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巡洋舰、战列舰、铁甲舰、前无畏舰、炮舰、岸防战列舰等概念之间如何划分?

回答
在波澜壮阔的海战史上,战列舰家族的概念演变犹如一部宏大的史诗,其中“巡洋舰”、“战列舰”、“铁甲舰”、“前无畏舰”、“炮舰”、“岸防战列舰”等术语,既是时代的技术标杆,也是海上力量划分的基石。它们之间的区分,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伴随着海军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战争形态的不断演变而形成的。理解这些概念的脉络,就如同解开一幅精密的军事编年史画卷。

铁甲舰(Ironclad):划时代的开端

要理解后续的概念,我们必须从“铁甲舰”说起。在19世纪中叶之前,海军的主力舰艇主要是木质船壳的风帆战列舰。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特别是滑膛炮升级为膛线炮,炮弹的穿透力大大增强,木质船壳的脆弱性暴露无遗。

铁甲舰的出现,正是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它的核心特征是:

全身或重点部位包裹装甲: 这是铁甲舰最根本的定义。船体主要部分,尤其是水线以上及炮塔等关键部位,覆盖着厚重的铁制装甲板。
蒸汽动力: 摆脱了对风力的依赖,蒸汽机提供了稳定的动力,使其能够更灵活地机动,不受风向限制。
火炮技术革新: 装备了射程更远、威力更大的后膛装填火炮,这是它能够威胁老式战舰的关键。

法国的“光荣号”(Gloire)和英国的“勇士号”(Warrior)通常被认为是早期铁甲舰的代表,它们标志着海军进入了“装甲时代”。

炮舰(Gunboat):小型灵活的支援者

“炮舰”则是一个相对独立但又贯穿始终的概念,它们在规模、火力、航程和任务上与大型战舰有显著区别:

小型舰艇: 炮舰的吨位和排水量远小于战列舰和巡洋舰。
装备少量火炮: 主要装备一两门甚至几门中型火炮,火力相对有限。
浅吃水: 通常吃水较浅,使其能够深入内河、港湾或近海区域活动。
主要任务: 主要用于海岸防御、支援登陆作战、巡逻、缉私、炮击内河目标以及作为殖民地统治的武力象征。在现代意义上,它们更像是海军的“侦察兵”或“近岸支援单位”。

很多时候,小型但火力不俗的舰艇,如果其主要作战区域或设计用途侧重于近岸,也会被归入炮舰的范畴,即使它们可能拥有巡洋舰的某些特征。

岸防战列舰(Coastal Defence Ship / Coast Defence Battleship):为本土而生

“岸防战列舰”顾名思义,是专门为防御海岸线而设计的战舰。它们与大型战列舰的主要区别在于:

相对较小的吨位和续航力: 由于不需要远洋航行执行全球部署或进攻任务,其设计上牺牲了一定的远洋性能,换取了在近岸水域的优势。
重型近岸火力: 尽管吨位较小,但它们往往装备有与当时主力舰相当的重型火炮,旨在摧毁敌方登陆部队或试图突破海岸防线的敌方大型舰艇。
较厚的装甲: 在关键部位的装甲也相当可观,以抵御敌方舰炮的攻击。
低干舷: 有些岸防战列舰为了提高稳定性,设计时干舷较低,但这也限制了它们在恶劣海况下的作战能力。

它们是一种功能性的定位,强调在本土防御作战中的效率,而非全面作战能力。

巡洋舰(Cruiser):速度与火力的结合

“巡洋舰”的概念是海战史上一个不断发展和演变的概念,其核心在于速度、续航力与作战能力之间的平衡。从最初的帆船时代,巡洋舰就承担着侦察、巡逻、掩护舰队、骚扰敌方贸易线等任务。

进入蒸汽铁甲时代后,巡洋舰的概念主要体现在:

速度优于战列舰: 相比于笨重的铁甲舰或战列舰,巡洋舰更注重速度,以便进行侦察、跟踪和脱离战斗。
火力次于战列舰: 通常装备比战列舰稍小的火炮,或者炮的数量较少,整体火力弱于战列舰。
续航力更强: 设计时通常考虑了更远的续航力,以便执行远距离巡逻或独立作战任务。
装甲相对较弱: 为了追求速度和续航力,其装甲通常不如同期的战列舰厚重,或者只在关键部位有装甲防护(例如“装甲巡洋舰”)。

