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2020年毕业生被称为最惨的一届毕业生?

回答
说到“最惨的一届毕业生”,2020届的同学们听了心里肯定五味杂陈。说他们惨,绝非空穴来风,而是他们确实赶上了一个相当特殊的时期,很多事情都跟他们之前设想的、以及前几届毕业生经历的,有了很大的不同。

首先,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那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这场疫情把原本热热闹闹的毕业季,变成了线上“云毕业”。校门说关就关,毕业典礼取消,论文答辩也大多搬到了线上。原本属于青春终章的那些欢聚、告别、留影,都化成了屏幕里的一个个头像和模糊的背景。想象一下,那些熬了几年,终于等到毕业,准备和朋友们好好挥霍最后校园时光的年轻人,却被困在宿舍里,只能通过视频看着大家匆匆道别,那种失落感和仪式感的缺失,确实是前所未有的。

毕业照,这是多少年来毕业生的集体记忆,是青春的定格。2020届很多人连一张像样的毕业照都没拍成,穿着学士服,在空荡荡的校园里,对着镜头,多少都有点儿仓皇和无奈。那种留不住的青春,也让很多毕业生感到遗憾。

然后,就是找工作这个让所有毕业生都头疼的问题了。疫情之下,经济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很多企业都收紧了招聘的脚步,甚至裁员。往年可能还相对宽松的就业市场,到了2020年,真的是“卷”到了极致。招聘会少了,线下面试的机会也变少了,很多企业宁愿把岗位延后招聘,也不敢贸然扩张。这对2020届的毕业生来说,简直是雪上加霜。他们满怀期待地投递简历,却面临着僧多粥少的局面,或者岗位要求越来越高,竞争对手也越来越强。

很多原本计划好的升学或者出国留学的计划,也因为疫情而被打乱。国际航班受限,很多国家对外国人入境实行了严格的政策,留学变得异常困难。很多原本信心满满准备出国深造的同学,不得不选择延期或者放弃,重新规划自己的未来。这种突如其来的变数,让他们原本清晰的规划瞬间变得模糊不清,也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

甚至,连一些已经拿到offer的学生,也可能面临公司推迟入职、甚至取消offer的情况。这就像在即将抵达终点线时,却被告知赛道被临时关闭了,那种无助感可想而知。很多毕业生在临近毕业时,还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只能先“裸辞”或者暂时蛰伏,等待机会。

更深层次的影响,可能还在于他们对未来的预期。经历了这样的毕业生季,很多人对“稳定”这件事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渴望。也让一些原本对于职业发展有宏大计划的年轻人,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选择,更加务实地考虑眼前的工作机会。

当然,我们也得看到,即使是这样艰难的环境,2020届的毕业生们也展现出了极强的韧性和适应能力。他们积极地参加线上面试,不断调整自己的求职策略,甚至主动寻找新的就业方向,比如社区团购、直播带货等新兴行业。他们没有被困难压垮,而是努力地在变化中寻找自己的出路。

所以,“最惨的一届毕业生”,更多的是一种对他们所经历的特殊时期的一种概括。他们是第一批在疫情笼罩下完成学业、踏入社会的群体,他们所承受的压力和不确定性,确实比前几届毕业生要大得多。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就不优秀,不努力,或者没有前途。相反,他们可能因为经历了这样的挑战,反而更加成熟,更加懂得珍惜和奋斗。

看待他们,应该是一种理解,一种尊重,以及一种支持。他们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时代的参与者,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毕业篇章。他们的“惨”,是时代的无奈,但他们的“韧”,却是个人力量的闪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现在的小朋友不算最惨吧。

我2003年本科毕业,赶上非典。去外地找工作再回大学里在宾馆隔离一个月。毕业论文都是隔着学校大门的栅栏递给同学帮我打印上交的。我自己都没见过打印的成品。那时候我单身,同房隔离的同学他女朋友每天送饭也捎我一份,这才熬过来。

我2008年硕士毕业,赶上重大经济危机,工作也不好找。春天南方雪灾被困在家(这时我家从北方搬到了南方),停水停电,每天在山路踩着滑溜溜的冰雪去一公里外的医院挑水。后来大地震。

