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53岁的梁实24次参加高考?高考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回答
梁实24次高考,高考的意义何在?

梁实,这位53岁的汉子,用他近三十年的青春和执着,一次又一次地走进高考考场。他的故事,让无数人重新审视高考,也引发了关于人生追求、社会价值和教育本质的深刻思考。

如何看待梁实24次参加高考?

对于梁实的24次高考,人们的态度是复杂而多元的。

敬佩与赞赏: 很多人对梁实的毅力和坚持表示由衷的敬佩。在许多人看来,高考是一场激烈的竞争,大多数人可能只经历一两次,而梁实却能年复一年地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应试的状态,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凡的毅力。他代表了一种不服输、不放弃的精神,对于追求自己目标的人来说,这是一种鼓舞。
不解与质疑: 也有不少人对此表示不解,甚至质疑其意义。他们认为,24次高考足以证明他未能达到理想的大学或专业门槛,是否应该将精力投入到其他更有价值的事情上?比如,他是否可以学习一门技术,或者创业,或者做其他更能体现个人价值的事情?这种质疑的声音,更多的是从实际效益和人生“成功”的标准出发。
理解与同情: 有些人能够理解梁实,认为他可能在高考这条路上有着自己难以割舍的情结。也许是他对某个特定大学或专业的执念,也许是他认为高考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途径,亦或是他对教育的某种理想化追求。在他们看来,梁实可能是一个怀揣梦想,但又不那么“世俗”的人,他的坚持自有其内在逻辑。
反思社会与教育: 梁实的故事也促使我们反思整个社会和教育体系。为什么一个人会如此执着于高考,以至于耽误了近三十年的时间?这是否反映出我们社会评价体系的单一,以及对学历的高度崇拜?是否也折射出一些人在职业选择和人生规划上,存在着迷茫和对传统路径的过度依赖?

高考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梁实的故事,让我们不得不深入探讨高考真正的意义。高考的意义,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

1. 筛选和分流的功能(社会层面):

人才的选拔机制: 高考是中国社会最主要的、最公平(相对而言)的人才选拔机制之一。它为高等教育提供了生源,确保了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人才能够被选拔出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社会阶层流动的通道: 对于来自不同社会背景的学子来说,高考是实现阶层流动的重要途径。通过高考进入名牌大学,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和人脉,往往能够改变个人乃至家庭的命运。这是高考最被社会认可和看重的意义之一。
维护公平的象征: 尽管存在着地域、户籍等限制因素,但高考依然被视为相对公平的考试。它提供了一个相对统一的标准,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争取更好的未来,这一点对于一个庞大的社会体系来说至关重要。

2. 个人成长和自我实现的功能(个人层面):

知识与能力的积累: 为了参加高考,学生需要系统地学习高中阶段的知识,这本身就是一次重要的知识积累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知识的掌握,更是学习方法、思维方式、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意志品质的磨砺: 高考是一场马拉松,需要长期的坚持、努力和自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意志品质、抗压能力、心理素质都会得到极大的锻炼和提升。梁实就是一个极致的例子,他通过高考不断磨砺自己的意志。
人生规划的起点: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高考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决定了你将进入怎样的大学,学习怎样的专业,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你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和人生轨迹。它为个人未来的规划提供了一个起点和方向。
追求理想和热爱的平台: 梁实的故事,或许也体现了高考作为追求特定理想(如某一所大学或专业)的平台的功能。对于一些人来说,进入心仪的大学或学习热爱的专业,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自我实现。

3. 教育理念和价值的体现(教育层面):

对基础教育的导向作用: 高考作为评价体系的核心,直接影响着高中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它能够引导学校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对教育公平的期待: 高考制度的设计和执行,也反映了社会对教育公平的期待。如何让更多有才华的寒门学子通过高考改变命运,一直是教育改革关注的焦点。
对知识价值的强调: 高考某种程度上也在强调知识的价值,它告诉人们,通过学习知识,可以获得更多的机会和更好的生活。

梁实的故事对我们思考高考意义的启示:

梁实的坚持,无疑是对高考意义的一种极端诠释。他让我们思考:

高考是唯一的出路吗? 梁实花了近三十年时间在高考上,如果他早些发现其他道路并投入其中,也许会有另一番风景。这促使我们思考,高考固然重要,但并非人生唯一的出路。社会应该提供更多元化的评价和发展通道。
如何平衡坚持与变通? 梁实的坚持令人钦佩,但也让人思考,在追求目标时,是否需要保持一定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当一条路走不通时,是否应该及时调整策略,寻找新的可能性?
“成功”的定义是什么? 梁实追求的是进入理想大学,但他在过程中展现出的毅力,是否也应该被视为一种成功?社会对于“成功”的定义是否过于狭窄,过于单一地依赖于学历和名校?
教育的真正目标是什么?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还是仅仅培养能够通过考试的机器?梁实的经历,或许也提醒我们,教育应该更关注个体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培养,而不仅仅是考试成绩。

总结:

梁实24次高考,是一个极具话题性的事件。它既是对个人意志的挑战,也是对社会评价体系的拷问。高考作为一项重要的选拔和分流制度,在社会层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许多人实现阶层流动和改变命运的基石。同时,它也是个人知识积累、能力培养和意志磨砺的重要过程。

然而,梁实的极端案例,也促使我们反思高考的局限性以及社会对“成功”的单一化定义。我们应该在肯定高考积极意义的同时,也呼唤更多元化的发展路径和更宽广的社会评价体系,让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实现价值的方式,而不必将人生孤注一掷于一场考试。梁实的坚持令人动容,但我们更希望社会能为每个人提供更多成功的可能性,让人生有更多精彩的绽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来讲一个有意思的角度:梁先生是名副其实的人生赢家。

从新闻稿中,我们可以得知以下真相:

刘群对现在的生活还算满意。儿子已经在美国读研究生,一年回来一趟。梁实和妻子刘群在成都有着一套100多平方米的房子,装修简朴,房子中最显眼的,是梁实备考用的资料。

成都现在平均房价1.3万,高新区房价2.1万,仅这套目前居住的房子就价值130~210万,何况其可能不止一套。

儿子在美国留学读研究生,根据新闻叙述应该是在读硕士,时间两年。

而美国的大学收费标准差别比较大,普通私立大学本科课程每年的学费约为1.7万-2.4万美元,名牌私立大学则超过3万美元。美国公立大学的收费一般低于私立大学,每年学费约为0.9万-1.4万美元。
其中,学费根据专业不同也不一样。理工类和经济类比文科学费贵,根据美国官方公布的数据,化工,电子工程,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土木工程等专业,每年的学费在48,998美元-59,218美元,会计,金融,经济学每年的学费在46,292-47,782美元。
另外,美国留学生活费每年约合人民币8万元至10万元。

假设学费一年三万美金,留学两年,基本学费+生活费大概在62万元人民币左右

另外,53岁的梁先生还没有到退休年龄,可以连续参加24次高考,每次高考前都有充足的时间复习,并且经常出入茶馆等消费性场所。

梁实移居成都后,一有空便喜欢到茶楼里看书复习。他觉得茶楼氛围比较悠闲,学习累了还可跟熟人摆摆龙门阵。数年来,梁实成了住家附近几家茶楼的常客,老板员工都知道他是位高考“长跑动员”。大家不仅不把他当考生,还给他起了个绰号叫“梁教授”。叫得久了,梁实更觉得,这辈子考不上川大,真有愧自己这个雅号。

说明其早已经实现了财务自由,根本不用上班。

这一点在不少新闻稿已经明确指出来了:

比起高考之路来说,梁实做生意就顺利多了。仅仅用了一年,梁实就赚了上百万元。1998年,他还在双流县白家镇建起了建材厂,妻子在富森美家居开门市,生意越做越红火,纯利润就能达到一百万元。

假设梁先生拥有的工厂每年都能固定产生100万的利润,并且,每次梁先生都把利润定期拿到银行定期存一年。

我套用了wind的央行基准利率的数据,就这样,最终计算出结果为3296万

更不要说梁先生不可能收入一直维持百万,更不要说他还有其他的投资方式。梁先生实际资产应该远远大于这个数。

所以我怎么看待?

