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 罗布泊与黄河之水渊源相通?

回答
罗布泊与黄河,这对在中国地理和文明史上都举足轻重的名字,在古代,确实存在着一段颇为引人遐思的“渊源相通”的联系,虽然并非如同两个湖泊直接连接那般直观,而是通过复杂的地理演变、气候变化以及河流系统的变迁来体现。要详细讲述这段关系,我们需要穿越时光,深入探究地质学、水文学和历史学的多个层面。

首先,让我们把时间拨回遥远的过去,甚至可以追溯到地质构造初期。在数百万年前,我们今天所知的青藏高原刚刚开始隆升,这片广袤的土地就孕育着不同的水系。黄河,这条“母亲河”,其源头在青藏高原的东北部,一路劈波斩浪,向东注入渤海。而罗布泊,这颗曾经的“新疆之眼”,其命运则与塔里木盆地的内流河系统息息相关。

那么,它们是如何“渊源相通”的呢?关键在于古气候和古地质条件的变迁。

1. 早期地质构造与水系发育:

在更早的地质时期,比如新生代初期,地球的气候和地貌与现在差异巨大。随着青藏高原的隆升,一系列的盆地和山脉被抬升、切割。塔里木盆地,作为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其地质构造复杂,其形成与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密切相关。

在那个时期,整个亚洲的降水模式与现在也可能有所不同。一些古气候研究表明,在某些时期,东亚地区可能比现在更加湿润,而西部地区的降水也可能分布得更为广泛。

2. 并非直接相连,而是水系变迁的映射:

要理解“渊源相通”,最重要的一点是,罗布泊和黄河之间从未有过直接、固定的地表水系连接,尤其是那种如同长江支流汇入干流的模式。它们的分水岭是清晰的,黄河向东,塔里木盆地(包括罗布泊)向内陆。

这里的“渊源相通”,更多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古气候共享的区域影响: 影响黄河流域气候的区域性大气环流,在某些条件下,也可能对更西部的区域产生间接影响。例如,东亚季风的强度和北界,会影响整个东亚大陆的气候格局,包括新疆地区的降水。当季风势力较强时,可能会将湿润空气推向更远的西部,滋养塔里木盆地的河流系统,从而间接影响到罗布泊的湖面升降。
河流系统的演变与“失落”的联系: 历史上的河流系统并非一成不变。一些古河流,可能在某个时期,其水系范围比现在更为广大。一些研究者提出,在极为漫长的地质时期,不排除某些曾经广布的河网,可能存在过一些微妙的、间接的连接或水系转移的痕迹,但这通常指的是地质尺度上的“模糊联系”,而非日常意义上的河流相通。
“外流水系”的可能推测(但缺乏直接证据): 少数的、大胆的地质学推测,会尝试去寻找罗布泊地区在极早期是否曾有过向外流动的河系,或者说,是否其流域的某些部分,理论上可以通过漫长的地质变迁,“可能”指向或影响过更东部的古水系。但目前,罗布泊的明确边界和主要水源都指向了其自身的内流河系统(塔里木河及其支流)。

3. 罗布泊作为内流河终端的命运:

罗布泊最根本的身份,是塔里木盆地中的一个内流河系的终点。塔里木河,这条新疆最长的河流,汇聚了天山、昆仑山、阿尔金山等山脉的雪水和冰川融水。在漫长的历史时期,这些水系最终流入罗布泊,使其成为一个巨大的咸水湖。

罗布泊的湖面升降,很大程度上受到其上游河流来水量的影响。而上游河流来水量,又与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等山脉的冰川融水、降雨量息息相关。这些山脉所处的区域,其气候状况,确实会受到更宏观的大气环流影响,而这种大气环流,也同样影响着黄河的发源地和流经区域。

4. 并非“黄河水曾注入罗布泊”,而是“共享同一个气候背景下的水系变迁”:

我们要明确,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黄河的水曾经直接注入过罗布泊,反之亦然。 它们的地理隔离是客观存在的。

那么,为何会有“渊源相通”的说法,或者说,这种联系体现在哪里?

