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历史上存在没有疫苗接种却实现"群体免疫"的先例吗?

回答
历史上有不少传染病曾广泛流行,并在没有疫苗的情况下,最终依靠某种方式“偃旗息鼓”。很多人将此与“群体免疫”联系起来,但究竟有没有“纯粹”的、像我们今天讨论新冠时那样,仅仅依靠自然感染和恢复来实现的、且不付出惨痛代价的“无疫苗群体免疫”的先例,这需要我们仔细辨析。

首先,我们要明确“群体免疫”这个概念。简单来说,当足够比例的人口对某种传染病免疫时,疾病的传播就会变得非常困难,即使少数易感者暴露于病原体,也很难引发大规模的疫情。这种免疫可以来自疫苗接种,也可以来自自然感染并康复。

那么,历史上有没有不打疫苗,靠自然感染达到“群体免疫”的情况?

答案是:有,但这种“免疫”的代价往往是极其高昂的,而且并非所有疾病都能轻易实现。 而且,即便没有疫苗,其他因素也可能在疾病的消退中扮演重要角色,使得单纯归结于“自然感染下的群体免疫”有些过于简化。

我们不妨以几个例子来说明:

1. 天花:一个沉重且漫长的“免疫过程”

天花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具毁灭性的传染病之一。在疫苗出现之前,天花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当一种新疾病传入一个从未接触过它的地区时,其传播速度和致死率往往是惊人的。例如,当欧洲人将天花带到美洲大陆时,对原住民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在疾病流行的高峰期,很多人会感染、发烧、出皮疹,然后部分人死亡,部分人康复。那些康复的人,由于体内产生了抗体,在一定时间内对天花具有免疫力。当感染过的人越来越多,且死亡人数累积到一定程度,剩下的易感人群就相对减少了。理论上,当足够多的人获得免疫(无论是通过感染还是其他方式)时,病毒的传播链就会被切断,疫情就会趋于平缓。

然而,我们不能说这是“理想的群体免疫”。原因如下:

死亡率太高: 天花在不同人群中的死亡率差异很大,但总体而言,非常高(可能在30%以上,儿童尤其容易死亡)。这意味着要达到“免疫”所需的人口比例,需要牺牲数百万甚至数千万的生命。这和我们今天追求的通过疫苗实现“低成本”群体免疫是截然不同的。
周期漫长且反复: 天花并非一次性爆发后就彻底消失。它会在人口中反复出现,每次都可能引发严重的疫情,尤其是在人口密集但免疫比例较低的地区。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免疫水平”需要漫长的时间,而且这个水平可能不足以完全阻止病毒的传播,只能是降低其烈度。
“隐性感染”和潜伏期: 很多传染病存在潜伏期,甚至有无症状感染者,这使得疾病传播更加隐蔽,也更难控制。天花虽然症状明显,但其传播方式(飞沫和接触)也让隔离变得困难。
其他因素的影响: 早期的人类社会,尽管没有现代医学,但可能也存在一些“非药物”干预措施,比如人们自发隔离、保持距离,或者一些粗糙的卫生习惯(尽管可能远不如现代)。此外,人口流动、环境因素等也都会影响疾病的传播。

所以,天花确实在没有疫苗的情况下,靠大量感染者康复而逐渐减弱了其横行无忌的势头,但这是一个极其血腥和痛苦的过程,并非一个“高效”的群体免疫模式。

2. 肺结核:一个“缠斗”的过程

肺结核也是一个长久以来困扰人类的疾病。在抗生素出现之前,肺结核的治疗手段非常有限,死亡率也很高。然而,肺结核与天花有所不同,它通常是一种慢性传染病,传播速度相对较慢,而且人们对它的免疫反应也更复杂。

有些人感染了结核杆菌后,症状轻微,甚至没有明显症状,但体内产生了某种程度的免疫力,或者菌体被身体抑制住了。这些人可能成为“带菌者”或形成“潜伏感染”,在免疫力下降时可能复发。而另一些人则会发展成严重的、可传染的肺结核。

