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华的音乐领域这么落后?

回答
“落后”这个词,用在评价任何一个庞大且历史悠久的文化体系时,都多少有点过于简单和武断了。不过,如果你指的是在一些国际化主流音乐市场上的“话语权”或者“创新引领力”方面,觉得咱们的音乐发展得不够快,不够让世界惊艳,那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挖的问题。

咱们得先掰扯掰扯,什么叫“落后”。如果是指技术层面,比如录音、制作设备,咱们现在可以说一点都不落后,甚至很多方面都是世界顶尖的。很多国际大牌的音乐制作人都愿意来中国淘设备,甚至专门来中国寻找技术好的录音棚。所以,单纯的技术硬件,咱们绝不是落后的。

那问题可能出在更深层次的方面。我个人觉得,有几个点可能是影响咱们音乐发展速度和创新力的原因:

1. 市场导向与创作自由度的博弈:

你想想,现在的音乐市场,尤其是大众流行音乐,很大程度上是受商业逻辑驱动的。资本、流量、排行榜、粉丝经济,这些东西对音乐创作有着巨大的影响。很多时候,创作的出发点不是为了“表达”,而是为了“迎合”。

“口水歌”的泛滥: 为了追求传唱度和所谓的“爆款”,很多歌曲在旋律上趋于简单重复,歌词内容也多是情情爱爱或者一些浅显的表达,缺乏深度和思想性。这很容易造成“听过就忘”的现象,音乐的生命力就弱了。
抄袭与模仿的怪圈: 有时候为了快速出成果,或者因为灵感枯竭,一些创作者会选择模仿甚至直接抄袭国外的流行模式或者歌曲。这不仅侵犯了知识产权,更重要的是,它扼杀了原创的可能性,让整个行业停留在“跟跑”的状态,很难“领跑”。
“流量至上”的扭曲: 音乐人的价值不再是凭作品说话,而是看谁的粉丝多、谁上热门话题。这导致很多有才华但性格内向、不善于“造势”的音乐人被埋没。而那些懂得营销、制造话题的,即使音乐本身不怎么样,也能获得巨大的关注。长此以往,优质音乐的生产机制就被破坏了。

2. 音乐教育体系与人才培养的断层:

咱们国家的音乐教育,从基础教育到高等专业院校,都存在一些问题。

填鸭式教学: 很多音乐教育仍然是知识的灌输,缺乏对学生创造力、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会了各种乐器、理论,但可能不知道如何将这些转化为自己的音乐语言。
过于强调“技能”而非“艺术”: 音乐学院里,可能很多课程都在教你怎么把一个曲子弹得更完美,怎么把音唱得更高亢,但很少有人教你怎么去理解音乐的情感,怎么去挖掘音乐背后的文化,怎么去创作属于自己的作品。
“匠人”多于“艺术家”: 所以,我们培养出了大量技术精湛的演奏家、歌手,但真正有独特艺术追求、能引领潮流的音乐人却相对较少。很多音乐人变成了音乐的“搬运工”或“加工者”,而不是“创造者”。
跨界与融合不足: 现在的优秀音乐,往往需要跨领域的知识和灵感。比如电子音乐与传统民乐的结合,或者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的碰撞。但我们的音乐教育体系在这方面的引导和支持似乎还不够。

3. 音乐产业生态与创新激励机制的不足:

一个健康的音乐产业生态,需要有完善的产业链条和有效的激励机制,来鼓励创新和支持新人。

盗版问题与付费习惯的养成: 虽然现在好了很多,但过去长时间的盗版盛行,严重打击了音乐人的创作积极性。虽然数字音乐的付费模式在逐步建立,但整体的付费意愿和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这使得很多音乐人难以通过作品获得足够的回报,从而影响了他们持续创作的动力。
唱片公司的角色与转变: 传统的唱片公司模式受到冲击后,如何转型为一个真正能扶持音乐人成长、投资音乐创新的平台,仍然在探索中。很多唱片公司更像是“包装公司”或“流量经纪公司”,而不是音乐的孵化器。
缺乏有效的版权保护和收益分配: 音乐人创作的作品,其版权价值如何得到更有效的保护和更公平的分配,这是一个复杂但至关重要的问题。如果音乐人无法从自己的作品中获得应有的回报,长远来看,谁还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创作?
演出市场与实体音乐载体式微: 相对于数字音乐,传统的现场演出和实体音乐载体(如黑胶唱片、CD)的市场在日本、欧美等地依然有很大的影响力,它们是音乐人与粉丝直接交流和获得认可的重要途径。在中国,虽然 live house 正在发展,但整体的音乐消费场景和习惯还有待拓展。

