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明朝的数学?

回答
璀璨的星辰,黯淡的流光——明朝数学的潮起潮落

明朝,这个在中国历史上承上启下、恢弘壮丽的时代,在文化艺术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当我们聚焦于数学领域,却不能简单地用“辉煌”二字来概括。明朝数学,宛如一颗在夜空中闪耀的星辰,其光芒固然耀眼,却也掩盖不住其背后潜藏的些许黯淡与挣扎。

从《九章算术》的余温中汲取力量:古代数学的延续与发展

要评价明朝数学,我们必须先回溯其源头。明朝的数学成就,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九章算术》等汉唐经典所奠定的坚实基础之上的。这些古老的数学著作,如同深埋地下的根系,为明朝数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养分。

在明朝早期,虽然没有出现像《九章算术》那样划时代的巨著,但前代数学的传统仍在延续。官府设立的算学馆,虽然教学内容可能偏重于实用,如历法、测量、税收等,但也保证了数学知识的传承。同时,一些地方的士绅和书院也担负起一部分数学教育的责任。

“算学”的勃兴:实用主义的理性光辉

明朝最显著的数学特征之一,便是“算学”的兴盛。这个概念,强调数学在日常生活、工程技术、商业贸易中的实际应用。这种对实用性的关注,贯穿了明朝数学的始终。

官方的推动: 明朝政府对数学的重视,主要体现在其对历法、天文、水利、测量等方面的需求。为了准确编制皇历,必须依赖于高超的天文计算和数学知识。例如,明朝的《时宪历》虽然由西方传教士汤若思等人修订,但其中也包含了不少中国传统的计算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优化。水利工程的规划和实施,尤其是在治理黄河、运河等重大项目中,离不开精确的测量和几何计算。商业的繁荣,也催生了对算术、账目处理等实用数学的需求。

民间算学的活跃: 除了官方需求,民间也涌现出大量与实用数学相关的著作。这些著作往往篇幅不大,内容贴近生活,比如如何计算各种税赋、测量田亩、计算工程造价、解决商业纠纷等。这些“算学”著作,虽然在理论深度上可能不及前代,但在普及数学知识、提高国民的计算能力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东西方文明的交融:数学领域的“西学东渐”

明朝中期以后,随着海上贸易的兴盛和传教士的到来,中西方数学的交流也逐渐增多。这是明朝数学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传教士带来的新知识: 以利玛窦、徐光启、汤若思等人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带来了欧洲当时的先进数学知识,如代数、三角学、几何学等。他们不仅带来了数学书籍,还通过翻译、讲解、合作编写等方式,将这些新知识介绍给中国。

徐光启的杰出贡献: 徐光启是明朝中后期最杰出的数学家之一,也是东西方数学交流的集大成者。他与利玛窦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前六卷,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将这部西方数学巨著引入。这部书的翻译,不仅为中国数学界带来了严谨的逻辑推理和公理化方法,也极大地开阔了中国数学家的视野。徐光启本人还撰写了《测量全义》等著作,将数学应用于测量学,其在测量技术上的贡献,至今仍为人称道。

数学的“拿来主义”与本土化: 值得注意的是,明朝人对待西方数学的态度,并非全盘接受。他们更倾向于将西方数学的精华与中国传统的数学体系相结合,进行“拿来主义”式的吸收和融合。例如,在处理一些计算问题时,他们会运用西方的代数方法,但最终结果的呈现,可能还是会采用中国传统的算筹或者其他形式。这种融合,既体现了明朝数学家的智慧,也展现了中国文化强大的包容性。

计算工具的革新:算盘的广泛应用

谈及明朝数学,不能不提算盘。虽然算盘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期,但在明朝,算盘的使用得到了极大的普及,并成为中国最主要的计算工具。算盘的出现和推广,极大地提高了计算效率,降低了计算难度,使得一些原本需要复杂笔算才能解决的问题,变得更加简便易行。

算盘的使用,也催生了大量的算盘类数学著作,教授算盘的用法、口诀以及如何利用算盘解决各种实际问题。这些著作,虽然在理论深度上可能不突出,但在普及数学计算能力方面,功不可没。

存在的局限与隐忧:理论深度与创新力

尽管明朝数学在实用性和东西方交流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我们也必须正视其存在的局限性。

理论创新的不足: 相较于前代(如宋元时期)在天元术、四元术等高次方程求解方面取得的突破,明朝数学在理论创新方面显得相对沉寂。虽然有对前代成果的整理和运用,但原创性的理论突破并不多见。这可能与当时社会对数学的侧重点有关,更倾向于解决实际问题,而非抽象的理论探索。

