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理由如图。
而且私心来说,个人喜欢年轻人多、城市氛围年轻有活力的城市。这一点青岛胜过旅大、威海等。
宜,有保盖地苟且;
居,躺尸思古之处,
那就平凡平淡,平和平静为好,各色江南小城,川黔古镇,太行山村,湘湖旧县,东北老厂,帝都偏衙,海上深弄,省港烟巷……都很宜居。
成都啊!
不发达省份中的发达城市,而且还是资源倾斜集中建设那种,各种东部发达省份的吃穿住用玩这里都有,还有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既吃着落后省份的福利又不履行发达城市的义务,哪有比这更舒服的地方?!
一一一一一一假装是分割线一一一一一一
我真的不是黑成都,我去过成都,真的是很喜欢,但我真的是不认同成都的发展模式,四川是人口近亿的大省,只有一个成都真的不够,成都过分的挤压了省内兄弟城市的发展空间,连绵阳这样曾经的工业城市都衰退了,从长远看对四川绝不是好事!
之前看到过一个论调说“四川人在成都打工总好过去东南沿海”,我觉得都是中国人,除非在家门口安居乐业,其它在哪打工不都一样?
四川和山东两个人口大省,在城市发展中,走了两个极端,长远看都有巨大隐患,现在山东已经回过味开始资源向省会倾斜,而四川先富起来的城市却看不到丝毫带动后富的心思。。。
绝对,绝对是长沙!
虽说最近长沙相关新闻有点迷,但其实对于普通人来说,长沙真的是过于宜居了。
1.美食好吃且多。长沙的辣是不带花椒的,而且食材较川渝地区和北方更丰富。全国所有省会中,长沙是夜排档最多人也最多的。当然广州/厦门/武汉的夜市也不错,那么进入下一轮
2.房价便宜!作为一个浙江人,当我最近一次去长沙时发现这里的房价是十年前的1.5倍时我整个震惊了!!200万买个大平层舒服的紧。这点钱别说在武汉广州,你就算在丽水这种十八线城市也才能买68平老破小!
3.城市体量大且有功能区位的分级。这一点长沙和重庆都做得很好。你一个月三四千块在长沙一样可以活得潇洒自在……这点钱在上海你可能过得连野猫都不如,毕竟野猫还有人喂还有x生活。
4.医疗实力较强。在中部,长沙的医疗条件和武汉都是很好的,远超周边省份(除广东外)。
5.交通便捷。株洲本来就是国内运输枢纽,随着长株潭一体化的发展,长沙到任何一个地方的铁路交通都非常便捷。我本来经常出差加旅游,从长山角这种地方去到西部或者广东只能飞机,但长沙的高铁就是打个盹或者睡个觉的功夫也就到了。
6.夜生活happy!知道为啥长沙房价低吗?这边人真的是有多少花多少的乐天派,绝对不像江浙人那么未雨绸缪也不像珠三角这边土客对立(你在珠三角,就算待了二三十年,你自己还是知道自己是外地人,毫无归属感)。解放街这边半夜十二点会堵车,夜排档一点钟要等位,我也就在长沙会遇到。上海这边,衡山路十二点基本冷冷清清了。
7.夜生活happy!长沙这边洗脚城真的好多,各种服务项目也全,价格还便宜,质量还高!!
8.夜生活happy!长沙妹子真的很豪爽很洒脱,一个个都特别活泼不装,敢爱敢恨那种,没那么多矜持……你开个野火长得帅人家照样跟你回家。
9.没有太多本地人保护和排外。一个地方如果当地人特别对这个地方自豪,多少会有些排外。这种排外不一定是恶意的,但肯定会让新来的人毫无归属感。比如深圳,广州,上海等等。但长沙真的完全没有,非但没有,我觉得长沙人对外地人是过于热情的。这一点除了长沙,我也在贵阳有体会到。
最后,个人认为宜居的有这些城市:昆明/重庆/烟台/无锡/厦门/泉州/南宁/防城港/北海。
福建莆田!!!!!!!!!!!!!
