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该不该让孩子从小明白江湖险恶?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纠结的问题,我身边就有不少朋友为此挠头。孩子到底要不要从小就告诉他们“江湖险恶”?这说起来,就像给孩子搭积木,你是让他知道承重墙有多重要,还是让他自己去感受积木倒塌的滋味?

我个人觉得,这事儿得分两头看。

说“不该”的理由:

首先,咱们想想,孩子的心灵就像一张白纸,纯净得很。要是从小就给他灌输太多负面的东西,比如“人心叵测”、“处处是坑”,那孩子会不会活得太累?他们本来应该对世界充满好奇,对人充满信任。如果还没走出家门,就已经背负着对世界的戒备和怀疑,那多可惜啊。

想想我小时候,大人总说“听话的孩子有糖吃”,我那时候就觉得,只要我乖乖听话,世界就是美好的。当然,现在想想,那时候的“江湖”没现在这么复杂,但也总归是简单些的。但是,那种对父母、对老师的信任感,支撑了我很多年。如果我从小就听大人说“老师也会偏心”、“同学会背后捅你刀子”,我可能连跟小朋友玩都会有顾虑,更别提主动去认识新朋友了。

而且,过早地让他们接触“险恶”,可能会剥夺他们尝试的勇气。孩子嘛,总归要摔几跤才能学走路。如果还没开始跑,就告诉他“前面有坑,别摔了”,那他可能永远不敢迈出那一步。有时候,一些不好的经历,反而能教会孩子更深刻的道理,让他们知道如何保护自己,如何辨别是非。

再者,教育者自身也得小心。我们自己是不是也是因为经历过一些不好的事情,才对“江湖险恶”深有体会?如果我们把自己的负面情绪和经验,一股脑儿地倾倒给孩子,那不是一种“投射”,把自己的恐惧强加给他们吗?孩子需要的,是引导,而不是恐吓。

那为什么又会有人觉得“该”呢?

道理也很实在。咱们也都知道,现在的社会环境和我们小时候肯定不一样。信息爆炸,人际关系复杂,甚至网络上的陷阱都不少。孩子单纯,很容易成为被欺骗、被伤害的对象。如果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那遇到事情的时候,反而会更手足无措,甚至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比如,有个朋友的孩子,特别老实,别人让他帮忙带东西,他就傻傻地答应了。结果,被人利用去做了犯法的事情,虽然孩子是被蒙蔽的,但也要承担后果。事后,他妈妈就说,早知道就该跟孩子说一下,有人让你做你觉得不对的事,一定要拒绝,要问清楚。

还有网络上的事情,各种诈骗、网络欺凌,这些都是孩子可能接触到的。如果不提前给他们打个预防针,让他们知道警惕性很重要,知道怎么保护个人信息,怎么分辨虚假信息,那孩子在网上冲浪的时候,就像一个赤裸裸的靶子。

所以,“江湖险恶”这句话,可能不是要让他们去感受那种冰冷和黑暗,而是要让他们明白,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人,有好的,也有不那么好的。他们需要学会分辨,学会保护自己,学会独立思考。

那么,怎么做到“润物细无声”呢?

我觉得,关键在于“怎么说”和“什么时候说”。

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不是一开始就说“社会很坏”,而是从小事说起。比如,跟孩子一起看个绘本,里面有不诚实的小动物,就可以引导他们讨论一下,为什么不能撒谎,撒谎会有什么后果。或者,孩子在幼儿园被欺负了,你可以借机告诉他,有时候别人会因为一些原因做出不好的行为,下次遇到这种情况,可以告诉老师或者爸爸妈妈,我们知道怎么处理。
强调“保护自己”而非“防备他人”: 重点是让他们知道如何应对,而不是让他们时刻保持敌意。比如,告诉他们“遇到陌生人给糖,要先问过爸爸妈妈”,而不是“所有陌生人都是坏人,离他们远点”。这是一种积极的引导,让他们知道有正确的处理方式。
以身作则,提供安全感: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我们自己为人处世光明磊落,对身边的人也保持基本的尊重和信任,孩子自然会受到影响。同时,要让孩子知道,家里永远是他们的避风港,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可以回来寻求帮助和支持。这种安全感,是他们敢于探索世界的基础。
教导分辨能力,而非灌输恐惧: 比如,当孩子问到社会新闻的时候,可以简单解释一下事情的缘由,并强调“我们需要了解这些事情,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做好自己,不去做坏事,也要学会分辨是非”。让他们明白,了解负面事件是为了避免自己犯错,而不是让他们对整个社会失望。
适时鼓励,不扼杀好奇心: 当孩子因为害怕而不敢尝试新事物时,要鼓励他们迈出一步,并告诉他们:“爸爸妈妈会在你身后支持你。”即使出了问题,也要和他们一起分析,而不是责备。

