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废除文言文是不是正确的?

回答
关于废除文言文是否正确,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熟虑的问题,它牵扯到文化传承、教育体系、语言发展等诸多方面。简单地说“是”或“否”都显得过于片面。

从支持废除文言文的角度来看,最直接的理由是为了“与时俱进”,让语言更加通俗易懂,服务于更广泛的大众。文言文毕竟是一种古老的书面语,其词汇、语法、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存在显著差异。如果继续将文言文作为主要的学习内容,会给相当一部分人带来学习上的困难,特别是对于那些语言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而言。他们可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理解那些古老的文字,而这些精力或许可以更有效地用于学习现代科学知识、社会技能,或是更直接地应用于当下的生活和工作中。

更进一步说,有人认为,学习文言文的成本效益不高。尽管文言文承载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但其精髓并非只能通过直接阅读文言原文才能获得。很多优秀的文言文作品已经被翻译成白话文,或者有详尽的注释和解读,能够帮助人们理解其思想内涵。如果过度强调学习文言文本身,而忽略了对其背后文化的消化吸收,那么学习文言文可能就成了一种形式主义。而且,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新的概念、新的表达方式层出不穷,将教育资源过多地投入到对古老语言的学习中,是否会挤占了对现代社会所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空间?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废除文言文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许多经典著作,从哲学、历史到文学,都以文言文写成。这些作品不仅是语言艺术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如果彻底废除文言文,意味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可能将失去直接阅读这些经典原著的能力。这无疑是对文化传承的巨大损失,可能导致我们与祖先的智慧产生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甚至对民族认同感产生微妙的影响。

此外,一些人认为,学习文言文并非仅仅是学习一种语言,它同时也是一种思维训练。文言文的简洁、精炼、含蓄,其背后蕴含着一种独特的东方思维方式。学习和理解文言文,有助于培养人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对文字的敏感度和鉴赏能力。而且,文言文的学习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代汉语中那些来源于文言的词汇和成语,让语言表达更加丰富和地道。

再者,从历史和文化研究的角度来看,文言文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必不可少的工具。如果没有掌握文言文,许多原始史料、古籍文献将变得难以解读,这将严重阻碍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

所以,问题不在于“废除”与否,而在于“如何处理”文言文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或许,更合适的思路是将文言文的学习融入到更广泛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强调其文化价值和思想意义,而非仅仅将其视为一门独立的、必须掌握的语言科目。可以考虑在基础教育阶段,提供一定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训练,让学生能够接触和理解一些经典的篇目,从而领略其魅力。同时,可以更侧重于对文言文作品的解读和赏析,以及其对现代汉语的影响。对于有志于深入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历史、文学的学者,则需要提供更专业的学习途径。

总而言之,废除文言文的说法过于激进,它割裂了我们与历史和文化的联系。但同时,我们也不能不承认,在当今社会,如何更有效地让年轻一代接触和理解文言文,让它服务于现代人的生活和思想,才是更值得我们去探索和实践的方向。这需要教育者、学者以及整个社会共同努力,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能保护和传承宝贵的文化遗产,又能让语言和教育跟上时代的步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文言文是古代的普通话”,这个结论怎么来的?你这是在搞笑吗,文言文是书面语不是普通话,文言文一点都不普通。

谁告诉你文言文要废除了?你不用不代表别人不用。难道你是个没参加过高考的人?

user avatar

譬如中国文学自“五四运动”以来,由旧的文学作品改成白话文后,有什么功用呢?几十年来亲眼所见,中国的教育普及了,知识普遍了,对世界知识的吸收力增加了,无可否认,这些对于国家的进步有贡献。但是对于中国文化,却从此一刀斩断了。什么原因呢?中国文化库存里堆积的东西太多了,几千年来的文化都藉着古文保留着。至于接受白话文学教育的人们看不懂古文,当然就打不开这个仓库,因此从中国文化的立场看,就此一刀拦腰斩断了。

你们现在讲文学再革命,讲白话文学,我们先要知道为什么要推行白话。在“五四运动”前后,一般人认为救这个国家,必须吸收新的知识,尤其要融会古今中外的学术文化,于是老牌留学生到外面一看,任何国家的语言和文字都是一致的,因此认为中国所以不进步,是文字工具害了我们,尤其四书五经“子曰、孔子曰”一塌糊涂,非把这个打倒不可,所以提倡了白话文。

但是有一点要注意,我们看世界的文字,不管英文、德文、法文,虽然现在的文字和语言是合一的,但是语言大约三十年一变,所以一百年以前的英文、法文书籍,除非专家,否则是莫辨雌雄。