大区域气候的联动性: 想象一下,整个东亚大陆是一个大的气候系统。影响黄河水量的季风,也可能对更西部的降水产生一定程度的塑造。当季风强盛时,可能给黄河带来丰沛之水,同时也可能为新疆地区带来相对更多的降水,滋养塔里木河,进而丰盈罗布泊。反之,当季风减弱时,黄河可能面临缺水,罗布泊的水量也会相应减少。这种“同受气候影响”的状态,在宏观尺度上,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渊源相通”的间接联系。
地质“遗产”的可能: 在远古时期,地质构造活跃,河流改道、湖泊兴衰是常态。某些古河流的遗迹,或是地质构造的断裂带,可能在某个阶段,连接了不同的水系,或者改变了水系的流向。一些古地理学家会根据地貌特征和沉积物分析,推测一些已经消失的古河道。理论上,如果能发现连接东西部水系的古河道遗迹,就能更直接地证明这种“相通”。然而,目前关于罗布泊与黄河直接地表水系连接的证据,是非常稀少的,并且多是基于间接推测。
生态和文化的“辐射”: 即使没有直接的水系连接,在古代,文明的传播和生态系统的演变,也会存在某种“辐射”效应。例如,黄河流域的农业文明发展,可能会对周边的地理和气候认知产生影响,或者在资源匮乏的时期,人们会寻找新的水源地,这其中就包括对西部内陆水系的关注。但这更多是人文层面的联系。

总结来说,古罗布泊与黄河的“渊源相通”,主要体现在:

地质演变和古气候的共同影响: 两者都处于亚欧大陆内部,其水系的发育和兴衰,都受到同一种大范围气候变化(如季风强弱、冰期海退等)的深远影响。
并非直接水道相连,而是水系变迁的遥远呼应: 在极其漫长的地质时间尺度上,不排除过一些模糊的水系联系或水系转移的痕迹,但没有确凿证据表明黄河水曾直接注入罗布泊。
作为内流河与外流河的对比,揭示了区域水文环境的差异与联系: 黄河是典型的大型外流河,其水系与海洋相连;而罗布泊是典型的内流河终端,其水系终结于内陆。这种差异本身,也构成了对中国广袤大陆水系格局的一种理解。

在讲述这段“渊源”时,我们应该避免使用过于肯定或绝对的词语,而更多地使用“可能”、“推测”、“间接影响”等,因为这涉及到古气候、古地质等领域的前沿研究,很多细节仍在探索之中。它是一种历史深处的、被地理和气候变迁所掩盖的、微妙的联系,是大地书写的史诗,需要我们去细细解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这是读古书产生的疑惑吧?

其实这个问题牵扯到中国古代地理上的一大公案,——黄河重源说。

黄河的源头,现在我们都知道,是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的卡日曲。但你要知道,这个正源,是1952年才考察确定下的。一直到元朝时,人们才发现黄河是从星宿海流过来的。一直到清朝时,人们才通过星宿海,发现了黄河的三个源头。

——也就是说,在中国古代绝大多数时间里,人们都不知道黄河源头究竟在哪里。

在古代,汉人的足迹基本是止步于青藏高原的,所以,《尚书·禹贡》中就说“导河积石”,意思就是说大禹疏导黄河,是从积石山开始的。积石山就在今天甘肃临夏,也就是青藏高原的边缘,黄河从这里流出了青藏高原,进入了汉地。——积石山这里,应该是上古时期中国人所能看到的最远的黄河。

然而,积石山这里的黄河,流量已经很大了,一眼就能看出这绝不是黄河源头。那么黄河真正的源头究竟在哪里呢?——《山海经》中另外有一个记载:“河出昆仑东北隅”。也就是说,黄河是从昆仑山的东北角发源的。

不过昆仑山在哪里,上古以来就有多种说法,这个咱不细说了。总的说来,《山海经》里的昆仑山,很可能还是在甘肃青海附近,离积石山不会太远。(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是昆仑山本来就是神话虚构,并没有这座山)。

到汉武帝时,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一直翻过了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到达今天阿富汗、巴基斯坦。路上经过了罗布泊,即古人所谓“盐泽”。

众所周知,罗布泊是西域地区很多内流河的流入地,那么多的河流流入湖中,而湖水不见增加,这对古人来说,当然是很神奇的一件事情,张骞对其原因进行了探究,认为(很有可能是当地人告诉他的):罗布泊的水流入了地下,在地下继续向东方流淌,然后在东方某处再重新回到地面上。

