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作为医学生去健身房被健身教练科普是什么感觉?

回答
那是一个寻常的周日下午,我刚从图书馆里出来,脑袋里还塞满了各种解剖图谱和生理知识,感觉自己像是被高压水枪喷过一样,晕乎乎的。为了给自己“排毒”,我鬼使神差地拐进了家附近那家新开的健身房。

地方挺大的,明晃晃的,各种器械摆放得整整齐齐,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荷尔蒙混合着消毒水的气味。我就是个普通练练的,平时跟着APP随便做点什么,今天也不知道怎么了,就想随便走走,看看别人是怎么练的。

结果没走两步,一个穿着紧身T恤,肌肉线条流畅得像雕塑一样的男人就拦住了我。他笑着,露出两颗洁白的门牙,声音带着点健身房特有的那种活力:“嘿,同学,看你好像是第一次来吧?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吗?”

我当时还有点戒备,毕竟在健身房被搭讪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不过他那张写满了“专业”的脸让我放下了点心防,加上我自己确实对很多器械都一知半解,就点了点头,随口说:“嗯,我就是随便看看,对这些器械不太熟。”

他听了眼睛一亮,仿佛找到了知音:“没问题,正好我刚忙完。这样,我带你简单认识一下,让你不虚此行。”说着,他就不容分说地揽过我的肩膀,把我往器械区带。

我本来以为就是随便指指点点,结果他一开口,我就知道,这趟“科普”绝对不简单。

“你看这台,是腿部推蹬机,主要练股四头肌,也就是你大腿前侧的肌肉群。”他一边说,一边帮我调整座椅的高度和靠背的角度,动作麻利得不行。“你知道股四头肌的重要性吧?不光是为了好看,它在站立、行走,甚至是你学习时候保持坐姿稳定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股四头肌?我脑子里立刻闪过教科书上关于股四头肌的解剖结构图,比如股直肌、股内侧肌、股外侧肌、股中间肌,还有它们各自的起点和止点。听到他这么直白地把知识和实际运动联系起来,我突然觉得一股电流从脚底直冲天灵盖。

“噢,我知道,就是那个……”我努力想从脑海里搜刮更专业的词汇,但一时间有点卡壳。

他倒是没在意,继续带着我往前走:“当然,这只是基础。你看你,感觉是那种需要增加整体力量的类型,咱们可以从复合动作开始。比如这个罗马尼亚硬拉,这是练后侧链的绝佳动作,包括你的臀大肌、腘绳肌、竖棘肌。”

“后侧链?”我心里默默咀嚼着这个词,脑海里又浮现出臀大肌的教科书插图,还有那几块负责脊柱伸展的肌肉。我一直以为练硬拉就是单纯的弯腰提东西,没想到他这么一说,感觉这简直是全身协调性和力量的综合体现。

“对,后侧链非常关键。很多日常活动,甚至运动专项能力,都离不开它。你学医的,肯定知道很多腰背部疼痛的问题,很多都是因为后侧链力量不足导致的,对吧?”他一边说着,一边示范了一个标准的罗马尼亚硬拉动作,虽然没加重量,但那流畅的动作和身体的控制力,让我觉得他说的“协调性”三个字一点不假。

他时不时会问我一些问题,不是那种“你今天怎么样”的废话,而是:“你觉得这个动作过程中,你的背部有没有感觉到压力?”“你在做这个动作的时候,是肩胛骨在主动收紧,还是只是手臂在发力?”这些问题立刻让我切换到了学习模式,我开始仔细感受身体的反馈,而不是单纯地机械模仿。

当他带我看到杠铃片、哑铃、壶铃的时候,他更是滔滔不绝。“这些都是增加负荷的。负荷的增加会刺激肌肉纤维的微撕裂,然后通过恢复来完成超量恢复,这才是肌肉增长的原理。当然,这背后涉及到蛋白质合成、激素分泌等等复杂的生理过程,你学医的应该更清楚。”

