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的权臣很轻易就被扳倒了?

回答
权臣轻易被扳倒,这事儿可不是头一遭了,历史上咱们能扒拉出不少例子。有些人看着手里权势熏天,一呼百应,结果呢?可能就因为一点小小的风吹草动,或者某个对手的几句闲话,就瞬间失势,甚至身败名裂。这背后啊,其实是有一套挺复杂的逻辑在里的,不是简单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就能概括的。

首先,得从“权臣”这个身份上说起。权臣怎么来的?大多数是皇帝信任,或者在关键时刻立下大功,慢慢积累起来的。他们手里掌握着兵权、财权,或者掌握着皇帝的耳朵,能左右朝政。但这权力,说到底,是皇帝给的,是“寄生”在皇权之上的。一旦皇帝不高兴了,或者觉得你尾大不掉了,这权力也就跟没了根的浮萍一样,随风而散。

所以,你想想看,为什么有的权臣那么容易被扳倒?

第一层:皇帝的态度变了。 这是最根本的原因。皇帝是那个权力顶端的人,他的喜怒哀乐直接决定了权臣的命运。为什么皇帝会突然不喜欢一个曾经宠信的大臣呢?原因可多了去了:

功高震主,让皇帝起了疑心。 这是老生常谈了。你看魏征刚开始多厉害,李世民也重用他,后来李世民也得防着点。一旦权臣的风头盖过了皇帝,或者别人给皇帝灌输“他要造反”的思想,哪怕是谣言,皇帝也会开始膈应。古时候皇帝最怕的就是臣子拥兵自重,自己成了摆设。
皇帝年纪大了,或者身体不好,对身边的人产生了戒备。 这种情况下,身边的人稍微一煽风点火,皇帝就容易信。或者皇帝觉得之前用的人不好使了,想换个新人,找个“背锅侠”也很正常。
新的宠臣或者太监集团崛起,搅动了平衡。 就像秦朝的赵高,他能扳倒李斯,就是因为他掌握了皇帝的耳目,并且利用皇帝的软弱。一个新的权力核心形成了,旧的权臣就成了障碍。
皇帝自己的野心和想法改变了。 可能皇帝之前需要权臣帮他打江山,或者帮他稳定朝局。等目的达到了,皇帝就不需要这个“工具”了,反而觉得他是累赘。

第二层:权臣自己的“操作”不行。 权力这东西,就像走钢丝,稍有不慎就会摔下来。

贪婪无度,树敌太多。 很多权臣走到最后,都是因为太贪了。不仅贪财,还贪权,贪名。他们收刮民脂民膏,打压异己,搞得天怒人怨。这样一来,虽然暂时没人敢动他,但暗地里咬牙切齿的人多了去了。一旦有了机会,这些人就会跳出来落井下石。
不懂得急流勇退。 很多大臣,明明知道自己功高盖主了,或者皇帝对自己的态度开始转变了,就应该收敛一点,低调一点。但有些人就是放不下那个架子,觉得皇帝就应该一直宠着自己,结果反而更加招皇帝忌惮。比如唐朝的郭子仪,虽然最后平安着陆,但中间也经历过不少波折,关键是他懂得明哲保身,不居功自傲。
用人不当,被自己人出卖。 权臣身边肯定有一帮亲信,但这些人未必都是真心效忠。有时候,这些亲信为了自保,或者为了更进一步,也可能在关键时刻“反水”。比如三国时期的曹爽,他身边就有很多依附他的人,但这些人并没有真正的能力和忠诚,一旦曹操死后,司马懿一发难,这些人就立刻树倒猢狲散了。
政治嗅觉太差,低估了对手的力量。 有些权臣可能在军事上很厉害,但在政治斗争上却是个小白。他们可能根本没意识到,自己已经被某个对手盯上了,或者没看清楚局势的变化。等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晚了。