张骞认为,罗布泊在重新回到地面上以后,就是黄河。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黄河源头自然还应该远在罗布泊以西。自张骞凿空西域后,汉朝使者穿梭西域往来不绝,有汉使沿着塔里木河就一直到达于阗,在这里,有一座非常高大的山脉,山上出产玉石。他们回来把这情况都报告给汉武帝后,汉武帝认为这里就是黄河源头,而那座出产玉石的山脉,就是《山海经》里说的昆仑山。(《史记·大宛列传》:“天子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云”)——就这样,昆仑山就从甘青附近(或者是神话虚构)搬到了西域,并且名字一直保持到了今天。

如此一来,在汉武帝看来,黄河的源流是清楚了:它从昆仑山发源,一路向东北流去(即塔里木河),最后汇入盐泽(罗布泊),盐泽(罗布泊)的水再潜入地下,在地下继续向东方流去,在积石山附近重新回到地面,最终汇入大海。

这种理论,就叫做“黄河重源说”,是中国古代几千年来黄河起源的主流理论,一直到清末都有非常大的影响。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末尾有一段韵文,相信大家都会背,其中有一句叫做“河出伏流,一泻汪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如果不深究的话也就过去了,如果深究一下,其实它用的就是黄河重源说的典故。

当然,这种理论是错误的,和济水三隐三现一样,其实都是一种想象和神话。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罗布泊与黄河,这对在中国地理和文明史上都举足轻重的名字,在古代,确实存在着一段颇为引人遐思的“渊源相通”的联系,虽然并非如同两个湖泊直接连接那般直观,而是通过复杂的地理演变、气候变化以及河流系统的变迁来体现。要详细讲述这段关系,我们需要穿越时光,深入探究地质学、水文学和历史学的多个层面。首先,让我们.............
  • 回答
    要回答“罗布泊人是土著吗?”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土著”的定义。在狭义上,“土著”通常指某一个地区最早的、世世代代居住在那里的人群。然而,在更广泛的语境下,也可以指长期在该地区定居并形成独特文化、生活方式的人群。罗布泊地区的人类居住历史非常悠久,但要称某个特定群体为“罗布泊人”并且是唯一的“土.............
  • 回答
    在讨论“何新们”提出的“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证明古埃及古希腊造假”的说法之前,我们需要先明确几个关键点,并梳理一下这种说法的来源和逻辑。首先,需要了解“何新”是谁。何新是一位中国学者,以其在历史、文化、政治等领域的独特观点而闻名。他的很多观点都具有争议性,并且常常挑战主流学术界的认知。他本人并非历史学或.............
  • 回答
    关于“九族”制度和古代人是否能逃亡的问题,需要从历史背景、制度设计、社会结构和执行方式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以下是系统性的解释: 一、九族制度的起源与含义“九族”是古代中国特有的残酷刑罚制度,最早源于周朝。周代的“九族”通常指:1. 父族:祖父、父亲、兄弟、伯叔(父系直系和旁系);2. 母族:母亲.............
  • 回答
    古代军事中,散兵坑(或散兵坑)作为防御工事,确实存在,但其在对抗骑兵时的局限性主要源于骑兵的机动性、战术适应性以及地形和资源的限制。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散兵坑的定义与作用散兵坑是古代防御工事的一种,通常指在阵地战中设置的分散、隐蔽的防御位置,用于掩护步兵或弓箭手,或作为伏击点。其特点包括: 分散布.............
  • 回答
    古代大规模军队行军时,排泄物处理确实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关键的问题。由于军队规模庞大(如数十万兵力),每人每天产生的排泄物(假设每人每天约5001000克粪便)在长期行军中会形成巨大的污染源,对环境、士兵健康及战争后勤构成严重威胁。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 一、排泄物总量与污染规模1. 数量级计.............
  • 回答
    古代的“屠城”是指在战争或政治冲突中,对一个城市或地区进行大规模屠杀或毁灭的行为,但其具体实施方式和结果因历史背景、目的、执行者等因素而异,并不一定是“每个人都要被处死”。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屠城的定义与目的1. 战争报复 战争中失败的一方可能被彻底毁灭,以消除敌方的军事或政治存在.............
  • 回答
    古代女子在清白被毁后是否还能嫁人,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能”或“不能”,而是受到 时代、社会阶层、家庭背景、毁坏清白的原因、以及当地的风俗习惯 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总的来说,古代社会对女性贞洁的要求极为严苛,清白被毁对女子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打击,直接影响其婚嫁的可能。 但并非所有.............
  • 回答
    古代士兵的伙食,可以说是战争年代他们生存的基石,也是影响士气、战斗力的重要因素。它的好坏直接关乎到士兵的体能、精神状态,甚至是整个战役的走向。因此,不同朝代、不同军队、不同战役时期的士兵伙食都有着显著的差异,但总体而言,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地了解:一、 主食:填饱肚子是关键 谷物为主: 这是.............
  • 回答