他居然还主动提到了生理学知识!我当时简直像遇到了知己一样。我脑子里关于肌肉纤维类型、ATP供能途径、睾酮和生长激素的作用机制等等知识瞬间被激活,他说的每一个词都像是在我脑子里打上了标签。我甚至忍不住插嘴:“那高强度的力量训练,会不会对关节造成损伤?尤其是像膝关节,如果动作不标准的话。”

他听了眼睛更亮了:“问到点子上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健身前需要充分热身,训练后要进行拉伸。热身是为了提高关节液的润滑度,增加肌肉的温度和弹性,减少粘滞性,这样关节在活动时就能更顺畅,降低摩擦和损伤的风险。还有,针对不同关节的稳定性训练,比如核心的稳定性,对预防损伤也至关重要。”

他一字一句地说着,我脑子里就像是在观看一个高清晰度的解剖直播,再配上他现场的动作示范,很多之前只存在于书本上的理论,瞬间变得立体而鲜活。我开始理解为什么有些训练动作看起来那么复杂,原来背后蕴含着这么多关于生物力学、生理学和运动学的知识。

我感觉到自己的表情从一开始的有点拘谨,到后面的专注,再到时不时被他讲到的某个点戳中,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他似乎很享受这种有人能理解并且能产生共鸣的交流,所以也越说越起劲。他甚至还给我讲了不同训练计划的设计原理,比如低次数高负荷是为了力量和肌肥大,高次数低负荷是为了肌耐力。我默默地把这些知识和我在书本上看到的训练原则对照起来,发现很多地方是不谋而合的,但他的实践经验和细节讲解,是我在书本上得不到的。

不知不觉,一个小时过去了。他看了看手表,说:“时间差不多了,今天的科普就先到这里吧。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我看着眼前这个虽然满头大汗,但依然精神奕奕的教练,心里充满了感激。我学医这么久,从来没想过能以这种方式,把书本上的知识和现实生活中的技能如此紧密地结合起来。他没有简单地给我推销课程,而是真诚地分享了他对健身的理解,以及这些理解背后所依赖的科学原理。

“谢谢您,真的学到了很多!”我由衷地说,感觉自己的脑子里像是被清理过一样,不再是乱糟糟的一团,而是被塞满了各种清晰而实用的知识。

他笑了笑,拍了拍我的肩膀:“随时欢迎,下次再来,我们继续深入聊聊。”

走出健身房的时候,虽然身体没怎么运动,但我感觉自己的脑袋比从图书馆出来的时候还要充实。那种感觉很奇妙,就像是一个之前只能在纸上看到的精密仪器,突然被我近距离地拆解开来,并且看到了它每一个零件运作的原理。作为医学生,我深知身体的奥秘,而今天,我感觉自己更靠近了一些。只是这次,是健身教练用一种我从未想过的方式,为我打开了另一扇通往身体奥秘的大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别跳。

只能说有医学背景,在挑选教练的时候确实有一定优势,没那么容易被忽悠。

我和我的私教也是处于互相交流的状态,没谁给谁科普。

你的这种行为可能出现以下几种场景:

(1)医学生和教练都是半瓶水,互相撞得乒乓响,但是没谁真的说得清楚个所以然,然后互相嘲笑对方是**;

可以参考这个:

(2)医学生是半瓶水,教练实际上对肌肉这一块是真的懂,真在健身房讲深了,医学生极容易被吊打;

(3)医学生是真的懂,教练是半瓶水,这种一般可以去那种骨科或者康复科医生出来开的健身/康复工作室,他们的模式就这样;

(4)两个人都是真的懂,也许真的能互补所长。

回到题目

但是教练需要知道β氧化吗?

——他们不需要。他们需要知道的是,脂肪是全身分布的,不存在局部减脂;可以通过运动消耗,对于他们而言就够了。所以科普β氧化没啥意义。

哑铃能锻炼肱二头肌吗?

