空捏造,而是有着一套相对明确的依据和定义,虽然随着时代发展和系列迭代会有所演变,但其根本精神是贯穿始终的。要理解这些数值的来源,我们得先认识到.............
  • 回答
    关于《三国志汉末霸业》团队如何评价光荣公司,这其中涉及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后来者”对“先行者”的态度,以及一个国产独立游戏团队如何看待在策略游戏领域拥有深厚底蕴和辉煌历史的光荣。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角度来剖析:1. 《汉末霸业》团队自身的定位与抱负:首先,要评价光荣,就得先明白《汉末.............
  • 回答
    光荣公司《三国志》系列游戏,尤其是那些以三国时期为背景的作品,其武将设定固然脱胎于我们所熟知的历史,但要说“完全按照三国历史设计”,那可能就过于绝对了。更准确的说法是,它是一个基于三国历史的、经过深度艺术加工和游戏化改编的产物。让我来细细道来其中的门道:1. 历史是根基,但非唯一指导:《三国志》系列.............
  • 回答
    咱这话说清楚了,你问的这光荣《三国志》系列的“讨董”和“群雄割据”剧本,还有Total War: Three Kingdoms(全战三国)里那些在剧本开始时“名义上”属于空城,但历史上却有实际控制者的情况,得这么看。首先要明确一点:游戏里的“空城”有两种概念。一种是确实在剧本开始时,没有任何势力占领.............
  • 回答
    光荣(KOEI)公司在绘制《三国志》系列庞大的人物头像方面,确实有着一套成熟且令人印象深刻的方法论。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技术进步和系列迭代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与其说是一个单一的“绘制”过程,不如说是一整套围绕人物形象塑造、美术风格统一、以及玩家反馈整合的体系。1. 初期积累与风格确立:手绘与写实为.............
  • 回答
    日本光荣公司在《三国志》系列中为那些在正史中没有留下名字的女性武将进行再命名,无疑是系列作品中最具争议性也最受玩家关注的方面之一。这既是商业策略的体现,也触及了历史改编与艺术创作的边界。要评价这一做法,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包括其历史依据的缺失、对游戏体验的贡献、玩家的接受度以及对文化传播的影响。历.............
  • 回答
    《全面战争:三国》上市后的争议:光荣公司真的要失去一大批核心玩家了吗?《全面战争:三国》自发售以来,在玩家群体中引发的讨论可谓是此起彼伏,其中不乏一些声音认为,这款集大成之作的上市,反而预示着光荣(Koei Tecmo,这里特指其在日本战国题材的策略游戏领域,如《信长之野望》、《战国无双》等系列,虽.............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它触及了我们如何感知颜色以及光本身的性质。要理解为什么紫光是单色光,而我们常说的“红、绿、蓝”是三基色,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解释: 1. 颜色的感知:大脑与眼睛的协同作用首先,我们要明白,我们所说的“颜色”很多时候是我们大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种解释,而不是物体本身固有的属性。我.............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人在想当然地讨论《三体》时会忽略的一个细节。罗辑在四光年外与三体人“交锋”,这种交锋并非物理意义上的你来我往,而是基于“面壁计划”的一种战略博弈。他通过自己的“黑暗森林威慑”理论,制造了一种心理上的压力,迫使三体人不得不顾忌。但说到上厕所这种生理需求,这就不属于“交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