第三层:外部的“助力”。 有时候,权臣倒台,也需要一些“外力”的推动。

反对派的合纵连横。 就像刚才说的,树敌太多,一旦有了机会,那些被压制的大臣就会联合起来,共同对抗权臣。他们会搜集权臣的罪证,向皇帝进言,或者在关键时刻挑拨离间。
“造谣”和“舆论”的力量。 古时候没有网络,但有口耳相传。有心人可以通过在朝堂上或者民间散布不利于权臣的消息,一点点侵蚀他的声誉,动摇皇帝对他的信任。
外敌入侵或者内部出现大乱。 在国家动荡不安的时候,皇帝可能会为了稳住局面,不得不牺牲一些人来平息众怒。权臣恰恰可能在这种时候成为众矢之的。

再仔细说说几个常见的“扳倒”模式: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权臣不是靠自己的能力一路爬上来的吗?那反对派就从他“赖以成名”的地方下手。比如他擅长带兵打仗,那反对派就说他养寇自重,或者说他指挥失误,导致了不必要的伤亡。如果他擅长理财,就说他贪污腐败,中饱私囊。
“借刀杀人”: 有时候皇帝自己不好意思直接动手,或者觉得直接动手太难看。这时候,就会有人站出来“揭发”,充当那个“刀”。这些“刀”可能是被权臣压制过的大臣,也可能是新崛起想要上位的人。
“疲劳轰炸”和“心理战”: 这种方式可能不那么直接,但很有效。就是不停地在皇帝面前提起权臣的“不好”,或者暗示他有什么不轨之心。长期以往,即使权臣真的没什么问题,皇帝也会产生怀疑。

举个不太一样的例子吧, 比如西汉初期的周勃和陈平。这两人都是辅佐刘邦打天下的元老重臣,功劳都很大。但后来,吕后死后,他们联合起来诛杀了诸吕,拥立了汉文帝刘恒。你想想看,这两人手里有多少兵权?当时很多人都怕他们会像霍光一样,搞个权臣专政。但他们俩呢?一旦拥立了新皇帝,就主动交出了兵权,而且对皇帝毕恭毕 bulunmaktadır。为什么?因为他们知道,一旦表现出任何一点点想独揽大权的迹象,别说皇帝,连老百姓都会站在皇帝一边。他们懂得“到此为止”的重要性。

所以,权臣轻易被扳倒,不是因为他们不够厉害,而是因为他们所依靠的权力基础不够稳固,而且在政治斗争的复杂博弈中,稍有不慎,就可能万劫不复。他们可能赢得了战场上的胜利,却输在了政治的暗流涌动之中。这其中的门道,其实比带兵打仗还要深得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俾斯麦一扳就倒;

德意志一狂就栽。

横批:二子开店

这帐一个没算清,什么权臣啊,什么明君啊,都是烟云,都得血流漂杵,生灵涂炭。

user avatar

韩德让可不仅仅是经纪人那么简单。。。能够当着一群契丹贵族的面直接当场打死契丹大臣啥事没有的汉官,你跟我说他是一个随时可以替换的经纪人?

他们家族早在耶律阿保机时代就是皇室的管家和谋臣,说是家奴但实际上读书做官从军待遇上都和耶律皇族相当,萧思温当年也确实考虑过和韩家联姻,因为韩家当年已经和不少后族联姻过了。。。韩德让死后韩家地位也没有衰退,一门出了一大堆的宰相和地方官甚至军队人物。。。你跟我说他只是一个随时能替换的经纪人?他们家这种能在契丹人手里时代掌握兵权的权势,可不是一个文臣该有的待遇。