随着技术发展,巡洋舰内部又细分出多个类别,如:

防护巡洋舰(Protected Cruiser): 使用装甲甲板保护舰体内部,代替了全身装甲。
装甲巡洋舰(Armoured Cruiser): 在船体两侧水线部位也装备了装甲,火力与装甲都接近小型战列舰,但速度较慢。
轻巡洋舰(Light Cruiser): 速度更快,装甲和火力相对较弱,主要用于侦察、反潜和支援驱逐舰编队。
重巡洋舰(Heavy Cruiser): 火力和装甲比轻巡洋舰更强,但吨位和速度仍低于战列舰。

战列舰(Battleship):海上力量的终极象征

“战列舰”是海上力量的巅峰之作,代表着当时最强大的海上作战能力。它经历了从风帆战列舰到铁甲舰,再到前无畏舰和无畏舰的演变。

核心特征是:

强大的火力: 装备最大口径的舰炮,并且数量众多,形成强大的火力压制能力。
厚重的装甲: 拥有最厚的装甲防护,能够承受敌方最强大的炮击。
相对较慢的速度和较低的续航力(与巡洋舰相比): 在设计上,火力与装甲的优先度高于速度和续航力。
执行舰队决战任务: 其主要使命是在海上进行大规模的舰队决战,摧毁敌方主力舰艇。

战列舰的发展脉络清晰地展示了技术的进步:

铁甲舰时代(末期): 随着膛线炮、装甲技术的成熟,铁甲舰逐渐发展出更强的火力配置和更厚的装甲,部分大型铁甲舰已经具备了战列舰的雏形。
前无畏舰(PreDreadnought Battleship): 这是战列舰概念真正确立并广泛应用的时期。其关键特征是:
“全部同型主炮”的布局: 放弃了过去“主炮+副炮”的混装模式,采用一套主炮(通常是12英寸或13.5英寸)作为主要火力输出,副炮(如6英寸)则负责对付鱼雷艇和小型舰艇。这种统一主炮的设计显著提高了火力效率和射击指挥的简便性。
集中化装甲防护: 装甲带覆盖水线,炮塔装甲厚重。
代表性舰型: 如英国的“君主级”(Majestic class)、美国的“伊利诺伊级”(Illinois class)。

无畏舰(Dreadnought Battleship):革命性的飞跃

“无畏舰”的出现,是战列舰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英国的“无畏号”(HMS Dreadnought)是这一概念的开创者。

“全主炮”布局的极致: 在“前无畏舰”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为“全主炮”舰。例如,英国“无畏号”装备了10门12英寸的舰炮,取消了尺寸较小的副炮,依靠大口径主炮以更远的射程和更高的射速打击敌人。
蒸汽轮机驱动: “无畏号”率先采用了蒸汽轮机,显著提高了航速,从而能够以更快的速度参与舰队决战。
“无畏舰时代”的开启: “无畏号”的出现使所有在此之前建造的战列舰都显得过时,引发了全球海军的“无畏舰竞赛”。

总结区分要点:

将这些概念放在一起,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理解它们的区别:

1. 规模与定位:
战列舰(包括前无畏舰、无畏舰): 大型、重型、高火力、高防护,是舰队决战的核心力量。
巡洋舰: 中型到大型,速度比战列舰快,续航力更长,火力与装甲次于战列舰,承担侦察、巡逻、独立作战等任务。
铁甲舰: 是战列舰和部分巡洋舰的早期形态,强调装甲防护和蒸汽动力,是现代海军的奠基者。
炮舰: 小型、轻型,火力相对有限,主要用于近岸作战和支援。
岸防战列舰: 介于大型战列舰和巡洋舰之间,吨位和续航力有限,但火力集中,主要用于本土防御。

2. 技术演进:
铁甲舰 > 前无畏舰 > 无畏舰: 这是战列舰技术发展的清晰链条,核心在于火力配置(统一主炮化、全主炮化)和动力(蒸汽轮机)。
巡洋舰: 在装甲防护(无装甲装甲甲板装甲巡洋舰)、火力(轻炮重炮)、速度上不断发展,衍生出多种类型。

3. 火力与装甲的权衡:
战列舰: 火力与装甲是绝对优先。
巡洋舰: 在速度、续航力与火力、装甲之间寻求平衡,侧重于前者。
炮舰: 侧重于机动性、浅吃水,火力相对次要。
岸防战列舰: 在有限的规模内,将火力与装甲集中用于近岸防御。