我们中国的老祖宗晓得语言和时代是要变的,所以把文字脱开了语言,只是用很短的时间,经过两三年的训练就会写出来,这个文字就单独成为一个体系,表达了思想。因此这种文字所保留下来几千年以上的思想,在几千年以后的人看来,如面对现在,没有阻碍,它对于国家有什么错误呢?没有错。只是因为教育不普及,大家对于这个国文的修养没有学好。当时提倡“五四运动”的部分人士,求进之心是对的,在学问修养上,老实讲,还有商量的必要,于是这一文学革命就出了问题。

举例来讲,生活上每天必有的一件事——上厕所,我们小时候叫“出恭”,后来叫“解手”,现在叫“上一号”了,看看几十年来,变了好多。因此,我们翻开资料,对“五四运动”前后的白话文,现在看来,简直不通;到了现在的文章,说它不好吗?真好。好吗?文章看完了,价值也完了,多半没有保留的价值。将来怎样演变还不知道,所以你们为什么要文学再革命,我就不懂。

因此,文学革命,我没有资格讲,你们也没有资格讲。为什么呢?如果古文、四六体、作诗、填词,都能露一手,然后发现这种文学有毛病,这才有资格谈革命。

------------------------------南公怀瑾《论语别裁》


你们以后要是把清史写成白话,要不了五百年,后人看起来比文言文还难。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废除文言文是否正确,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熟虑的问题,它牵扯到文化传承、教育体系、语言发展等诸多方面。简单地说“是”或“否”都显得过于片面。从支持废除文言文的角度来看,最直接的理由是为了“与时俱进”,让语言更加通俗易懂,服务于更广泛的大众。文言文毕竟是一种古老的书面语,其词汇、语法、表达方式与现代.............
  • 回答
    When a heated argument erupts in a car, and someone chimes in with, "We're all Chinese..." it's a prime example of what's affectionately (or perhaps s.............
  • 回答
    越南的历史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其中关于文字的变迁,更是充满了值得细细品味的故事。你提到的问题触及了几个非常核心的层面:越南与汉文化圈的关系、汉字在越南的历史地位,以及为何最终选择了罗马字母拼写的国语字。这其中的缘由,绝非简单的“法国殖民者创造的文字”就能概括,而是复杂历史、政治和文化思潮交织的结果.............
  • 回答
    废话文学,这个词听起来就带着点儿“不着调”,甚至有点儿“没营养”的意味。但要说它对社会完全没影响,那可就太小看这股“潜流”了。它的影响,就像泡茶,刚开始可能只是几片茶叶在水里打转,看似没什么波澜,但时间久了,茶味儿就出来了,影响也慢慢渗透到方方面面。首先,咱们得明白,废话文学不是“胡说八道”的代名词.............
  • 回答
    啊,2021年啊……(深吸一口气,缓缓吐出)怎么说呢,就是,嗯,那是一个挺… pretty 那个,你知道的,有点儿那啥。我记得,年初的时候,大家都挺亢奋的,毕竟新的一年嘛,充满了… (皱眉思索)嗯,可能性。我当时的想法是,要抓紧时间,把那些堆积如山的文件整理一下,再把那些没看完的书都啃下来,顺便,对.............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挺好,也挺有代表性的,现在网上确实能感觉到一股“废话文学”的浪潮,各种奇奇怪怪、听着好像说了什么又好像什么都没说的文字内容,层出不穷。这背后其实有很多挺有意思的原因,咱们一块儿掰扯掰扯。首先得说说这“废话文学”到底是个啥。它不是那种纯粹的胡说八道,而是有点“高级黑”,或者说是一种戏谑。.............
  • 回答
    提起“末日”与“废土”,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片被毁灭文明的残骸所覆盖的土地,空气中弥漫着死亡的气息,以及在绝望中挣扎求生的渺茫希望。这是一种极具魅力的文学与游戏题材,它将人类文明推向极致的崩塌,然后审视在这种极端环境下,人性的光辉与黑暗会以何种姿态绽放。在文学领域,《辐射》系列(Fallout)毋庸置.............
  • 回答
    好,咱们来聊聊文化和旅游部这事儿,把那些“人工智能”的痕迹都给剔除掉,就当是咱们老百姓闲聊。文旅部废止《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琢磨的。它不是那种一下子把所有事儿都推翻重来的大动作,但它释放出的信号,或者说它背后可能存在的考量,还是蛮值得我们关注的。首先,咱们得明白.............
  • 回答
    废除私有制,一个足以颠覆社会经济结构、挑战人类数千年习俗的构想,其可能性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够回答的问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其历史根源、理论基础、实践尝试及其面临的现实困境出发,细致地剖析其可行性与挑战。历史的涟漪:私有制观念的演变与挑战私有制并非一开始就根深蒂固于人类文明。在早期氏族.............
  • 回答