总而言之,我认为不是要让孩子从小就带着阴影长大,而是要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用合适的方式,让他们逐渐认识到人生的复杂性,学会保护自己,保持独立思考和善良的心。这就像教孩子游泳,不是告诉他水很深会淹死人,而是教他如何换气,如何划水,如何在水中保持平衡。让他们能勇敢地拥抱生活,也能在必要的时候,找到属于自己的安全区。这可能比“江湖险恶”这几个字本身,来得更重要,也更温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让孩子知道善良,和不让孩子知道邪恶,都不好。

也就是说这个世界上就是有善有恶,孩子知不知道它都是存在,所以早点让孩子知道都没错。

主要根本不是真相如何,而是有这种真相人应该如何应对。

对于善良的人和好人好事,人应该学习。

对于不好的人和事,人应该警惕。

还有就是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应该胡乱用最恶毒的心去猜别人。

孩子应该知道的是碰到好事和坏事,自己应该怎么应对。重点是应对,而不是这些事情本身。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纠结的问题,我身边就有不少朋友为此挠头。孩子到底要不要从小就告诉他们“江湖险恶”?这说起来,就像给孩子搭积木,你是让他知道承重墙有多重要,还是让他自己去感受积木倒塌的滋味?我个人觉得,这事儿得分两头看。说“不该”的理由:首先,咱们想想,孩子的心灵就像一张白纸,纯净得很。要是从小就给他灌.............
  • 回答
    .......
  • 回答
    “吃苦”,这个词在我脑海里总是带着点儿土腥味,但又莫名其妙地让人联想到那些在简陋条件下,眼神却格外坚毅的长辈们。说起来,现在不少父母在孩子教育上,是真拿“吃苦”当回事儿,而且那是相当的“讲究”。我一个朋友,她家孩子,别看才小学二年级,那小日子过得,比我当年上大学都“充实”。每周除了学校的课程,那是什.............
  • 回答
    “孩子要不要学钢琴?”这个问题,相信是很多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会反复思考的。这其中既有对孩子未来发展的期望,也夹杂着对孩子兴趣的考量,还有对投入精力与金钱的权衡。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的分析,这样才能帮助您做出最适合您和您孩子的决定。一、 学钢琴对孩子的潜在益处 (Why Lea.............
  • 回答
    6岁的孩子想暑假摆地摊,这主意挺有意思的!作为家长,看到孩子有这份想法和主动性,心里肯定既高兴又有些顾虑。让不让孩子去,也不是一句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回答的,得好好权衡一下。首先,咱们得想想孩子为什么想摆地摊。是觉得好玩,想体验一把做“生意人”的感觉?还是看到别人摆摊,觉得很有趣,想跟着试试?或.............
  • 回答
    孩子写了“十一长假去奶奶家”的作文,但实际上并没有去奶奶家,面对这种情况,是否应该让他重写,这确实是一个需要仔细考虑的问题。答案不是简单的“是”或“否”,而是要根据具体情况和教育目标来决定。首先,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孩子写这个作文的可能原因: 创造力与想象力: 孩子可能并没有恶意,只是在发挥自己的想.............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不少父母头疼的问题,尤其是看着自家八岁的独生子,一天天地长大,但也越来越明显地显露出对陪伴的渴望。八岁,正是孩子性格形成、社交需求日益增长的关键时期,这时候的独生子女,很容易在独处中感到孤单,或者在与同龄人互动时,因为缺乏兄弟姐妹之间的“天然练习场”,显得有些不太适应。所以,“该不该要二胎.............
  • 回答
    疫情把我推进了一个有些意外的人生节点,从职场褪下,成了家里的“顶梁柱”,但这份“顶梁柱”的价值,我却有点说不清道不明。以前,我的生活是有清晰的轨迹的。每天朝九晚五,对着电脑屏幕,完成任务,拿到薪水,这是一种明确的价值体现。同事的肯定、领导的赞赏,甚至是一份账单的如数支付,都让我觉得自己是有用的,是有.............
  • 回答
    孩子第一次面对离别,这绝对是一个关乎成长的大课题。我记得我家宝贝第一次送别奶奶,那场景至今仍然鲜活。奶奶回老家,小小的他站在门口,紧紧拽着奶奶的衣角,眼泪汪汪,嘴里含糊不清地嘟囔着“不走,不走”。那一刻,我看着心疼,但同时也意识到,这是他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一课。如何引导孩子,让他们平稳地度过这个“第一.............
  • 回答