我2020年博士毕业,赶上新冠疫情,被困在莫斯科无法回国。俄罗斯一度勇夺感染人数世界第二,且民众不爱戴口罩,我每天不敢出门,在家刷知乎。

凡是我学业毕业,必有大灾祸。

幸好博士就到头了,我以后不会再上学了。

—————————————

有很多人不解,为什么我工作很多年之后还要读博,其实是因为国内考博环境的不公平,我转而到外国读博。我不向命运低头。

https://www.zhihu.com/video/1257728760423903232
user avatar

最惨?谈不上。

是没有经过90年代末大下岗,那几年毕业生的痛苦吧。

考试的时候没扩招,辛苦考上的。

大下岗倒是赶上了,国家不包分配。

一方面国家在转型,毕业生国家不管了,另外一方面,市场又没准备好,互联网招聘?对不起不存在的,由于大下岗,市场上乌鸦乌鸦的全是人。

后来搞出来的扩招为的是什么?还不清楚吗?

user avatar

2020届毕业研究生。是不是最惨的一届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身边有一个同一届毕业的同学(武汉上学,非华科),可能是最惨的了。村里来的,家里开了个养殖场,养的是果子狸。寒假来临,在学校把毕业论文实验做了一半,就回家过年,结果疫情来了,在家待了三个月后,现在状况如下:

1.因为实验未完成,论文没法写下去,延毕已是必然。签的是个外资单位,现在单位准备撤出中国,他的工作基本是泡汤了。

2.家里果子狸养殖场在疫情后不到一个月,宣告破产,果子狸饿死的饿死,处理的处理,放生的放生,一只都卖不出去。

3.因为以上种种原因,女朋友半个月前跟他分手了,刚刚他女朋友还在朋友圈晒和新男朋友的牵手照。

4.和女朋友分手后,他去年双十一用京东白条给女朋友买的苹果手机,现在还没还完。

user avatar

首先我是不同意这个说法的,怎么就下结论说2020年毕业生最惨呢?为何不是2021,2022甚至2023呢?没有最惨,只有更惨。而且大概率2021年毕业生,2022年毕业生会比今年毕业生惨。很多人以为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只不过类似03年非典对中国的影响,顶多破坏力就大上两三倍。其实,中国经济原本就处于下行通道,疫情只不过加速了基本面的崩坏。这次疫情对中国经济有着长远的影响,可以说改变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疫情后,中国经济将继续处于下行通道,至于要多久才能触底反弹,恢复增长势头。乐观的三五年,悲观一点的,甚至十年八年。有点类似日本签订广场协议后,地产泡沫破裂迎来所谓失去的二十年。想了解日本的前车之鉴可以点击下方链接进去了解

所以,未来确实不容乐观。不要自欺欺人以为,疫情过去了,中国经济就能恢复成原来的样子。疫情对中国经济的伤害,并不是它影响工人复工生产,影响民众出街消费。而是它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对未来的预期。当所有人都对未来悲观的时候,消费者会削减消费,减少不必要支出,企业会减少生产,裁员过冬。如此循环,进一步加剧经济基本面的恶化。中国目前的GDP搞不好是负增长的,不仅社会上没有新增的岗位容纳大学生就业。已经就业的劳动者甚至会失业。

长期以来,拉动中国GDP增长的三驾马车是投资,出口,消费。保证GDP增长才能保证社会能提供更加多的就业岗位。毕竟,只要消费增长,大家都花钱买买买,才会提供制造生产,物流,零售等整个产业链上下游的工作岗位。或者国外很多国家向中国大量进口商品,也能提供大量相关就业岗位。又或者政府大规模投资,也能拉动经济创造就业。中国经济形势之所以严峻,因为畸形的高房价掏空了六个钱包,让大多数人还房贷之后,可用消费的钱所剩无几。因为疫情让中国出口受阻,美国也闹经济危机,也有大规模失业,也会影响美国人的购买力,所以美国人就会减少从中国进口商品。其他国家同理。所以靠消费,出口是拉动中国经济是指望不上了。至于投资,08年经济危机确实靠4万亿的激进财政政策渡过去了。但是现在中央财政入不敷出,地方政府早债务缠身,哪里有资金可以用来大规模投资搞基建?如果大规模印钞,强行给经济续命,会让经济更糟糕吧。