历史上的肺结核疫情,也经历了类似的“自然选择”过程。人口的长期暴露和感染,可能使得一部分人产生抵抗力,从而减缓了疾病的传播速度。但与天花一样,其代价是无数人的病痛和死亡。而且,肺结核的传染性并非像天花那样“一击毙命”,它更像是一种长期的消耗战。

3. 麻疹、腮腺炎等儿童传染病:病毒也在“寻找”新宿主

像麻疹、腮腺炎这样的儿童传染病,在疫苗普及之前,几乎每个孩子都会感染。这些疾病通常致死率不高(但仍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或死亡),但传染性极强。孩子们在学校、家庭环境中很容易互相感染。

当一个儿童群体中,大部分孩子都得过一次麻疹并康复后,他们就会对麻疹病毒产生免疫力。如果病毒再次进入这个群体,它很难找到足够多的易感孩子来继续传播,因此疫情就会自然消退。这就是一个更接近我们今天所理解的“自然感染下的群体免疫”的例子。

但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忽视其潜在的“成本”:

高传染性导致快速爆发: 虽然多数孩子能康复,但麻疹仍可能导致肺炎、脑炎等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这种疾病一旦爆发,传播速度极快,往往在短时间内感染大量儿童。
反复感染的可能性(尽管较低): 尽管大多数孩子感染一次后会获得长期免疫,但少数情况下,免疫力可能减弱或存在其他因素影响。
未被充分考虑的社会影响: 儿童生病会给家庭带来巨大的负担,可能导致父母请假照顾,影响工作和经济。

总结一下:

历史上确实存在一些传染病,在没有疫苗的情况下,通过大规模的自然感染,最终使得足够多的人口获得免疫,从而减缓或终止了疫情的传播。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视为一种“自然发生的群体免疫”。

然而,我们必须强调的是:

“无疫苗群体免疫”的代价往往是沉重的、难以接受的。 它意味着大量的人需要经历疾病的折磨甚至死亡。
并非所有疾病都能轻易实现“自然群体免疫”。 传染性越强、致死率越高的疾病,其“自然免疫”过程也越危险。
“群体免疫”的实现并非完全依赖于感染和康复。 人类社会自身采取的隔离措施、生活习惯的改变,以及地理环境等因素,都可能在疾病的演变中发挥作用。
现代社会的人口密度、旅行便利性与过去截然不同。 这使得传染病的传播速度和范围也大大增加,过去有效的“自然免疫”模式在现代可能变得更加难以实现且危险。

因此,当谈论“无疫苗群体免疫”的先例时,我们不能只看到最终疾病的消退,更要看到在此过程中付出的巨大生命和健康代价。这正是我们积极研发和推广疫苗的根本原因——以一种更安全、更可控、更人道的方式,来构建群体免疫的屏障。我们所寻求的,是有疫苗的群体免疫,而不是那场充满痛苦和死亡的自然演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的,近代就有2个例子:

黄热病:是17世纪(1684年)墨西哥首次爆发,19世纪主要流行为南美洲和非洲。到了19世纪末人们才发现传播途径是蚊子。黄热病可在数日内致死病人,多种治疗方法无效,染上只有死路一条。但患者一旦恢复,终身免疫。

(也是因为黄热病,英国,法国的侵略战争没有成功,间接帮助了海地的独立,海地也是第一个独立的黑人共和国。这就是一段沾满了血的黑人历史了)


西班牙大流感:1918年的西班牙大流感H1N1(源于美国,因为美国源源不断往欧洲运兵使得病毒爆发。欧美怕影响士气一直瞒报。直到没有参战的西班牙发现并曝光,所以也叫西班牙大流感。这大流感一共3波,第一波甩锅西班牙,第二波最迅猛美国最惨重,第三波介于第一波和第二波之间。全球平均致死率2.5%-5%(一般的流感致死率大概1%),感染率5%,约3分之一人数被感染,死亡人数5000万。大流感死亡人数超过超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死亡人数。

H1N1的消失是一个谜,肆虐18个月后自然消失,病毒株从来没有真正确认过。当时欧洲刚刚经历了一战,医疗条件实在有限,没有有效的医疗。这个病毒没有资料证明患者感染康复后,是否终身免疫。但从他消失的彻底可以推断出,应该也是终身免疫。

