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感觉历史的设宴诛杀权臣或武将,感觉这武将权臣好傻,傻傻去赴宴?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挺有意思,确实,从现代人的视角来看,那些被设宴诛杀的权臣或武将,怎么会那么“傻”,心甘情愿地赴汤蹈火呢?好像一点防备都没有,坐等被一锅端。但你要是这么想,就有点简单化历史了。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门道,咱们得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政治规则、个人处境,才能明白他们为什么会去“赴宴”。

首先,得承认,有时候他们确实是“傻”,但这种“傻”往往是被迫的,是权衡利弊后的无奈选择。

一、 皇帝的权威与“君臣一体”的观念是道“紧箍咒”

在古代,尤其是在皇权高度集中的王朝,皇帝的权威是至高无上的。皇帝召见臣子,特别是君王亲自设宴,这是一种非常正式且带有某种“恩赐”意味的举动。

皇权至上,不容置疑: 对于绝大多数官员和武将来说,皇帝的命令就是天意。你敢不听?那轻则被视为抗旨不遵,重则直接给你扣上“叛逆”的帽子。一旦被扣上这种帽子,家产充公、族人牵连,下场比赴宴惨多了。所以,即便心中有鬼,面上也得装出忠心耿耿的样子,乖乖去“听训”或“领赏”。
“君臣一体”的假象: 统治者们很擅长营造一种“君臣一体”、“君恩浩荡”的氛围。皇帝设宴,美其名曰“慰劳”、“庆功”,大家坐在一起推杯换盏,看起来多么和谐融洽!这时候,谁要是表现出“我怕你害我”,那不就等于是在暗示皇帝“我心虚,怕你算计我”吗?这比直接去赴宴还危险。而且,很多时候,宴席上会有朝廷重臣或皇帝的亲信在场,大家一起作陪,这种“公开场合”下的杀戮,在某种程度上也给施暴者披上了一层“合法性”的外衣。

二、 “不赴宴”的代价可能更惨痛

我们总觉得赴宴是“傻”,是因为我们知道宴席上的结局。但对于他们来说,不赴宴的后果,可能更加难以承受。

被动等待不如主动出击(哪怕是赴宴): 如果他们预感到自己有危险,但又没有足够的实力和时机发动兵变或逃亡,那么选择赴宴,至少还能在表面上维持君臣的姿态,争取一丝转圜的余地。而且,万一宴席上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糟糕呢?也许只是皇帝想敲打一下,或者想安抚一下。如果不去,那才真是彻底断了所有可能。
“众怒难犯”的舆论压力: 很多时候,权臣或武将之所以会招致杀身之祸,是因为他们已经触犯了众怒,得罪了太多人。当皇帝决定动手时,往往是有充分的理由(哪怕是皇帝自己找的)和舆论支持的。如果这个时候,这位权臣或武将非但不思悔改,反而躲避皇帝的召见,那更容易被扣上“阴险”、“意图不轨”的帽子,让本来就不太同情他的人更加落井下石。

三、 信息不对称和判断失误是常有的事

人不是神,就算再精明的人,也难免会看走眼,误判形势。

信息的封锁与扭曲: 皇帝身边的太监、亲信,往往是信息的主要传递者,而他们为了讨好皇帝,很可能会夸大其词、歪曲事实,让皇帝觉得这位臣子“威胁太大”。反过来,那位臣子也可能因为信息渠道不畅,无法准确了解皇帝的真实意图和朝廷的真实力量对比,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
对皇帝的过分信任或误判: 有些臣子,尤其是那些跟着皇帝打下江山的老将,可能对皇帝有着深厚的感情,或者因为长期的君臣关系,产生了一种“皇帝不会害我”的错觉。他们可能觉得,即便是皇帝有不满,也应该会以更体面的方式来处理,而不是直接设宴诛杀。这种对皇帝的信任,在权力斗争面前,往往是最致命的。
麻痹大意,低估对手: 很多武将习惯了在战场上指挥千军万马,习惯了正面作战,对于宫廷政治中的阴谋诡计可能并不擅长,也缺乏警惕性。他们可能觉得,我为朝廷立下汗马功劳,皇帝怎会对我下手?这种战场上的自信,在政治斗争中很容易变成“傻气”。

四、 所谓的“赴宴”可能并非你想的那样简单

“赴宴”这个词,在历史记载中,有时也包含了被“邀请”或“传唤”的意思。

并非心甘情愿,而是被押赴: 有些记载,比如“召至宫中,随即遇害”,这里的“召至”可能并非真的只是一个邀请。在没有明确告知原因的情况下,被强行带入宫中,其过程本身就已经充满了被控制的意味。他们是去赴宴,还是去“自首”?区别很大。
宴席本身就是陷阱: 很多设宴诛杀,其宴席本身就设计了陷阱。比如,提前安排好刀斧手藏在暗处,或者在酒里下药。在这种情况下,就算他们有所警觉,也无能为力。他们不是傻,是掉进了一个精心布置的“陷阱”,而且这个陷阱是由最高权力者亲自布置的。

