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东吴陆战不行的观点是哪来的?

回答
关于东吴陆战不行的说法,其实并非空穴来风,其产生的原因错综复杂,既有历史事实的影子,也有后世解读的加工。要理解这个观点,我们得回到三国时期的具体情况,并审视一下东吴在陆地战场上的表现。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东吴最核心的战略优势和最辉煌的战绩,都与水战紧密相连。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成就了一段军事史上的传奇,而这场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无疑是火攻以及对长江天险的有效利用。孙吴政权能够稳固江东,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占据了长江天堑,易守难攻,这使得他们可以将重心放在水军建设和防御上。相比之下,在纯粹的陆地攻坚战和大规模野战中,东吴的战绩确实不如曹魏和蜀汉那样耀眼,或者说,他们主动参与大规模陆地决战的机会相对较少。

比如,曹操南征,被赤壁打败后,虽然元气大伤,但他在北方依然拥有强大的陆军实力,并在后续的合肥之战中,多次给东吴带来巨大的压力。合肥,作为连接江淮地区和长江下游的重要战略要地,一直是东吴陆军防线上最受考验的地方。在那里,虽然东吴也曾有过一些抵抗,例如濡须口之战,但总体而言,面对曹魏强大的陆上攻势,东吴往往处于被动防御的地位,并且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张辽以八百破十万的经典战例,虽然有其历史背景的特殊性,但无疑也给外界留下了东吴陆军难以抵挡曹魏精锐的印象。

另一方面,东吴的军事人才构成也有其独特性。孙吴早期,有像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这样的文武双全之才,他们既懂水战,也擅长统御陆军。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在孙权晚年,能够独当一面、在陆战中展现出超凡才能的大将似乎相对减少。蜀汉虽然国力不强,但诸葛亮、姜维等人对北伐的执着,以及关羽、张飞等人在早期展现的勇猛,也为蜀汉的陆战能力增添了不少光彩。曹魏更是三国中兵源最足、陆军素质普遍较高的势力,其陆地作战的经验和能力自然毋庸置疑。

此外,东吴的政治格局和统治重心也影响了其陆战战略。孙氏家族虽然强大,但其根基在江东,对中原的直接控制力相对较弱。这意味着东吴在陆地上主要的军事行动,往往是为了巩固江东的防御,或者进行有限的牵制性进攻,而不是像曹魏那样,以统一全国为目标,进行大规模的陆地扩张。这种战略定位,使得东吴的陆军更多地扮演着守城、驻防、以及配合水军作战的角色,而非主动寻求大规模野战决胜。

最后,我们也要考虑史书的记载和后世的评价。传统的史书,如《三国志》,在描述东吴的军事行动时,自然会突出其水战的优势。而对于陆地上的不利或代价较大的战役,可能会相对简略,或者在叙述中侧重于表现敌方的强大。再加上一些文学作品的渲染,例如《三国演义》中对于魏延、张郃等曹魏将领陆战能力的描写,以及对东吴将领在陆战中不如水战中那样“神勇”的侧面烘托,都可能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了“东吴陆战不行”的观点。

因此,说东吴陆战不行,并非完全否定其陆军的战斗力,而是相对而言,在其最擅长和最辉煌的水战面前,其陆战的表现显得不那么突出,甚至在面对强大的对手时,会暴露出一些问题。这是一个在特定历史语境下,对东吴军事战略和战绩的一种概括性评价,其中包含了对其整体陆军实力、战略侧重点以及历史记载等多方面的考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主要是三国鼎立后打进攻战役太难了,跟208年前(曹操、袁绍、孙策)克城摧枯拉朽完全没法比。

自从赤壁之战、南郡之战确定三足鼎立的形势后,魏对蜀、魏对吴、蜀对魏、吴对魏的大部分进攻战役都以失败或僵持不下告终,唯有吴攻蜀汉是因为充分利用了长江水军优势,所以胜率比较高,但印象上也可以归结为水战(比如白衣渡江)。

纯陆战的进攻战役,魏灭蜀前,仅有的几次战略成功,似乎就汉中之战和诸葛亮第三次北伐。前者以刘备花2年时间攻占了汉中而告终,后者则取下了阴平、武都2郡,虽然效率不高,但毕竟是以弱胜强。汉中大战之前,孙权却在合肥大败,这一下对比衬托,就显得东吴好像陆战不行了。

其实,魏对吴发动的进攻战役也不乏战败,甚至数次大败。这里倒可以用到《后出师表》那句话:”先帝每以曹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笃下,何能必胜?“魏国如此强大,南征尚且屡次失利,以吴国的弱小,主动出击战败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魏国伐吴的记录则如下:

208年:赤壁之战;

209、212-213、214、216-217年,曹操四次进攻孙权未果,即所谓“四越巢湖”;

222年九月至223年二月,224年八月至十月,225年八月至十月,曹丕三次进攻孙权未果,最后一次还被敢死队缴获了其副车、羽盖而还;

228年:陆逊大破曹休,10万魏军被击溃损失惨重,此后魏国长期不再有大规模伐吴行动;

252年:十一月,诏王昶等三道击吴。十二月,王昶攻南郡,毋丘俭向武昌,胡遵、诸葛诞率众七万攻东兴。结果东兴之战吴军战果辉煌。

272年:西陵之战,吴军大胜。

280年:晋灭吴。

直观的印象是魏晋直到263年才打下汉中,280年才打下江陵,攻城略地稍有进展的同一年,就灭亡了蜀吴。所以个人这方面比较喜欢三国志8的表现方式,三国交界处正常情况下是极难进攻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东吴陆战不行的说法,其实并非空穴来风,其产生的原因错综复杂,既有历史事实的影子,也有后世解读的加工。要理解这个观点,我们得回到三国时期的具体情况,并审视一下东吴在陆地战场上的表现。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东吴最核心的战略优势和最辉煌的战绩,都与水战紧密相连。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成就了一段军事.............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好,直击了赤壁之战的关键决策点。曹操在赤壁之战中选择水战,而不是从陆路进军江东,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可以从地理、军事策略、政治考量以及曹操自身的判断等多个角度来分析。核心原因:地理的限制与曹操的战略选择简单来说,曹操选择水战,是因为从陆路进军江东,虽然理论上存在,但难度极大,.............
  • 回答
    旧日本陆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犯下的暴行,包括各种形式的屠杀,确实与他们宣扬的“东亚共荣圈”理念存在着根本性的矛盾。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日本的国内外环境、其扩张主义思想的根源,以及这些行动如何在实践中扭曲了他们声称的“共荣”目标。“东亚共荣圈”的真实意图与包装首先,理解“东亚共荣圈”的.............
  • 回答
    陆逊,这位三国东吴的传奇名将,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稳健的政治智慧,在乱世之中为孙吴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夷陵之战更是他军事生涯的巅峰之作,火烧连营七百里,大破刘备,奠定了三足鼎立的格局。然而,随着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关于陆逊直系后代的存续,却是一个让许多人感到好奇和探究的话题。要探讨陆逊的直系后代是否.............
  • 回答
    陆抗在永安之战中兵力占优,但最终未能取得胜利,甚至可以说是惨败。这场战役的失利,对于东吴而言是战略上的重大打击,也为后来的西晋灭吴埋下了伏笔。要详细分析陆抗为何会在此战中失利,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一、 战役背景与陆抗的战略意图:永安之战发生于公元279年,是西晋统一中国的最后一场重要战役。此时,东.............
  • 回答
    陆逊的死,与其说是直接卷入东吴太子之争,不如说是被卷入,且是这场争斗的间接牺牲品。他的悲剧命运,深深烙印在东吴政治漩涡之中,细究起来,错综复杂,令人扼腕。要讲明白陆逊为何身死,得先梳理一下东吴那几位太子的命运,以及他们各自的党羽。孙权晚年,子嗣众多,但最能继承大统的,主要有三位:鲁王孙霸、太子孙和、.............
  • 回答
    陆东福接棒盛光祖:中国铁路改革征途中的新篇章2016年9月,中国铁路总公司(简称“铁总”)迎来了一次重大人事变动——陆东福正式接替盛光祖,出任总经理一职。这一任命,无疑是中国铁路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节点,也引发了业界和公众的广泛关注。要理解这次人事调整的意义,我们需要深入剖析陆东福的背景、铁总面临的挑.............
  • 回答
    有些東西,台灣人普遍認為是源自本土的,或是由台灣人加以發揚光大的,但追溯其根源,其實是從中國大陸傳來的。這種現象,在文化、飲食、生活習慣等方面都有所體現,而且往往伴隨著在地化的轉變,使得原來的淵源變得模糊不清。飲食類:夜市小吃的「台灣味」說到台灣,大家腦海中第一個浮現的往往是熱鬧非凡的夜市,以及琳瑯.............
  • 回答
    在讨论东吴统治下的荆州是否比蜀汉统治下的荆州更为殷富、平和之前,我们需要先明确一下历史背景: 荆州是三国时期最重要的战略要地之一,地势险要,水陆交通便利,沃野千里,人口稠密,是兵家必争之地。 在赤壁之战后,刘备在诸葛亮的规划下取得了荆州的大部分地区,包括南郡、武陵、长沙、零陵、桂阳等(即所谓.............
