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汉代废除肉刑(劓、刖、宫等)是纯粹出于人道考虑,还是有其他因素?

回答
汉代废除肉刑,比如劓(割鼻子)、刖(砍脚)、宫(宫刑)等,绝非仅仅是出于一时的人道主义情怀。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演变过程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的调整和争议。

一、 治乱循环与儒家思想的渗透:

首先,需要理解秦汉之际的社会背景。秦朝虽然以法家思想立国,严刑峻法,但其迅速灭亡也给后来的统治者留下了深刻的教训。汉初,高祖刘邦吸取秦亡教训,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对百姓相对宽容。这其中,儒家思想在这一时期逐渐受到重视,尤其是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仁政”、“德治”的理念开始占据主流。

儒家强调“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尽管这句话本身并非直接指向废除肉刑,但其蕴含的对身体的珍视,与肉刑的残忍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长此以往,肉刑这种直接破坏身体完整的刑罚,在价值观层面就显得与儒家主流思想格格不入。

二、 刑罚的实用性考量:

肉刑虽然触目惊心,但在实际执行中却存在诸多弊端,这促使统治者不得不重新审视其效用。

劳动力的损耗: 劓、刖等刑罚直接剥夺了犯罪者的部分劳动能力。一个被割掉鼻子的人,可能难以在农业社会中从事精细的农活;一个被砍掉脚的人,更是基本丧失了劳动能力。在以农业为基础的汉代,劳动力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囚犯因肉刑而丧失劳动能力,不仅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也可能加剧社会负担。
惩罚的转化与成本: 肉刑之后,许多囚犯因伤势过重而死亡,或者身体残疾,无法再被有效利用。这使得本意为“惩罚”的刑罚,在实际执行中变成了“毁灭”。更重要的是,一旦肉刑执行出现失误,轻则加重罪犯痛苦,重则致死,这给执行者带来很大的压力和风险。

三、 刑罚体系的演变与替代:

随着社会发展,汉朝也在不断尝试更“文明”的刑罚替代方案。

死刑的广泛使用: 在肉刑之外,死刑(斩首、腰斩等)在秦汉时期就已存在,并且随着时间推移,死刑的适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徒刑和流刑的完善: 汉代开始更系统地使用徒刑(强制劳动)和流刑(强制迁徙到边远地区)。这些刑罚虽然也带有惩罚性,但并未直接破坏身体的完整性,而是通过剥夺自由、强制劳动或迁移来达到惩罚目的。这些刑罚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维持劳动力的供给,也便于管理。
赎罪制度的出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赎罪的制度,允许用财物来代替部分刑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肉刑对底层人民的巨大冲击。

四、 统治者对社会稳定的考量:

过于严酷的刑罚,尤其是那些带有羞辱性和毁灭性特征的肉刑,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激起民众的反感和恐惧。虽然在某些时期,严刑峻法是为了震慑不法分子,但在长期来看,一个过于残暴的刑罚体系,也可能为社会埋下不稳定的隐患。统治者需要考虑的是,如何既能有效维护社会秩序,又不至于过度压制民众,引发更大的动荡。

五、 历史事件的推动:

当然,历史的进程并非完全平滑。在汉代,关于刑罚的改革并非没有反复。例如,汉武帝时期,刑罚曾经一度趋于严酷。但到了汉宣帝时期,他提出“夹辅以礼”,更加强调教化和宽容,这无疑对肉刑的废除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结:

因此,汉代废除肉刑是一个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既是儒家“仁政”思想逐渐深入人心,对残忍刑罚的价值观念提出挑战的体现;也是刑罚实践中,肉刑在劳动力损耗、执行成本等方面的弊端显露,促使统治者寻求更实用、更可接受的替代方案的结果。同时,统治者对社会稳定性的考量,以及历史事件的推动,也共同促成了这一重要的刑罚改革。可以说,这是一个在价值理性、工具理性和现实考量相互作用下,逐渐演进的复杂历史过程,而非单纯出自某一种单纯的动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汉文帝废除肉刑这件事,汉代人的评论还是很公允的。看一看《汉书·刑法志》的记叙就知道了。