科学精神的约束: 明朝社会整体上对科学探索的精神约束,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数学的深入发展。尽管有徐光启这样的科学家,但其所处的时代环境,使得科学研究往往需要依附于官方或者宗教的保护伞下才能进行。

教育体系的滞后: 官学中的算学教育,可能更多地侧重于实用技能的训练,而对数学思维、逻辑推理的培养不够重视。这导致了能够进行高深理论研究的数学人才相对稀少。

总结:

总体而言,明朝的数学是一个充满活力与变革的时代。它继承了中国古代数学的优秀传统,并在实用主义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驱动下,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徐光启等人的努力,将西方先进的数学知识引入中国,为后世的数学发展奠定了基础。算盘的普及,也极大地提高了全民的计算能力。

然而,我们也应看到,在理论创新方面,明朝数学未能达到宋元时期的巅峰。对实用性的过度追求,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数学抽象性和理论深度的发展。

明朝数学,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乐章。它有激昂的旋律,也有舒缓的变奏。它璀璨的星辰,映照出那个时代对知识的渴求和对现实世界的探索;而那黯淡的流光,则提醒着我们,在任何时代,对数学理论本身的不懈追求,都至关重要。它是一段值得铭记的历史,也是一面反思后世的镜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国古代传统数学在明代并未失传

——关于王文素与《算学宝鉴》的研究

刘五然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数学的先进国家,但中国数学史写到明代,却似乎出现了异常。

明代:数学的沉寂时期

  1937年,我国著名数学史专家李俨(1892 1963年)在其著作《中国算学史》中说:“近晚期算学,自明初至清初,约公元1367年迄1750年,前后凡四百年,此期算学虽

继承宋金元之盛,以公家考试制度久已废止,民间算学大师又继起无人,是称中算沉寂时期。”

  1964年,著名数学史专家钱宝琮(1892 1974年)在其著作《中国数学史》中说:“明代中叶以后出版了很多商人所写的珠算读本,这些珠算书中虽保存了一些《九章算术》问题,对比较高深的宋元数学只能付之阙如,中国古代传统数学到明代几乎失传。”

  1980年,梁宗巨(1942 1995年)在《世界数学史简编》中更是说:“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数学的先进国家……但是朱世杰之后,我国数学突然出现中断的现象,从朱世杰到明程大位的三个世纪,没有重要的创作。”

  以上几位专家的论点虽不能代表全部,但在论及中国数学史方面的影响,却是相当有权威性的。

明代数学最高水平的代表著作

  《算学宝鉴》全称《新集通证古今算学宝鉴》,王文素著,完成于明嘉靖三年(1524年)。全书分12本(由子至亥)42卷,近50万字。据劳汉生介绍:“《算学宝鉴》自成书后四百年间未见各收藏家及公私书目著录,民国年间由北京图书馆于旧书肆中发现一兰格抄本而得以入藏。”正是这一偶然发现,才得以将明代数学最高水平的代表作明示天下,而近些年专家学者们对这一手抄孤本研究的成果更是喜人。

  1.通证古今,正本清源

  《算学宝鉴》对当时见到的数学著作及民间算法、算题,均能“留心通证”,明确指出原书之谬;对“占病法”、“孕推男女”等不科学的算题一律不集。因该书有“通证”的毅力、“新集”的魄力,故有去伪存真、补缺续断、正本清源的结果。

  2.有所创新,有所前进

  《算学宝鉴》在通证的基础上,“复增乘除图草,定位式样,开方演段,捷径成术”。集算诗中提到的“悬空定位无踪影,带从开方有正翻”,正是其在学术上高人一等、算法上技高一筹的写照。

  3.古术天元,并未失传

  《算学宝鉴》研究了一元高次方程的数值解法,内容详实可贵,这充分说明一元高次方程数值解法及天元术、四元术在明朝并未完全失传。王文素在解法中所用名词术语、演算程序,基本上与宋元数学一致,并有所发展和创新。

  4.珍贵史料,不可多得

  《算学宝鉴》系一部应用数学书,书中例举的米、肉、马、麻等价格资料应有尽有,船费、脚银、税种等经济史料不胜枚举。我们可以从这些资料透视当时的社会生活。

  5.在世界数学史上的位置

  王文素解高次方程的方法较英国的霍纳 Hirner 、意大利的鲁非尼 Ruffini 早200多年。在解代数方程上,他走在牛顿 I.New ton 、拉夫森 J.Raphson 的前面140多年。对于17世纪微积分创立时期出现的导数,王文素在16世纪已率先发现并使用。《算学宝鉴》中的“开方本源图”独具中国古代数学传统特色,国外类似的图首见于法国数学家斯蒂非尔 M.Stifel 1544年著的《整数算术》一书,较《算学宝鉴》迟20年且不够完备。

