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海湾战争时期的美军能不能完虐87年的苏军?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到1991年,也就是海湾战争时期,然后再回望一下1987年的苏联军队。这是一个充满想象力但又值得细细探讨的“如果”情境。

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海湾战争时期美军(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的实力。他们的强大,是建立在一系列技术、战术和组织优势上的。

海湾战争时期美军的优势:

科技代差: 这是最显而易见的。海湾战争被称为“电子战的第一场战争”,而美国在这一领域处于绝对领先地位。
精确制导武器: “爱国者”导弹、激光制导炸弹(如“铺路者”系列)、电视制导炸弹、GPS制导炸弹(JDAM的前身)等,使得美军能够以极高的精度打击目标,减少附带损伤,同时大大降低了己方士兵的风险。这在1987年的苏军装备中几乎是空白。
战场感知和通信: AWACS(预警机)、JSTARS(联合监视与目标攻击雷达系统)、侦察卫星、无人机(如“侦察兵”)等,构建了一个覆盖伊拉克全境的战场情报网络。士兵之间、指挥部与前线部队之间的通信也更为高效和安全。1987年的苏军虽然有侦察手段,但其集成度和实时性远不及美军。
空中优势: F15E、F16、A10等先进战斗机和攻击机,以及B52战略轰炸机,构成了强大的空中力量。其航程、载弹量、电子对抗能力以及对地攻击能力,都比1987年的苏军主力战机(如米格23、米格29、苏24)有明显优势。而且,美军的空中加油能力使其能够长时间滞空,实现真正的“全天候、全时域”制空权。
电子战能力: EA6B“徘徊者”电子战飞机能够有效压制或干扰对方的雷达和通信系统,为己方攻击机和地面部队提供“静默窗口”。1987年的苏军在这方面相对薄弱。
战术和训练:
“闪电战”式的地面突击: “沙漠盾牌”和“沙漠风暴”行动中,美军的地面部队,特别是第七军,展现了高超的机动和协同作战能力。他们采用了“左勾拳”(Hammerhead)战术,以极快的速度迂回到伊拉克共和国卫队侧翼,形成包围。这种大规模、高速度、多兵种协同的作战模式,需要高度的训练和协调。
“压倒性”的火力: 除了精确制导武器,美军在传统火炮、坦克(M1A1“艾布拉姆斯”)和步兵战车(M2/M3“布莱德利”)方面,火力输出和防护能力也相当可观。
兵种协同: 海空军、陆军、海军陆战队,以及特种部队之间的协同作战,在海湾战争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组织和士气:
统一的指挥和明确的目标: 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拥有清晰的政治目标和统一的军事指挥链,士兵士气高昂,作战意图明确。
后勤保障: 战前数月,美国成功部署了庞大的兵力,并建立了高效的后勤补给线,确保了部队的持续作战能力。

1987年苏军的特点:

1987年的苏联军队,正处于冷战时期,是世界军事力量的“巨无霸”。他们的实力体现在:

庞大的数量: 苏联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常备军,包括数量惊人的坦克、火炮、飞机和核武器。陆军数量和装备数量上,苏联通常占据优势。
强大的装甲力量: 苏联的T64、T72、T80等主战坦克,以其强大的火力和相对低廉的成本,在全球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
核威慑: 苏联拥有与美国匹敌的核武库,这是其战略威慑力的核心。
成熟的战术思想: 苏联陆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发展出一套以大规模装甲集群突破和纵深战役理论为核心的作战思想。
“人海”战术(相对): 在某些设想的战场上,苏联倾向于依靠数量优势和坚韧的作战意志来弥补技术的不足。

如果海湾战争时期的美军对阵1987年的苏军,结果会是怎样?