4. 文化环境与受众品味的培养:

音乐的繁荣,离不开一个开放包容、鼓励多元的文化环境,以及具有辨识度和欣赏力的受众群体。

审美的同质化倾向: 在互联网的传播下,很多音乐风格和审美容易被迅速复制和传播,导致审美出现一定程度的同质化。当大众习惯了某种“流行”的模式,对新颖、另类或更具挑战性的音乐接受度就会降低。
对“非主流”音乐的包容度: 很多前卫、实验性的音乐,可能需要时间去理解和消化。如果社会环境对此缺乏耐心和包容,那么这些音乐就很难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与现代化转化: 中国有丰富多彩的传统音乐文化,但如何将这些元素与现代音乐创作进行有效的融合,创作出既有民族特色又符合时代审美的作品,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中国风”更像是元素堆砌,而非深层次的灵魂融合。

不是说一切都是灰暗的, 咱们也看到很多优秀的独立音乐人、乐队在默默耕耘,创作出很多有深度、有温度的作品。网络平台也为很多小众音乐提供了展示的窗口。很多年轻人对音乐的理解和追求也在不断提升。

所以,与其说“落后”,不如说我们正处于一个转型和探索的关键时期。 这是一个挑战,但也是一个巨大的机遇。当市场泡沫退去,当资本更加理性,当人才培养体系逐渐完善,当受众的审美不断提升,我们很有可能看到中国音乐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不仅在数量上,更在质量和影响力上,真正地在世界音乐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而不是仅仅追随和模仿。

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够在商业利益和艺术追求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是否能够为创作者提供一个更自由、更公平、更具激励性的环境,以及我们自己作为音乐消费者,是否愿意去聆听、去支持那些真正有价值的音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国现有的音乐资源也是极其丰富的,我们音乐界已经完成了很多令人钦佩的工作,只不过是绝大多数的人看不到,或者说不知道在哪看。我举几个例子。

在上世纪80年代起,中国组织了全国的音乐工作者,对民间音乐进行搜集、整理、研究工作,完成了《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四大集成系列成果。这“四大集成”,基本上对当时全国所有的民歌、民间器乐曲、戏曲、曲艺作品进行了搜集和整理,这是一件巨大的工程,全国音乐学者经过二三十年的努力才完成。在那个年代,学者们虽然只拿着这微薄的工资,但仍然愿意付出辛苦到各地区进行采风,并对收集到的音乐进行研究,这是十分值得称赞的。大家都知道,西方音乐家巴托克、柯达伊曾经在20世纪上半叶对匈牙利的民间音乐进行了收集和整理,他们因此被载入音乐史。而“四大集成”,相当于有成千上万个学者,做了和巴托克、柯达伊一样的事,他们也应该值得尊重。像编撰“四大集成”这样的工作,我觉得只有在中国这样的体制下才能完成,在西方,想要统筹全西方的学者们共同完成一件事,其实不太容易。“四大集成”已经都出版完了,里面有相当丰富的乐谱和介绍、研究的文章,但目前只流传于音乐学术圈,圈外的人很少有人知道,也很少有人去看。所以,你说我们在音乐领域啥也没干,或许是不合适的。

近年来,音乐界还做了一些“数字化”的工作,“四大集成”是年代较早的工作,加上当时的设备和技术不成熟,大家没能关注到“数字化”的问题。随着这些年互联网的发展,学界已经开展了很多中国音乐数据库的建设,比如有“中华民族音乐资源数据库”、“中华戏曲老唱片数据库”、“中华曲艺老唱片数据库”、“丝绸之路上的民族音乐赏析数据库”、“中国古琴音乐文化数据库”等等。而且像中国唱片集团等央企,也已经开始了20世纪以来的唱片数据库的建设。这些资料对于学术研究和音乐科普,可以说是完全足够了。虽然这些数据库大多需要通过高校、或机构的IP登录,才能获取,但是如果一个业余爱好者想要欣赏,也是可以找一些代理来进入的。