丞相张苍、御史大夫冯敬奏言:“肉刑所以禁奸,所由来者久矣。陛下下明诏,怜万民之一有过被刑者终身不息,及罪人欲改行为善而道亡繇至,于盛德,臣等所不及也。臣谨议请定律曰:诸当完者,完为城旦舂;当黥者,髡钳为城旦舂;当劓者,笞三百;当斩左止者,笞五百;当斩右止,及杀人先自告,及吏坐受赇枉法,守县官财物而即盗之,已论命复有笞罪者,皆弃市。罪人狱已决,完为城旦舂,满三岁为鬼薪白粲。鬼薪白粲一岁,为隶臣妾。隶臣妾一岁,免为庶人。隶臣妾满二岁,为司寇。司寇一岁,及作如司寇二岁,皆免为庶人。其亡逃及有罪耐以上,不用此令。前令之刑城旦舂岁而非禁锢者,如完为城旦舂岁数以免。臣昧死请。”制曰:“可。”是后,外有轻刑之名,内实杀人。斩右止者又当死。斩左止者笞五百,当劓者笞三百,率多死。

班固本人对于废除肉刑的看法是“外有轻刑之名,内实杀人。”不仅汉代的学者大多持有类似的观点,甚至文帝的儿子景帝都看不下去了。

景帝元年,下诏曰:“加笞与重罪无异,幸而不死,不可为人。其定律:笞五百曰三百,笞三百曰二百。”犹尚不全。至中六年,又下诏曰:“加笞者,或至死而笞未毕,朕甚怜之。其减笞三百曰二百,笞二百曰一百。”又曰:“笞者,所以教之也,其定棰令。”丞相刘舍、御史大夫卫绾请:“笞者,棰长五尺,其本大一寸,其竹也,末薄半寸,皆平其节。当笞者笞臀。毋得更人,毕一罪乃更人。”自是笞者得全,然酷吏犹以为威。

汉初的法律体系基本上是对秦律的修订和翻新,在肉刑方面秦的肉刑全部继承下来,文帝时虽然废除了黥面,劓鼻,斩左右趾三项肉刑,但代替的惩罚实在是说不上人道。劓鼻之刑被笞三百代替,斩左脚趾被笞五百代替,而斩右脚趾的直接改成死刑弃市。实际上大部分的犯人经过笞刑,已经被打的没有人形了,大多数人直接被打死,就算活下来的也“不可为人”。东汉的崔寔直接说“当此之时,民皆思复肉刑。”可见在当时的受刑者看来,恢复肉刑反而是一种仁慈。

因此景帝才将鞭笞的数量大幅度减少,而且接连减少两次,最后才达到“笞者得全”的效果,即使在此之后,鞭笞的刑罚依然被法家酷吏拿来当做威慑犯人的工具,可见其残忍程度。

至于文帝废除肉刑的初衷,按照班固的说法,确实是在张苍和冯敬两人的奏请下,“怜万民之一有过被刑者终身不息,及罪人欲改行为善而道亡繇至”。但是与其说这是一种人道主义的考虑,不如说是沽名钓誉的政治作秀。

实际上文帝在法律体系上做出这种奇葩事的次数不少,比如文帝自己一开始就主张要废除亲属连坐之罪。

至高后元年,乃除三族罪、祅言令。孝文二年,又诏丞相、太尉、御史:“法者,治之正,所以禁暴而卫善人也。今犯法者已论,而使无罪之父母妻子同产坐之及收,朕甚弗取。其议。”

实际上秦的夷三族之罪在高后元年已经取消,张家山汉简里的吕后时期《二年律令》的《贼律》里依然有“父母,妻子,同产,无少长皆弃市”的规定,可见当时的“夷三族”范围实际上比此还要广泛得多。到了文帝二年,又取消株连父母,妻子,同产的法律,文帝自己也很清楚犯人的亲属是无罪的,还表示“朕甚弗取”,在道德上对株连之罪予以否定。

