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混淆各类概念……
首无,效率和绝对量是两回事。一穷二白,工业,资本,市场缺乏,导致了我们起点低,总量少,但我们的效率可是不低的,至少不是因为这些低。刚刚建国的时候老百姓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是比较高的,我们属于绝对量少,但效率并不低的状态。光看看大庆油田的开发,两弹一星的研发时间你就会知道,这不是一个低效率的状态能够干出来的。
简单地说,那个时候因为处于特殊的历史时期,老百姓也有市场机制以外的精神力量的支持。因此不能光从市场机制和生产关系的角度去解释。
公有制下按劳分配的确不存在积极性的问题,可问题你忘了前提条件。
真正实现按劳分配的公有制,是基于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也就是你是不是很积极无所谓,因为生产力太发达了,你哪怕不很积极,也可以按正常积极性就可以整出很不错的成果。可问题我们(包括以前的苏联啥的)都处于所谓的“初级阶段”,我们都是生产力水平还没达标,然后整出了公有制,换句话说,我们做不到按劳分配。你在国企上班,你进去就定好的工资水平,你每年工资上涨多少,你到哪个职位领多少钱,这真的是按劳分配么?本质上并不是,这还是企业化的分配。
任何分配和生产关系都是适用的是“理性经济人”的假设的,也就是人总是在既定风险下追求自己效用最大化。在初级阶段的公用制体系下,容易导致的一个问题是责、权、利的分离,也就是你倒是想按劳分配,那如何界定哪块是你劳的呢?凭什么分配这块劳动给你呢?只有在产权界定分明的情况下,才能保证大家清晰地为自己的利益而工作,否则就容易导致反正不是我的,干多干少一个样。那当然就没有动力了。这个容易理解吧。
你如果上过班你就会知道“大家各自劳动,获取所得”在现代的市场中是不可能实现的。比如你是上游生产零件的,我是下游卖机器的。你各自劳动的基础是我要卖出机器,我还要接受你的价格,而我要卖出机器,取决于市场上有足够的需求,你所谓的“各自劳动,获取所得”其实从来就是有很多前提的,有没有足够的资源让你各取所需?谁来判断各自劳动,所获得的所得的量?这些从来都是一个概念而已。你在具体生活中从来就没实现过。
真正的公有制:
生产资料公有。生产资料公有,所有人相当于给国家“打工”,给人民“打工”。国家“剥削”工人,剥削来的资金又用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与国防建设。
蒋介石反动政府口中的公有制:
共产共妻。
私有制支持者及资产阶级口中的公有制:
公有制就是平均主义,就是要共产你们的钱包里的钱!
所以,不忽悠你一下。怎么让你支持私有制呢?
公有制不是为了无私,恰恰相反。就是因为私有制情况下,社会总体财富向少部分人倾斜。大部分人的私有财产与社会地位得不到保障,所以才出现了公有制。
丁仲礼曾反驳国外环保组织:
人与人应该有一个大致相等的排放空间。
其实公有制也是这个意思,公有制不是没有了贫富差距,而是不才有贫富阶层,取消掉阶级壁垒:
人与人应该有一个大致相等的社会地位,与基本权利。
什么是贫富差距?
你有的,我没有。(物质层面)但只要我努力,也可以拥有。这是什么主义都消灭不掉的。
什么是阶级壁垒?
你有的,我没有。(物质层面)并且我这辈子九成九也不会有。这就是阶级壁垒。
本质来讲,事在人为,如果积极性低,效率差,也是管事的人出问题了,这种问题类似那种公司经营不善效益垃圾,怪员工不干活的老板一个思维。
干活的工人只负责生产,但是如何安排那就不是工人自己能决定的,所以一个团队工作出问题了,首先问题都是出在管事的人身上的。还是那句话,没有不会干活的工人,只有不会安排的领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