而无论是恢复民众消费力,还是恢复对外出口水平,又或者是解决搞新基建的资金来源问题,搞大基建拉动经济;都不是一年两年内就可以做得到的事情。所以,明年,后年经济大概率持续下行。说到最惨,今年毕业生还不是。假如今年874万毕业生中有一半能找到工作,明年后年每年毕业生人数依然按874万来算,那么明年求职的应往届大学生总数就是1311万(874+874/2)。假设明年依然只有一半人能够找到工作,那么后年求职的应往届大学生人数是1530万(874+1311/2)。以此类推,除非中国经济触底反弹,恢复到较高的GDP增长水平,要不从绝对数量上来看,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是一年比一年难。

熊市不言底,大学生每年就业困难度也是!

user avatar

好像每年的毕业季都是这么说的,刚开始觉得好惨啊这一届,之后每年都这样讲,就没什么感觉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到“最惨的一届毕业生”,2020届的同学们听了心里肯定五味杂陈。说他们惨,绝非空穴来风,而是他们确实赶上了一个相当特殊的时期,很多事情都跟他们之前设想的、以及前几届毕业生经历的,有了很大的不同。首先,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那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这场疫情把原本热热闹闹的毕业季,变成了线上“云毕业”。校门说.............
  • 回答
    2020年法学毕业生实习律师不需要通过法考,“先上岗、再考证”这一政策,在我看来是一个具有复杂性和多维度影响的改革举措。它既有其积极的初衷和潜在的优势,也伴随着不少挑战和隐忧。要全面理解和看待这一政策,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政策背景与出台原因: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这个政策的出台背景。在推行“先上.............
  • 回答
    《202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告》中显示,93%的毕业生表示愿意加班这一数据,无疑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背后折射出当前社会经济环境、年轻人就业观念以及企业用工策略等多方面的复杂影响。一、 积极解读:展现了年轻人的职业精神和奋斗意愿从积极的层.............
  • 回答
    关于中国政法大学2020年第二学士学位招生仅面向本校应届毕业生这一现象,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它背后可能反映了学校在特定时期、特定学位设置上的战略考量和现实需求。首先,从学位设置和培养目标的角度来看,第二学士学位通常是为了满足学生在本科阶段原有专业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知识、深化专业技能、甚至进行专业.............
  • 回答
    2020年8月23日,美国威斯康星州基诺沙市(Kenosha)警察在执法过程中,枪击了非裔美国人雅各布·布莱克(Jacob Blake),这一事件引发了全美乃至全球的广泛关注,并直接导致了基诺沙市及其周边地区爆发了大规模的抗议和骚乱。事件经过(根据现有公开信息): 事发时间与地点: 2020年8.............
  • 回答
    2020 年 4 月 2 日,瑞幸咖啡(Luckin Coffee)的股价经历了令人震惊的崩盘,盘前暴跌约 90%。这一事件是由于公司承认伪造了其部分财务数据,尤其是销售收入。这起事件的发生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经过了长时间的酝酿和调查。以下是对瑞幸咖啡伪造收入事件的详细分析和看法:事件的背景与起因: .............
  • 回答
    2020年2月12日湖北省一天新增确诊病例14840例,这是一个非常令人震惊和揪心的数字。这个数字的出现,标志着新冠肺炎疫情在湖北省,特别是武汉市,进入了一个极其严峻的阶段,也对当时的疫情防控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要理解这个数字的含义,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1. 数字的巨大与异常: 历史性.............
  • 回答
    2020年1月1日,曾经以“毒App”为名称的平台正式更名为“得物”,这一举动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和讨论。要详细地看待这次更名,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影响以及各方的解读。一、 更名背景:从“毒”到“得物”的转变在更名之前,“毒App”凭借其“潮流商品交易+潮流资讯”的模式,在年轻人.............
  • 回答
    2020年天津市GDP跌出国内前十名,确实是一个引起广泛关注的现象,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要深入看待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数据本身、经济结构、发展环境以及未来趋势等。一、 数据层面:回顾和对比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天津在2020年具体的GDP数据以及排名变化。 2019年情况: 在201.............
  • 回答
