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说大学生不该沿用高中的学习方法?

回答
好的,咱们聊聊这个,我感觉挺有道理的,也确实看到不少学弟学妹们在这上面栽跟头。 高中时候那套学习方法,到大学里,有时候真就有点“水土不服”了。为啥呢? 我觉得主要有这么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一层层地掰开了说。

一、 目标和性质的根本性变化:

高中学习,说白了,就是一个“选拔”的过程。 目标非常明确:考上大学,而且是越好的大学越好。 整个一套体系,包括课程设置、考试模式,都是围绕着这个“高考”来的。 咱们的老师们,就像是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我们按部就班地走过知识的山峰和峡谷,告诉我们哪里是必考点,哪里是重难点,怎么记,怎么背,怎么做题才能拿到高分。 这种“被动接受”和“追求标准答案”的模式,在高三的那一年,效率是最高的。

但是到了大学,画风就完全不一样了。 首先,大学的目标是什么? 不再是单一的“考试”,而是“培养一个能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你的专业课,不再是为了应付一场全国性的考试,而是为了让你深入了解一个领域,掌握一套专业技能,甚至是你未来职业生涯的基石。 这种“自主探索”和“创造性应用”的要求,跟高中完全是两个概念。

举个例子: 高中教你化学,可能重点是让你记住元素周期表、掌握基本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 而大学的有机化学,可能会让你从分子结构入手,理解反应机理,预测反应产物,甚至设计新的合成路线。 你光靠死记硬背,是绝对拿不下这些内容的。

二、 知识体系和深度上的巨大差异:

高中知识,你可以想象成是“知识的点”,老师会把这些点串联起来,形成相对简单的“线”。 比如数学,就是掌握公式、定理,然后套用;英语,就是背单词、练语法、做阅读理解。 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都相对有限,而且很多都是“通用知识”。

大学就不一样了。 你的专业知识,是“知识的面”,甚至是“知识的体”。 课程之间相互关联,形成复杂的知识网络。 你需要理解的是“原理”,是“逻辑”,是“思想”,而不是孤立的知识点。 而且,知识的深度也呈几何级数增长。 很多时候,老师讲的只是冰山一角,后面的大海,需要你自己去潜水挖掘。

举个例子: 高中物理,可能就是讲解牛顿定律、能量守恒等基础概念。 大学物理,可能会涉及量子力学、相对论,这些都是需要你建立全新的思维框架才能理解的。 你不能指望老师把每一个概念都讲透,而且还会涉及很多前沿的研究方向,这些都不是高中阶段可以触及的。

三、 学习方式和资源上的转变:

高中学习,你主要依赖的是老师、教科书和教辅资料。 老师是你的“知识守护者”,教科书是你的“圣经”,教辅是你的“题库”。 你的学习生活,基本上是被老师安排得明明白白。

到了大学,情况就不同了。 首先,老师的角色变成了“引导者”和“合作者”,他们更像是你的学术顾问,给你方向,解答疑惑,但更多的主动权在你手里。 其次,学习资源爆炸式地增长:图书馆里有海量的书籍,网络上有无数的学术论文、公开课、专业论坛。 你需要学会如何筛选、如何检索、如何消化这些信息。

举个例子: 高中老师会反复强调某个知识点,给你布置大量的同类型练习题,直到你熟练掌握。 大学老师可能只讲一次,然后让你去阅读三篇相关的学术论文,并在课堂上进行讨论。 你必须学会主动阅读,理解文章的逻辑,找出其中的关键信息,并形成自己的观点。

四、 评价体系和个人能力的侧重不同:

高中评价体系,主要看考试成绩。 谁能考高分,谁就能获得更好的大学录取机会。 所谓的“学霸”,往往就是那些最能适应考试规则、最擅长应试的人。

大学评价体系,除了考试,还会看你平时的课堂表现、参与的学术项目、发表的论文、实习经历、社团活动,甚至还有你的项目报告、小组作业的贡献度等等。 这是一个更立体、更全面地评价一个人能力的过程。 纯粹的“考试机器”,在大学里可能反而会遇到瓶颈。