结论: 毫无疑问,海湾战争时期的美军,有极大的可能“完虐”1987年的苏军。这里的“完虐”意味着能够以极低的代价,在极短的时间内,彻底击败对方,并达成军事目标。

详细分析:

1. 制空权:
海湾战争美军: 凭借其先进的战斗机、电子战能力和精确打击武器,美军在海湾战争中几乎是“畅行无阻”。他们能够轻松摧毁伊拉克空军和防空系统。
1987年苏军: 虽然苏联拥有数量众多的战斗机,但在电子对抗、预警能力、以及对地攻击的精确性上,与美军存在巨大鸿沟。美军的AWACS和电子战飞机能够有效压制苏联空军的电子设备,使其作战效能大打折扣。即便苏联空军数量众多,也难以突破美军严密的空中封锁和防空网。美军的A10“疣猪”攻击机,凭借其强大的低空机动性和7管GAU8“复仇者”加特林炮,足以在近距离摧毁苏军的地面部队和坦克。

2. 地面战场:
海湾战争美军: “沙漠风暴”行动中的地面战,持续时间非常短,且以美军的绝对优势结束。美军的M1A1“艾布拉姆斯”坦克,凭借其先进的复合装甲、120毫米滑膛炮和热成像观瞄系统,在火力、防护和机动性上都优于当时苏军的T72B等型号(虽然T80U已经相当先进,但整体数量和技术优势仍然难以与M1A1匹敌)。“布莱德利”战车也提供了强大的步兵支援火力。
1987年苏军: 苏联的坦克虽然数量庞大,但其瞄准系统、夜战能力、以及对美军精确制导武器的防护能力,都存在明显的劣势。面对美军的激光制导炸弹和“陶”式反坦克导弹,苏军的坦克部队将遭受毁灭性打击。
战术层面的碰撞: 1987年苏军的经典战术思想是“大规模装甲集群的正面突击”。这种战术在面对具备绝对制空权、精确打击能力和高效战场感知能力的美军时,将变得异常脆弱。美军可以通过空中侦察和电子情报,提前预警苏军的集结,并用精确打击武器将其瓦解。即使苏军能够发起攻击,美军的M1A1坦克也能在其装备劣势下有效对抗。而美军的“左勾拳”战术,更是能够利用其机动性和速度,绕过苏军的主要防御阵地,直插其后勤和指挥中枢。

3. 电子战和信息战:
海湾战争美军: 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战场信息通过卫星、侦察机、无人机等实时传递,指挥官能够全面掌握战场态势。电子战设备能够有效干扰对方的雷达和通信,使其“失明失聪”。
1987年苏军: 虽然也注重电子战,但其技术水平和集成度远不如美军。在信息传递和战场感知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美军的“信息优势”将是压倒性的。

4. 战争的形态:
海湾战争: 是一场典型的“技术不对称”战争,美军以其技术和战术优势,在极短的时间内以微小的代价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
如果对抗1987年的苏军: 这种情况下的“技术不对称”将更加明显。海湾战争时期的美军,其技术优势(尤其是精确制导武器和战场感知能力)比它在海湾战争中面对的伊拉克军队还要领先于1987年的苏军。

可能出现的场景:

想象一下,1987年的苏军按照他们的既定战略,集结装甲部队,准备发动一场规模宏大的进攻。然而,美军的侦察卫星和JSTARS正在密切监视着他们的每一个动作。在部队集结完毕,尚未完全展开时,成群结队的F111、F15E和A10战机,在EA6B的电子干扰掩护下,如同一群饿狼,开始对苏军的指挥所、后勤补给线以及装甲集群进行“点名式”的精确打击。每一枚激光制导炸弹、每一枚“陶”式导弹,都可能摧毁苏军的一个连或一个排。

当苏军的坦克勉强推进时,他们面对的将是更加先进的M1A1坦克,这些坦克在夜间或恶劣天气下,依然能凭借其热成像系统锁定目标,并将其摧毁。他们的防空系统,也难以对付美军的“哈姆”反辐射导弹,也难以拦截低空飞行的“阿帕奇”攻击直升机。

地面上的苏军士兵,将发现他们的通信经常被干扰,侦察设备效率低下,而美军士兵则能清晰地接收指令,并在战场地图上实时标注目标。

局限性与补充:

当然,我们不能完全排除其他因素。

核武器: 如果冲突升级到涉及核武器的层面,那么这将是完全不同的游戏规则,超出了“完虐”这个范畴。但仅从常规军事力量对比来看,我们这里讨论的是常规战争。
苏军的反应: 1987年的苏军也不是傻子,他们会根据情报调整战术。例如,他们可能会更加分散部署,避免大规模集结,或者更依赖夜间作战。但即便如此,技术上的代差依然是难以逾越的。
地区差异: 战场环境(如地形、气候)也会有影响,但海湾战争时期美军的装备和战术适应性非常强。