  《算学宝鉴》虽尘封多年,但从对该书的研究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王文素是继宋杨辉、秦九韶和元朱世杰后明代最杰出的数学巨匠,《算学宝鉴》是代表明代数学中兴的最高水平的数学巨著。王文素的数学成就是中国数学史连续性的有力证据,所谓“中国古代传统数学到明代几乎失传”的观点确实应该改变一下。

数学史中未被挖掘的宝藏

  手抄孤本《算学宝鉴》直至1939年才被发现,见者不多,对其浩瀚长卷深入研究者不多。即使偶有人提及,也是将它与吴敬和程大位的书一样当作“商人所写的珠算读本”对待。这是王文素及其《算学宝鉴》成书400多年所受到的不公平对待。

  《算学宝鉴》的产生是数学史发展的必然,而使其“几成腐尘”也有其特定的社会环境。《算学宝鉴》博大精深,但也被埋得太深了,正因如此,它成了数学史中未被挖掘的宝藏。

  任继愈在《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总序中说:“中国古代的科学思想和科技成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在人类文明史上放射过夺目的光辉,对后世产生过重大影响,是一项特别值得挖掘整理的文化遗产。”而被埋没400多年却能代表明代数学最高水平的数学瑰宝——《算学宝鉴》则应该是等待有志之士来挖掘整理的有着丰富内涵的宝藏。(作者系山西省珠算协会副会长、山西省科委“王文素与《算学宝鉴》研究”课题组组长)