玉田韩氏在韩德让之前和之后本来权势也不弱吧,韩德让死后没被清算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韩家本来就是燕云四大世家之首,和契丹贵族是合作同盟的关系啊。韩德让父亲当年遇到宋军直接临阵脱逃,回来以后皇帝也只是撤职了事,而且没过几年又回朝廷了。这是换了一般汉人早就死了几百次了。。。那时候韩德让可没发迹呢。另外韩德让可不只是经纪人,他是南北两院枢密使,这是直接掌握兵权的,宫账制除了几个太后皇帝之外也就某个皇太帝有这个,你看其他宰相有这类东西吗?如果他仅仅凭借萧太后赏识的话,那萧太后死后辽圣宗完全可以搞死他,然而最后结果却是辽圣宗宁可绿了自己亲爹也要把他葬在皇陵,你看看古往今来有几个宰相是葬在太后旁边的???如果只是经纪人,根本解释不通的。[飙泪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权臣轻易被扳倒,这事儿可不是头一遭了,历史上咱们能扒拉出不少例子。有些人看着手里权势熏天,一呼百应,结果呢?可能就因为一点小小的风吹草动,或者某个对手的几句闲话,就瞬间失势,甚至身败名裂。这背后啊,其实是有一套挺复杂的逻辑在里的,不是简单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就能概括的。首先,得从“权臣”这个身份.............
  • 回答
    《琅琊榜》作为一部以权谋斗争为核心的古装剧,其权斗设计在观众中存在争议,尤其是被部分观众认为“幼稚”。这种评价可能源于剧中权谋策略的简化、角色动机的单一化以及权力斗争的逻辑性不足。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权谋策略的简化与套路化1. “复仇计划”过于直接 梅长苏的复仇核心是“复国.............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很多女性内心深处的感受,也反映了社会文化、个人价值观念以及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考量。认为生育“不公平”,并非否定生命本身的奇妙,而是源于对生育过程中所付出的巨大代价和责任,以及这些付出在社会结构中可能被忽视或低估的现实。首先,我们得承认生育确实是生物繁衍的自然过程,从生物学的角度看,女性承.............
  • 回答
    明朝之初,高祖朱元璋以雷霆手段肅清元朝殘餘,開創了洪武之治。然而,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每一個王朝都有其興衰更迭的邏輯,而明朝之所以未能從秦朝滅亡的教訓中汲取足夠的警示,提防宦官和權臣坐大,其根源是複雜且多層次的,絕非簡單的「不吸取教訓」可以概括。首先,我們要理解秦朝滅亡的關鍵教訓是什麼。 秦朝的滅亡.............
  • 回答
    古代像曹丕、司马炎这样的权臣之所以选择篡位,而非效仿日本幕府制度的“幕府将军”,这是一个涉及到政治制度、社会结构、权力合法性以及历史发展路径的复杂问题。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根本性的制度差异:皇权与幕府的起源和性质首先,最核心的区别在于两者所处的政治语境和制度的根基完全.............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挺有意思,确实,从现代人的视角来看,那些被设宴诛杀的权臣或武将,怎么会那么“傻”,心甘情愿地赴汤蹈火呢?好像一点防备都没有,坐等被一锅端。但你要是这么想,就有点简单化历史了。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门道,咱们得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政治规则、个人处境,才能明白他们为什么会去“赴宴”。首先,得承.............
  • 回答
    宋朝和明朝之所以没有发生过权臣篡位,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两个朝代在制度设计、政治生态以及历史教训的驱动下,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固的皇权传承模式。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目光放得更长远,看看这两个朝代是如何避免了唐末五代那样军阀割据、政权更迭频仍的乱局,又如何吸取了前朝的经验教训。宋朝:重文轻武的体制与.............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涉及到中国古代政治、历史评价以及个人命运的复杂 interplay。霍光之所以常被贴上“权臣”的标签,而非诸葛亮那样的“人臣典范”,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分析:一、 霍光与诸葛亮的根本性质差异: 政治背景与权力来源: 诸葛亮: 是在刘备政权危难之.............
  • 回答
    很多人在面对自己的权利时,选择不去争取,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心理、社会和环境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可能的原因:一、心理和认知层面: 恐惧与焦虑: 这是最普遍的原因之一。 害怕冲突和对抗: 争取权利往往意味着与他人(甚至是权威人物)发生直接的冲突、争论或对.............