总结:

海湾战争时期(1991年)的美军,凭借其在精确制导武器、电子战、战场感知、空中优势、以及高科技陆战装备等方面的压倒性优势,面对1987年的苏联军队,几乎可以肯定会达成“完虐”的局面。这不是对1987年苏军实力的贬低,而是对技术进步和战争形态演变的最直观体现。美军能够以更高的效率、更小的伤亡,摧毁数量可能更多但技术落后的苏军部队。就像一场现代足球队对阵一支业余球队,技术、战术、装备的全面碾压,结果将是显而易见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2020年的美军拿塔利班都没啥好办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到1991年,也就是海湾战争时期,然后再回望一下1987年的苏联军队。这是一个充满想象力但又值得细细探讨的“如果”情境。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海湾战争时期美军(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的实力。他们的强大,是建立在一系列技术、战术和组织优势上的。海湾战争时期美军的优势.............
  • 回答
    第一次海湾战争爆发于1990年8月2日至1991年2月28日,这是一场由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与伊拉克之间围绕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展开的军事冲突。这场战争不仅标志着冷战结束后世界地缘政治格局的重大转变,也集中展现了当时美国军事技术的压倒性优势。而在这个时间节点上,苏联的实力和技术水平,与战争的主导者美国相.............
  • 回答
    当前,中国人民解放军(PLA)在空地协同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但要说能否达到美军海湾战争时期的水平,则需要进行更细致的分析。海湾战争是现代空地协同作战的一个里程碑,美军在该次战争中展现出的空地一体化能力对全球军事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海湾战争时期美军空地协同的特点:海湾战争时期的美军空地协同,可以概括为.............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在1991年初,当美国领导的多国部队兵锋直指伊拉克时,萨达姆侯赛因的巴格达街头突然出现了一支庞大的、装备精良的苏军部队。而且,数量上与美军及其盟友的兵力旗鼓相当,坦克、装甲车、火炮、战机、直升机,甚至舰队,都摆出了与美军一较高下的架势。这可就不是一场简单的区域冲突了,这将是冷战结束前夕.............
  • 回答
    海湾战争中,美军装甲部队的进攻队形,尤其是地面进攻阶段,可以说是冷战时期装甲战思想的集大成,并结合了战役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创新。要深入了解,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一、 战术层面的基本队形:在实地推进中,最常见也是最核心的队形,一定是围绕着“矛头”和“盾牌”的组合展开。 矛头: 毫无疑问,是作为主.............
  • 回答
    要探讨当今中国与海湾战争时期美国之间的假想冲突,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这并非简单地将两个时间点的军事力量进行堆叠,而是要深入剖析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战略思维、技术水平以及国际关系格局。这将是一场跨越时空的较量,其结果将远比表面上的技术参数来得复杂和深刻。时代背景的巨变:首先,我们要明确,海湾战争发生.............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也很有挑战性的假设性问题。我们来聊聊,如果中国在国力顶峰时期,去硬碰硬海湾战争时期的美国,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又是否有胜算。首先,需要明确一下我们讨论的时间节点。原问题提到了“二战时期”的美国,但后来又更正为“海湾战争时期”的美国。这两种情况下的美国,实力差距巨大,所以我们必须以“海湾战.............
  • 回答
    要预估中国当前兵力与91年第一次海湾战争时期美国对抗的结果,我们需要细致地审视双方的实力构成、作战理念以及当时全球的地缘政治环境。这是一场跨越三十年的实力对比,其结果远非简单数字的叠加。一、 双方的军事力量构成与技术代差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核心概念:军事技术是螺旋式上升的。1991年的美国军队是冷战.............
  • 回答
    科林·鲍威尔,一位在美国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名字。他的一生,如同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从一个纽约布朗克斯的普通移民家庭走出来,最终成为美国政治和军事舞台上的核心人物。从海湾战争的战略家,到伊拉克战争的首席外交官,他身上凝聚了太多的历史细节和争议。鲍威尔的军事生涯堪称辉煌。他是一名训练有素的军人,凭借着.............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海湾战争时期伊拉克共和国卫队和咱们解放军(尤其是陆军)的装备对比,以及它们和现在解放军陆军的差距。这话题挺有意思的,涉及军事实力,咱们尽量从装备角度掰开了说。海湾战争时期伊拉克共和国卫队 vs 当时解放军(以1991年为参照)首先得明确一点,海湾战争时伊拉克和咱们解放军处于不同的战略.............