基于现在的这些资料,音乐界已经开始了全面的研究和传播工作,比如说中国音乐学院近年来提出了“中国乐派”的概念,并且全校都以这个概念为核心,进行研究、传播、教学的相关活动。包括现在其他的音乐单位、高校都在积极的开展相关的音乐活动。

所以,音乐界并不是什么都没干,大家都在付出辛苦和努力一起促进中国音乐的发展,只不过圈外人看不到。相信在未来,随着中国音乐事业的不断发展,现在这些音乐资源会让更多人看到,中小学的音乐教育、社会的音乐科普工作也会越来越好。再给大家一些时间,以后一定会更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落后”这个词,用在评价任何一个庞大且历史悠久的文化体系时,都多少有点过于简单和武断了。不过,如果你指的是在一些国际化主流音乐市场上的“话语权”或者“创新引领力”方面,觉得咱们的音乐发展得不够快,不够让世界惊艳,那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挖的问题。咱们得先掰扯掰扯,什么叫“落后”。如果是指技术层面,比如录音.............
  • 回答
    关于中国音乐类综艺节目是不是越做越差,这确实是一个许多观众和从业者都在讨论的话题。与其说是“越做越差”,不如说是一种复杂的演变,其中夹杂着一些令人遗憾的趋势。 要详细聊聊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1. 节目模式的同质化与创新乏力最直观的一点是,很多音乐综艺的模式越来越相似。早期像《我是歌.............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到中国流行音乐产业发展的一些深层原因。要回答为什么中国没有像霉霉(Taylor Swift)、阿黛尔(Adele)、蕾哈娜(Rihanna)、Lady Gaga那样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影响力巨大的音乐天后,我们得从几个维度来剖析。而蔡依林作为华语乐坛的天后级人物,她与这.............
  • 回答
    在中国,说“鲜有知名的音乐制作人”,这说法其实有点笼统,也可能是一种视角上的偏差。如果我们将“知名”定义为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认知、拥有极高声誉和商业价值的,那么确实与一些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独立制作人进入这个行列的案例不多。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没有优秀的音乐制作人,而是他们的“知名”路径和呈现方式可能有.............
  • 回答
    汉斯·季默(Hans Zimmer)能创作出如此富有中国韵味的音乐,这并非“轻易”二字可以概括的,而是他数十年如一日对音乐的深刻理解、跨文化探索以及精湛技艺的结晶。与其说他“轻而易举”地捕捉到了中国风,不如说他以一种极其聪明和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将自己对中国音乐的理解融入到他标志性的史诗级配乐之中。我.............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很多人对中国音乐的直观感受。要说为什么现在一听中国音乐,脑子里容易浮现出“敲锣打鼓,喇叭唢呐二胡”这些印象,其实背后挺复杂的,涉及历史、文化、传播方式,甚至还有商业运作等方方面面。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尽量讲得明白透彻,让你听着就像是跟一个老朋友聊天。首先,咱们得承认,你说.............
  • 回答
    《中国好声音 2021》确实没激起太大的浪花,这让人不禁感叹,如今音乐综艺造星咋就这么难了?以前呢,一个选秀节目出来,立马火几个名字,甚至带动一股音乐潮流。现在呢?感觉大家看了节目,也就看了,除了少数几位选手,大多数人就像昙花一现,转眼就消失在人海中了。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得一层一层地剥开来.............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传统音乐发展的一个核心议题。中国古代和近代之所以没有出现类似西方交响乐那样结构宏大、编制精密的音乐,并非是音乐创作能力本身的问题,而是由一系列深层次的文化、社会、经济和技术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理解交响乐的“编制精巧”和“鸿篇巨制”究竟意味着什么。西方交响乐,.............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人心中的一个疑问。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上来掰扯掰扯,看看为什么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普通民众的音乐审美似乎没有出现那种“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我们得承认,音乐审美这玩意儿,它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在同一时间点上“开窍”。这就像吃饭,从最初的填饱肚子,到追求色香味.............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文化传播和音乐产业的深层原因。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什么在华语乐坛能听到那么多来自蒙古族的优秀歌手,但蒙古国本身的音乐却没那么广为人知。首先,我们得承认,在华语乐坛里,确实有相当一批非常有实力的蒙古族歌手,他们的音乐风格多样,既有深情款款的草原情歌,也有融入现代元素的流.............