www1.ihns.ac.cn/readers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璀璨的星辰,黯淡的流光——明朝数学的潮起潮落明朝,这个在中国历史上承上启下、恢弘壮丽的时代,在文化艺术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当我们聚焦于数学领域,却不能简单地用“辉煌”二字来概括。明朝数学,宛如一颗在夜空中闪耀的星辰,其光芒固然耀眼,却也掩盖不住其背后潜藏的些许黯淡与挣扎。从《九章算术》的余.............
  • 回答
    崇祯皇帝朱由检,明朝的末代皇帝,他的名字在中国历史上总带着一丝沉重和无奈。要评价他,不能简单地贴上“昏君”或“明君”的标签,而需要将他置于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背景下去审视。他的执政过程,是一部充满挣扎、雄心勃勃却最终落寞的悲剧。首先,从他登基之初的形象来看,崇祯的确有过一番锐意改革的决心。经历了万历皇.............
  • 回答
    方孝孺,一个名字,在明朝的历史长河中,如同一颗璀璨却又带着几分凄凉的星辰,至今仍被人们提起,引发着无数的讨论与感慨。要评价这位明朝的“文坛领袖”、“儒林巨擘”,绝不能仅仅停留在“宁死不屈的楷模”这样简单的标签上。他的复杂性,他的思想深度,他的历史作用,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拨开历史的迷雾,还原一个更立.............
  • 回答
    明朝的“赶苗拓业”并非一个广泛使用的官方术语,更像是后世对明朝某些经济政策和社会现象的一种概括性描述。如果将其理解为明朝政府通过一系列措施推动经济发展、鼓励垦荒、扩大农业生产以及促进商业贸易的系列行为,那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价:一、 背景:内忧外患下的求生与发展要评价“赶苗拓业”,首先要看它.............
  • 回答
    要评价明朝军事科技是否比蒙元先进,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而不能简单地下一个结论。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技术、战术、战略以及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一、 火器的发展:明朝的显著优势在火器领域,明朝无疑展现出了比蒙元更强的进步和应用深度。 蒙元时期的火器: 蒙元时期,火器技术虽然已经出现,.............
  • 回答
    .......
  • 回答
    说起明朝中期的权臣,高拱的名字是绕不开的。这位山东章丘人,以其强大的政治手腕和纵横捭阖的能力,在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的政治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评价高拱,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他的存在本身就反映了那个时代政治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出身与崛起:寒门出身,步步为营高拱出身寒微,并非名.............
  • 回答
    威宁伯王越:明朝疆场上的“常胜将军”?在明朝的宏伟画卷中,王越无疑是一位浓墨重彩的军事将领。他出身于军事世家,一生戎马倥偬,屡建奇功,最终被封为威宁伯,与“常胜将军”的美誉不胫而走。甚至有人将其比作汉朝的霍去病,认为他是明朝疆场上的另一位传奇。那么,王越究竟是怎样一位人物?他与霍去病相比,又孰优孰劣.............
  • 回答
    明朝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一个极为关键且复杂的地位,它既是中华文明光辉灿烂的延续,也深刻地改变了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进程。要评价明朝,不能简单地褒扬或贬低,而是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它所带来的深远影响。承前启后,巩固了中华文明的根基。明朝的建立,是在元朝覆灭之后,由汉族重新夺回政权。这一点本身就具有里程碑式的.............
  • 回答
    论明清两朝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一个时代的演变与延续明朝和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统治时间跨度最为长久的两个封建王朝,其对广袤边疆地区的治理和控制,既有历史的延续,也伴随着深刻的变革。要评价这两个朝代对边疆的掌控,需要我们剥开笼罩在“天朝上国”光环下的某些模糊叙事,深入到具体的政策、实际的运作以及由此产生的.............
  • 回答
    关于高晓松提出的“明朝三无”,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且在网络上引起不少讨论的观点。要评价它,咱们得先梳理清楚这“三无”到底指的是什么,然后才能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明朝三无”指的是什么?据我理解,高晓松提出的“明朝三无”,通常是指明朝在政治、文化、经济上存在的一些“缺失”或者“不寻常”的方面。虽然.............
  • 回答
    《明朝那些事儿》与当年明月:一场穿越时空的阅读盛宴,一次新媒体时代的文化现象提起《明朝那些事儿》,很多人脑海中会浮现出那个有点“不正经”,却又妙语连珠的“当年明月”。这部以生动活泼的语言讲述明朝历史的通俗读物,无疑是新媒体时代一个极其成功的文化现象,而它的作者当年明月,也因此收获了无数读者,甚至在某.............
  • 回答
    《明朝那些事儿》中对李成梁和努尔哈赤的论述,无疑是其全书一大看点。作者当年明月以其独有的幽默笔触和生动叙事,为我们勾勒出了这两位在明末辽东风云变幻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也塑造了读者心中对他们鲜明的印象。评价他们的观点,既要看作者的笔力,也要理解其背后所反映的历史逻辑。对李成梁的评价:一个时代的矛盾与悲剧.............
  • 回答
    明朝三百载:承前启后,亦有遗憾的帝国印记论及明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绝非一句“强盛”或“衰落”所能概括。这三百年(13681644)的王朝,犹如一座巍峨的山峦,既有拨云见日的雄姿,亦有风雨侵蚀的痕迹。它在中国漫长的帝制长河中,扮演了一个承前启后、又留下深刻复杂印记的关键角色。承继洪流,奠定王朝基石明.............
  • 回答
    “开中法”:明朝盐业经济的“双刃剑”明朝初年,朱元璋在经济和军事上的宏伟蓝图里,盐税无疑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为了解决军费的燃眉之急,也为了稳定边疆,一项名为“开中法”的盐引制度应运而生。这项政策,如同一把双刃剑,在为朝廷输送大量财富的同时,也在悄然改变着明朝的经济肌理,甚至为后来的社会变迁埋下了.............
  • 回答
    日本书籍对万历朝鲜战争(在日本称“文禄・庆长之役”)中明朝军队的评价,并非铁板一块,而是随着时代、史观和作者的立场而有所不同,呈现出复杂而多样的图景。早期评价(江户时代初期):在战争结束后不久的江户时代初期,日本的史书,尤其是幕府官方的史料,对明朝军队的评价往往带有明显的“战胜者”的视角,且倾向于贬.............
  • 回答
    在浩瀚的史料海洋中,明朝的疆域变迁,如同其波澜壮阔的历史一样,也留下了许多值得探讨的地图。如今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明朝地图,它们或详细描绘了盛世的辽阔,或标注了边患的严峻,或展现了行政区划的脉络。要评价这些地图,我们首先需要理解它们是如何绘制出来的,其背后的依据又是什么。评价网络明朝地图的几个维度.............
  • 回答
    要评价汪直的死对明朝“倭乱”的影响,咱们得先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不能简单地说个好或不好。汪直这人,本身就是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影子人物,他一死,对沿海的局面来说,无疑是拨乱反正,但也可能因此埋下了新的隐患。首先,咱们得明白汪直是谁,以及他当初在“倭乱”中扮演的角色。汪直,字“龙庆”,原名“汪世忠”.............
  • 回答
    《典籍里的中国》中宋应星留满清辫子的情节,确实引起了不少观众的讨论和争议。要评价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待: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典籍里的中国》这部纪录片的性质。它是一部以解读中国古代典籍、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的文化类纪录片。它的目标是“以古人视角,穿越千年,重现典籍中的智慧与文明”。因此.............
  • 回答
    1368年,一个注定被载入史册的年份。在这一年,一位曾经的乞丐、僧侣、农民起义军领袖——朱元璋,完成了他波澜壮阔的逆袭,建立起了大明王朝,并将统治中国近百年的元朝推翻。这一历史性的时刻,不仅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版图,更对中国历史的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要评价朱元璋的这一伟绩,我们得从多个维度去审视。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