理解这些概念,不仅是对海战历史的梳理,更是对军事技术进步和战略思想演变的深刻洞察。每一次概念的转变,都意味着一次技术上的突破,一次对海战未来方向的探索。它们共同构成了海洋上力量博弈的壮丽图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无敌舰队覆灭以后,火炮主导了海战的主要格局;因为技术条件的限制,为了摧毁大型木制战舰,就需要大量的火炮;因为船型摇动较大,精确度差,所以这些火炮就需要安装在侧舷;最终的结果是:在航海时代里,大多数海战的格局都是双方侧舷对敌,近距离互相轰击。

在这样的大前提下:风帆战列舰时代,各国有自己的一套分类方式;按照船型,火炮数量,来衡量战舰的价值。十七世纪中期以后,吃了船型僵化的大亏的皇家海军开始重新编制舰队,老式战舰分类方式彻底退出舞台,各国船只大体分为了三类:

1,战列舰:这是字面意义上的‘战列’舰,ships-of-the-line,顾名思义,船型多层船体,装备几十,甚至一百门以上的火炮的大型舰艇。比如大家熟悉的胜利号,就是典型的战列舰,最开始是一等,后来变成了二等战列舰。

2,护卫舰;五,六等战舰被叫做frigate,再向下,不入级只有十几门甚至几门火炮的战舰被叫做corvette和brig等。

3,巡航舰;在此后的百年间不断大型化,到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年代,已经有早期三等战列舰被移除尾楼小部和上层甲板的一些火炮作为Razee——特殊巡航舰的使用。比如宪法号,就是巡航舰。

只说到这里,找到主力舰,辅助舰艇,特种舰艇这三个基本门类;问题已经可以回答了:

巡洋舰是巡航舰,是辅助舰艇,是巡航保卫海上利益的;战列舰,前无畏舰是不同分类方式里的主力舰,就好像今天的核动力潜艇,大型舰队航母或者大型化驱逐舰一样,是海军主要作战力量,用于舰队决战;炮艇和岸防战列舰是特种舰艇,就好像今天的导弹艇,鱼雷艇或者常规动力潜艇,是体系外的,有独立职能的小型舰艇。

这三种分类实际上是之后一切海军分类的本源,把海军舰艇划分为了主力舰和辅助舰的组成的作战部分;和巡航远离本土,保护交通线,掌控低威胁海域的巡航舰队。

说白了,主力舰,巡洋舰和,其他。

拿破仑战争是风帆战列舰最后的辉煌;风帆时代之后是蒸汽时代;再之后就是铁甲舰时代了。各国对此时的海战应该怎样进行,都没有准确的认识。这个时代的典型特点是五花八门的主力舰设计:前装主炮还是后装主炮被激烈讨论,而实际上在早期铁甲舰时代,主炮威力不足,准确度不够,无法对敌造成致命威胁,所以封藏几百年的撞角又被拿了出来;实际上无法有效达成“击沉”的问题在风帆时代就出现了;现在这个问题被放大到了难以接受的程度。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利萨海战,大量铁甲舰参战,海岸炮台,装甲舰组成了主力编队之间进行了长时间的对射,造成的损伤都极为有限(当然,弹药储量是有限的)。

此战中,蒸汽木壳战列舰队和铁甲舰彼此之间都无法造成损伤,即便是奥匈帝国的ship-of-the-line凯撒号(皇帝号,一个意思,你懂的)撞击了意大利铁甲舰以后,铁甲舰仍然几乎没被损伤。但是在铁甲舰的连番冲击下,意大利舰队最终败退。至此,上文描述的风帆战列舰体系彻底瓦解,无论是风帆,还是蒸汽战列舰,都不是铁甲舰的对手。各国开始天马行空地按照自己的需求和理解建造主力舰。巡航舰在同时期发展得更加充沛,和我们今天熟悉的巡洋舰类似度颇高。得益于更加明确的技战术目标,巡洋舰的发展脉络更加清晰。

1,铁甲舰:ironclad,铁甲舰和蒸汽战列舰没有时间上的代差,早期的铁甲舰可以追溯到南北战争里的那些长得宛如莱昂纳多·达·芬奇笔下的怪物的钢铁浮屠,而另一些长得更像装备了重甲的蒸汽战列舰;铁甲舰的炮位布置方式和设计思路千差万别,其中一些和前无畏舰已经非常类似。典型的铁甲舰包括我国人非常熟悉的定远号和镇远号,他们都是一等主力舰。