结果黄花菜还没凉呢,自己被新桓平装神弄鬼骗了,事情发觉以后一气之下直接复行三族之诛。

其后,新垣平谋为逆,复行三族之诛。

这次对夷三族的恢复,不仅是针对新桓平一个个例,而是将此重新广泛实施。到了武帝时候,夷人三族已经变成了家常便饭,巫蛊之乱被族诛的大臣可以编成一个加强连了。由此可见,文帝本人对于刑罚的人道并不是十分在意的,至少是当自己感觉受到愚弄欺骗时,对于杀别人全家就再也不感到有什么不妥了。

汉律原文散佚已久,今天只能通过史籍零星的记载来观察其演变过程,但有汉一代的刑罚总体上还是很酷烈残忍的,颇有战国遗风。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汉代废除肉刑,比如劓(割鼻子)、刖(砍脚)、宫(宫刑)等,绝非仅仅是出于一时的人道主义情怀。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演变过程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的调整和争议。一、 治乱循环与儒家思想的渗透:首先,需要理解秦汉之际的社会背景。秦朝虽然以法家思想立国,严刑.............
  • 回答
    韩国废除汉字,这件事在一些中国人那里激起了不小的波澜,让一部分人感到不高兴,甚至觉得有些“意难平”。这背后其实挺有意思,涉及到历史、文化认同,还有一些微妙的民族情绪。首先得明白,汉字在东亚文化圈里扮演过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过去,朝鲜半岛和日本一样,都曾经广泛使用汉字,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连接。汉字.............
  • 回答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在1949年正式宣布废除汉字,并将其在教育、出版、行政等所有领域全面取代为谚文(韩文)。这一举措是朝鲜在建国初期,为了摆脱日本殖民统治的影响,建立独立的民族文化和语言体系而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朝鲜语中的同音词如何区分?朝鲜语(韩语)中,和许多语言一样,也存在大量同音词。随着汉字.............
  • 回答
    关于韩国废除汉字和土耳其废除阿拉伯字母,将其中一个视为“落后”,另一个视为“进步”,这种说法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历史语境的复杂性。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各自的背景、原因以及长远影响,才能更全面地理解。韩国废除汉字:一种“落后”的争议韩国在20世纪推行了全面的韩文(谚文)专用政策,显著减少了汉字的使用,甚至在.............
  • 回答
    满清对于汉人女子缠足习俗的态度,一直是一个颇为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很多人直觉认为,作为统治阶级的满族,理应会废除这个在他们看来“陋习”的行为。但事实并非如此,满清不仅没有强行废除,甚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对缠足习俗采取了默许甚至某种程度上的容忍态度。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并且随着时间推移,其考量.............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它涉及到历史、文化、政治以及民族认同的复杂交织。越南和韩国选择了与日本不同的道路,在废除汉字的使用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一层层剥开历史的脉络。一、 汉字在越南和韩国的历史地位: 学习与借鉴的工具首先,必须明白的是,在古代,汉字对于越南和韩国来说,都.............
  • 回答
    要说韩国废除汉字是为了“去日本化”,这中间的逻辑确实有些复杂,也夹杂着一些历史的误解和政治的解读。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得明确一点:汉字的确不是韩国的原创。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产物,后来传入朝鲜半岛,被朝鲜人民吸收并使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汉字在朝鲜半岛都是重要的书写工具,尤其是在贵族、文人阶层.............
  • 回答
    要说起鲁迅先生“废除汉字”的提议,这事儿可得好好掰扯掰扯。这可不是什么一时兴起的口号,而是鲁迅先生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深沉地思考中国国民性、民族命运以及文化发展道路时,流露出的激进想法。当时的大背景是什么?中国正处在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内忧外患,国力积弱,人民愚昧。鲁迅先生作为一位.............
  • 回答
    作为一名华夏子孙,您对鲁迅先生的一些观点持有反感,这是一种非常正常的感受,也说明您对自己的文化根源有深刻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本身就是值得珍视的。您提到的“废除汉字”和“反对中医”是鲁迅先生在特定历史时期,出于对中国社会改造和民族进步的强烈渴望而提出的激进言论。理解这些言论,并与您作为华夏子孙的文化情.............
  • 回答