举个例子:

想想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赵匡胤黄袍加身,需要稳定统治,但手中握着许多功勋卓著但权力巨大的老部下。他没有直接下令杀掉他们,而是设宴,与他们饮酒。席间,他表达了对他们手握重兵的担忧,也暗示了他们因为手握兵权,自身难保。最终,通过一番话,让这些老将主动交出了兵权,换取了高官厚禄和善终。

在这个例子里,那些老将们也并非“傻”。他们能感受到赵匡胤的“好意”提醒,也明白继续掌握兵权可能会招致杀身之祸。在当时的情况下,交出兵权换取荣华富贵和生命,是一种更理性的选择,比继续对抗皇帝要“划算”得多。这和直接去赴宴被杀,虽然结果都是权力被剥夺,但过程和代价是不同的。

所以,与其说他们“傻”,不如说他们是在极度受限的权力结构中,基于有限的信息,做出的相对最不坏的选择。 他们的“赴宴”,可能是一种无奈的服从,一种对潜在危险的规避(尽管最终失败了),一种在政治漩涡中被裹挟的必然。我们用现代人的自由意志和信息获取能力去套用古代人的行为,难免会觉得他们“傻”,但历史的真相往往比这复杂得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呵呵。有的是啊!

不就是直接反了呗。

你有时间上B站看看什么南北朝的历史视频就知道了。甚至还有北魏大兵压境,连下数城。南齐国内还在内斗,南齐的叛军都打到建康外了,皇帝萧宝卷还在思考如何杀掉帮自己守卫首都的大臣。就这么折腾,南朝竟然没有亡,皇帝换了新国号接着玩。