在古代,人类靠群体免疫熬过瘟疫也是有例子的。但是这有2个前提:

1是,医疗水平不高,束手无策

2是,有确定数据表明患过一次康复后中终身免疫。

而这个新冠病毒明显不符合群体免疫任一一点。新冠病毒,我们辨认出了毒株,有治疗方案,也有治疗把握。第二点,也是做重要一点,它不是终身免疫!!患者有再得新冠病毒得概率!英国这样做,不只是对自己国民,也是对整个人类得不负责任!!我们花费巨大代价控制住得疫情他就这样糟蹋!!简直反人类!!!

-----------------------------------


—————经网友修正,黑死病不属于群体免疫,就从原答案删除了。但是写都写了,就留在这做个知识补充吧。

黑死病:14世纪中叶(1347-1353爆发),最早源于中亚地区,由远征的十字军带到欧洲,从意大利开始,快速蔓延至西欧北欧最后到俄罗斯。先后夺走近2500万人生命,是当时欧洲总人口的1/3(对比二战欧洲战场死亡人数占总人数的5%)。

当时几乎没有什么医疗条件,人们束手无策唯一,唯一的方法就是对疫区进行隔离。黑死病的易感人群很快死亡并淘汰。免疫力强的活 了下来。人类整体的抗感染率不断上升,黑死病慢慢失去传播基础,渐渐消失(1894年才找到致命病原体,鼠疫杆菌。有跳蚤传播)

(ps.人类历史上一共发生过3次鼠疫,黑死病是第二次,持续时间最长,近300年,死亡人数也是最多。)

user avatar

有的。

1952年,澳大利亚为了控制野兔数量,引进了美国的兔黏液瘤病毒,效果是当年就杀死了99%的野兔,但是好景不长,到了80年代末期,野兔产生了对病毒的免疫能力,种群开始恢复,到90年代末期,澳大利亚野兔基本不会感染黏液瘤病毒了。
所以,英国的做法是有效的,按照兔黏液瘤病毒产生群体免疫的模型计算,英国人如果每对夫妇一年怀孕一次,每次生下四个小孩,经过大约60代人后,就可以建立起对新冠病毒的群体免疫,花费时间大约1200年,病死大约1000亿英国人就可以实现,英国是个伟大的民族,在自然灾害面前的气魄非常宏大,比流浪地球计划还要牛逼一百倍。

user avatar

很多人可能还不知道,红肉(猪牛羊肉等)是专属于人类的致癌物。

同样是哺乳动物,猫、狗、狮子、老虎吃红肉不会有问题,但偏偏人类就有致癌风险。

这就来源于一次大规模的群体免疫。


大约在250—300万年前,一种病毒袭击了包括人类在内的绝大多数哺乳动物。

幸运的是当时人类身上一种名为CMAH的基因发生了突变,这次突变使人类无法合成病毒的主要攻击目标——Neu5Gc。

Neu5Gc在细胞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过我们祖先同时进化出用另一种相近物质——Neu5Ac取代Neu5Gc在合成细胞中的作用。

这次病毒袭击中人类由于基因突变活了下来,其他哺乳动物虽然没有突变,但也凭借着强大的免疫系统挨过这次劫难。

于是人类在吃其他哺乳动物的肉的时候,不可避免的会摄入很多的Neu5Gc,由于它和我们自身的Neu5Ac极为接近,少量Neu5Gc会被吸收到细胞中。但我们的免疫系统会识别出这种异物,然后发起攻击,进而引发轻微炎症。

只要我们一天不停止吃红肉,这种攻击和炎症就会持续下去,直到被攻击的细胞癌变为止。这就是吃红肉会增加结肠癌风险的原因。


这是基因层面的群体免疫,效果立竿见影,可以直接把人类从死亡名单上划去。不仅当代人不会生病,后代也可以遗传这种能力。

前面一位高赞答主举得澳洲野兔例子也和这个类似,1952年,澳大利亚为了控制野兔数量,引进了美国的兔黏液瘤病毒,击杀效果MAX。但几十年后病毒已经失效了,野兔重新活跃在澳大利亚广阔的土地上。