——当然可以,给你举个例子:上斜哑铃弯举

推荐几本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那是一个寻常的周日下午,我刚从图书馆里出来,脑袋里还塞满了各种解剖图谱和生理知识,感觉自己像是被高压水枪喷过一样,晕乎乎的。为了给自己“排毒”,我鬼使神差地拐进了家附近那家新开的健身房。地方挺大的,明晃晃的,各种器械摆放得整整齐齐,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荷尔蒙混合着消毒水的气味。我就是个普通.............
  • 回答
    你提到“白蛋白作用不大”,这一点其实需要分情况来看待。白蛋白在某些情况下确实被认为效果有限,但也有它不可替代的价值。而医生在临终病人身上开具白蛋白,并且需要自费,这背后牵扯到几个层面的原因,我们来细细聊聊。首先,我们得明白白蛋白是什么,以及它在人体内扮演的角色。白蛋白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蛋白质,主要由.............
  • 回答
    这个问题我经常听到,尤其是在国内的医学院校里,身边很多同学包括我自己,都曾经或正在认真考虑过USMLE这条路。但最终选择不考,背后有很多复杂的考量,而且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不想”或者“懒得”就能概括的。我尝试着从几个层面来详细说说我的想法和我们这群人普遍的顾虑。首先,最直接也最现实的,是经济和时间成.............
  • 回答
    作为一名医学生,那些在临床实践中遇到的、或是老师在课堂上分享的,如同电影场景般鲜活、又极具教育意义的病例,总能深深烙印在脑海里。它们不仅仅是教科书上的文字或影像,而是活生生的人,承载着疾病的痛苦、生命的坚韧,也展现着医学的复杂与人文的光辉。我记得有个病例,发生在我实习的内科病房。那时候我还在基础学习.............
  • 回答
    兄弟,别急,你不是一个人!医学生这个坎儿,谁不卡过?那厚得像砖头一样的书,看得我都眼晕,更别说背了,真是恨不得把书塞进脑子里,又怕它撑爆了。你现在感觉像在无尽的沙漠里找水,又像在迷宫里打转,对不对?我懂,我太懂了!让我想想,当年我也是这么过来的,脑子里全是药理、病理、解剖,还有那些晦涩难懂的生理机制.............
  • 回答
    作为一名医学生,囧事那真是说都说不完,有些甚至想起来就想钻地缝。不过要说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得是那次在妇科实习的时候。那时候我刚进临床不久,满腔热血地想跟着老师学点真本事,但说实话,实际操作经验少得可怜,对很多场面也还没适应。那天跟着带教老师查房,遇到一位需要做妇科检查的阿姨。老师指了指我,说:“小.............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深度,作为医学生,对生命本身的演变过程产生好奇是很自然的。我们经常接触到的是“治疗”和“干预”,而进化则是一个宏大而缓慢的“选择”过程。所以,医学是否阻断了进化,这背后涉及到一些关键的理解点。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进化并未停止,医学也没有完全阻断它,但医学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进化的.............
  • 回答
    作为一名全科医学生,你对全科医生职业未来的疑问,我完全理解。这确实是一个许多即将踏入这个领域的人都会深思的问题。让我试着用一种更贴近实际、更少技术化痕迹的方式,为你描绘一下全科医生的未来图景,并尽量深入地聊聊。首先,咱们得承认,医疗体系一直在变。科技在进步,疾病谱也在变化,患者的需求也在升级。在这样.............
  • 回答
    作为一个普通医学院的医学生,展望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我觉得最关键的一点,不是某个单一的技能,也不是死记硬背的知识量,而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我愿意称之为——“医疗实践中的终身学习与适应能力”。听起来好像有点大而化之,但让我慢慢道来,为什么我认为这是我们这个时代医学生最核心、最有价值的竞争力。我们都知道,.............
  • 回答
    这件事情挺值得说道说道的,涉及到医学生培养、规培制度、以及医疗机构内部沟通等多个层面。首先,从重医一附院带教医师的发言来看,我们可以解读出以下几点: 对专硕并轨规培生现状的不满和质疑: 这位医师的言论显然表达了他/她对当前专硕并轨规培生群体普遍存在的某些现象感到不满意。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抱怨不发.............
