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说「Driving is not a right; it is a privilege.」?

回答
“开车不是一项权利,而是一项特权。” 这句话听起来简短有力,背后却承载着对交通参与者责任和规则的深刻理解。它提醒我们,在享受驾驶带来的便利和自由的同时,也要认识到这并非理所当然,而是社会为了保障公共安全而授予的一种许可。

要理解这句话,我们得先弄清楚“权利”和“特权”的区别。

权利(Right),通常指的是一个人天生就拥有的、不可剥夺的基本自由或资格,比如言论自由、生命权。这些权利是普适性的,不依赖于任何特定条件或政府的批准。

特权(Privilege),则是一种特殊的、通常是授予的权利或优势,它可能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并且可以被撤销。特权往往是为了特定目的而存在的,并且伴随着相应的责任。

那么,为什么开车被定义为一项特权,而不是一项权利呢?

1. 关乎公共安全,并非个人天然需求。

没有人天生就需要开车。我们有行走、呼吸、思考的权利,这些是维持生存和尊严的基本需求。而开车,虽然极大地便利了我们的生活,但它本质上是一种由机械设备(汽车)驱动的活动。这种活动一旦操作不当,就会对驾驶者本人以及其他的道路使用者(行人、骑自行车者、其他驾驶者)造成严重的威胁。

想象一下,如果开车是一项不可剥夺的权利,那么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开车,无论他们是否知道如何操作,是否了解交通规则,是否身体状况允许。这样的场景,无非是混乱和危险的代名词。

2. 需要满足严格的条件和能力。

为了保障公共安全,社会设定了一系列条件来筛选能够合法上路的人。最直接的例子就是驾驶执照。要获得驾驶执照,你需要:

年龄要求: 证明你已经达到了社会认定的可以承担一定责任的年龄。
知识测试: 证明你了解交通规则、标志、信号以及其他驾驶员需要知道的各种信息。
技能测试: 证明你具备安全操作机动车辆的实际技能,包括启动、加速、转向、刹车、停车等。
身体和精神状况评估: 证明你的视力、听力、反应能力以及精神状态适合驾驶,不会因为健康问题危及自己或他人。

这些都是为了确保只有具备必要知识、技能和身体条件的个体,才被允许进入复杂的交通系统。如果开车是一项权利,这些筛选机制可能就不复存在。

3. 伴随着高度的责任和义务。

驾驶车辆进入公共道路,意味着你不再仅仅是为自己负责。你成为了一个潜在的风险源,同时也是交通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驾驶者被赋予了许多责任和义务,例如:

遵守交通规则: 遵守限速、交通信号灯、让行规则等,这是安全有序交通的基础。
谨慎驾驶: 时刻保持警惕,观察周围环境,预判潜在危险,避免分心驾驶(如使用手机)。
尊重其他道路使用者: 礼让行人、自行车,尊重其他车辆的权利。
保持车辆状况良好: 定期保养车辆,确保刹车、转向、灯光等关键部件正常工作。
承担事故责任: 如果发生事故,驾驶员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和经济责任。

这些责任和义务,正是“特权”之所以为“特权”的重要体现。享受了驾驶的便利,就必须承担相应的风险和责任。

4. 监管和撤销的可能性。

因为开车是一项特权,它就可以被监管,并且在不符合规定或构成威胁时被撤销。这意味着:

交通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政府通过交通部门制定各种法规,规范驾驶行为,维护交通秩序。
罚款和扣分: 对于违规行为,会有相应的惩罚,如罚款、扣分,甚至暂扣驾驶执照。
吊销驾驶执照: 对于严重违规、屡教不改或对公共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的驾驶员,其驾驶特权可以被永久或暂时剥夺。

如果开车是一项权利,那么政府将很难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管和约束,也无法在必要时保护公众免受不合格驾驶者的伤害。

总结来说, “Driving is not a right; it is a privilege.” 这句话强调了以下几点:

驾驶的社会属性: 驾驶行为发生在公共领域,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交通安全和效率。
驾驶的风险性: 驾驶车辆本身存在固有的风险,需要驾驶者具备一定的能力和责任感来驾驭。
保障公共利益的必要性: 社会有责任通过设定条件和规则,保障所有道路使用者的安全。

因此,当我们拿到驾驶执照,坐进驾驶室时,我们应该时刻铭记,我们享有的不仅仅是便利,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这份特权,是通过学习、考试和遵守规则获得的,也必须通过持续的谨慎和负责任的行为来维持。把它视为一项权利,是对自己和他人生命安全的一种漠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现有回答大多从语义的角度来辨析权利(right)和特权(privilege)的区别。其实,题目中这句话还要结合美国的法律背景来理解:之所以强调“驾驶不是一项权利”,是为了和宪法所赋予的“旅行的权利”(right to travel)作出区分

旅行,被联邦最高法院通过司法判例确认为一项“基本权利(fundamental right)”,公民有权自由地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从一个州移动到另一个州,在此过程中不受超过适当限度的阻碍。

关于这一权利,联邦最高法院在Shapiro v. Thompson, 394 U.S. 618 (1969)一案中做出了总结:“旅行穿越我们广袤土地的自由,不应受到对旅行构成过度负担和限制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措施的限制事实上,早在二十世纪初,旅行,就已经逐渐作为一项基本权利被法院加以认可了。

于是就有人来“钻牛角尖”了:旅行需要开车,开车需要驾照,那么如果政府拒绝给我发驾照,是不是就等同于在我行使旅行权利的过程中施加了过度负担,是不是就违宪了呢?