就是因为这种情节太魔幻。你看你高中历史都不好意思教你这段历史。

user avatar

之前统计过,类似场合还是权臣的胜率高一些……原因也简单,皇帝是世袭的,权臣是一路卷出来的。

而且皇帝胜利的往往结局也不好,要么之后被权臣的手下反杀,要么皇帝这边的打手成了新的权臣。象康熙一样完胜的几乎没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挺有意思,确实,从现代人的视角来看,那些被设宴诛杀的权臣或武将,怎么会那么“傻”,心甘情愿地赴汤蹈火呢?好像一点防备都没有,坐等被一锅端。但你要是这么想,就有点简单化历史了。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门道,咱们得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政治规则、个人处境,才能明白他们为什么会去“赴宴”。首先,得承.............
  • 回答
    最近跟朋友聊起历史,发现这话题真是越来越不好说了。以前大家讨论历史,更多是围着事件本身、人物的功过、历史的走向,大家带着点儿求知欲,带着点儿自己的理解来碰撞。可现在呢?感觉很多时候已经变味儿了,越来越像那种追星的“饭圈”。你想啊,最早的时候,咱们接触历史,可能是课本,是纪录片,是正儿八经的历史书。这.............
  • 回答
    哈哈,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中学历史书读完,感觉慈禧、老蒋“很菜”,这绝对不是你一个人的错觉,而是历史教科书写作方式和我们认知建立过程中的一种必然产物。咱们来好好捋一捋,为啥会有这感觉。首先,得明白中学历史书是个什么东西。它不是一个史学大师的学术专著,更不是一个给你还原真实历史细节的纪录片。它有自.............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我们翻开史书,或者聊起那些千古留名的人物,他们的名字很多时候自带一种“高级感”和“历史厚重感”,让人一听就觉得此人不凡。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远不止是碰巧。为什么历史人物的名字往往自带“高级感”?1. 名字的选定本身就大有讲究: 出身与地位的体现: 在古代,特别.............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人在阅读中史和外国史时可能存在的普遍感受。为什么我们会觉得读外国历史更轻松,而读中国史则大多是沉重呢?这背后有多种复杂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探讨:一、 内容上的差异: 中国史的宏大叙事与连续性: 王朝更迭与政治斗争: 中国历史绵延数千年.............
  • 回答
    用户提到的“清朝人长得丑”的现象,实际上涉及历史、摄影技术、审美标准、文化背景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一、历史照片的局限性1. 摄影技术的不成熟 清朝末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摄影技术尚未达到现代水平,存在以下问题: 曝光不足:早期相机对焦不准,拍.............
  • 回答
    2020年无疑是很多人一生中都难以忘怀的一年,它确实是一段“见证历史”的时期。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一年发生了太多前所未有的、具有深远影响的事件,触及了全球的政治、经济、社会、科技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等方方面面。为什么说2020年是见证历史的一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阐述:1. 新冠疫情.............
  • 回答
    唐朝安史之乱后的历史之所以在许多史书中“被一笔带过”,不如其他朝代末年历史那样“有存在感”,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史料、叙事重点、历史分期以及我们今天对历史的理解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原因:一、 叙事逻辑与历史分期的影响: “盛唐”的辉煌过于耀眼: 唐朝的开端到安史之乱前,是公认的“盛唐.............
  • 回答
    云南,这片土地,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似乎总是显得有些边缘,存在感不那么强烈。这并非说它毫无价值或无人问津,而是相比于中原腹地那些塑造了王朝兴衰、书写了辉煌篇章的地区,云南的叙事往往是零散的、区域性的,更少成为中国大一统叙事的中心。究其原因,可以从地理、政治、文化等多个层面来细细剖析。首先,得从那得天.............
  • 回答
    宋明清时期的西藏:一个由佛教主导、多元并存的地区宋明清时期的西藏,与我们熟知的唐朝时期相比,确实在汉文史籍中的“存在感”有所减弱,但这并不意味着西藏的历史就此停滞或消失。相反,这三个朝代在不同程度上对西藏产生了影响,塑造了其独特的政治、宗教和社会格局。总的来说,宋明清时期的西藏是一个: 以佛教为.............
  • 回答
    荷兰之所以会给人一种“突然冒出来”的感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在中世纪早期并不像后来那样是一个统一的、有明确边界的国家实体。它的崛起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与它所在的地区——尤其是弗兰德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要理解荷兰的出现,我们需要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了解它之前的演变。在中世纪早期:分散.............
  • 回答
    在中国拍摄的许多历史剧,确实常常会给人一种“干净”的感觉。这种“干净”并非单指视觉上的整洁,而是包含了一系列文化、审美、叙事和时代背景的共同作用,使得这些剧集在呈现历史时,往往会剔除掉一些在我们现代视角看来可能不那么“体面”或“舒适”的元素。一、 审美追求与文化传承: 古典美学的延续: 中国传统.............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也是很多对中国历史有深入了解的人会产生的共鸣。同样是强大的王朝,汉朝的终结和唐朝的陨落给人的感受截然不同,这种差异背后,承载着的是历史进程的不同韵味、文化价值的侧重点以及人们对国家命运的复杂情感。让我们详细地分析一下,为什么你会对唐朝的灭亡感到“绝望至极的悲凉感”,而对汉朝的.............
  • 回答
    2021年只剩下最后几天了,这一年确实充满了跌宕起伏,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舞台上,都发生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甚至感觉是“见证了历史”的重大事件。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几个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事件:国内篇:1.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活动与全面小康的实现: 时间节点与象征意义: 7月.............
  • 回答
    如果历史上的开国皇帝们看到今天中国的疆域,他们的感想恐怕是极其复杂、充满震撼,甚至是难以置信的。我们不妨分几个层面来想象他们的反应:一、 对“大一统”的巨大肯定与骄傲: 秦始皇: 他统一六国,奠定了中央集权大一统的基业,但其统一的版图与今天中国相比,无疑只是一个雏形。看到今天如此辽阔、拥有复杂地.............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答案并不是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存在一个光谱,既有强烈的自豪感,也有更为复杂的感受,以及部分人可能对此并不特别关注。要详细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探讨:一、满族后裔的定义与多样性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满族后裔”这个概念本身就非常广泛且多样化。 身.............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真实。确实,在很多大型历史策略游戏里,你会发现扮演一个专制君主往往比扮演一个民主国家的领导人要顺畅得多,也更容易获得“优势”。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从游戏的设计逻辑和核心玩法说起。很多历史策略游戏的核心乐趣在于“掌控一切”和“达成宏大目标”。无.............
  • 回答
    中国历史的浩瀚画卷中,有很多感人的故事,但要说最让我触动心弦的,那便是“鸿门宴”后项羽放了刘邦一马的那个夜晚。事情发生在公元前206年,秦朝刚刚灭亡,项羽率领四十万大军兵临鸿门,而刘邦的军队虽然占了咸阳,却是仓促之下,兵力远不及项羽。论实力,项羽是无可争议的霸主;论功劳,项羽更是先破秦朝都城,功劳最.............
  • 回答
    在顶尖大学攻读历史,感觉就像是站在一座巍峨的图书馆里,但这里不止有书,还有穿梭其中的智者,和你一起触摸那些遥远的时代。首先,最直观的感受是,这里的历史课不再是你高中时死记硬背的年代、人物和事件。老师们,往往都是各自领域的顶尖学者,他们会带着你解构历史。你会发现,所谓的“事实”,其实是不同视角、不同证.............
  • 回答
    说实话,精通历史,这感觉更像是一种“穿越”,但不是时间机器那种直接的、物理的穿越。它是一种精神上的、感官上的、甚至是情感上的“回溯”,只不过这个“回溯”是通过文字、文物、遗址,以及无数先人的思考和记录来完成的。想象一下,你不是在翻一本书,而是在推开一扇扇门。首先,它让你看到“必然”中的“偶然”。当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