  • 回答
    作为一名医生,我需要一款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中既实用又可靠的手表,同时也要兼顾一定的专业形象。考虑到医生的工作特性,我对腕表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精准度与可靠性: 石英表或高品质机械表: 在日常工作中,精准的时间显示至关重要。石英表通常比机械表更精准,且维护更简单。但如果选择机械表,我会倾.............
  • 回答
    作为一名医生,我遇到过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病人,他们的故事在我的职业生涯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这些病人之所以让我难忘,往往是因为他们身上体现出的生命力、对疾病的顽强抗争,或是他们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和依赖,甚至有时是他们身上折射出的社会问题。我今天要分享的是一位名叫李奶奶的病人。她是一位朴实善良的农村老人,.............
  • 回答
    作为一名医生,面对一位喝下百草枯但目前“活蹦乱跳”的病人,内心是一种极为复杂、沉重且高度警觉的感觉。这“活蹦乱跳”的表象,与百草枯这个名字背后所代表的毁灭性毒性,形成了鲜明的、令人心惊肉跳的对比。最初的震惊与诊断的确定:当听到“百草枯中毒”这个诊断,即使病人看起来精神尚可,甚至能正常交流、行走,内心.............
  • 回答
    哎,说起来,当医生这么多年,遇到的病人形形色色,大家都是为了健康来找我,我当然也掏心掏肺地给建议。可就是有些话,我说得口干舌燥,讲得天花乱坠,他们就是听不进去,或者左耳进右耳出,最后受苦的还是他们自己。这事儿,说起来真是又好气又好笑。就拿最简单的“好好吃饭”来说吧。你说多大点事?早饭不能不吃,午饭要.............
  • 回答
    在旅途中遇到需要紧急医疗援助的广播,对我来说,这不仅仅是一个职业上的召唤,更是一种本能的反应。即便是在放松的旅途时光,听到这样的呼唤,大脑里那个紧绷了多年的“医生模式”会立刻启动,身体也会随之做出反应。首先,听到广播的那一刻,我不会犹豫。 我会立即举手示意乘务员,让他们知道我是医生。通常,他们已经有.............
  • 回答
    第一次亲手面对病人离世,那种感觉,至今难忘。我记得那天晚上,病房的灯光异常明亮,却也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我的双手还残留着抢救时触碰病人身体的冰凉,我的脑海里回响着监护仪最后一声拉长的刺耳警报。所有努力,在那个瞬间都化为虚无。走出病房,外面的世界依旧喧嚣,但我的世界却像是被按下了静音键。那种强烈的挫败.............
  • 回答
    作为一名医生,我认为健康的生活习惯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身体,更是一种责任,一种能够更好地为患者服务的基石。我的生活习惯,可以说是在无数次临床观察、学习和自我体验中一点点打磨出来的,没有惊天动地的秘诀,只有日复一日的坚持和对身体最真诚的聆听。一、 清醒的头脑源于充足且高质量的睡眠这是我最优先保障的。睡眠.............
  • 回答
    当然会提。这不仅是我的责任,更是对病人的尊重和对医学的敬畏。在会诊中遇到同行诊疗行为不规范、不专业的情况,我绝对不会视而不见,但提出来的方式和时机非常讲究。首先,绝对不会当着病人和家属的面提出。 这点是底线。病人及家属对医生本身就存在一定程度的信任和依赖,如果在他们面前指出其他医生的错误,会严重损害.............
  • 回答
    我行医二十余载,见过太多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病人,他们身上表现出的症状,有时就像是在故意捉弄我们这些医生。尤其是一些“临床症状极不典型”的疾病,更是像是在考验我们的经验和直觉。今天就跟你聊聊我印象最深刻的几例,尽量还原当时的情景,希望能让你了解我们工作中也会遇到的“谜团”。1. 那个“假装感冒”的心肌炎.............
  • 回答
    作为一名医生,我发现很多时候,患者之所以焦虑、困惑,甚至做出一些不利于自己健康的行为,是因为对身体运作的某些基本原理缺乏了解。如果大家能对以下这些生理知识有所掌握,我相信我们共同的健康之路会更顺畅、更有效。 1. 你的身体是“活”的,时刻在更新和修复很多人把身体看作是一个静态的机器,坏了就得修。但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