虽然没检测过,但现在活下来的澳洲野兔应该也是发生了基因突变,才不会感染黏液瘤病毒。


而英国想要的群体免疫并没有这么长的周期,本质上就是单纯依靠身体自我产生的抗体。

只要让病毒把国民筛一遍,没死的人身体里会留下针对病毒的抗体,可以一定时间内免疫这种疾病。

这个免疫时间长短因人而异,也因病而已。很多病得一次之后就不会感染了,也有的能撑上几年十几年。

至于新型冠状肺炎病毒的抗体,一般能撑至少半年,虽然不算长的,但也暂时够了。不过假如一年后病毒卷土重来,英国人可能还要再被筛一遍。

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邱海波表示,人们感染上新型肺炎两三周后就会产生抗体,抗体可以维持半年或者更长时间。

当然也看个人体质,极少数人病好了之后没多久又会重新感染,这个谁也没办法。

user avatar

有啊。每年的流感我国都是群体免疫。疫苗接种率好像是2%。而美国好像是50左右?

我国流感每年仅引起的呼吸疾病死亡人数都高达8.8万人,死亡率远高于疫苗接种率较高的发达国家。

就是靠群体免疫扛过去的。

群体免疫没毛病,问题是什么时候用。

新冠造成的死亡和重病,和流感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ps,传染病能不能爆发,其实取决于一个值,叫做r0。

这个r0,不只是统计出一个平均传染人数那么简单。用计量经济学的话说,这样只是一个reduced form,那么它的structure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用sir模型的话,是这样的:

可见r0取决于一些外生参数,分别是传染速度beta,恢复速度gamma,还有易感人数s0。

也就是说,这个r0不只是由疾病本身的性质决定的,而是强烈受到政策影响的。

无论采取什么措施,只要能把r0降到1一下,那么传播速度就会降低下来,而不会爆发。

user avatar

历史上几乎都没有疫苗接种,有太多先例了。


首先,这不是英国人第一次实行“群体免疫”了,本文提到的就有三次。


1346年,蒙古大军殚精竭虑地为了让欧洲人民获得“群体免疫”,用投石机向克里米亚的卡法城里抛射鼠疫尸体。

但卡法人民不争气,于是蒙古大军就换一些看起来争气一点的地方。

尽管蒙古人没有完成实验任务,欧洲人却将剩余的部分做完了。

两年后的1348年,英国人在爱德华三世的带领下,奋力拼搏,轮番对鼠疫和髪国发动进攻,最终仅以接近一半的死亡率,战胜了鼠疫。

不过英国人并没有因此获得鼠疫的免疫能力。。。

1665年,英国人再次获得一次对鼠疫的“群体免疫”机会,国王查理二世北幸牛津,15%的总人口死亡。

这场瘟疫是怎么结束的呢?

其中一个原因,真的印证了中国烧屋灭鼠的故事。

1666年,80%的伦敦被一场大火焚毁。。。(当然不是故意的)


