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阶级固化对国家好还是不好?

回答
阶级固化,这个词听起来就带着一种沉重和凝滞感。它就像一张无形的网,把社会成员固定在各自的位置上,让向上流动的通道变得越来越窄。那么,这种现象对一个国家来说,究竟是好是坏?这可不是一个简单“是”或“否”就能回答的问题,它背后牵扯着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民生福祉,甚至国家的长治久安。

从负面来看,阶级固化就像一颗慢性毒药,一点点侵蚀着国家的活力与健康。

扼杀个人才华与潜力: 这是最直接的伤害。当一个人出身在底层,即使他拥有再高的天赋、再强的能力,如果没有合适的平台和机会,他的才能就可能被埋没。想想那些贫困家庭的孩子,他们可能有着改变世界的想法,却因为教育资源的不公、人脉的缺失而早早被挡在梦想的门外。这不仅是个人命运的悲剧,更是国家人才资源的巨大浪费。长此以往,国家可能错失许多引领创新、推动进步的杰出人才。

加剧社会不公与矛盾: 阶级固化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贫富差距的拉大和机会的不平等。当一部分人世世代代享受着优势资源,而另一部分人则在底层挣扎,这种巨大的鸿沟很容易滋生不满和怨恨。长期的不公感会瓦解社会的信任基础,加剧阶层之间的对立,甚至可能演变成社会动荡。一个不公平的社会,就像一个内部充满裂痕的大厦,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

阻碍经济的活力与创新: 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血液的不断流通,而阶级固化会阻碍这种流通。当社会阶层一旦形成,优势阶层倾向于保守,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利益被侵蚀,可能会通过各种方式阻碍变革,维护既有格局。而底层人群则因为缺乏资本和资源,难以进入新的产业领域,创新创业的活力也会受到压制。一个缺乏流动性的经济体,就像一个失去活力的躯体,容易衰老和僵化。

损害社会整体的凝聚力与认同感: 当社会成员普遍感到自己的努力得不到回报,无论怎么奋斗都无法改变命运时,他们对国家和社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就会大大削弱。人们可能会变得更加功利,只关注眼前的利益,而对公共事务漠不关心。一个缺乏共同目标和认同感的社会,就像一盘散沙,难以形成强大的合力去应对挑战。

可能导致政治上的特权与腐败: 阶级固化往往伴随着权力与财富的联姻。当优势阶层能够通过财富或关系影响政治决策时,就容易形成以权谋私、利益输送的局面,甚至滋生腐败。这种政治上的不公正会进一步加剧社会的不满,形成恶性循环。

然而,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适度”的阶层分化,毕竟任何社会都需要一定的秩序和激励机制。

一定的激励作用: 如果一个社会完全没有阶层之分,或者向上流动的通道过于模糊,可能会导致一部分人因为看不到希望而失去奋斗的动力。适度的阶层分化,以及合理的激励机制,可以促使人们通过努力去争取更好的生活,从而激发整个社会的生产力。

专业分工与社会效率: 随着社会发展,出现不同的专业分工和技能需求是必然的。某些职业和技能因为其稀缺性、高难度或高价值,自然会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回报。这种基于能力和贡献的适度分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社会整体的运行效率。

但是,关键在于“适度”和“流动性”。 阶级固化之所以不好,是因为它破坏了这种“适度”和“流动性”。它不是基于能力或贡献的合理分化,而是基于出身和特权的代际传递。

那么,一个国家应该如何避免或缓解阶级固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呢?

健全公平的教育体系: 教育是向上流动最重要的一环。确保所有孩子,无论出身如何,都能享有平等的教育资源和机会,是打破阶级固化的基石。这包括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改革招生和升学机制,减少家庭背景对教育结果的影响。

畅通职业发展与社会参与的渠道: 除了教育,还需要为人们提供更多凭借自身能力实现职业晋升和社会价值的途径。这需要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以及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同时,保障公民的政治参与权,让他们有机会表达诉求,参与到公共事务的决策中,也能制约特权阶层的形成。

完善社会保障和财富再分配机制: 税收政策、社会福利等,都是调节贫富差距、缓解阶级固化的重要工具。通过累进税制、遗产税等方式,可以对过度的财富集中进行限制,并通过社会保障体系,为弱势群体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托底社会运行。