可以用排除法:
1.排除房价消费过高的城市。
2.排除经济太差的城市。
3.排除气候环境影响大的城市。
其实,就中国来说,一般有一些二三线城市是挺不错的。
不过如果你很有钱,当然一线城市很好。
直接说结论吧
中国居住环境比较好的城市,在北方沿海一代,北到大连,南到连云港。
山东半岛的烟台、威海、青岛这几个城市。
冬天不太冷,夏天不太热,沿海不干燥,同时又不是很潮湿。
南方,在云南昆明一代。
云南本来是南方,比较热,但是云南有一点海拔,抵消了一部分温度,也是冬天不太冷,夏天不太热。
但是,这些城市也是有缺陷的。
譬如,夏天青岛已经是避暑胜地了,但是青岛夏天还是稍微潮湿一点,鄂尔多斯就舒服一些。
冬天,北方是有供暖,但是出门还是冷的。从11月供暖到春暖花开这段,就不如三亚舒服。
同时,在最舒服的一段时间,全国其实很多地方气候都不错。
譬如春天的杭州,苏州
秋天的北京也不错。
所以,所谓宜居,不要纠结于一地,你可以在青岛有个房子常住
但是
夏天,你可以在内蒙有个度假的地方,在青岛最湿热的几周,去内蒙住。
冬天,你可以在三亚有个休息的地方,在11月到春天去,三亚享受阳光沙滩,20多度的气温。
春秋季,可以短时间去旅行居住。
春天,苏州、杭州、扬州这一带都挺舒服,在往南,婺源、黄山也都行。
秋天,在北京、看故都的秋,看雍和宫的银杏,香山的枫叶。
当然,能这样住的前提是你和你老婆不用工作,没有孩子。
譬如,你和你老婆,在上海房子4000元一平米不限购的时候,攒钱贷款买了七八套房子。
前几年卖掉了两三套。
现在一个月收2万房租
拿着2000万现金,一年4%的低风险投资收益,一个月4万现金收益
就可以这样住了。
到目前为止,我还是觉得宁波最宜居,如果不考虑房价和物价的话。
宁波的空气质量基本上都是优。
加上在海边,空气流通,不会闷,所以体感上会比较惬意。
也是因为临海,所以温度变化比较温和,不会太冷,也不会太热,也就是冬天不会太冷,夏天不会太热。
今年夏天就没热,因为本该最热的时候来了台风。
但是由于舟山群岛的保护,宁波本身受台风伤害没有那么大,倒是可以平白多放几天假。
干湿方面,作为一个浙江人,我觉得宁波的湿度刚刚好。
我爸妈也超级喜欢宁波的温度、湿度和空气的通畅性,用绍兴方言讲,就是“开室”,即那种站到山头玄袂临风的令人气爽和心胸开阔的快感。
当然,北方人估计会觉得有点湿,就像江南的人也会觉得岭南湿一样。
宁波是一个超级干净的城市,这点我很喜欢。
水泥地面上,基本上是没有灰尘的,树叶也是青绿油亮的,在外面席地而坐没有任何负罪感。
宁波的历史不用讲了,绝对厚重。
美食,宁波应该也是不输阵的,舟山群岛的海鲜,可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宁波本帮菜还是不错的。
宁波的经济不错,GDP排名全国前十五,但是人均排名估计会更高,因为宁波人口有点少,匹配不上其地位。
不过这样也有好处,就是交通方面感觉宁波很棒。
宁波的绕城高速和环城高架真的很棒,半小时就能从北跑到南,设计非常好,开车很爽。
这是我在出行方面体验最好的城市了。
无论是开车,还是坐地铁或公交,都非常方便。当然,开车最爽。
在宁波呆久了,会慢慢发现宁波的好。
譬如配套设施、公共服务、行政效率(最多跑一趟)等等。
公园、博物馆、图书馆、学校……
感觉都很不错。尤其是宁波的公园,各有特色,设计非常棒,也很人性化。
医疗方面,和高校一样,宁波一直被诟病,或者说是宁波的短板。
但是这两年我们一家子前前后后都住院做手术,感觉宁波的医疗服务水平和态度都不差。
首先,你基本上不用找关系,只要按部就班就行,一切都规范化制度化,走流程就行。
其次,医生和护士的素质很好,尤其是医生,很有职业道德。
教育方面也是,老师一般不敢收礼,有些严于律己的老师连小礼物都不收。
行政部门的服务,效率极好,最多跑一次,真的体验超好。
这个城市的公务员素质明显比较高,官僚气基本上看不到的。
宁波是一个在细节上做得很好的城市,譬如红绿灯的设计,道路标识的设计,其实能看出用心了的。
宁波也是一个极度追求效率的城市,这是一个废话很少的城市。
宁波,也许会少点热络和客套,少点人际间的温情和纠葛,但是也能让你活得很自在。
呆的越久,越能感到宁波的好处。