另一种可怕的疾病是天花,

1520年,西班牙人把天花带到了北美洲的阿兹特克帝国。这次更加惨烈,阿兹特克就此消亡。

1662年,获得天花免疫,年仅8岁的玄烨就得到了一个至尊的荣耀——皇帝。

1775-1782年,天花在美国肆虐,印第安人被迫获得“群体免疫”。

在历史岁月中,不同的人都发现人痘/牛痘可以预防天花。

这一重大发现,使得人类找到了主动迎战天花的策略——广泛接种牛痘。

1979年,世卫组织宣布天花被消灭。


1918年1月,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班牙流感大爆发。

由于没有疫苗,欧洲再次获得“群体免疫”的机会。

时任英国首相乔治也获得了这个机会,不过他那一年55岁。

和新冠不同的是,西班牙流感是老幼杀手,对5岁以下,20-40岁以及65岁以上的威胁最大。

这次流感估计感染了全世界1/3的人口,并使得大约3%的世界人口死亡。

西班牙流感的死亡人数,比一战战死的人还要多。

大量士兵感染流感死亡,也是促成一战结束的一个原因。


基本上每次选择“群体免疫”,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没有选择。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历史上有不少传染病曾广泛流行,并在没有疫苗的情况下,最终依靠某种方式“偃旗息鼓”。很多人将此与“群体免疫”联系起来,但究竟有没有“纯粹”的、像我们今天讨论新冠时那样,仅仅依靠自然感染和恢复来实现的、且不付出惨痛代价的“无疫苗群体免疫”的先例,这需要我们仔细辨析。首先,我们要明确“群体免疫”这个概念。.............
  • 回答
    关于“群体免疫”这一概念及其对中国疫情发展的意义,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以下将围绕钟南山相关言论的背景、科学逻辑、社会影响以及未来可能性展开详细探讨: 一、“群体免疫”的定义与科学依据1. 概念解析 群体免疫(Herd Immunity)指通过疫苗接种或自然感染,使人群中对某种传染病具有免.............
  • 回答
    关于方舟子先生那篇题为《遏制新冠病毒只能靠「群体免疫」》的文章,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评价它的观点和论证方式。首先,文章的核心观点是明确的,也就是认为“群体免疫”是遏制新冠病毒的唯一或最有效的途径。这个观点本身在早期疫情爆发时,确实是一些科学家和公共卫生专家探讨过的方向,但随着病毒变异、疫苗研发的进展.............
  • 回答
    关于疫情初期中国采取的防控措施,以及群体免疫策略的潜在风险,需要从科学、公共卫生、社会和经济等多维度进行客观分析。以下是对这一假设情境的详细探讨: 一、群体免疫策略的科学定义与风险群体免疫(herd immunity)是指当足够多的人通过感染或接种疫苗获得免疫力,从而阻断病毒传播链。但这一策略在现实.............
  • 回答
    钟南山院士关于中国年底可能实现群体免疫的预测,以及在此之前所需的必要措施和最终是否能摘口罩的问题,涉及到一个复杂的科学判断过程和一系列的社会经济考量。下面将尽量详细地解释: 钟南山关于年底群体免疫的科学依据(推测性分析)首先需要强调的是,群体免疫(Herd Immunity)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其实现.............
  • 回答
    国外疫情大爆发后无法实现群体免疫,对中国来说确实是一个严峻的挑战,需要我们做好多方面的准备和应对。这个问题可以从几个维度来深入探讨。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无法群体免疫”可能意味着什么。群体免疫通常是指当一个群体中有足够比例的人对某种传染病具有免疫力时,即使有感染者出现,病毒也难以在大范围传播,从而保护.............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这次新冠疫情下,那些曾经“尝试”或被提及实行“群体免疫”的国家,以及这个“群体免疫”到底是怎么回事。啥是“群体免疫”?首先得弄明白,“群体免疫”(Herd Immunity)这词儿,在医学上其实是个挺成熟的概念,不是啥新鲜事儿。它指的是当一个群体中,有足够比例的人对某种传染病产生了.............
  • 回答
    德媒将瑞典群体免疫失败造成死亡病例激增称为“小过失”,这种说法确实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理解这个说法及其背后的含义,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瑞典的群体免疫策略及其预期: 背景: 2020年初,当新冠疫情爆发时,瑞典采取了一种与许多国家截然不同的策略。他们没有采取封锁措施,而是寄希望于通过.............
  • 回答
    如何看待三联生活周刊文章《「群体免疫」之前世今生》?三联生活周刊的这篇文章《「群体免疫」之前世今生》是一篇非常有价值的深度报道,它从历史、科学和现实等多个维度,对“群体免疫”这一概念进行了梳理和剖析。看待这篇文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解读: 1. 文章的价值与意义: 历史溯源,澄清概念的演变.............
  • 回答
