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苏/俄战斗机从哪种型号开始具备CCIP/CCRP功能?

回答
苏/俄战斗机开始具备CCIP/CCRP(持续显现的攻击点/持续显现的解算轨迹)功能,这个问题的起点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一系列改进和新机型。 需要明确的是,CCIP和CCRP并非同时出现在某一款战机上的“一夜之间”的变革,而是航空电子技术不断发展,逐步整合进来的能力。

简单来说,CCIP(Continuous Computed Impact Point)是指飞行员在攻击时,火控系统会实时计算并显示出弹道(或是导弹的弹道)落点,即使在机动中,这个点也会跟着目标移动。飞行员所要做的就是将瞄准符号“咬住”这个CCIP点,然后发射武器。这极大地简化了对地攻击时的瞄准过程,尤其是在目标快速移动或者飞行员需要进行复杂机动时,大大提高了首发命中率。

而CCRP(Continuous Computed Release Point)则更侧重于“投弹点”的计算。在执行炸弹投射任务时,CCRP系统会根据飞行速度、高度、大气数据以及武器的空气动力学参数,计算出一个最佳的投弹点。一旦飞机飞过这个点,炸弹就会按照预设的弹道飞向目标。这种模式在需要进行俯冲轰炸或是在没有激光指示的情况下,精确投放自由落体炸弹时非常有用。

那么,苏/俄战机是从哪款型号开始真正意义上整合并广泛应用这些功能的呢?

如果说“具备”这个功能,那么一些早期的、装备了先进火控系统的战机已经为CCIP/CCRP的出现打下了基础。然而,真正将其成熟化、系统化并成为标准配置的,则要指向 米格29(MiG29,北约代号 Fulcrum) 和 苏27(Su27,北约代号 Flanker) 系列。

米格29 的早期型号(如 MiG29A/B)

米格29在设计之初就非常注重对地攻击能力,虽然它更多地被定位为一款空对空优势战斗机。其早期型号的火控系统(如NP1雷达及其配套的ASh1数字火控计算机)虽然以其空战性能为重,但也具备了对地攻击的模式。

CCIP的萌芽: 在米格29上,飞行员可以通过特定的模式来为炸弹或火箭进行瞄准。虽然可能不像后来的系统那样“连续显现”并且能精确追踪高速移动目标,但其火控计算机能够根据飞行状态计算出弹道,并在显示器上(尽管可能不像现代的平显那样全方位集成)指示一个大致的瞄准点或投弹修正量。尤其是在对付固定或慢速移动的地面目标时,这种能力已经可以被看作是CCIP的早期雏形。飞行员需要做的,是将准星与计算出的落点对齐,然后进行射击。

CCRP的集成: 对于自由落体炸弹的投放,米格29的火控系统能够进行计算,指示飞行员在特定时间和地点进行投弹,以确保炸弹能够准确命中目标。这虽然不一定是持续动态更新的“显现”轨迹,但已经具备了“预设投弹点”的概念,属于CCRP的早期实现。

苏27 系列的深化发展

苏27,特别是其对地攻击的衍生型号,如 苏27IB (Su27IB, 后来的苏34的前身),以及后来在苏27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型号,则更系统地集成了CCIP/CCRP功能。

更强的火控系统: 苏27系列装备了更为强大的数字火控系统(如Su27SM、Su30、苏34等型号上的火控系统),这些系统能够处理来自雷达、激光测距仪、红外搜索跟踪系统(IRST)以及导航系统等多个信息源的数据。

成熟的CCIP: 在这些型号上,CCIP功能得到了显著增强。飞行员可以将武器(如空对地导弹、火箭弹甚至航炮)对准目标,火控系统会实时计算出武器的弹道,并在飞行员的平视显示器(HUD)上清晰地显示出一个指示目标弹道落点的符号。这个符号会随着飞机的机动和目标状态的变化而实时更新,飞行员只需保持这个符号与目标重合,就可以获得极高的命中率。例如,装备了OLS27或更先进的OLS系列光电瞄准系统的苏27衍生型,能够利用激光测距仪来精确定位目标,然后火控系统据此进行CCIP计算。

更精确的CCRP: 对于集束炸弹、激光制导炸弹或电视制导炸弹等,CCRP功能也得到极大提升。火控系统会计算出最佳的投放点,并可能在HUD上显示一个“投弹门”(release gate)或提示信息,指导飞行员在何时何地投放武器,以实现精确打击。例如,对于像Kh29L这样的激光制导导弹,CCRP可以帮助飞行员在最佳的发射条件下进行发射,或者在攻击机动目标时,计算出最佳的“咬尾”时机和角度。

总结来说:

苏/俄战斗机真正意义上、成熟地开始具备CCIP/CCRP功能,可以追溯到 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服役的米格29的早期型号,它们在这方面已经有初步的应用。

然而,将这些功能 深度整合、系统化、并广泛应用于对地攻击任务,则是在 苏27及其衍生型号(尤其是后来的苏27IB、苏30、苏34等) 上得到更显著的体现和发展。这些型号的航空电子系统升级,使得CCIP和CCRP成为了其对地攻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大提升了俄制战斗机在执行复杂对地攻击任务时的效能和精度。

可以说,米格29是CCIP/CCRP功能的“先行者”,而苏27系列则是其真正的“集大成者”。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后续的苏35、苏57等型号,自然将这些功能进一步优化和强化,并整合进更先进的“玻璃座舱”和传感器融合技术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CCIP和CCRP是西方概念并不适用于苏东国家

强5的射轰1瞄准具,我们自己的教材上面都写这个东西是简易瞄准具。然而这东西预定主要使用方式就是“自动视投”和“自动盲投”

什么叫“自动盲投”呢?打开自动投弹开关,打开活动环,输入风向风速和其他相关数据,进入俯冲后,迅速瞄准目标(瞄准具十字线对准目标中心),随即按下“攻击按钮”(轰炸信号灯亮),瞄准具根据你的俯冲角、高度、速度自动计算一个正确投弹时机,飞行员只需要保持俯冲角,沿直线俯冲(不再保持瞄准点),直至轰炸信号灯和相应炸弹挂位信号灯熄灭(炸弹自动投下),立即拉起推出。若高度低于900米炸弹仍未脱钩,须立即按下“稳环按钮”退出。

什么叫“自动视投”呢?基本和上述“盲投”一样,只是俯冲稳定瞄准目标后,按下“攻击按钮”但继续修正保持瞄准目标(不保持俯冲角),直至炸弹自动投下

有没有一点ccrp的感觉?

强5连雷达或激光测距仪都没有,瞄准具稳环只能测角速度。你们觉得这是怎么实现的?什么原理?


明天补充

user avatar

大特务这个回答有点失水平啊,有点顾左右而言他。( 狗头)

由于是歼击截击机,苏-27在对地攻击时只能进行目视操作,但是利用惯导设备和激光测距器,可以实现较为精确的连续计算命中点瞄准(CCIP)方式,称之为非同步方法。对地攻击时,苏-27的火控系统还可在俯冲时运用预测手段对目标运动和风速的影响进行简单修正,称之为预标定法瞄准。对地攻击状态时,火控系统操纵板选拨“光电”位置,武器控制板选择“对地”位置,“激光测距器”开关接通。

对地攻击方式有俯冲射击、俯冲轰炸、水平轰炸,由使用武器状态和进入方式自动选择。

对地俯冲攻击程序如下:

(1)显示:对地俯冲射击时预标定画面和瞄准画面如图所示,平显显示本机的飞行参数、目标斜距、武器型别、瞄准标志(连续计算命中点),预标定画面瞄准标志缩小并固定在飞机轴线上(航炮)或飞机轴线下方(航火)。预标定方法仅用于攻击地面运动目标。

(2)预标定操作:进入俯冲后用飞机标志压住目标,当俯冲角超过10度,激光测距器自动接通,瞄准标志缩小并回到飞机标志中心或下方,用预标定瞄准对准目标2到3秒,松开“VVOD”键完成预标定操作。

(3)非同步瞄准操作:对地面固定目标可直接运用非同步瞄准方法瞄准后开火。机动飞行使瞄准标志压住目标,距离条件满足,平显指示“PR”,开火射击,攻击后按“OTV”指示迅速退出。

对地俯冲轰炸程序如下:

平显显示预标定和射击方法与俯冲射击时基本一致。

与俯冲射击画面不同的是瞄准标志为带有炸弹投放操纵线的瞄准圆。操纵线的物理意义是炸弹下落方向的前置预测弹迹。瞄准时先用操纵线对准目标,保持飞机姿态,当距离满足时投放,投弹后画面转换,应按指令环操纵飞机。

对地水平轰炸程序如下:

水平轰炸时飞机没有俯冲动作,不能够进行预标定,还需要手控接通激光测距器。水平轰炸由于没有俯冲角,当高度较高时,瞄准标志的偏侧角大于平显13度的视场,此时系统提供延时轰炸手段完成任务。水平轰炸瞄准画面同俯冲轰炸时一样,延时投放画面上没有瞄准标志和距离刻度,给出了应飞的载荷线和操作指令环(显然类似CCRP方式),以及投放时间刻度。