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吃住成本有点高。
房价都三四万一平方了,蔬菜基本上都是六元一斤起,感觉吃肉比吃素菜要实惠,不过宁波菜市场的蔬菜质量确实很棒,新鲜。
宁波的水果有点小贵,不过质量也是棒棒哒。
欢迎大家来宁波工作、旅游。
ps:宁波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福利可是真的好。
不要只看工资。这是当年人事处的老师跟我们讲的第一句话。
其实我在看到这个问题的一瞬间就想到了美丽的海滨城市珠海,不过看到前面已经有人提名珠海,原本没想回答了。
可是我再粗略看了一下他的回答,emmmm~~~吹得太过太夸张了,不得不说几句,免得太过误导大众,到时候心理落差太大反而会对珠海生出反感情绪。
先提前说明,因为珠海有亲戚,在珠海待过不短的时间。
最早是05—06年第一次去珠海,09—13年在广东读本科的时候,节假日、寒暑假更是经常在珠海度过。
我对珠海的简短评价:
珠海市是一座环境优美、空气清新、自然景观怡人、中心市区(香洲区拱北一带沿海)沿海、大多数市民素质较高、房价高、工作机会相对较少、适合有钱人居住的真海滨消费型、旅游型中小城市。
珠海大多数政府机构办事效率高,态度好;服务业的服务水平很高,有些场所二三十年前就是恭敬地称呼先生、小姐,花钱去消费的话体验感极佳。
珠海的就业机会不多,大型企业较少,我以前记得的就是格力、魅族,唐家那里有个工业园。
不过珠海的公务员、教师的待遇是真的好,但想进很难。
外地来珠海的务工人员主要从事酒店餐饮等服务行业,他们就更别提能留在珠海了。
展开先简单说两点:
1、关于包容
其实和大多数城市和地方没太大差别,不算排外,但你也别认为当地人会对外地人有多热情。
据我个人感受,珠海市民大多属于素质较高且对外人比较冷漠、疏远、很有距离感的性格,就是那种礼貌做足、亲兄弟明算账、公事公办、不太喜欢讲人情的作风,喜欢的人会比较喜欢,不喜欢的则觉得他们没啥人情味,恐怕豪爽热情的北方人会比较受不了,像我老家一些人,很喜欢走亲串门,成天晃晃馆打牌赌博,婚丧嫁娶大讲人情来往,动辄摆酒的可能也不喜欢。
举个例子,就是关于和朋友、同学相处,比如请吃饭、聚会、去彼此家做客之类,据我个人的观察,无论关系多好,珠海人一般不太喜欢带其去自己家做客、吃饭的,一起聚会、吃饭的话,以AA为主。
如果你去珠海上大学的话,你的珠海本地室友可能四年都不会带你去他家玩玩。
实际上很多本地家庭家里来客、过年过节都是出去外面酒店吃饭(正好珠海的酒店业非常繁荣),并不太喜欢带一大堆人去家里,即使是关系较近的亲戚,比如各有家庭的两兄弟。
其实我反而是比较喜欢这一点的,我从小就讨厌这种人情社交关系,过年的时候一堆人在家里通宵喝酒、抽烟、打牌,搞得乌烟瘴气。
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我只是说大多数情况。
至于说话的方言问题,其实除开体制内机构,大多数本地人平时仍然以说粤语为主,尤其是年纪大一点的老人,完全不会普通话也不是不可能。
也许最近这两年的孩子说普通话的多了一些吧。
2、关于环境尤其是气温
那个回答说“年平均气温22度,冬天也不会太冷”,这种说法误导性和欺骗性太强了。
这么说确实也不错,但把气温用“年平均”这种方式来描述,会给很多人一种全年温度非常适宜,一直维持在二十来度的感觉。
我还是用自己在珠海的亲身体感来描述一下珠海的气候,可能对大多数人更有参考价值:
1)珠海大体上只有两个季节:热季和不热季。
热季大约有九、十个月,最热的时候最高温度大概有33、34样子,全天温差很小,而最高不会超过35度,但也是很热很晒的,再加上湿度大,体感温度并不太舒适,我记得暑假出去玩,感觉快被热到窒息中暑了。
只不过珠海不会热到像内地的一些火炉城市那样,最高温度能达到38—40度。珠海主要是热的时间长。
珠海大多数时候都在25—33度左右,又有海风,一般不会太难受。
正好市中心就紧靠着海边,去拱北逛街,去海滨公园、圆明新园玩玩,慢悠悠地沿着海边的情侣中路、情侣南路走走,吹吹略带咸腥的海风,看看珠海渔女,还是很惬意的。
2)珠海每年三四月的回南天湿度非常大,极其难受,外地人要有心理准备。
那个湿度大到什么程度呢?