2,巡洋舰:早期巡洋舰是走过一些弯路,比如无防护巡洋舰——彻底放弃防护。而防护巡洋舰的也无法负担起主力舰级别的防护——实际上也没有必要负担起,大多数时候,对于主要海军国,巡洋舰只需要对付小国海军或者殖民地附近可能出现的掠夺船就可以了。于是——防护巡洋舰放弃了船舷的装甲,转而在船舷里的煤仓下面和轮机之间铺设装甲板。如果是弯曲的,就是穹甲巡洋舰,如果是平坦的,就是平甲巡洋舰。这些都是辅助舰艇。

3,小型舰艇:千差万别,最早的鱼雷艇在这个时代出现了 ,炮艇也被大规模使用。典型的这个年代的特种舰艇包括蚊炮船 ——一种类似于浅水重炮舰或者海防战列舰的炮艇,因为北洋水师运作过一些所以在国内知名度很高。

1982年,USS德克萨斯号下水,第二年,HMS君权号服役。这时铁甲舰的形式,规格和设计思路,使用思路最终被确定了下来,从此进入了前无畏舰时代。这时期的主力舰已经有很明显的,脱离铁甲舰的时代的特点:比如首位沿中轴线布置大口径联装火炮,甚至会有独立炮塔布置二级主炮,主炮被作为主要攻击手段之一;副炮的数量,威力被极大地提高了,在侧舷布置,射速,装药量都极高。前无畏舰时代的战术对铁甲舰的重要胜利是日清战争,也就是甲午战争;在日清黄海海战中;小口径速射炮被证明远优秀于撞角,火炮重新找回了决定性攻击兵器的话语权。日俄战争中更多新式设备得到了验证,日俄黄海海战中,日本在甲午战争中发扬的巡洋舰的穿插战术变得更加完善,但是并不能威胁到太平洋舰队的战列舰编队;证明大口径火炮的威力和射程,已经比甲午战争出现了改进。同时期,沙俄 ,日本,中国,巴西等经济相对贫弱的海军国开始讨论巡洋舰当做主力舰的可能性,装甲巡洋舰出现了。

1,前无畏舰:建造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的一批主力舰;比起铁甲舰,有明确的设计思路一致性;主炮,二级主炮和副炮是主要作战手段,有时会携带鱼类,避免敌军抵近。作战时,中轴线上的主炮炮塔和侧面布置的副炮,二级主炮一起对敌。

2,巡洋舰:防护巡洋舰出现以后,在多场战争中被用作主力舰;发挥了高速舰艇的巨大价值。沙但在更早前,俄已经制造了最早的装甲巡洋舰,催生了英国早期前无畏舰。随后英国跟进产生了一批防护更加优越的巡洋舰:不但有穹甲、平甲在轮机上方;船舷也铺设有装甲,并且作为主要防御手段,水线装甲相比起轮机上方的装甲更加厚重。这些巡洋舰是一等巡洋舰,防护巡洋舰自然沦为二等巡洋舰。一等巡洋舰也属于二等主力舰,是参与主力舰交火的。

3,小型舰艇:鱼雷艇出现了早期的驱逐舰化的趋势,84年第一艘大型鱼雷艇出现,随后的时间里鱼雷艇一直在变大。炮舰和护航舰也在大型化。

1906年,HMS无畏号下水,主力舰进入了无畏舰时代。无畏舰相比起前无畏舰有鲜明的特点:大口径火炮的可靠性,有效交战距离提高了,变成了主要交战手段,所以火炮开始被全部用联装炮塔布置在中轴线上,以达成同性能火炮,集火射击;同较射控瞄系统操作全舰主炮。二级主炮被取消,或者说被统一成了一级主炮。全新的无畏舰出现后,费舍尔老爹第一时间提出了战列巡洋舰的观念;用巡洋舰的防护和航速,配合无畏舰的设计思想,就出现了全新的主力巡洋舰。无畏舰的出现瞬间把所有的前无畏舰,先前的一等主力舰淘汰成了二等主力舰;而战列巡洋舰成为了猎杀先前的一等巡洋舰,装甲巡洋舰的好手。