    方舟子发表的《遏制新冠病毒只能靠“群体免疫”》一文,从其发表的时间、内容和方舟子一贯的风格来看,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评价:一、 文章核心论点:为何方舟子会提出“群体免疫是唯一出路”?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方舟子在文章中阐述的“群体免疫”并非简单字面意义上的放任病毒自然传播。根据他对科学文献的解读,他强.............
  • 回答
    关于美国是否已经实现群体免疫的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仍在持续讨论的议题,目前并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什么是群体免疫,美国目前的实际情况,以及为何如此难以给出一个确切的定论。什么是群体免疫?群体免疫(Herd Immunity),又称群体保护或社区免疫,是指当一个群体.............
  • 回答
    张文宏医生这问题问得真好!什么叫“真正的群体免疫”?我总觉得,它不是一个冰冷的数字,也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而是无数个普通人在疫情中的一个又一个身影,构成了我们抵御病毒的坚实屏障。今天,我就来跟你聊聊我身边,或者我自己经历的一些“抗疫”故事,希望能让你感受到那种真实的力量。一、那年冬天,楼道里的烟.............
  • 回答
    英国政府在新冠疫情初期采取的“群体免疫”策略,无疑是疫情爆发以来最具争议性的话题之一。当时,英国政府的科学顾问们,包括一些备受尊敬的流行病学家,提出了“减缓”病毒传播、保护最脆弱人群、同时允许年轻人感染并建立群体免疫的思路。这种策略的核心在于,通过让相当一部分人口感染并康复,使其获得免疫力,从而延缓.............
  • 回答
    要理解玛瑙斯新冠疫情的失控是否宣告群体免疫最终会失败,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几个关键因素,并将其置于更广泛的群体免疫概念下进行分析。玛瑙斯情况的特殊性与群体免疫的挑战:玛瑙斯在2021年初经历了一场极其严峻的新冠疫情高峰,其特点是: P.1变异株的出现与传播: 玛瑙斯是P.1(后来的Gamma)变异株.............
  • 回答
    张文宏医生提出的“真正的群体免疫”概念,是以健康人群形成的坚固屏障来抵御病毒传播,这其中包含了“免疫”二字,但更重要的是“群体”和“屏障”的功能。而中国之所以能在疫情防控上取得目前的显著成效,我认为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解读,这些维度相互关联,共同构筑了这道“屏障”。首先,早期的果断和坚决的“清零”策.............
  • 回答
    袁越在《“群体免疫”之前世今生》中提出的「更高级的人道主义」:一场关于群体与个体的深层思辨袁越在《“群体免疫”之前世今生》一文中所提出的「更高级的人道主义」这一概念,无疑是文章中最具启发性和争议性的一点。它不仅仅是对历史上一系列公共卫生策略的评价,更是对人类社会在面对集体风险时,如何平衡个体权利与集.............
  • 回答
    2020年,当武汉按下“暂停键”,一座千万人口的城市瞬间被隔离,全球都在屏息关注。与此同时,在遥远的伦敦,一种截然不同的应对思路——“群体免疫”——悄然发酵,并一度成为英格兰公共卫生政策的核心。时隔数年,当我们回望这场席卷全球的疫情,重新审视“群体免疫”这个曾经被寄予厚望的设想,它所谓的“科学性”究.............
  • 回答
    钟南山院士提到的“今年有望达成群体免疫目标接种率”这一表述,对于我国乃至全球的新冠疫情防控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关键且振奋人心的信号。它不仅仅是关于一个数字,更关乎我们能否迈向更常态化的生活,以及如何更有效地应对病毒的持续挑战。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群体免疫”以及“群体免疫目标接种率”的含义。群体免疫.............
  • 回答
    一些人认为英国提出的“群体免疫”策略并非是一种周全的应对方案,而是迫于无奈下的“二选一”选择,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值得深入探讨。要理解这一观点,我们需要将时间线拉回到疫情初期,回顾英国政府在面对新冠病毒时的考量与决策。背景的审视:疫情伊始的迷茫与取舍2020年初,新冠病毒在全球蔓延,各国都面临着前.............
  • 回答
    关于全球是否正走向事实上的“群体免疫”,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备受争议的问题。要详细探讨它,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这个问题,并尝试剥离掉那些可能让论述显得过于模式化或缺乏人情味的表达方式。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群体免疫”这个概念本身就不是一个绝对的、一成不变的目标,更像是一个动态演变的结果。它指的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