在历史上,有不少人曾经拿出这套逻辑,主张有权无证驾驶,但他们没有成功。

Hess v. Pawloski 274 U.S. 352 (1927)一案中,联邦最高法院的判决书写道:

“机动车是一种危险的机械。哪怕小心操作,使用这种机械也可能对他人的人身和财产造成严重危险。出于公共利益,各州可以制定并执行合理计算的监管措施,以确保该州居民和非居民使用公共道路的安全意识。”
Motor vehicles are dangerous machines; and, even when skillfully and carefully operated, their use is attended by serious dangers to persons and property. In the public interest the State may make and enforce regulations reasonably calculated to promote care on the part of all, residents and non-residents alike, who use its highways.

Reitz v. Mealey 314 U.S. 33 (1941) 一案中,法院认可旅行权的重要性,但同时指出,政府经过正当程序(due process),可以对公民行使基本权利的方式作出限制,而颁发/撤销/拒绝授予驾驶执照的行为,符合正当程序的要求。

而在Wells v. Malloy 402 F. Supp. 856 (1975)一案中,法院说得非常明白了:

尽管,在这个属于汽车的时代,驾驶执照代表了重要的财产权利,但这并不意味着“驾驶的权利”在宪法中具有基础性。
Although a driver's license is an important property right in this age of the automobile, it does not follow that the right to drive is fundamental in the constitutional sense.