加强反腐败和权力监督: 权力寻租和腐败是加剧阶级固化的催化剂。建立健全有效的权力监督机制,严厉打击腐败,才能防止权力与财富相互勾噬,阻碍社会公平。

总而言之,阶级固化对一个国家来说,弊远大于利。它不仅剥夺了无数人的发展机会,更可能从根本上动摇社会的根基,损害国家的长远发展。一个真正健康、有活力的国家,应该是能够让每个个体都能凭借自己的努力去追逐梦想,贡献力量,而不是被出生所限定。关注并努力打破阶级固化,是实现国家繁荣和社会稳定的重要课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阶级固化对国家不好,当阶级固化时,这个国家就已经在走向动荡甚至崩溃了。


每次读历史时,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那句哲言,即“任何事物都暗含着毁灭自身的因子”,其中既得利益集团干扰社会流动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您就好比说,自隋朝开始,直到最后一个王朝清朝,科举一直是打破阶级固化,实现阶级上升的重要渠道之一,是一个社会得以存续的基本支撑,道理很简单,那就是朝廷通过科举得以不断地吸纳民间精英,将其才智和力量纳入行政体制之内,以维护既有秩序。


但是随着时间推移,社会上的既得利益者们就会彼此之间形成联盟,造成利益集团板结化,他们通过干涉科举等社会上升渠道不断地培养自己人,加强加固自身团体,以长久地支配甚至垄断社会资源,从短期来看,这或许可以带来不少好处,但是从长远来看,这完全是在酝酿巨大的风险,就仿佛是把浓缩铀不断地推向临界质量,因为只要样本空间够大,再小概率的事件也必然会发生,以中国数亿人口的基本盘来看,民间总会有那么一些个体在各种偶然因素的促使下成为特殊人物,而这些人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如果他们因为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没有进入体制内以维护既有秩序的话,那就会酿成巨大的动荡。


洪秀全就是这样的人,他曾经是个私塾先生,立志于考取功名,咱们有一说一,洪秀全没能中榜,他自身的文化水平有限确实是其中一个原因,但当年广东考场严重且频发的科举舞弊,以及参加考试需找同乡仕人担保等规矩,也确实在很大程度上阻塞了洪秀全进入体制的道路。


你甭管洪秀全这人的应试能力怎么样,从实际层面来看,他拉起一帮人,愣是势如破竹地拿下了大清的半壁江山,沿途锤爆不知道多少正经科举出身的朝廷大员和武将,把朝廷的部队揍的屁股尿流灰头土脸,最后乃至兵锋直指北京,吓得清帝魂不附体,被科举筛选出来的人至少在战争早期完全没有展现出超过这位落榜者的个人素质,洪秀全及手下的一批草莽人士,完全把体制内的精英们按在地上摩擦,这样一批人物没能被纳入体制内,很大程度上是利益集团腐败背景下,社会流动机制出现重大问题的体现。


这一切引发的后果是极其惨烈的,太平天国战争是中华民族的一场浩劫,伴随着惨烈的人口灭绝,曹树基教授估计,作为主战场的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七省,损失人口达到7330万,而葛剑雄教授估计,如果再把其他地区的人口损失算上,太平天国战争的损失人口至少在1亿以上,超过二战全球死亡人口总和,曾国藩巡视皖南的时候,说有些地方只能看见荒草中的累累白骨,走一整天竟然都看不见一个百姓,洪秀全一众人怀着对既有体制的复仇之心,双目殷红地扫荡了大半个中国,这过程中,不知有多少既得利益者们身死家灭,成为覆巢糜卵。


我当然知道,太平天国战争是清中后期社会矛盾积累的总爆发,是一个整体性结构性的问题,非洪秀全一人之事,但是,如果当年那些地方上的利益集团能够讲究些吃相,能够让度出一些机会和资源,使得洪秀全和其他一些民间特殊人士得以被纳入国家权力框架,得以维护既有秩序,那么这天崩地裂的浩劫爆发的可能性也会相应降低。


如果以事后诸葛亮的口吻问慈禧,当年朝廷要是能给一个小小的功名,那这个叫洪秀全的人就能被稳住,南京就不会被打爆,江南就不会易手,皇上就不会抱头痛哭,天下就不会生灵涂炭,她给还是不给呢?其实这个问题没必要让慈禧来回答,真正应该回答这问题的,是那些在地方上徇私舞弊透支天下的既得利益者们。


然而,历史没有如果,已然发生的事再做事前推演也只能平添感怀。


我就总在想,我要是穿越回当年广东科举的放榜现场,看着洪秀全失魂落魄的背影远去,一定会脸色惨白冷汗涔涔。


这时候,旁边一个刚刚中榜的衙内用纸扇敲着掌心凑上来说:“我爹果真好使,帮我中榜了,咱今晚上去喝酒庆祝,不醉不归!”