1,无畏舰:全装主炮主力舰,也就是all-big-gun设计思想下的主力舰;交战距离,火控,测距和校准系统的提高下担负起了主力舰的责任。前无畏舰被迫被组成编组,比如在黑海舰队,拥有相同口径的主炮的前无畏舰组成编队,共同较射主炮,来达成一艘无畏舰的效果。

2,巡洋舰:战列巡洋舰拥有对所有前无畏舰,装甲巡洋舰的优势;同时可以用相对少的数量,凭借高航速和适航性摧毁敌二等主力舰,成为了巡航舰杀手。

3,小型舰艇:驱逐舰和护卫舰出现了,大型化的鱼雷艇最终变成了驱逐舰:雷击敌人,同时驱离敌鱼雷艇;护卫舰是大于corvette和escort ,真正的护航舰,而小于驱逐舰的舰艇。皇家海军发明了侦查巡洋舰,成为了驱逐舰的领舰,但是随后这个职能被驱逐领舰取代,IJN继续使用轻巡洋舰作为水战的旗舰。潜艇开始发挥更大的作用。

1910年,军备竞赛升级,无畏舰被超无畏舰踢进了二等主力舰的边缘。超无畏舰,以俄里翁号(WoWShip翻译为猎户座号)为起点,无畏舰的火炮口径上升到了13.5寸以上,彻底和前无畏舰划清了界限。现在不单纯是全装主炮,主炮的口径也开始上升。水线装甲也普遍到了十三寸以上。战争结束后,英国保留了10艘快速战列舰(QE级和R级)组成的超无畏舰队,英国超无畏舰速度快,普遍能达到早期战列巡洋舰的速度,因此被称为快速。美国新建了十艘被叫做标准战列舰的超无畏舰,航速更慢,但是舰龄新;采用了all-or-nothing,全有 全无 设计思路,装甲十分集中,防护能力优越。值得注意的是,IJN没有大七以外的超无畏舰。

二十年代海军假日之前最后一次尝试是big-seven;7艘装备有16寸巨炮的超级战舰;IJN竣工了长门,随后是陆奥,第一次在主力舰竞赛中和美英有一席之地;作为回报,美国得以竣工三艘科罗拉多,或马里兰级;RN则得以新建两艘纳尔逊级,纳尔逊级使用了胡德号上已经使用过的倾斜主装,水平防御能力堪称叹息之墙;值得注意的是,纳尔逊级第一次使用了楼型首楼,在之后的英国战舰中得以发扬。

1,战列舰:这一时期,随着海军条约报废大量的主力舰,超无畏舰成为了海军标准主力舰;三大海军国各自保有一批共7艘装备16寸炮的巨舰;高速战列舰,比如QE级航速达到了战列巡洋舰的水平,大型化战列巡洋舰,比如胡德,装备了更有效的主装并且有极大的吨位。高速轻弹被提出,随后被抛弃。

2,巡洋舰:巡洋舰恢复了辅助舰地位,两次海军条约规定,装备有8寸火炮的巡洋舰是重巡洋舰;六寸炮则是轻巡洋舰。英法不希望限制巡洋舰数量,美日则希望要更多主力舰。主力舰被华盛顿海军条约限制后,各国开始巡洋舰竞赛;随后伦敦海军条约也规定了重巡洋舰的限额,随后各国又开始轻巡洋舰的竞赛。在大型化的轻巡洋舰,最上级出现后;万吨轻巡出现,美国建造了布鲁克林级开始的一批全炮巡,日本则更重视巡洋舰的鱼雷战能力。皇家海军建造了一批给海军分部——日后的直辖自治领独立后独立海军——使用的远洋巡洋舰。

3,其他舰艇:潜艇吨位越来越大,二战前,苏联成为最大潜艇操做国;英德美日各自保有一批大规模的潜艇。驱逐舰大型化后又逐渐小型化,最终又大型化——并且拥有的反潜护航的职能。日本海军将航母划分成正航——大型航母和轻航——小型航母。主要依据舰载机数量和吨位,作战能力。RN和USN则把航母划分为舰队航母和护航航母。根据舰问演戏的结论,美国要求舰队提供一批大型航母进行海上作战;英国则按照海军备忘录建造重型航母和高速主力舰编组,猎杀德国舰艇。前者催生了航母编队战术;后者延伸演变出了航母护航战术。