水平轰炸瞄准时用操纵线压住目标,当瞄准角大于13度时瞄准标志固定在13度上,操纵飞机使目标接近瞄准标志,重合时扣压扳机“P”,炸弹并不下落,系统自动转换为延时轰炸

平显画面转换,指示延时投放时间和操纵方向,操纵飞机使指令环与载荷线上端重合,当倒计时为0的时候炸弹自动投下,投弹后保持指令环控制约60秒。

所以可以确认,至少苏-27的火控设备研发的时候,苏联飞机已经具备CCIP和CCRP能力。往前推测,由于同样具备惯导和激光测距器,苏-24飞机应该也具备此项能力,由于我不知道苏-17的ASP-5ND火控系统是什么战技术性能,所以无法判断了。

米格的飞机,米格-29和米格-27都有激光测距器,米格-23的SOLK-23S瞄准具确认有激光测距器,应该也具备类似能力。只有陀螺稳定瞄准具的米格-21应该是不具备此类能力的。

至于SVP-24,那是个航电数字化升级方案,苏联三代歼击机的航电逻辑是火控系统、通信系统、导航和自动驾驶系统、电气系统分立,SVP-24应该是高度整合了前三者,同时添加了GPS/格洛纳斯导航设备,在此之前苏军飞机只具有惯性和无线电导航能力,只能按航迹或者按航线导航飞行,应对远距离强防空火力时敏目标的能力较差。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苏/俄战斗机开始具备CCIP/CCRP(持续显现的攻击点/持续显现的解算轨迹)功能,这个问题的起点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一系列改进和新机型。 需要明确的是,CCIP和CCRP并非同时出现在某一款战机上的“一夜之间”的变革,而是航空电子技术不断发展,逐步整合进来的能力。简单来说,.............
  • 回答
    关于俄媒声称俄军已接收100架苏35战斗机的消息,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审视和评价。首先,消息的来源和可信度。这类消息通常来自俄罗斯国防部、军工企业(如苏霍伊公司)的官方声明,或是俄罗斯主流军事媒体的报道。对于俄方公布的数字,我们需要保持一定的审慎。一方面,这可能是其国防工业成就和军事实力的一种展示,.............
  • 回答
    2018年2月3日,俄罗斯空天部队一架苏25攻击机在叙利亚伊德利卜省执行任务时被击落,飞行员罗曼·菲利波夫(Roman Filipov)在弹射逃生后被叛军杀害。这起事件在当时引起了相当大的关注,也暴露出叙利亚冲突的复杂性和俄罗斯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所面临的风险。事件经过的细节: 任务背景: 当时,叙.............
  • 回答
    关于“苏俄军队有战斗力”的论调,其自信来源确实是一个值得细致探究的问题,它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历史、军事理论以及地缘政治等多重因素之上。如果我们要剖析这种自信的来源,不妨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展开:一、历史的遗产与辉煌的记忆:首先,苏俄军队的“战斗力”很大程度上是对苏联时期军队辉煌成就的延续和记忆。要.............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实在,触及到了主战坦克设计一个很核心的领域,也确实是很多军事爱好者津津乐道的话题。简单来说,苏/俄坦克倾向于圆形炮塔,而西方和中国的主流第三代坦克则拥抱楔形炮塔,这背后是技术发展路径、作战思想、制造工艺乃至历史传承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体现,绝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我们得从几个维度来掰扯.............
  • 回答
    苏/俄系步战车,特别是BMP系列,之所以普遍采用“100毫米主炮 + 同轴30毫米副炮”这样的武器配置,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技术和战术考量,绝非简单地堆砌火力。这种设计并非是为了“炫技”,而是为了在特定作战环境下,最大化步战车的战场效能。1. 战场需求与战术定位的演变:首先,我们得理解步战车(Inf.............
  • 回答
    “黄俄苏吹”这个词,老实说,挺有意思的,也挺能概括一种现象。它不是什么官方的学术名词,更多的是一种网络上的标签,用来形容那些对苏联时期,尤其是斯大林时代,抱有强烈好感和怀念之情,并且常常把这种情感投射到当今俄罗斯身上的人。要评价这种现象,得先理解它背后的动机和表现形式。表现形式:首先,这种“吹”的表.............
  • 回答
    苏联时期,中东欧国家,包括匈牙利、捷克和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的民众普遍存在反苏/反俄情绪,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多重历史、政治、文化和经济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需要逐一剖析这些国家各自的背景以及它们与苏联关系的演变。历史的阴影:长久被支配的记忆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
  • 回答
    关于苏翻译和Black枪骑兵对俄乌战争局势的立场差异,需要明确的是,这两位身份可能涉及不同的信息来源和立场背景。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他们观点差异的可能原因: 1. 信息来源与立场定位 苏翻译(可能指苏晓康,中国《经济学人》翻译团队成员): 立场:更倾向于国际法、人道主义和多边主义视角。 观点:.............