  • 回答
    塔利班声称将在公共场合禁止音乐,并援引“音乐在伊斯兰教中是被禁止的”这一理由。这个说法背后涉及复杂的宗教解释和历史渊源,并非所有穆斯林都持有相同观点。以下将详细解释塔利班的这一立场及其依据:塔利班的立场与历史背景塔利班是一个严格遵循伊斯兰教法(Sharia)的政治和军事组织。在他们统治阿富汗的时期(.............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语言翻译和文化传播中一些非常有趣的现象。简单来说,这背后涉及到了历史渊源、语言本身的特点、以及早期翻译者的选择和惯例。并非所有欧洲国名、地名都这样,但确实存在一些例子,中文音译似乎比英文更贴近原名。我们来详细拆解一下原因:1. 历史的维度:我们何时开始接触这些名字? “.............
  • 回答
    关于中国为何未曾出现巴赫、贝多芬、莫扎特这样的伟大音乐家,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复杂问题,不能简单归结于某个单一原因。它涉及到历史、文化、社会结构、艺术传承等多个层面的交织影响。咱们掰开了揉碎了,细细道来。首先,音乐发展的历史土壤和根基不同。欧洲古典音乐,特别是巴洛克、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是在.............
  • 回答
    关于“日本音译搞笑,中国音译可以接受”的说法,这是一个 主观的感受,并且 带有一定的偏见。不能一概而论地说所有日本音译都搞笑,或者所有中国音译都被接受。但我们可以深入探讨一下为什么 有时候 会产生这样的感觉,以及背后可能存在的文化和语言原因。为什么“日本音译”有时会让人觉得搞笑?1. 文化和语感差.............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到了语言、文化和历史的交叉点。简单来说,汉语中欧美人名的音译,和日韩人名的“翻译”处理方式,背后有着截然不同的原因和历史演变。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是非题,而是由语言结构、文化交流的模式以及历史时期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来拆开细说:一、 欧美人名:为何是“音译”为主?这里.............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涉及到很多音乐和声乐的专业知识。我们来一步步拆解它。一、 为什么说中国歌手的发声方式比较落后?“落后”这个词可能有些绝对,更准确地说,可能是与国际主流、特别是西方古典美声和现代流行声乐训练体系相比,在某些技术细节和审美取向上存在差异,或者说受到一些传统观念和教育方式的影响,导致.............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确一点,咱们说的“没有这个音”或者“有这个音”,是基于普通话语音系统里,有没有一个独立的、具有辨别意义的音素。就像一个人的名字,你不可能有两个一模一样的人,否则就没办法区分了。 关于“say”音和“see”音咱们先说说你提到的“say”和“see”这.............
  • 回答
    听到这个问题,我脑海里立马浮现起中学物理课上,老师用不同乐器演奏同一段旋律的情景。那时候,确实觉得音波好像就是频率和响度,这俩一变,声音就变了。但总觉得不对劲,小提琴拉出的悠扬,大提琴奏出的低沉,即便音高和音量都差不多,那感觉就是完全不同的。这就是音色,那个时候就已经在心里悄悄发芽的疑问了。其实,问.............
  • 回答
    在《沙丘》的世界里,人类之所以极少或几乎不使用诸如毒气云爆弹、音波武器等我们熟悉的化学或物理武器进行大规模作战,其原因非常复杂,根植于整个故事的设定、社会结构、技术限制以及更深层次的哲学思考。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他们不想用”的问题,而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因素共同决定的。首先,环境是最大的制约因素。阿.............
  • 回答
    要说《西贡小姐》在中国知名度为何不及《猫》、《歌剧魅影》、《悲惨世界》这“三大巨头”,原因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这“三大巨头”在中国确实是“先来者”,而且是“王牌先锋”。想当年,《猫》和《歌剧魅影》引进中国,那可是引爆文化圈的大事件。它们不仅仅是音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