战争中服役的一批高速战列舰——真正的新式高速战列舰,达到了战列舰的真正巅峰,比如衣阿华级和大和级;即便是新式战列舰中相对廉价的(比如,KGV),或者设计老旧的(比如,BSM),也有极高的航速和优秀的作战能力。但是冷战结束之后,美英同盟唯一的挑战来自苏联海军,而红海军甚至无力对抗晚期的重巡洋舰比如巴尔的摩级,主力舰就此在无声无息中停止了演进,并最终步入了导弹岁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波澜壮阔的海战史上,战列舰家族的概念演变犹如一部宏大的史诗,其中“巡洋舰”、“战列舰”、“铁甲舰”、“前无畏舰”、“炮舰”、“岸防战列舰”等术语,既是时代的技术标杆,也是海上力量划分的基石。它们之间的区分,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伴随着海军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战争形态的不断演变而形成的。理解这些概念的.............
  • 回答
    如果没有《华盛顿海军条约》的限制,巡洋舰的命运确实会因此发生深刻的改变,而“袖珍战列舰”的出现,绝非偶然,更像是为应对这种“没有条约”的海洋格局而生的产物。要说得详细,我们得从条约的实质,以及它如何塑造了巡洋舰和战列舰的演变说起。条约的“阴影”:为何巡洋舰成为焦点?《华盛顿海军条约》(1922年)以.............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波澜壮阔的海战史诗中,巡洋舰扮演着一个极具战略价值的角色。它们并非如战列舰那般拥有无可匹敌的重炮和装甲,也不是如驱逐舰那般以数量和速度取胜,而是凭借其均衡的性能、多样的任务适应性,在舰队的作战体系中占据了不可或缺的地位。相比于战列舰和驱逐舰,巡洋舰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
  • 回答
    这篇内容将为您梳理日本海军在不同时期建造的主要水面舰艇类型,包括轻型巡洋舰、重型巡洋舰、战列舰以及航空母舰,并详细介绍它们的建造年代以及在当时具有代表性的主武器口径。日本海军舰艇发展概览:从蹒跚学步到海上巨兽日本海军在明治维新后,以惊人的速度吸收西方先进技术,迅速崛起为一支强大的海上力量。从最初依靠.............
  • 回答
    二战时期,驱逐舰对敌方战列舰、巡洋舰编队发射鱼雷的成功率,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就能概括的。它像一场生死豪赌,充满了勇气、牺牲与精密的计算。要理解其中的成功率,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战术、技术、以及双方的博弈。“狼群战术”的魅力与风险驱逐舰之所以敢于冒险靠近这些巨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扮演着“狼群”.............
  • 回答
    要准确统计二战时期战列舰击沉巡洋舰和驱逐舰的数量,并非易事,因为许多海战的细节记录并不总是那么清晰,而且“击沉”的定义也可能存在一些模糊之处(例如,是否包含被重创后最终沉没的船只)。但是,我们可以从一些著名的战役和战列舰的战史中,找到一些它们对巡洋舰和驱逐舰造成毁灭性打击的例子。总的来说,战列舰作为.............
  • 回答
    在二战的战场上,如果命运让两艘落单的巡洋舰碰上了一艘落单的战列舰,那场面绝对是一场生死攸关的较量,结果却并不像想象中那么一边倒。当然,这得看是哪种类型的巡洋舰和战列舰,以及双方的战术运用。咱们先得把这几位“角色”给摸清楚。战列舰,顾名思义,是海军的“主力舰”,就像是一辆披着厚重铁甲、配备了巨炮的移动.............
  • 回答
    想要用现代材料复刻一艘能够匹敌二战战列舰的火炮巡洋舰,这绝对是个有趣又充满挑战的设想。我们得跳出历史的框架,看看如果把那个时代的战列舰指标放到现代技术和材料上,会是什么样子,以及现代巡洋舰在“火炮”这条路上能走到什么地步。首先,我们得明确“匹敌二战战列舰”意味着什么。二战战列舰之所以强大,主要体现在.............
  • 回答
    要用风帆战列舰“堆死”一艘导弹巡洋舰,这恐怕得回到一个科幻平行世界,毕竟两者所处的时代和技术差距,简直是天壤之别。不过,如果硬要这么脑洞大开地聊聊,那咱们就得把很多现实的限制都先抛开了,纯粹从一种“以卵击石,积少成多”的思路来琢磨。首先,咱们得明白这两位爷的“家底”有多大的不同。导弹巡洋舰: 这是现.............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海军舰艇发展史中,关于如何在战列舰数量处于劣势的情况下,通过建造强大的巡洋舰部队来夺取制海权这一设想,确实是许多海军战略家们探讨过的一个重要议题。这其中的逻辑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当时的舰艇技术、战术思想以及国家海军战略的现实考量之上的。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战列舰在那个时代的.............