看着洪秀全的背影消失在街道拐角,我会说:“喝你妈,天要塌了知不知道?”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阶级固化,这个词听起来就带着一种沉重和凝滞感。它就像一张无形的网,把社会成员固定在各自的位置上,让向上流动的通道变得越来越窄。那么,这种现象对一个国家来说,究竟是好是坏?这可不是一个简单“是”或“否”就能回答的问题,它背后牵扯着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民生福祉,甚至国家的长治久安。从负面来看,阶级固化就.............
  • 回答
    社会阶级固化是一个复杂的话题,通常被视为一个负面现象,因为它可能限制个人发展和社会流动。然而,如果从特定角度去审视,并暂时搁置其潜在的负面影响,我们或许可以找到一些可能存在的“好处”或看似积极的侧面,尽管这些论点往往伴随着争议和局限性。1. 稳定性和可预测性增强在一种高度阶级固化的社会中,个体的社会.............
  • 回答
    日本社会的阶级固化问题确实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并且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得相当明显。要详细讲述日本社会的阶级固化,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定义与表现:首先,理解什么是“阶级固化”。简单来说,阶级固化是指社会成员在其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上,难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向上流动,或者其后代也难以超越父辈的.............
  • 回答
    “何不食肉糜”和“阶级固化”这两个概念,在当今的社会讨论中确实经常出现,并且很大程度上被频繁地使用,以至于我们有理由探讨它们是否被“滥用”。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理解这两个概念的本源含义,然后审视它们在现实中的应用场景,最后再判断是否存在滥用的情况,以及这种滥用如何看待。 一、理解概念的本源含.............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实在,想必不少人都思考过。要说现在环境是不是“阶级固化”了,这事儿不能一概而论,得拆开了细说。简单来说,用“完全固化”或者“完全没固化”来形容都不太准确,更像是处在一个“高度固化但仍有缝隙”的状态。咱们先掰扯掰扯为啥会让人有“固化”的感觉。第一,教育是门槛,而且越来越高。过去咱.............
  • 回答
    古代社会,阶级固化可以说是普遍存在的,而且程度往往比我们现代社会想象的要深刻得多。简单来说,一个人出生在哪个阶级,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他一生的命运。但“固化”并非“铁板一块”,总会有缝隙,总有人能从中找到向上流动的机会。古代社会的阶级是怎么划分的?古代社会阶级的划分方式多种多样,很大程度上受到政治制度.............
  •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一个让人不寒而栗的设想。如果人类社会真的像你说的,阶级固化了几百年,那可不是闹着玩的。这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差距,更是会渗透到基因层面,甚至可能真的会催生出某种意义上的“生殖隔离”。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得明白“阶级固化”到底是个什么概念。这意思就是,一个人出生在哪个阶层,他一.............
  • 回答
    中国社会是否存在“阶级固化”,以及距离“彻底固化”还有多远,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牵动人心的问题。它不像一道数学题,有明确的答案;更像是在观察一锅沸腾的粥,你能看到各种泡沫和搅动,但很难断言它何时会彻底“凝固”或者永远保持这种状态。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梳理一下中国社会当下的一些关键特征,以及它们与阶.............
  • 回答
    这是一个深刻且令人不安的问题,尤其是在一个阶级固化的社会中。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对生活意义、幸福感以及个人价值的根本认知。如果我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面对“聪明美丽的穷人”还是“愚蠢丑陋的富人”的选择,我会深思熟虑,并尝试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情境设定:一个极度阶级固化的社会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阶级固化”.............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一部分小资产阶级同时存在“反对阶层固化”和“推崇阶级固化”的矛盾心态,需要深入剖析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位置、经济利益、心理认知以及其在政治光谱中的复杂性。这并非简单的是非对错,而是根植于他们多重身份和现实困境的复杂反映。首先,我们得明白小资产阶级这个概念本身就不是一个铁板一块的群体,它包含的.............