我除了敬佩+羡慕外没有别的情绪。

那高考的意义在于什么?

科普一下,马斯洛需求五个层次: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提出,其基本内容是将人的需求从低到高依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种需求。[1]


梁先生已经在满足了前四个层次以后,开始追求最高层的自我实现了。

这个意义够不够?

至于有人人占用高考教育资源的,梁先生一没找枪手替考,二没花钱顶替上学,自己在工作之余,认认真真看书,教育部都没说啥,占用到您哪门子教育资源了??


当然,与其羡慕别人的爸爸有钱,可以轻轻松松当富二代。

不如好好加油,努力挣钱,将来成为让别人羡慕的富二代的爸爸。

推荐一套书,这套书是研究生期间,教我们财务管理课的教授推荐的,对提升自己的财商很有帮助。

相信我,比某些大V卖的999元的理财课强多了。

如果不想花钱的,可以私信我,我给你发电子版。

不想看书的,也可以报个课,只要12元,12天课,防止被割韭菜,挺值得:

参考

  1. ^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A9%AC%E6%96%AF%E6%B4%9B%E9%9C%80%E6%B1%82%E5%B1%82%E6%AC%A1%E7%90%86%E8%AE%BA/11036498?fromtitle=%E9%A9%AC%E6%96%AF%E6%B4%9B%E9%9C%80%E6%B1%82&fromid=17502527&fr=aladdin
user avatar

我最感动的细节是他儿子已经在美国攻读博士了,他自己虽然屡次落榜,却抓得住机会创业成功,大致算是财务自由人士。

这就是社会流动机制,它虽不见得多么宽松,但仍起作用。让有本事的人,找得到应有的位置,让多数人各得其所,机会正义,公开公平,人心舒畅,社会安宁。

user avatar

先讲一个我的糗事儿吧——

话说那年我备战考研时,有一天晚上学得挺嗨,学到12点多才回到跟别人合租的房子。那是一套两居室,我住次卧,主卧与次卧之间的客厅被中介加了个隔断,多出了一个五六平方米、没有空调的房间。当时,住在那个房间里的,是一对高中毕业后就来北京打工、早出晚归的小情侣。

我那天本来学得挺快乐的,结果一进门听见隔壁的小情侣在……(以下省略若干字)然后,我就到楼下小花园一边感受着凉爽的晚风一边看月亮去了。

那时候我在想:我这个做题家,学习好又如何呢?隔壁的小情侣,都是高中毕业就出来工作了,收入在北京恐怕是比较低的,两个人在热烘烘的小房间里,半夜热烘烘地来一发,不比我这个大晚上不是看书就是看月亮的做题家要快乐么?

备考与考试的过程对于我而言,当然是充实的,但是否快乐,我自己也不甚清楚。

回到这个问题:如何看待53岁的梁实24次参加高考,他想追求的到底是什么?

他这个做题家或许真的与包括我在内的大部分做题家不同。

最主要的一点不同:我备考,参加考试,主要是为了得到那个结果;而他,或许主要是为了享受过程。

也或许正因如此,他乐在其中,一次又一次地继续着这场快乐的“追梦游戏”。

这种快乐的做题家,参加考试,不是为了超过别人,而是为了享受备考与考试的过程。

这种快乐,也是一种有趣的事物吧。


本人 @乐舟川 的其他几个知乎回答:

user avatar

这是一种比较冷门的个人爱好而已。

我认识一个企业老总,他的业余爱好就是解高中奥数题。

是的你没看错,就是解奥数题。家里长期订阅了《中等数学》杂志。每次一到就非常兴奋地开始做,同时业余时间经常跟附近几所高校的数学老师们搞搞关系,请教交流。

你说他在追求什么?其实仅仅在追求快乐。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做题其实真的很快乐。看到一个填空题就想去填,看到人家一个语法错误就着急地想去改,这是刻在东亚人骨子里的习惯。

一个53岁的人,跟年轻人一道学习语数英,这种纯朴的快乐来源于知识本身而非“当高中生”。我建议把他塞进衡水中学体验着读一年。我敢保证以后他再也不碰高考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