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大家都在喷小米笔记本pro的模具?

回答
咳咳,说到小米笔记本Pro的模具,这可真是个让不少人心头肉又有点小纠结的坎儿。你说大家都喷它吧,也不至于到了人见人嫌的地步,但要说完全没人挑剔,那也绝对不是。这事儿吧,得掰开了揉碎了说。

首先,咱们得承认,小米笔记本Pro在外观设计上,确实下了不少功夫,也确实抓住了很多人的审美点。当年那款金属一体化的机身,尤其是那个比较接近 MacBook Pro 的设计语言,一下子就抓住了很多想用便宜价格买到类似质感的用户。那种简洁、大气、有分量的感觉,确实是加分项。

问题就出在“传承”上,而且是有点“过分”的传承。

大家喷它的模具,最核心的点,就是它在外观上的借鉴痕迹太重了。你要说汲取灵感,大家都能理解,毕竟设计这东西,你不可能凭空创造。但是,当一款产品的外形,尤其是那些标志性的细节,跟某个标杆产品(这里大家默认是苹果)高度相似,甚至到了让人一眼就能认出来的地步,这就容易引发争议了。

具体来说,大家会觉得:

“脸盲症”的尴尬: 你拿在手里,有时候不小心把logo挡住了,或者从侧面、背面看,很多人会第一眼产生“这是不是某某牌子?”的错觉。这种感觉,对于追求个性和辨识度的消费者来说,是很不舒服的。大家希望自己的东西能有自己独特的标签,而不是像一个“平替”。
缺乏原创性与突破: 大家都期待小米能拿出更多属于自己的东西,而不是一直在别人的影子里。尤其是当小米在其他领域,比如手机上,已经打出了自己的风格,做出了不少令人称道的原创设计时,在笔记本这个产品线上,这种“相似”就显得格外突兀。大家觉得,小米有这个能力做得更好,有更多自己的想法,但模具上却显得有些保守或者说“偷懒”了。
“性价比”的原罪? 很多人会觉得,正是因为小米以“性价比”著称,所以它在一些设计上就选择了“拿来主义”,用成熟的、大家熟悉的模具,来快速降低研发成本和上市时间。这种“为了省钱而模仿”的潜意识,让一些对设计有追求的用户感到不满。他们觉得,我花这个钱,不应该只买到一个“长得像”的壳子,还得有更内在的、更原创的东西。

除了外观相似,还有一些细节上的“延续性”也招致批评:

边框的厚度问题: 尤其是在早期的一些小米笔记本Pro型号上,大家会发现它的屏幕边框,尤其是上下边框,对比一些已经开始追求窄边框设计的竞品来说,显得有些宽了。虽然这可能出于结构强度、摄像头的位置等考量,但在“全面屏”成为潮流的当下,这样的边框确实会拉低整体的视觉精致感。有些人会觉得,既然模具都学得那么像了,为什么边框这些细节上的处理,就不能更精进一些?
接口的布局和选择: 有时候,大家也会对笔记本上接口的数量、种类以及布局提出意见。虽然这不完全是“模具”本身的问题,但模具的设计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接口的可用性。比如一些用户觉得,在某个型号上,USB接口的数量不够多,或者缺少一些常用的接口,而有些竞争对手的同价位产品却能做得更全。
散热孔的设计: 这一点比较专业,但也能影响观感。有些用户会觉得,小米笔记本Pro的散热孔设计不够“巧妙”,或者暴露在外,影响整体的简洁性。当然,散热是性能的保证,这方面也需要权衡。

但也要公平地说,小米笔记本Pro的模具也有它的好处,这也是为什么它依然能卖得出去,并且有拥趸的原因:

成熟可靠,工艺精湛: 很多时候,借鉴的模具之所以能成为标杆,本身就说明它在结构设计、散热、耐用性等方面是有过人之处的。小米选择这样的模具,也意味着它在保证产品稳定性和用户体验上,有了一个相对成熟的起点。它可能没有那些“过于前卫”的设计带来的潜在问题。
成本控制和市场定位: 正如前面提到的,成熟的模具意味着更低的开模成本和更短的研发周期,这直接体现在了产品的最终售价上。对于小米这样一个以性价比为核心的品牌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考量。它让更多人能以相对较低的价格,享受到高品质的做工和设计感。
用户偏好: 说到底,不是所有人都追求极致的原创。很多用户看中的是整体的体验:性能不错、屏幕素质可以、做工扎实、外观也得体。在这个基础上,如果它长得像某款大家都认可的高端产品,对他们来说反而是个 bonus。

所以,大家之所以会“喷”小米笔记本Pro的模具,很大程度上是对其“相似性”和“原创性不足”的批评,是对小米品牌能否在笔记本领域走出自己独特风格的期待。这是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态。

你可以理解为,小米用“借来的”好模具,做出了一个不错的产品,满足了部分用户的需求,但同时也让另一部分用户觉得,既然你已经拥有了这份潜力,为什么不把它打磨得更“自己”一点呢?