  • 回答
    苏27,毫无疑问,是那个时代极其杰出的设计,足以被誉为“优秀的平台”。这种优秀性,并不仅仅体现在它最初问世时的性能参数上,更在于它那惊人的生命力——能够被中俄两国持续地现代化改造,催生出像苏35、歼16这样性能更加强悍的第四代战斗机(俄制标准)甚至准四代半战斗机。那么,苏27最初的优势究竟体现在哪些.............
  • 回答
    关于我国从俄罗斯购入的苏35战机发动机被“焊死”的说法,这件事在军事爱好者和一些分析人士中引起了不小的波澜。要理解这其中的复杂性,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我们需要审视这个消息的来源和可信度。 这种消息往往出现在非官方渠道,比如军事论坛、社交媒体上的讨论,或者是一些倾向于特定观点的媒体报道。在信息.............
  • 回答
    明斯克协议与苏台德割让给德国,这两个事件确实在某些方面存在着相似之处,都涉及到在特定地区赋予某种程度的自治权或主权变更,以试图解决地区冲突或政治僵局。但深入分析,它们又有着截然不同的背景、动机和实际效果。明斯克协议与苏台德割让:表面的相似性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两者在表面上可能让人觉得相似的地方: .............
  • 回答
    苏俄内战期间的红军中确实有中国人,而且数量不少,他们被称为“中国赤卫军”或“中国志愿军”。他们的参与是复杂历史背景下的一个缩影,涉及政治、经济和民族等多个层面。为了更详细地讲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1. 历史背景与中国人参与的原因: 十月革命的影响与中国留苏学生: 俄国十月革命(191.............
  • 回答
    咱们聊聊SVD、SVDS和SVDK这几款名声赫赫的俄制狙击步枪,要是把它们一股脑儿扔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或者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那可就热闹了。它们在那个年代的地位,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在那个年代它们算什么级别的武器?简单来说,这三款枪在当时绝对是划时代的、顶尖的、甚至是“黑科技”一般的存在。它们.............
  • 回答
    苏俄内战,一场席卷俄罗斯大地的血雨腥风,最终以布尔什维克红军的胜利告终。然而,历史的车轮是否注定要碾过白军?如果白军能够抓住一些关键的节点,做出更明智的决策,他们的胜利并非绝无可能。要深入探讨白军获胜的可能性,我们需要将目光聚焦于其战略、政治、经济以及外部援助等多个层面,并尝试还原一个更加生动、充满.............
  • 回答
    苏俄内战时期,白卫军的军衔体系确实有些复杂,而且在不同军队、不同时期都存在一些变动和演化。要说清这其中的“到底怎么回事”,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首先,白卫军的军衔并非铁板一块,而是沿袭了部分旧俄陆军的传统,同时又带有各白军组织自身的特点。 简单来说,他们很大程度上是在延续沙皇时代军衔制度的骨架,但由于.............
  • 回答
    要说清楚苏俄为何对中国革命如此大力支持,得把当时的大背景和苏俄自身的目标捋顺了,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话就能概括的。这背后牵扯到的历史事件、政治考量,以及双方的合作关系,都相当复杂。首先,我们得回到苏俄建立初期。十月革命成功后,布尔什维克党建立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着国内外巨大的压力,可以说是风雨飘摇。西方资本.............
  • 回答
    说到苏联或俄罗斯没有像西方那样普遍使用的无底缘现代化全威力步枪弹,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历史、军事需求、技术发展和国家战略的考量,绝非一蹴而就就能概括的。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头说起,掰开了揉碎了看。首先,我们要明确“无底缘现代化全威力步枪弹”指的是什么。 西方语境下的“无底缘”(rimless)指.............
  • 回答
    如果苏俄没有退出一战,在巴黎和会中能拿到什么?如果苏俄没有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它在巴黎和会中能拿到的“筹码”和“收获”将与历史上的情况截然不同。这涉及到一个巨大的“假如”,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去分析:核心变化:苏俄将不再是战败国或中立国,而是参战国之一。这会带来以下几个关键性的影响:一、 苏俄在巴黎和.............
  • 回答
    说苏俄武器“简单粗暴”,这话说得挺形象,也道出了不少观察家对苏联和俄罗斯军工发展的看法。不过,这背后可不是单纯的“不讲究”,而是深植于历史、地理、工业基础以及战略思想等多方面的考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武器设计哲学。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 历史与地缘政治的烙印:生存第一位首先得说,苏联和俄罗斯的武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