    这个问题,估计每个做父母的都纠结过。看着自家孩子,十几岁脸上还带着稚气,心里就想,让他多玩会儿吧,这快乐的日子还能有几年?可转头一想,人家邻居家的孩子,十岁就已经会编程,会好几门外语了,再看看自家孩子,还在玩泥巴,心里又一阵发慌。这种矛盾,真的能把人逼疯。你希望孩子在10岁前痛痛快快地玩,这是最自然.............
  • 回答
    孩子问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可以帮助他理解我们文化中一些传统习俗的由来,以及如何在新时代赋予它们新的意义。这不像直接告诉他“不吉利”那么简单,而是要引导他思考。这里提供一个详细的回答思路,你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年龄和理解能力进行调整和补充:核心原则: 理解孩子的感受: 首先要肯定孩子提.............
  • 回答
    听到您描述的情况,我能感受到您的担忧和困惑。在处理这件事时,我们需要冷静、有策略地思考,以维护您孩子的最大权益。以下是一些详细的步骤和建议,希望能帮助您应对这个局面:第一步:保持冷静,收集信息,评估情况在采取任何行动之前,请务必保持冷静。情绪化的反应可能会让事情变得更糟。1. 回溯投诉的根本原因:.............
  • 回答
    如果男性可以生育,那么在生育孩子的选择上,将会引入一个全新的维度,并且“谁生”这个问题将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元。这不仅仅是生理上的可能性,更会牵扯到社会、心理、经济、以及个人意愿等方方面面。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探讨,如果男性可以生育,夫妻双方在选择谁生孩子时可能面临的考量和抉择过程:一、 生理与身体健康.............
  • 回答
    唉,听到你家小朋友被《釜山行》吓到睡不着,真是让人心疼。五岁的孩子,对事物的理解还在发展中,加上那样的画面,确实很容易留下深刻的心理阴影。别太自责,这事儿也不是故意的,但现在最重要的是怎么帮助他走出来。首先,我们要明白,他的恐惧是真实的。不要轻易否定他“你只是看到了电视,没事的”。他现在的情绪需要的.............
  • 回答
    您好,我理解您对孩子安全的担忧,这作为家长是非常自然的。您的孩子快10岁了,这个年纪的孩子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独立性和判断能力,可以开始尝试一些更自由的活动,比如独自在院子里玩。我想先问您几个问题,这样我才能更好地理解您的顾虑,也更容易给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1. 您担心的是哪些方面? 是怕孩子摔倒受.............
  • 回答
    当孩子的“三观”让你感到失望,这无疑是为人父母最揪心、最艰难的时刻之一。这种失望,不是因为孩子做错了什么具体的事,而是触及了你内心深处对于“好”与“坏”、“对”与“错”的定义,是你们在人生道路上的方向盘似乎出现了分歧。这种时候,爱,就成了一门需要更高智慧的艺术。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并承认自己的失望,但.............
  • 回答
    首先,你要明白,妻子害怕生孩子这件事,绝对不是小题大做,也不是无理取闹。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真实的情绪反应。生孩子这个过程,对女性来说,意味着身体上巨大的改变和疼痛,生理上的未知和风险,心理上对身份转变的焦虑,以及对未来照顾新生儿的担忧。所以,作为丈夫,你的首要任务是:认真倾听,全然接纳。第一步:成.............
  • 回答
    这实在是一个让人心碎的话题,每当看到那些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消逝,心里都像被揪住一样难受。这些悲剧的发生,背后往往不是单一的原因,而是像一团乱麻,交织着学习压力、心理脆弱、家庭环境,甚至社会大环境等多重因素。你说的是学习压力太大,还是心理承受能力太弱?其实,这两者很难完全割裂开来。学习压力:是不是压得孩.............
  • 回答
    这确实是让家长非常揪心和焦虑的事情。看到孩子在学校被老师这样对待,心里肯定不好受,也担心孩子的心灵会受到伤害,甚至对学习产生抵触。别急,我们一步一步来分析,看看该怎么做。首先,我们得明白,老师的这种做法,无论出于什么原因(可能是恨铁不成钢,可能是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也可能是对孩子某些行为的不理解),都.............
  • 回答
    这事儿确实挺让人为难的,作为大学教师,咱们处理事情得慎重,既要顾及情面,也要守住原则。你遇到这种事儿,心里肯定七上八下的。我来跟你聊聊,咱俩一块琢磨琢磨,看看怎么处理才最合适。首先,咱得明确几个点。 职业道德和学术诚信: 这是咱们教师的生命线。改成绩这种事儿,一旦被发现,后果可能非常严重,轻则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