严重的时候,你能明显感觉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变成水滴落下来,到处都是湿乎乎的,桌子上一层水雾,擦了很快又这样,连床都是湿的。
3)珠海每年最冷的一两个月,大约12月、1月,又极其干燥,你会觉得皮肤很难受,再加上海风一吹,那种感受很难形容,可能很容易上火。
………手机打字,先说这些………
直接上图
满山杜鹃花,品种还有很多,拍照是上午十一点左右,那座山上的路上就我们三大人两孩子。
尼姑庵,现在人多了,素餐也收费了,安静的时候已然不多了,但是四季花开。
我种的格桑花,拍照的身影清楚可见。当地朋友家的地,我说我要种菜,他指给我两分地,说随便插根筷子都能活,我们这里水土好。
一个农家院门口拍的,兰花精心养的,说实话缺了太多感觉,当地兰花之多,叹为观止。
樱花很多,每条街道都有,只要去对了季节。桂花到处走,八月香气浓郁,沁入心间。
这是哪里啊?这是我认为最宜居的地方,但是抱歉,我不想说是哪里,因为我希望那里不要有太多的人,不希望那里太商业化。我就这么自私,不喜欢别人尿我的车轱辘,也不喜欢分享安宁,但是喜欢分享美,这里的美食真的太多,那些说青岛、成都的人,不嫌炒么?不觉得食物太单一么?不认为那里的人远不够有意思么?反正我是不爱,讲真。
综合经济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里选,二线城市:山东青岛,辽宁大连;三四线城市: 山东威海烟台日照,辽宁营口丹东,河北秦皇岛
地形: 因为沿海城市,丘陵地貌为主,但背靠华北和东北两大平原。
气候:夏天20℃-30℃为主,冬季0- 至-10℃;两地有点温差,夏天辽宁凉快一点,冬天山东暖和。但靠海城市,冬天的大风是缺陷。
交通:机场+高铁均有,高速路路通。
居住环境:基础设施完善,学校+医院资源都有;工资山东高一点,辽宁低一点,但房价则相对反过来;高考辽宁比山东优势大,但山东经济更好。不过青岛和大连人口密度大,域内无大河,严重缺水。
天灾:地震,洪涝,干旱,台风,蚊虫啥的基本没有。
日照+降雨: 700-1000mm,日照2500h -3000h, 没有江浙连绵的阴雨天,也没有中原太阳暴晒。
饮食:渤海湾水质冷,海鲜肉质好更好吃;宜居城市可以看看哪里产大樱桃,cherry车厘子,大樱桃不耐旱不耐涝,产樱桃的地方都不差。
不考虑成本,答案只有一个:深圳。
深圳自然条件肯定是没毛病的,在北回归线附近,除了夏天会来台风以外都很舒服,漂亮的衣服一年十个月都可以穿。湿热?哪里夏天不开空调?嫌湿度大不舒服还天天抹什么保湿?绿化也是国内城市一等一的好,五步一公园不是吹的,空气质量经常榜上有名。
城建和规划深圳敢说第二,就没人敢说第一,作为计划单列市财政富的流油,在城建方面肯花钱。什么叫真正的精细化城市建设?建议去实地看看,路宽且平整,人行道与行道树的设置,改善市容的花卉装饰、便民服务设施,红绿灯基本不是圆饼的都是带方向箭头的,严格的交规昂贵的罚款,保证一切井然有序……反正没在其他地方看到过做到这么细节的。在深圳过马路和在其他城市过马路完全是两种感觉,不用心惊胆战。
交通方面一线城市也不用说的,全国地铁密度最高,高铁都修到CBD楼下了,而且30分钟北可达广州,南可到香港,机场离市区也不远,还有哪个城市有这种通达度?