举个例子: 高中你可能只需要把书上的例题都做一遍,考试就没问题了。 大学里,老师布置一个项目,可能需要你自己去组队,分工合作,搜集资料,进行分析,最后做出一个成果展示。 这个过程中,你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比单纯的“做题能力”更重要。

五、 学习的自主性和责任感要求更高:

高中阶段,你可能生活在老师和家长的“保护伞”下,学习生活被安排得井井有条,你只需要按照指令去执行。 你的学习是一个“被动接受”和“努力执行”的过程。

大学,你真正拥有了“自由”。 但这种自由,也意味着你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 你需要自己规划学习时间,自己安排学习任务,自己解决遇到的困难。 没有人会像高中老师那样,天天盯着你,催促你。 这种“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与之伴随的“自我驱动力”和“责任感”,是大学能否顺利过渡和发展至关重要的一环。

总结一下,为啥不能沿用高中学习方法?

目标变了: 从“考取大学”到“培养人才”。
知识变了: 从“知识点”到“知识体系”,深度和关联性大大增强。
方法变了: 从“被动接受”到“自主探索”和“主动应用”。
资源变了: 从“老师、课本”到“海量信息”。
评价变了: 从“考试成绩”到“综合能力”。
能力要求变了: 从“执行力”到“自主性、驱动力、责任感”。

所以,如果你还在用高中那一套,只是机械地记、背、练,你可能会发现,大学的课程越来越听不懂,成绩越来越差,甚至对学习感到迷茫。 到了大学,真的需要“升级打怪”,学会更高级的学习技能,才能真正地成长和进步。 这是一个蜕变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新本领的机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很多同学没有想明白:

大学是做研究的地方,不是考试的地方。

全国几乎所有的高中都是高考集训营,所有人学习的目的都是为了高考取得更好的分数。但在大学并非如此。只要能满足毕业条件,对于自己要学习什么、怎样去学习、甚至是否花时间去学习,大家都有充分的自由。至于考试,只不过是学校对于学生最基本的约束而已。不管是学校、还是老师,都对于提高学生的成绩毫无兴趣(或许班主任、辅导员除外)。很多学校的成绩都是正态分布的,更无所谓学生考试考得好不好了。

题主问出这样的问题,我相信题主是有心向学的。那么题主应该抓住大学学习最重要的目标:提高自己的学术能力,而非考试能力。

学术能力是什么?最直观地说,学术能力就是让你能写出一篇优秀的论文的能力。从发现值得讨论的学术问题、到对既有文献进行综述、到利用学界认可的方法论研究问题、最后提出自己的具有独创性的主张。只有具备这样的能力,才能算是在学术领域真正入门,也才能算是完成了基本的大学教育。

当然,对于足够优秀的同学来说,在本科阶段就能追上世界顶尖的研究者,不仅能融会贯通既有的研究成果,还能提出自己的意见在世界一流会议或刊物发表——这才是大学学术教育所希望培养的人才。

如果题主从这个角度出发,也就能明白老师的劝诫了。我自己是学文科的,我不懂刷题对于做研究到底有多大帮助。但是从根上说,即便刷题是必要的学习手段,刷题也只是帮助理解知识的方法,而不是结果。学生能不能多做出来几道题,或者在考试里能不能多得几分,老师并不关心。但如果题主表现出了对学术研究的基本兴趣,我相信每一位老师都会愿意给你推荐几本书或者几篇论文。

说得极端一点,在高中,老师不允许同学偏科,只有每一门科目齐头并进才不会拖总分的短板;但在大学,老师可能鼓励同学偏科,甚至越偏、越专越好,希望同学在某一个小的领域学深、学细、学透,至于其他领域的知识,够用就行。

我相信大部分人毕业后都不会从事学术研究,大学是人一生中难得的离学术圈最近的时候。如果题主只是把大学当成考研培训班,四年的学习又只是为了一场考试,未免太浪费大学的时光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