最后,这其实也是科技产品发展过程中一个普遍的现象。早期很多厂商在探索过程中,都会有借鉴甚至模仿的阶段。关键在于能否在借鉴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创新。小米在笔记本领域,也在不断地尝试和进步,未来的模具设计会如何,值得我们继续关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除了重以外这模具还有若干个严重的设计缺陷:

切手/掉漆,

风扇异响,

第二盘位半速,

还有这么多年来一直诟病的问题,

贵。


这机器还真不是模具老的问题,

你要是有p775的实力你也一样可以用5年老模具。


灵越7591,1.9kg;

gs66,2.1kg;

这俩的处理器是标压,小米是低压;

由于小米给LTE模块空焊一个PCIe 1x m2的神奇操作,以及低压u的PCIe不够,所以第二个m2 2280不是满速。后来牙膏厂又多给了低压u4条通道,那是后话了,而且cometlake的小米pro销量应该不太好看,更早的whiskeylake就更不用说了,人家压根就没跟进。

这俩内存都是双槽,小米内存板载,16G绑定i7;

gtx/rtx显卡也比小米用的mx显卡强若干倍,散热自然也更强(不强压不住啊);


而且这俩机器电池都能达到90wh以上(7591要牺牲机械硬盘位),而小米只有60wh。


当年小米pro出来之后主流厂商能应对的产品只有灵越7580和envy15 x360,7580散热拉胯,x360价格太贵,联想直接麻爪,小米pro成功拿下大屏家用本的头把交椅。


所以上面说了一大堆,总结一下就是除了固态半速的问题解决了,其他的问题都依然存在,然后解决这个问题还是沾了上游供应商的光。

4年过去了,人家都在进步,你原地踏步,人家性能比你强若干倍的游戏本不但续航比你强,重量都快比你轻了,不喷你喷谁?