历史……除了你在旅游的时候感触深刻,对日常生活是没什么帮助的,反而会有负面影响,比如排外。
吃,深圳作为一个移民城市,各地的美食都有涉及,虽然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但不至于匮乏。说起来深圳其实也是有饮食风格的,奶茶、椰子鸡和烤乳鸽。
医疗和高等教育是短板,不过影响不大。一是三甲医院数量虽不及大量一二线城市,但年轻人病少,不能总想着得绝症没地方看病吧,而且就像上面所说,30分钟到广州,这和你在其他城市同市跨区看病是一个道理,小病什么三甲解决不了?千古绝症怕是只能坐飞机去北京协和你才放心吧。二是高等教育都是在全国卷下竞争的,考到本地和外省没有区别,深圳的基础教育并不差,甚至已经赶上了广州。
最后,还是讲一下成本,毕竟要贴近生活。就一句话,有多大能耐,就吃多大口饭。上到几个亿的湿地公园独栋别墅,下到城中村逼仄潮湿的单间,就看你有多大能耐了。深圳对于有能力的人来说,就是生活质量的天花板。
评论区还是有人提城中村的事情,城中村居住成本摆在那,生活质量能高吗?又不是除了城中村其他地方都是天价,又不是除了关内的繁华就是关外的破败。光明新区是关外吧,环境好着呢,价格低着呢,你们看得上吗?就这么偏远的地方,城建能和新一线城市的主城区五五开,那还说明不了深圳的城建好吗?如果要比下限,历史包袱重的城市更破更旧更脏,怎么就盯着深圳最差的地方,拿去和其他城市中心城区比呢。而且,有城中村说明这个城市有包容性,真以为所有人来一线都能住的很好了?那一线城市不得挤爆?
外籍华人,个人感觉可以较客观的回答这个问题。
我在中国的一二线城市里长住过(1年以上):北京,上海,深圳,苏州,合肥。短期住过(一周以上):香港,武汉,西安。剩下的城市里绝大部分也都旅游过。
最喜欢的城市是北京,但考虑到房价和气候两大硬伤,帝都不能算宜居城市。在其他候选城市中,苏州是我目前去过的城市里让我觉得最适宜居住的城市。
苏州这座城市非常有特点,是国内大城市中少见的去中心化的城市,也就是常说的“散装”。相比于其他一二线城市,去中心化使得城市的人口分布分散,下辖的县级市实力强大导致市区人口较少。又由于苏州的经济体量足够大财政收入可观,其市区的基建水平在二线(新一线)城市中也属中上级别。以仅仅600多万的市区人口就可以坐拥虽不顶尖但还算不错的准一流城建资源,就这一点给苏州在宜居度上带来了很大优势。
市区人少(相较其他大城市),直观的感受就是不拥挤,刚来苏州的时候发现苏州商场不少,但是都冷冷清清的,地铁线路不少,但没什么人坐,乘坐率常年达不到国家标准,生活节奏慢,虽然高峰时段也会堵车,但拥堵程度和其他大城市比好太多。住了一段时间后感觉,人少是真的香,去哪都不拥挤,即使有拥挤地方,大多也是可以忍耐的程度。体验过别的城市的摩肩接踵后,会发现这个特点在中国的大城市里真是太难得了。
景区多,历史底蕴丰富,最羡慕的是如果你工作日去一些小园林的话,能看到很多本地大爷大妈在里面喝茶聊天,边上就是苏州园林的景色,十分惬意。房价不高,最近很多地方还在打折。春秋两季是最舒服的季节,可惜持续时间较短。去上海方便,由于地理上靠近,可以较为方便的享受到魔都的一些顶级资源,公交化的高铁,从苏州市中心到上海市中心只需半个小时,不管是去魔都办事出差,还是参加文化娱乐活动都十分便捷。
苏州让我最不满意的是饮食方面,苏帮菜偶尔吃一次还行,吃多了甜的受不了,有些肉菜甜的让人无法下咽。其他外地菜可选择的种类也不多,而且很多都是根据苏州人的口味做了改良,再加上我属于重口味,喜咸喜辣,苏州美食实在无法满足我。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其他方面苏州或许也有或多或少的缺点,但就宜居度来讲,我愿意提名苏州。
苏州人表示 ,疫情期间即便不能离开苏州大市范围 ,这小日子过的也挺好,可以称得上是宜居。
苏州古城区整体保护的不错,2500年前的城市轮廓基本保存,名人辈出的小巷子外加古典园林很有特点。古城区也没有高楼,有些第一次来的人很不屑的说:苏州连个像样的高楼都没有,还发达地区呢。
本地人和有居住证的外地人,可以买了园林年卡,一年进入古典园林100次 ,感受文化遗产的春夏秋冬。
在有成百上千年历史的茶馆里喝茶聊天,听风听雨,观鱼赏荷,出门来一碗馄饨或者一碗苏式面,在微饱里走上街头,闻着秋天满街满巷醉人的桂花香,听着路边的窗里飘来评弹的声音,路边却有大型彩色广告屏在宣传人工智能。
除了房价和收入不成比例 ,苏州还确实是一个适合生活的城市。
张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