这一判决,对“旅行的权利”和所谓“驾驶的权利”作出区分,前者是基本权利,后者不是。所谓"驾驶的权利”在宪法中没有依据,不受宪法的保护。

基于这一逻辑,各州政府可以在宣传材料中称“驾驶不是权利,而是一项特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开车不是一项权利,而是一项特权。” 这句话听起来简短有力,背后却承载着对交通参与者责任和规则的深刻理解。它提醒我们,在享受驾驶带来的便利和自由的同时,也要认识到这并非理所当然,而是社会为了保障公共安全而授予的一种许可。要理解这句话,我们得先弄清楚“权利”和“特权”的区别。权利(Right),通常指.............
  • 回答
    关于近代历史人物是否能够“翻案”的问题,需要结合历史背景、人物行为对国家和民族的影响,以及历史评价的客观性进行分析。袁世凯和汪精卫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其历史评价确实存在复杂性和争议性,但“不能翻案”的结论并非基于单一因素,而是综合历史、政治、道德等多方面考量的结果。以下从历史背景、人物行为、.............
  • 回答
    “明实亡于万历”这一说法是明史研究中的重要观点,主要指明朝在万历皇帝(15721620年在位)统治期间,其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结构逐渐崩溃,为明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观点的依据: 一、政治腐败与君主怠政:朝政瘫痪1. 万历皇帝的怠政 万历皇帝自1582年起,长期不上.............
  • 回答
    唐朝(618年-907年)的骑兵力量在历史上确实堪称“恐怖”,其强大的骑兵体系不仅在唐朝时期维持了帝国的强盛,也对周边民族和政权构成了巨大威胁。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唐朝骑兵为何如此强大: 一、制度保障:府兵制与募兵制的结合1. 府兵制(618年-742年) 特点:士兵平时务农,战时出征,.............
  • 回答
    在中国社会中,“无神论者”这一概念的形成与历史、文化、哲学、社会结构等多重因素密切相关。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中国人为何常被归类为无神论者: 一、历史与哲学传统:无神论的根源1. 儒家思想的世俗化 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其核心理念如“仁”“礼”“义”等,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而非对神.............
  • 回答
    中国被称为“基建狂魔”,主要源于其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巨大投入、快速扩张和全球领先的成就。这一称号不仅反映了中国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驱动力,也体现了其在全球化进程中对国际社会的深远影响。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解析这一现象: 一、交通基础设施:全球最大的基建网络1. 高速铁路系统 规模与速度:中国高铁.............
  • 回答
    工人阶级被马克思主义理论视为“最革命的阶级”,这一论断源于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特殊地位、阶级矛盾的尖锐性以及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阐释这一观点: 一、阶级矛盾的尖锐性:经济基础与生产关系的对立1. 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如工厂、机器、土地等)由资本家私.............
  • 回答
    PlayStation 5(简称PS5)被称为“土豪的玩具”这一说法主要源于其高昂的价格、性能配置与用户需求之间的差距、独占内容的高门槛,以及社会文化对消费符号的认知。以下是具体原因的深入分析: 1. 高昂的硬件成本 (1)主机本身价格昂贵 基础版售价:PS5的标准版在多数地区定价为499美元(约3.............
  • 回答
    “南美是美国的后花园”这一说法源于历史上美国对拉丁美洲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的深刻影响和长期主导地位。这种比喻形象地反映了美国在该地区的特权性存在与利益纠葛,其背后涉及复杂的历史背景、地缘战略以及制度性权力关系。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一、历史渊源:门罗主义与“后院”概念的起.............
  • 回答
    关于“汪曾祺是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的说法,这一评价并非出自官方或学术界的普遍共识,而是源于部分评论家和文学研究者对其作品、人生观及文化精神的解读。这一称谓背后,蕴含着对传统文人精神在现代中国语境中逐渐消逝的感慨,也体现了汪曾祺个人独特的精神气质与艺术追求。以下从多个维度深入分析这一说法的由来及其内涵.............
  • 回答
    《老友记》(Friends)之所以被誉为经典,绝非偶然。它在播出二十多年后,依然能够吸引新一代的观众,并在流行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详细解读:1. 对准了“青年迷茫与友情共生”的时代痛点,引发广泛共鸣: 定位的精准性: 《老友记》的故事背景设定在90年代.............
  • 回答
    资本主义的民主、自由、平等思想在实践中常常被批评为具有欺骗性,这并不是说这些理念本身毫无价值,而是指在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下,这些理念的实现往往受到限制,并且可能被用来掩盖或合理化社会不平等。以下是详细的分析:一、 民主的欺骗性:形式民主与实质民主的鸿沟资本主义框架下的民主,通常强调“形式民主”,即公.............
  • 回答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文明没有中断的国家”是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但它需要更细致的理解和辩证的看待。这个说法的主要依据是中国文化和政治连续性强,主体文明从未被外来文明彻底取代,并且其历史记录能够追溯到非常古老的时期。然而,其他文明古国也经历过辉煌的时期,并且它们的影响至今仍在,只是在某些方面可能经历了.............
  • 回答
    “资产阶级思想必然溶化在每一个知识分子的血液里”这种说法,在马克思主义的语境下,是一种对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相互作用的深刻洞察。它并非简单地指知识分子个人品德或忠诚度的问题,而是指向了在资本主义社会结构下,知识分子所处的环境、接受的教育、以及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如何不可避免地受到资产阶级思想的.............
  • 回答
    《流浪地球》之所以被许多人认为是一部“浪漫主义”作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并且这些方面相互关联,共同构建了影片独特的情感基调和精神内核:1. 牺牲与奉献的宏大叙事: 对全人类的爱与责任感: 这是《流浪地球》最核心的浪漫主义体现。面对太阳即将毁灭的绝境,人类并没有选择自生自灭,而是选择了“带着地球.............
  • 回答
    关于美国死刑成本比终身监禁更高,以及终身监禁成本更低的说法,这背后涉及到一系列复杂的计算和司法程序。以下将详细阐述其原因和计算方式:为什么说美国死刑成本更高?美国死刑的成本之所以普遍高于终身监禁,主要是因为死刑案件在整个司法程序中需要经历更漫长、更复杂、更耗时、更昂贵的审查和上诉过程。这些额外的成本.............
  • 回答
    “永远不要考验人性”这句话之所以流传广泛且深入人心,是因为它蕴含着对人性复杂性、脆弱性以及潜在负面影响的深刻洞察。从多个角度来理解,我们可以更详细地阐述其含义:一、人性的复杂性与多面性: 善恶并存: 人性并非非黑即白。每个人内心都可能同时存在善良、同情、慷慨等积极品质,也存在自私、贪婪、嫉妒、冷.............
  • 回答
    “中国人缺少创造力”这一说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语境下,曾被广泛讨论和提出,但它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带有一定主观性的论断,需要进行更细致的分析。为什么会有“中国人缺少创造力”的说法?这种说法通常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 历史上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维模式: 在近代中国,面对西方工业.............
  • 回答
    “这个时代,寒门再难出贵子”这句说法,并非绝对的真理,但它深刻地反映了当前社会结构性问题对个体发展机会的不平等影响。这句话的流行,源于对过去几十年中国社会变迁的观察,以及对当下教育、经济和社会资源分配公平性的担忧。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阐述这个说法的成因和内涵:一、 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是核心原.............
  • 回答
    说国企好、安稳,这在很多人的观念中根深蒂固,并且有其现实基础。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为什么人们会这样认为:一、 工作稳定性与职业安全感这是国企最突出的优势,也是“安稳”最直接的体现: 不易裁员和倒闭: 国有企业背后有国家信用和政府支持,即使在经济下行周期,它们往往也能获得政策扶持、财政补贴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