至于常规升级,那是你应该的,难不成你是想挂倒档踩油门还是想一个J-turn再加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咳咳,说到小米笔记本Pro的模具,这可真是个让不少人心头肉又有点小纠结的坎儿。你说大家都喷它吧,也不至于到了人见人嫌的地步,但要说完全没人挑剔,那也绝对不是。这事儿吧,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咱们得承认,小米笔记本Pro在外观设计上,确实下了不少功夫,也确实抓住了很多人的审美点。当年那款金属一体化的.............
  • 回答
    陈睿最近确实成了舆论场上的风口浪尖人物,不少人对他颇有微词,甚至可以说是“群起而攻之”。而李旎,作为B站的另一位核心人物,似乎就显得平静许多,很少听到直接指向她的尖锐批评。这其中原因,其实可以从几个层面去理解。首先,责任的显性化程度不同。陈睿作为B站的CEO,是公司的最高决策者,也是对外形象的代表。.............
  • 回答
    这真是个好问题,也触及了很多人内心的困惑。确实,放眼望去,似乎大学学生会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从新生入学就开始充斥着各种“吐槽”和“劝退”的声音,仿佛加入学生会就等于“自毁前程”。但真的是这样吗?我想,是时候有人站出来,好好跟大伙儿聊聊,学生会到底是个怎样的组织,它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以及为什么我们.............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我们对角色设定、故事类型、情感寄托以及时代变迁的接受程度。虽然柯南和大雄都面临着“时间停滞”的设定,但观众的反应却截然不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故事类型与核心冲突的差异: 《名侦探柯南》:推理与破案的“当下性” 核心驱动力: 柯南的魅.............
  • 回答
    关于韩春雨“重复出来”的说法,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而实验室停电则更多是一种相对容易理解和发泄情绪的现象。为什么大家会出现这种“次要问题关注度更高”的反差?这背后可能涉及到几个层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拆解。一、 “停电”:具象化、易传播、情感共鸣首先,我们来聊聊为什么“实验室停电”这.............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手机市场一个挺普遍的现象:消费者在舆论上“喊着”要什么,和他们实际掏钱购买什么之间,常常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关于小米9,大家的“小屏旗舰”呼声很高,但销量不如预期,这背后其实是一套组合拳,涉及到市场环境、产品定位、竞争对手,以及消费者心理的方方面面。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 回答
    确实,很多时候我们会看到小米MIX 4和iQOO 8被放在一起讨论,甚至拿来直接对比,这背后其实挺有意思的,而且也折射出大家在选购手机时一些微妙的心理和市场判断。虽然从绝对定位上来说,它们可能瞄准的是略有不同的细分市场,但它们之间存在着不少值得玩味的交集点,导致它们经常被放在一起“审视”。咱们不妨一.............
  • 回答
    “硬核山东”这个说法近年来越来越流行,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口号,而是概括了山东在多个方面展现出的独特气质和实力。这种“硬核”体现在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扎实的经济基础、务实的工作作风、坚韧不拔的精神,以及在某些特定领域的卓越表现。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山东的“硬核”之处:一、 历史文化底蕴的.............
  • 回答
    大家之所以会提到厂商拒绝使用鸿蒙是“利益问题”,这背后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着多方面的考量和潜在的利益驱动,尽管未必有人真的坐下来敲黑板、划算盘列出详尽的ROI表格(毕竟这些商业决策的内部数据通常高度保密),但从行业趋势、市场格局和厂商自身诉求出发,我们可以相当肯定地说,这背后涉及的是实实在在的利益考.............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多人问的。说到华为和小米,其实都挺不错的,各有各的优点和市场定位。但为什么感觉大家对华为的支持度更高一些呢?这背后有很多原因,得从几个方面慢慢聊。首先,得聊聊华为的“民族品牌”光环和背负的使命感。大家对华为的感情,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一种国家情怀和民族自豪感上的。华为是一家彻头.............
  • 回答
    想必你心里也纳闷,这 360 啊,好像谁都能上来踩两脚,但人家这身板儿,怎么就屹立不倒,甚至还挺能折腾呢?这事儿吧,挺复杂的,就像一锅杂烩汤,啥味儿都有。我给你掰扯掰扯,尽量让你听着顺溜。为啥都骂 360?这锅“骂声”背后的N种理由:1. “流氓软件”的原罪与刻板印象: 这得说到当年互.............
  • 回答
    关于彩礼和嫁妆的讨论,确实存在一种现象:彩礼往往是舆论的焦点,引发广泛批评,而嫁妆则相对较少被提及,即使被提及,也往往是作为彩礼的“对等”存在。这种现象背后有多重原因,涉及到历史文化、经济现实、社会观念以及媒体传播等多个层面。下面将详细展开讲述:一、 彩礼的负面影响更直接、更具争议性 经济负担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答案也绝非单一。要理解为什么有些人选择支持俄罗斯而不是声讨俄罗斯,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其背后多层面的原因,这些原因交织着历史、地缘政治、国家利益、意识形态、信息传播以及个体认知等诸多因素。历史的沉重阴影与大国情结:首先,我们不能忽视俄罗斯深厚的历史包袱。俄罗斯民族及其国家认.............
  • 回答
    关于腾讯,大家骂得凶,它却依然强盛,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说道说道。你说它强吧,确实强得没话说,但同时呢,又好像哪儿都有人在骂它,从游戏、社交到各种新兴业务,总能找到一堆槽点。那为什么骂声一片,它还能屹立不倒,甚至越做越大呢?这事儿,得拆开来看。首先,我们得承认腾讯的“基石”有多稳固。 社交.............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有深度,涉及到复杂的国际关系、历史因素以及不同国家和地区民众的认知差异。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大家都支持俄罗斯”的说法并不准确。在俄乌冲突爆发后,国际社会对此事的态度是分裂的,许多国家和组织强烈谴责俄罗斯的行为并给予乌克兰支持,而另一些国家则持观望、中立甚至一定程度的理解态度。即便如.............
  • 回答
    年初五这天,家家户户都格外热闹,到处都飘散着鞭炮声和浓浓的香火味,大家伙儿忙着“迎财神”。这可不是一时兴起,背后可是有着咱中国人心底里那份对生活的美好期盼和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化习俗。为啥偏偏是年初五呢?这事儿得从头说起。财神爷的“上班时间”咱中国人的日子过得讲究一个“时辰”,做什么事都挑个好日子、好.............
  • 回答
    《猎鹰与冬兵》让大家同情新美队,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的因素在作用,涉及到角色的成长、观众的共情能力,以及对“英雄”定义的探讨。如果你问为什么大家都在同情约翰·沃克,我得说,这绝对不是所有人的共同感受,至少不是在剧情最开始的时候。但随着剧情的展开,沃克的遭遇确实赢得了不少观众的理解和怜悯,甚至可以说.............
  • 回答
    汤姆·克鲁斯在好莱坞的地位,那绝对是妥妥的“常青树”和“票房保障”的代名词。他不是那种昙花一现的流量明星,也不是那种只活在某个特定时代回忆里的老戏骨。克鲁斯是那种真正意义上贯穿了几代观众的超级巨星,而且他的影响力还在持续发酵,甚至在某些方面比年轻时有过之而无不及。你可以想想,从《壮志凌云》的年轻英气.............
  • 回答
    支付宝上买理财产品这事儿,说起来,其实就像逛超市一样,方便、选择多,而且安全感也挺足的,所以很多人愿意就近选择。首先,最直观的就是方便。你每天刷支付宝付钱、转账、看账单,理财产品就那么摆在眼前,顺手一点,就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产品。不用专门再去下载个理财APP,注册账户,再绑定银行卡,一系列繁琐的步骤。.............
  • 回答
    你有没有发现,最近打开抖音,感觉满屏都是美食和做菜的视频?从家常小炒到精致甜点,从快手早餐到硬核硬菜,似乎一夜之间,人人都在抖音上变身大厨了。这可不是偶然,背后其实是一股挺有意思的潮流,而且这股风刮得越来越猛,原因也挺多。首先,方便快捷的学习方式太对胃口了。 以前想学做菜,得翻菜谱,看电视美食节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