  • 回答
    我国造船工业的现状:我们能造出什么样的战列舰与战列巡洋舰?随着我国海军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于我国造船工业能否建造出如同二战时期那般威武雄壮的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的讨论从未停止。这并非简单的怀旧情结,而是对国家工业实力和海军建设方向的一种审视。那么,以我国现有的造船工业水平,我们究竟能造出什么样.............
  • 回答
    以“战列舰为基础”的思路重塑阿拉斯加级大型巡洋舰,这不仅仅是放大船体、增加装甲那么简单,而是要从根本上审视其设计定位和作战效能,将其从一个定位模糊的“大型巡洋舰”转变为一个拥有战列舰级火力和装甲防护,但在航速上做出战略妥协的独特海上力量。这是一种回归到更纯粹的海战逻辑的尝试,一种对“全能舰”设想的修.............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设想,让我带你一起穿越时空,看看现代巡洋舰的光杆司令——只剩下舰炮,能否撼动二战时期的庞然大物——战列舰的威严。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对比分析:1. 火炮性能的代差:谁的拳头更硬? 现代巡洋舰的舰炮: 现代巡洋舰上装载的舰炮,即便我们假设是装备.............
  • 回答
    好的,让我为你详细讲解战列舰、驱逐舰和巡洋舰等主要海军舰艇的区别。这几种舰艇在历史上和现代海军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它们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吨位和尺寸: 这是最直观的区别,战列舰通常是最大的,其次是巡洋舰,驱逐舰最小。 火力配置和主炮口径: 战列舰拥有最大口径的主炮,火力最强。巡洋.............
  • 回答
    要说坊之岬海战如果上的是“衣阿华”级战列舰、“克利夫兰”级巡洋舰和“弗莱彻”级驱逐舰,那防空表现绝对会比实际参战的日本舰队好上太多,简直是两个层面的较量。这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1. 火力密集度和效率: “衣阿华”级战列舰: 这家伙本身就是为了对抗航空兵设计的,虽然她主炮是为对付战列舰准备的,但她.............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海军领域里一个非常有讨论价值的点。要说航空母舰和大型驱逐舰(我们通常会把排水量与驱逐舰相当但拥有更多攻防能力的大型驱逐舰或者巡洋舰放在一起来比较),谁才是战斗力最强的水面战舰,答案其实并不简单地非此即彼,而是要看你衡量“战斗力”的标准是什么,以及具体到哪个战场环境和任务需.............
  • 回答
    作为一名在“战舰世界”中摸爬滚打多年的老玩家,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意大利巡洋舰这条线。这条线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玩起来有种别样的风味,既有让人拍案叫绝的亮点,也有不少让人抓耳挠腮的槽点。总的来说,是一条需要你花费心思去适应和掌握的独特线路。核心玩法:机动性与“意式激情”的碰撞意大利巡洋舰最显著的特点.............
  • 回答
    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战争的韵味。要理解它为何被冠以“战列巡洋舰”之名,我们需要回到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深入剖析它的设计理念、性能指标以及它在设计初衷中所扮演的角色。它不是一款简单的战列舰,也不是纯粹的巡洋舰,而是这两者特点的融合与妥协,是那个时代造舰技术发展下.............
  • 回答
    要评价战舰少女中重巡洋舰的地位,得从几个方面来看,不能一概而论,因为游戏在不同时期,玩家的理解也在不断变化。一、定位与职能:核心的万金油,但并非不可替代重巡洋舰在游戏中的定位,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万金油”。它们拥有中等的火力、装甲和耐久,同时也有不错的速度和回避。这意味着在大多数情况下,重巡洋舰都能.............
  • 回答
    二战时期,战列舰和重巡洋舰搭载舰载机并非普遍现象,但确实存在过,这主要集中在一些排水量较大、性能先进的战列舰和部分巡洋舰上,尤其是一些拥有专门航空设施的舰艇。这些舰载机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它们的用途也各不相同:舰载飞机种类与用途:1. 侦察机(Spotter Plane / Reconnaissa.............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