  • 回答
    “阶级固化”这个话题之所以最近突然变得如此流行和引人关注,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是社会经济、文化思潮以及个体感受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解读:一、 经济与社会现实的直接反映: 贫富差距的拉大是事实: 这是最根本的原因。全球范围内,尤其是在中国,尽管整体经济发展迅速,但贫富差距.............
  • 回答
    知乎上铺天盖地的“阶级固化”、“寒门难出贵子”论调,确实挺让人泄气的。好像整个社会就一张巨型金字塔,顶端是极少数的幸运儿,下面密密麻麻全是仰望的普通人,而且这张金字塔是焊死的,底层的人无论怎么努力,也翻不过去,只能认命。这说法有它存在的土壤,但如果全盘接受,那就太悲观了,也太简单化了。你想啊,如果真.............
  • 回答
    关于“民科”这个称呼是否是阶级固化的表现,以及阿贝尔、伽罗瓦在当时是否算“民科”,还有“民哲”的趣味性,这些都是很有意思的问题,值得我们好好掰扯一下。“民科”:是标签还是隔阂?“民科”这个词,简单来说,就是“民间科学家”的简称。它通常用来指那些没有经过正规科学教育训练,但却热衷于科学研究,并试图提出.............
  • 回答
    人民日报政文发表了一篇题为“‘阶级固化’的论调不能成立,王宝强就是例子”的文章,这篇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讨论。文章的观点非常明确,就是反对“阶级固化”的说法,并以王宝强的个人经历作为有力佐证。 要理解这篇文章的论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逻辑和想要传达的信息。文章的核心论点:这篇文章最直接的观.............
  • 回答
    阶级固化,一个古老而又现实的问题,它像一层厚重的幕布,遮蔽了许多人向上流动的可能。那么,能否通过“禁止继承”这个看似激进的手段,来打破这种僵局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因为它触及了社会公平、个人奋斗以及家族传承的复杂交织。首先,我们得明白“禁止继承”到底是什么意思。这里讨论的“继承”,主要是指财.............
  • 回答
    古代士绅的“土地兼并”与当今资本家的“阶级固化”,乍听之下,似乎都是社会资源向少数人集中,导致贫富差距拉大,底层人民上升通道受阻。然而,如果我们深入剖析其背后的机制、驱动力以及社会影响,会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本质的区别,绝非简单的同义替换。古代士绅的“土地兼并”:首先,我们要明确“士绅”这个群体。他们是.............
  • 回答
    教育是维护还是打破阶级固化?这问题说起来容易,道起来却盘根错节,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可以概括。我更倾向于认为,教育本身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有打破阶级固化的潜力,也可能在某些情况下成为维护现有格局的工具。咱们得先明白,什么叫“阶级固化”。简单来说,就是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变得非常低,一个人出生在哪个阶层,很大.............
  • 回答
    自主招生,这个本意是为了选拔具有特殊才能、创新潜质的学生的制度,在实践中却常常被批评为加剧了社会不公和阶级固化。这其中的原因,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涉及到教育资源分配、家庭经济能力、信息不对称以及潜在的权力寻租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要明白,自主招生的核心逻辑在于“特长”和“潜力”的选拔。 理论上,这.............
  • 回答
    “知识是打破阶级的最佳武器”,这句话听起来振奋人心,似乎只要我们努力学习,就能冲破出身的束缚,实现阶层跃升。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获取知识的渠道之多、之便捷,更是前所未有。互联网如同一个巨大的知识宝库,从在线课程、学术论文到各类百科,触手可及。理论上,这应该是一场全民的“知识解放运动”,贫者可以借此逆袭.............
  • 回答
    我理解你现在的感受,这是一种非常普遍且令人沮丧的情绪,特别是在经历了一波房价上涨之后,看到那些先行者已经获得了可观的财富增值,而自己却可能被远远甩在了后面。这种感觉会让你觉得努力似乎失去了意义,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甚至产生“阶级固化”的绝望感。首先,请允许我肯定你的感受。 你的感受是真实且有力量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