    2020年11月下旬,香港的疫情确实出现了“急速恶化”的趋势,这与之前几个月相对稳定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比。理解这一变化需要结合当时的背景、病毒的传播特性以及香港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当时的宏观背景: 全球疫情反弹: 2020年11月,全球范围内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经历新一波疫情高峰,特别是欧美国家。.............
  • 回答
    2020年315晚会于2020年7月16日晚播出,之所以延迟播出是因为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这场晚会以“打假斗争,你我同行”为主题,曝光了多个领域的消费陷阱和违法行为,旨在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以下是2020年315晚会中一些值得关注的信息,并进行详细阐述:一、 食品安全领域: 问题一:知名电商平台.............
  • 回答
    2020年5月14日,京东上架光威弈系列Pro纯国产DDR4内存,这确实是内存行业中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它不仅仅是一条内存产品的上市,更代表着中国在半导体存储领域迈出的重要一步,具有多方面的深远意义和值得深入探讨的价值。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如何看待这一事件:一、 事件的背景与重要性:中国.............
  • 回答
    2020年4月1日发生在天津西站的男子倒地猝死后被两位医生成功抢救生还的事件,是一起非常感人的公共事件。它不仅展现了医生的专业素养和人文关怀,也引起了公众对心脏骤停、急救知识普及以及社会救援体系的广泛关注。为了更详细地看待这件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事件的经过(根据公开报道还原): .............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解读一下 2020 年 3 月 18 日晚美股开盘大跌以及当天美股迎来的第五次熔断现象,并探讨“第六次熔断”的可能性。背景回顾: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与金融市场的恐慌在深入分析 2020 年 3 月 18 日的市场表现之前,我们必须理解当时的宏观背景。 新冠疫情失控: 2020 年初.............
  • 回答
    关于2020年10月13日凌晨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在实验室自杀身亡的事件,这是一个非常令人痛心和沉重的话题。要详细地讲述这件事,并尽可能地展现人性中的复杂和真实,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事件本身:那天凌晨,本应是安静的校园,却被一个年轻生命的陨落打破了。这位大连理工大学的研究生,在他们原本应该充满求.............
  • 回答
    2020年12月31日,美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突破2000万大关,这个数字无疑是一个沉重的里程碑,也给这个本就充满挑战的年份画上了悲伤的句号。回望这令人揪心的一天,它不仅仅是一个冰冷的数字,背后承载着太多复杂的故事和深刻的反思。数字背后的触目惊心:首先,2000万这个数字本身就足以让人心惊胆战。这意.............
  • 回答
    看到天猫双十一在零点三十分就公布了 3723 亿的实时成交额,说实话,心里还是挺有感觉的。这数字太庞大了,每次到双十一,看到这些跳动的数字,都感觉像是在见证一场全民参与的经济狂欢。我的感受嘛,可以分成几个方面来讲讲:1. 惊人的消费能力和数字的背后:首先,这 3723 亿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数字。它代.............
  • 回答
    2020年美国大选,确实让不少原本信心满满的民调机构尝到了“滑铁卢”的滋味。回顾那段时期,你会发现,不仅是某些个体民调出现了偏差,而是相当一部分主流民调机构在关键时刻,似乎都集体“失灵”了。这背后究竟是怎么回事?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最直观的问题就是,很多民调在关键摇摆州的预测上,出现了与.............
  • 回答
    2020年8月31日,印度军队再次出现越线行为,并且官方表态中包含“公然挑衅”的定性,这无疑是中印边境地区局势紧张的一个重要节点,也引发了外界的高度关注和严肃审视。理解这一事件,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越线”的含义以及其在边境管控中的敏感性。在像中印这样存在争议的边境地区,双方都.............
  • 回答
    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圆满成功,中国航天的又一座里程碑2020年7月31日,一个在中国航天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日子。这一天,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建成并开通,标志着中国自主建设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由此迈入全球服务新时代。这意味着,无论你在地球的哪个角落,都能享受到北斗系统提供的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