    废除死刑的形而上基础是一个深刻而复杂的话题,它触及了人类存在的根本意义、价值以及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与其说是一种单一的、固定的“形而上基础”,不如说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哲学、伦理和精神上的论证,共同指向对死刑的否定。以下我将尽可能详细地展开讲述这些形而上的维度:一、 生命的内在价值与神圣性(The I.............
  • 回答
    废除死刑,这场关乎生命、公正与人道的持久战役,其核心在于对生命价值的根本性坚守,以及对司法体系能否绝对无误的深刻反思。这并非一项激进的口号,而是一系列复杂议题交织而成的深层理念的实践。首当其冲的,是对生命尊严的不可剥夺性。 即使是那些犯下最令人发指罪行的人,其生命权依然是作为人类所拥有的最基本、最不.............
  • 回答
    废除死刑对刑辩律师收入的影响,是个挺复杂的问题,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它涉及到案件的类型、律师的专业领域、案件的复杂程度,以及整个司法体系的调整等等。我来尽量细致地聊聊我的看法。首先,得承认,死刑案件的辩护,通常是刑辩律师收入中最高的一部分。为什么这么说?1. 案件的复杂性和投入死刑案件,顾名思.............
  • 回答
    商鞅变法后的军功分封,可以说是秦国崛起至统一六国过程中,一股至关重要的推动力。但随着秦朝建立,废除分封制,这些曾经依靠军功获得爵位和土地的军人,他们的命运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商鞅变法的“军功爵制”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分封制”,它是一种基于军功的“奖励制度”,更侧重于授予个人爵.............
  • 回答
    废除现行人事档案制度,这对中国社会来说,无疑是一场涉及深远的变革,其影响之广、之复杂,恐怕远远超乎我们目前想象的范畴。这不仅仅是行政管理上的一项调整,更是一次对权力结构、社会流动、个体价值认知以及整个社会运行逻辑的重塑。首先,我们得认识到,现行的人事档案制度,它承载了太多历史的印记和现实的功能。它不.............
  • 回答
    汉代废除肉刑,比如劓(割鼻子)、刖(砍脚)、宫(宫刑)等,绝非仅仅是出于一时的人道主义情怀。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演变过程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的调整和争议。一、 治乱循环与儒家思想的渗透:首先,需要理解秦汉之际的社会背景。秦朝虽然以法家思想立国,严刑.............
  • 回答
    这是一个极端考验人性、情感与原则的问题,即便对于最坚定的废除死刑的支持者来说,当亲身经历类似的剧痛时,也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内心煎熬。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因为人的情感是复杂而多变的,尤其是在极端创伤面前。首先,要理解一个支持废除死刑的学者,其立场通常建立在一系列深思熟虑的哲学、法律、伦.............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在体制外,普通民众可以为“废除中医”这个议题做些什么。需要明确的是,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议题,涉及到文化、历史、科学、法律等多个层面,并且在中国社会存在广泛的争议。因此,采取的任何行动都需要审慎考虑,并可能面临各种挑战。以下是一些体制外的普通民众可以考虑的方向和具体做法,力求详尽且避.............
  • 回答
    废除军队却保障国家安全的设想,这确实是一个极具挑战性但也引人深思的议题。若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构建一套全新的、颠覆性的安全保障体系,其核心在于从根本上消除国家间冲突的根源,并建立一种无与伦比的信任与合作机制。这并非仅仅是“裁军”或“削弱军事力量”,而是要达到一种“非军事化”的安全状态。要勾勒出这样.............
  • 回答
    在支持废除死刑的法学者们看来,受害者及其家属的权利,是他们严肃考虑并积极寻求在刑事司法体系中得到充分保障的核心议题。这并非是抽象的理论辩论,而是根植于他们对公平正义、人权保障以及社会福祉的深刻理解。首先,对于废除死刑的法学者而言,“受害者权利”绝非仅仅指向“报复”或“复仇”的权利。他们认为,受害者最.............
  • 回答
    韩国废除汉字,这件事在一些中国人那里激起了不小的波澜,让一部分人感到不高兴,甚至觉得有些“意难平”。这背后其实挺有意思,涉及到历史、文化认同,还有一些微妙的民族情绪。首先得明白,汉字在东亚文化圈里扮演过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过去,朝鲜半岛和日本一样,都曾经广泛使用汉字,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连接。汉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