  • 回答
    关于为什么有些父母在家庭教育中会觉得他们不能被质疑,即使错了也要坚持,甚至沉迷于权力、权威和树立威信,这其实涉及到了多种心理、社会和文化因素的交织。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权力与控制的心理需求: 对失控的恐惧: 很多父母,特别是成长过程中可能经历过不确定性或缺乏掌控感的.............
  • 回答
    拆迁,这个词语在中国社会承载了太多的复杂情感。它既是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环,也是社会财富分配、利益博弈的缩影。同样是房屋被征收,为什么结果会如此天差地别?有人因为拆迁摇身一变成为“拆二代”,财富一夜暴涨,而有人则为了那点补偿款,与强拆的队伍对抗,甚至走向生命的尽头。这背后的原因,绝非简单的“运气.............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重要,也触及了国际关系中一个核心的原则和现实的复杂性。确实,国家主权和自主发展权是国际法和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被《联合国宪章》等国际法律文件所确认。然而,现实中,一个国家是否能够充分行使自主发展的权利,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乌克兰的情况正是这些复杂性一个鲜明的体现。要详细解释为什么乌.............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非常有力量,也触及了一个非常令人不安的社会现象。说“不极端的人永远被全社会排斥,只有极端暴力的思想才有被传播的权利”,这话说得是有点重,可能也不是绝对的普遍情况,但它确实抓住了很多人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的痛点:为什么温和、理性、中庸的声音,常常显得势单力薄,甚至被边缘化?而极端和暴力的言论,.............
  • 回答
    列强在中国抢占铁路修筑权,绝非仅仅是为了“修铁路”本身,这背后隐藏着多重地缘政治、经济利益和战略考量。简单来说,修筑铁路只是他们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而所有权也并非完全等同于字面意义上的“拥有”。为什么列强如此热衷于中国的铁路修筑权?1. 经济利益的驱动: 资源掠夺与商品倾销: 中国幅员.............
  • 回答
    在《权力的游戏》这部宏大的史诗中,北境人通常被描绘成忠诚、勇敢、坚韧且重视荣誉的战士。他们对北境的土地和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坚守着古老的传统和道德准则。然而,正是在这样一个“正直勇敢”的集体印象中,剥皮家族(Boltons)的出现显得尤为突兀,甚至可以说是北境肌体上的一块毒瘤。理解为什么会出现剥皮家.............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许多层面,也确实是很多人心中的疑问。要详细地聊清楚,咱们得一步步来。首先,为什么国人会那么关心海外华人的政治权益?这里面有几个主要的原因,不是单一因素在起作用: 血脉和文化认同: 这是最根本也最普遍的原因。无论在哪里,中国人天然地对“同胞”有一种亲近感。这种亲近感不仅仅是说说而已,.............
  • 回答
    在知乎上,关于汉服运动是否会导向某种“身份权利限制”的讨论,其实触及了一个相当复杂且敏感的社会议题。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它往往源于对历史的某些解读,以及对当下社会结构和文化趋势的观察。首先,我们得明白,汉服运动的核心诉求,在很多参与者看来,是“复兴”一种文化符号,表达一种文化认同。他们将汉服视为中.............
  • 回答
    故宫,这座巍峨壮丽的紫禁城,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和辉煌的文化。对于末代皇帝溥仪来说,它既是他的出生地,也是他曾经的居所。那么,故宫究竟是不是溥仪的家?他拥有故宫的所有权吗?国家又凭什么有权力“没收”溥仪的“家”呢?这背后涉及的是一段复杂的历史变迁和国家主权的根本转变。故宫与溥仪:曾经的家园,却非私产要理.............
  • 回答
    古代日本的政治格局,确实常常被我们后世之人看作是“权力套娃”、“层层架空”的典型。表面上看,天皇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但实权却掌握在幕府将军手中,而幕府将军之下,又有守护、地头等层层官僚体系,彼此之间权力犬牙交错,互相制约,甚至互相架空。这种复杂的政治设计,并非偶然,而是由日本独特的历史、社会和文化.............
  • 回答
    中国检察官与美国检察官的异同:权力、地位与文化差异中国的检察官和美国的检察官,虽然都肩负着追诉犯罪、维护法律的重任,但在职责范围、权力结构、工作方式以及社会地位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源于两国不同的法律体系、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也直接影响了我们在影视作品中看到的美国检察官“高高在上”、“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