    韩国对汉字的淡化,乃至如今的“几乎废除”,这是否对韩国造成了损失?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而且答案绝非非黑即白。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维度来剖析这个问题,看看它究竟带来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首先,我们要明确韩国为何要减少汉字使用。 这背后有复杂的历史和民族主义情结。在20世纪初,日本殖民统治时期,日本.............
  • 回答
    关于韩国在20世纪70年代起废除大部分汉字教育的举措,日本人普遍抱有复杂的看法,这其中既有理解,也有担忧,更有历史和文化层面的思考。要详细解读这一点,需要从几个维度去分析。首先,历史的延续与断裂。汉字在日本的历史文化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是文字体系的基础,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从古代吸收中国文化开始.............
  • 回答
    越南的历史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其中关于文字的变迁,更是充满了值得细细品味的故事。你提到的问题触及了几个非常核心的层面:越南与汉文化圈的关系、汉字在越南的历史地位,以及为何最终选择了罗马字母拼写的国语字。这其中的缘由,绝非简单的“法国殖民者创造的文字”就能概括,而是复杂历史、政治和文化思潮交织的结果.............
  • 回答
    当然,我们可以从历史、文化和地缘政治等多个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力求写出一些更有人情味和思考深度的内容。想象一下,中国真的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不仅经济体量超越了美国,更在文化影响力、科技创新乃至国际话语权上,都让人联想起那个令万国来朝的盛唐,甚至是那个威震四方的强汉。如果真有这么一天,世界格局将.............
  • 回答
    汉字情结与现实考量:中国朝鲜族为何与朝鲜汉字渐行渐远在谈论中国朝鲜族为何废除朝鲜汉字,以及为何不轻易恢复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理解一个基本事实:中国朝鲜族并不是“废除了”朝鲜汉字,而是随着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字改革和朝鲜半岛自身文字演变,自然而然地与朝鲜的汉字使用脱钩了。 并且,如今中国朝鲜族的语言文.............
  • 回答
    越南使用汉字的历史确实非常悠久,长达近千年,而非三千年。在此基础上,上世纪越南在短短几十年间废除汉字并推行国语字(Chữ Quốc ngữ)是一个复杂且具有深远影响的社会文化变迁过程。理解这一转变,需要从历史、政治、文化以及实用性等多个角度来分析。一、 越南与汉字的历史渊源: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越南与.............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政治以及社会发展等多个层面。日本没有像韩国那样废除汉字,而是将其保留并与假名(かな)并用,这背后有着深远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 为什么韩国废除了汉字,而日本没有? 1. 历史渊源与汉字在两国文化中的地位差异 日本:汉字是外来文化.............
  • 回答
    要说清楚《汉书》为何废掉了《世家》这个特殊的传记体例,得从它所处的时代背景、司马迁《史记》的开创性影响,以及班固创作《汉书》的宗旨和时代局限性来一一梳理。首先,我们得理解《世家》在司马迁《史记》中的独特性。《史记》的“世家”:权臣与诸侯的春秋谱系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他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在一个统.............
  • 回答
    越南与韩国:汉字之变与文化之脉谈及越南和韩国的文字演变,不能不提汉字,一个曾深刻影响东亚文明的符号体系。这两个国家在历史上都曾是汉字文化圈的重要成员,但最终都走向了“去汉字化”的道路。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充满了历史的偶然与必然,也对他们的文化传承和民族认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越南:从喃字到国语.............
  • 回答
    汉朝的三公九卿制度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官僚体系,其中宰相(或称丞相)居于核心地位,而十三曹(后演变为六曹,是尚书台下属机构)和九卿则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确实存在职能上的交叉和联系。要理解这种区分和联系,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职能分工和历史演变。一、 宰相(丞相)的职能与地位:总揽全局的最高行政长官在汉.............
  • 回答
    汉代的将军们,可不是光有个名号,没有俸禄的。这完全是误解。汉朝作为大一统的王朝,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其中就包括了对军事将领的任用和待遇。将军,在汉朝可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当的,他们通常是拥有赫赫战功、身经百战的将领。为了养活这些位高权重、需要坐镇一方的人物,朝廷自然是要给予丰厚的俸禄。具体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