  • 回答
    一战时期,全球各大强国都拥有相当规模的海军力量,例如英国皇家海军、德国海军、美国海军、法国海军、意大利海军、日本海军以及俄国海军等。如果将这些国家在一战中参战的海军力量整编到一起,并进行充分的协同训练,其整体实力无疑是极其庞大的。然而,要说能否击败中途岛海战之前的日本海军,这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
  • 回答
    奥兰海战(Battle of Oran),也称第一次奥兰海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在1940年7月3日,发生在地中海沿岸北非城市奥兰(今阿尔及利亚奥兰港)附近的一场惨烈海战。这场战斗的主角是中国常说的法国海军和英国皇家海军。别误会,这可不是盟友之间因为什么误会打起来了,而是当时法国在德国闪电战下迅.............
  • 回答
    中途岛海战是太平洋战场上一个极为关键的转折点,日军在那场战役中的惨败,直接影响了战争的进程。在战役的关键时刻,日本的“飞龙”号航空母舰起飞的侦察机和攻击机确实对美军的“约克城”号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但让人费解的是,为何“飞龙”号的飞机没有发现当时也在战场上的另外两艘美军航空母舰——“企业”号和“大黄.............
  • 回答
    中途岛海战,一场足以改变太平洋战争走向的关键战役。而其中最引人遐想的“如果”,莫过于日本海军南云忠一中将,在关键时刻的那个决定:是否将攻击舰只的鱼雷和重磅炸弹换成攻击陆地目标用的炸弹。如果他当初没有做出这个决定,历史的天平又会如何倾斜?让我们深入剖析一下,假设南云保持了对舰攻击的准备,战局可能会发生.............
  • 回答
    勒班陀海战(1571年)中,奥斯曼帝国损失了约230艘战舰,这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尤其考虑到他们的海军在当时的地中海占据着主导地位。然而,奥斯曼帝国在短短一到两年内就奇迹般地重塑了海军战斗力,这确实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壮举,其背后有着深厚的国力、高效的管理和战略性的决心。要详细了解他们是如何做到的,我.............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关于明朝与殖民帝国谁强谁弱的讨论,确实常常会忽略掉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其中屯门海战就是一个经常被“选择性遗忘”的例子。其实,之所以有人在强调明朝不如殖民帝国时,不提屯门海战,原因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归结为“不知道”。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1. 讨论的“预设”和“目的”不同: .............
  • 回答
    史学界对于将临安失陷至崖山海战这段时期并入南宋,而南明政权却不被视为明朝的延续,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政治以及学术上的考量。这种区分并非随意为之,而是基于对政权合法性、统治疆域、国家延续性以及历史叙事连贯性的不同判断。一、 南宋的延续性:政治合法性与政权的“正统”南宋政权虽然在1127年“靖康之耻”.............
  • 回答
    关于解放军常规力量在海湾战争时期是否不如伊拉克军队的说法,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并且要抛开后见的视角,尽量还原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客观事实。直接说“不如”或者“强于”都可能过于简化,更准确的说法是,双方在某些方面各有千秋,但整体而言,伊拉克军队在海湾战争时期,尤其是在技术装备和联.............
  • 回答
    这想法确实挺“脑洞大开”的,让人联想到一些谍战片或者科幻电影里的情节。在海战的背景下,用大飞机载人强行降落到对方航母上,然后……说实话,这操作的难度和可行性,在现实中几乎等于零,而且风险极高,结果很可能就是全军覆没。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这事儿这么不靠谱,以及为什么它在军事理论和实践中根本不是.............
  • 回答
    日德兰海战时,德国公海舰队是否对击破英国女王级战列舰抱有信心,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更准确地说,他们可能怀有一定程度的期望,但这种信心是建立在诸多条件的假设上,而且伴随着对皇家海军整体实力的深刻认识和担忧。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当时双方的舰船技术、战术思想以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