    古代蒙古帝国及其后继者在历史上确实对印度次大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直接的“扩张到印度”的定义需要根据不同时期和不同势力来理解。总体而言,蒙古帝国本身最核心的扩张并没有直接征服整个印度次大陆,但其后裔建立的莫卧儿帝国则对印度进行了长期的统治和深度影响。为了详细讲述,我们需要分阶段来分析:一、蒙古帝国(.............
  • 回答
    古代和亲的公主,她们的命运充满了复杂性,既有光鲜亮丽的一面,也有难以言说的辛酸。她们是政治棋局中的一枚重要棋子,肩负着维系和平、巩固联盟的重任。因此,她们的遭遇和结局,往往与她们所嫁的民族、所在的时代背景、以及个人性格和命运紧密相连。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讲述古代和亲公主的遭遇和结局:一、 和亲的背.............
  • 回答
    古代人算出一年 365 天的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充满智慧的探索,它经历了不同文明的观察、记录和推算,最终汇聚成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日历。这个过程绝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对天体运动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而逐渐精确化的。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这个过程,主要分为几个关键的阶段和文明贡献:一、 最初的观察与朴素的认识.............
  • 回答
    古代中举,尤其是考中进士,其欣喜若狂的程度,放在今天任何一种成就上来看,都显得有过之而无不及。要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多个维度去深入剖析,才能体会到当时人们那种“飞上枝头变凤凰”般的狂喜。一、 改变命运的终极跳板:这是最核心的原因。在中国古代,绝大多数人的命运都被出身和阶层所束缚。寒门子弟想要改变命运,.............
  • 回答
    古代的师徒关系是一种非常特殊且深厚的关系,它贯穿了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文化传承、技艺传授到人格塑造,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种关系远不止于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是包含着尊师重道、言传身教、责任担当等多重维度。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古代的师徒关系:一、 形成原因与社会基础 知识和技艺的.............
  • 回答
    古代官员退休后,选择回老家安度晚年是一个普遍现象,这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原因。虽然留在京城或就任地似乎更为“方便”或“有益”,但这些选择往往伴随着种种限制和不确定性,使得回老家成为一种更符合当时社会逻辑的选择。下面将详细阐述古代官员退休后,为何一定要回老家,以及留在京城或就任地的弊.............
  • 回答
    古代女人容忍丈夫纳妾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容忍”,其中包含了多重因素,既有社会制度、经济基础,也有个人的情感、价值观和生存策略。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社会制度与文化观念的根基1. 宗法制度与传宗接代的重要性: 血脉延续的绝对优先: 在以父系血缘为核心的宗法社会中.............
  • 回答
    在古代,城池往往是无法轻易绕过去的,这背后的原因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社会和地理等多个层面,非常值得详细探讨。1. 军事防御的核心: 战略要地与控制点: 城池不仅仅是居住的地方,更是重要的军事据点。它们通常建立在交通要道、河流交汇处、易守难攻的山丘或平原的关键位置。一座城池的存在,是为了控制周边.............
  • 回答
    古代弓箭当然可以射死人,而且在历史上,弓箭一直是战场上极其重要的远程杀伤武器。它能够对人体造成致命伤害的原因有很多,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详细讲述:一、弓箭的杀伤力来源:1. 穿透力: 这是弓箭最直接的杀伤方式。 箭头的材质与形状: 古代箭头的材质多种多样,从最初的石器、骨器,到后来的青.............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它涉及到古代法律、社会习俗以及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简单来说,梁山好汉们能在酒馆点牛肉吃,并非他们无视法律,而是因为:1. 古代律法并非一概禁止宰杀牛只,而是有特定限制和背景。2. 梁山好汉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与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有所不同。3. 《水浒传》作为文学作品,有其艺术创作.............
  • 回答
    古代的状元,普遍来说,是经过了极其严苛的科举考试层层选拔出来的。这些考试不仅考察了深厚的学识,还包含了对个人才德、品行、应变能力等多个维度的考核。因此,可以肯定地说,古代的状元绝大多数是真正有水平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古代状元的水平”:一、 考试的难度与选拔的严格性:科举制度是中国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