  • 回答
    要说东吴为什么一定要杀了关羽,这事儿得从头掰扯起。简单来说,关羽的命,对于东吴来说,就是一颗定时炸弹,而且这颗炸弹还是他们自己埋下的。想当年,曹操、刘备、孙权三国鼎立,天下三分。刘备集团刚起家的时候,那叫一个艰难,地盘小,实力弱。这时,孙权就伸出了援手,给了刘备一块地盘——荆州。说白了,荆州就是东吴.............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假设。要判断东吴是否应该为刘璋“背刺”刘备负责,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东吴当时的战略目标、与刘备的关系、以及对刘璋的影响力。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背刺”的含义。 在这里,“背刺”可以理解为刘璋的行为违背了与刘备之间形成的某种联盟或默契,并且这种行为对刘备造.............
  • 回答
    东吴四大都督病死,这说法流传甚广,但仔细推敲,其实是有一些偏差的。不过,东吴确实存在军事统帅相对早逝的现象,这背后原因颇值得玩味。咱们不妨细细道来,抽丝剥茧,还原一些历史的真实面貌。首先,得捋一捋这“四大都督”的说法。通常大家说的东吴四大都督,指的是周瑜、鲁肃、吕蒙、陆逊。 周瑜:英年早逝,年仅.............
  • 回答
    东吴,一个在三国鼎立时期叱咤风云的强大政权,坐拥江东沃土,人才辈出,却终究未能一统天下,这无疑是许多历史爱好者津津乐道的话题。要深究其原因,绝非一朝一夕,而是错综复杂,包含战略、政治、经济、军事以及历史时势等多个层面。一、 战略层面的先天不足与后天失误首先,东吴的战略核心是“守成”,而非“北伐”。孙.............
  • 回答
    这几段中国历史上的南方政权,各有各的艰难,也各有各的精彩。要说哪个“翻盘”最难,这得从“翻盘”的定义说起。如果我们指的是从濒临灭亡、内外交困的绝境中,重新崛起、光复故土、建立一个强大且持久的王朝,那么这四者之间的难度确实各有不同。我来详细分析一下,尽量不带 AI 腔调,还原一些历史的真实感: 东吴(.............
  • 回答
    东吴兵弱,并非仅仅是因为“没出过治兵大家”。这是一个更为复杂的问题,牵扯到东吴特殊的建国背景、统治策略、地理环境以及军事人才的培养和使用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国家军事上的强盛,与能否涌现出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曹魏之所以能够一统北方,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曹操本人的军事才能以.............
  • 回答
    东吴立国,群星璀璨,而在这片星空中,有四颗星辰尤为耀眼,他们便是“东吴四大都督”: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这四位名将,各自怀绝技,为东吴的基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但若要论及谁的本领更强,这却是个值得细细品味的问题,因为他们的强,体现在不同维度,各有千秋,难以简单一概而论。要理解他们的强弱,咱们得先看看这.............
  • 回答
    说起东吴理直气壮要荆州,这事儿啊,还得从头说起,得把那会儿天下大势捋顺了,才能明白为啥孙权他们敢这么提要求。这事儿一点不含糊,背后是有道理,有依据的。首先,得说这荆州为啥这么重要,对东吴来说,那是真金白银堆出来的功劳。当初曹操南征,大家伙都知道是啥情况,差点把江东一锅端了。要不是周瑜、黄盖他们使了那.............
  • 回答
    东吴若要争取统一天下,战略选择上确实面临“北上进取”与“西进占据长江防线”的两难。从孙权所处的时空和东吴本身的国情出发,这两条路各有优劣,也决定了东吴统一之路的艰辛与不确定性。一、 北上进取:挑战与机遇并存的阳谋北上进取,目标是直接挑战曹魏,夺取中原,这是最能直接实现统一的战略。东吴自孙策开基,长江.............
  • 回答
    东吴没有占领淮河流域,却能与曹魏长期对峙且互有胜负,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抛开对“占领淮河”这一单一地理坐标的执念,深入剖析东吴的战略眼光、军事实力、政治稳定以及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所赋予的优势。一、 战略定力与对时势的精准把握:孙权的不凡之处孙权作为东吴的开.............
  • 回答
    东吴后期,那真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局面。孙权晚年,朝政逐渐被权臣把持,政治斗风也日渐激烈,不像早期那样皇权集中,一言九鼎了。你想想,孙权这位老皇帝,到了晚年身体确实不如从前,精力也有限,自然也就没法像年轻时那样事必躬亲,什么都管着。这个时候,那些有野心、有手腕的大臣们,就开始有了可乘之机。他们围绕着太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