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医患关系这么恶劣?

回答
医患关系恶劣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其根源错综复杂,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社会、经济、文化以及个体因素。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

一、 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

社会信任危机与焦虑情绪蔓延: 近年来,社会整体信任度下降,信息爆炸时代虚假和负面信息泛滥,导致人们对很多行业和机构的信任感减弱。医疗作为关系到生命健康的领域,一旦出现问题,更容易被放大和传播,加剧了患者及其家属的焦虑和不信任。
社会贫富差距与医疗资源分配不均: 尽管中国医疗水平在不断提高,但优质医疗资源仍然集中在少数大城市和大型医院。经济条件较差的患者在面对高昂的医疗费用和漫长的等待时间时,容易产生不满情绪,并将这种不满投射到医务人员身上。
媒体的片面报道与“煽情主义”: 一些媒体在报道医疗纠纷或负面事件时,往往倾向于“煽情主义”,夸大矛盾,将责任简单地归咎于医务人员,而忽视了事件的复杂性、医院的管理问题或患者自身的原因。这种报道容易误导公众,形成对医务人员的刻板印象。
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与执行偏差: 尽管有《侵权责任法》、《执业医师法》等法律法规,但在实践中,医疗纠纷的认定和处理机制仍有改进空间。一些鉴定程序可能不透明或不被患者完全理解,导致对处理结果的不满,进而影响对医务人员的看法。

二、 医疗体系内部的问题:

“以药养医”与过度医疗的遗留问题: 尽管国家一直在推行医药分开改革,但“以药养医”的观念和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仍有残留。这使得一些医务人员在潜意识里可能倾向于开药、使用高价耗材,这加剧了患者对医疗费用的担忧和对医生动机的怀疑。
医务人员的“高负荷”与“低回报”:
工作量巨大且压力大: 医务人员长期面对繁重的工作量、急诊抢救、手术风险、复杂的病情以及患者家属的各种要求。加班加点是常态,身心俱疲。
收入与付出不成正比: 尽管一些医生收入不菲,但与付出的时间、精力、学习成本以及承担的风险相比,很多基层和普通医务人员的收入并未达到社会普遍期望,甚至不如一些高薪行业的从业者。这种“低回报”感会影响其职业满意度和对待患者的态度。
职业风险高: 医务人员面临着被感染、被攻击、被起诉等多重职业风险,这使得他们在工作中常常会感到“如履薄冰”,担心出错而承担巨大的后果。
沟通障碍与信息不对称:
医生时间有限,沟通不充分: 许多医院患者数量巨大,医生每天要接诊大量病人,留给每个病人进行详细沟通的时间非常有限。很多时候,医生只能进行简短的问诊和告知,难以进行深入的解释和安抚。
医学专业性强,患者理解困难: 医学知识高度专业化,患者往往缺乏医学背景,难以理解复杂的病情描述、治疗方案的原理和潜在风险。医生在解释时如果不够通俗易懂,或者患者在理解上存在偏差,就容易产生误解和不满。
沟通技巧的欠缺: 部分医生可能更注重技术操作,而忽视了人文关怀和沟通技巧。缺乏同情心、耐心和有效的沟通方式,会让患者感觉不被尊重,从而引发负面情绪。
医院管理和流程问题:
挂号难、排队时间长: 优质医院的就诊流程往往效率不高,患者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排队挂号、候诊,这本身就容易造成患者的疲惫和焦躁。
医疗服务流程不清晰: 患者可能不清楚各项检查、治疗的流程和费用构成,容易产生被“糊弄”的感觉。
患者权益保障机制不完善: 医院在处理投诉和纠纷时,可能存在偏袒、效率低下等问题,让患者觉得自己的权益没有得到充分保障。

三、 患者及家属方面的原因:

“期望值过高”与“理想化”医疗:
相信奇迹与万能疗法: 一些患者及其家属对医疗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认为医生应该能够治愈一切疾病,甚至能创造奇迹。当现实情况不符时,容易产生失望和愤怒。
受影视剧影响: 影视作品中对医生的描绘,有时过于完美或过于戏剧化,与现实医疗环境存在差距,容易让患者产生不切实际的期待。
维权意识的增强与“碰瓷”现象:
法律意识的提高: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维权意识越来越强,懂得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医闹”及故意寻求赔偿: 不可否认,在少数情况下,存在一些患者及其家属利用医疗纠纷进行敲诈勒索或恶意攻击医务人员的情况(即“医闹”),这严重破坏了正常的医疗秩序,也让医务人员对所有患者都产生警惕心理。
对医疗安全性的担忧: 由于媒体报道的医疗事故、药品不良反应等事件,患者对医疗安全存在普遍担忧,一旦出现轻微的不适或并发症,就可能将其放大,并认为是医疗过程中的失误。
家属情绪的传递与影响: 患者在生病时往往情绪不稳定,而家属的情绪更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家属的不满、焦虑和冲动,很容易通过言语或行为传递给患者,加剧医患矛盾。
部分患者及家属的“强势”与“不配合”: 有些患者或家属在就诊过程中表现得较为强势,不尊重医务人员的劳动,甚至带有攻击性言语,不配合治疗或医嘱,这也会导致医患关系紧张。

四、 医务人员自身的原因(占比相对较小但亦存在):

部分医务人员沟通技巧和人文关怀不足: 如前所述,部分医生可能更侧重于技术,而忽略了与患者的有效沟通和情感交流,导致患者感到冷漠或不被理解。
职业倦怠与情绪管理问题: 长期的工作压力、负面情绪和职业风险,可能导致部分医务人员出现职业倦怠,情绪管理不当,从而影响其对待患者的态度。
少数医务人员的“唯利是图”或“冷漠”: 虽然是极少数,但确实存在一些医务人员将个人利益置于患者利益之上,或者对患者表现出麻木不仁的态度,这会给整个群体带来负面影响。

总结来说,医患关系恶劣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它源于社会层面的信任危机和资源分配不均,根植于医疗体系内部的压力和沟通瓶颈,也受到患者及其家属的期望、情绪以及维权意识的影响。要改善这种状况,需要社会、政府、医院、医务人员和患者共同努力,多方面入手,才能逐渐修复和重建信任,营造一个和谐的医疗环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一个耐心为患者看病的医术高明的花小钱办大事的医生,在现有游戏规则下,玩起来是很痛苦的:

他会因为耐心看病(把病的来龙去脉彻底摸清楚),而导致每天能完成的门诊量下降一半以上;

他会因为开2毛钱的药治病,而导致医院收入下降99.9%;

他会因为少开检查少开药,而被患者误解为对自己不负责任,毕竟医保出大头,自己只出小头,又排了这么长时间队;

他会因为一次就把患者的毛病治好了,而导致自己的患者复诊率下降,尤其是心理医生行业;

他会因为一次就把患者的毛病治好了,而被患者误认为自己的病很好治,而不是医生医术很高明;

他会因为花小钱办大事,而导致自己只能拿到基本工资而拿不到绩效;

他会因为花小钱办大事,而被医保认为是理所应当,而不是有所奖励;

他会因为科室收入不足,而吸引不到足够的医生和学生;

他会因为良好的服务态度,而成为一些病人的“心理医生”但却无法按照心理医生的收费标准收费;

总而言之,无论从医保、医院还是患者层面,这样的医生几乎都无法得到属于自己的必要的正反馈和正强化,这就是医患关系当中最致命的问题,也是目前医疗体系最大的问题。

user avatar

1,患者及家属愚昧无知。 很多人对医学的了解程度几乎为0。甚至还有人不理解医生在说些啥。还有人自以为很懂医学,在教医生怎么治病……我上次补牙,一个老大爷在教医生要怎么治牙齿,医生说不能这样的,老大爷却固执地认为自己才是对的,认为医生不懂……我在一旁躺着真想笑。前几天还有个杀儿科医生的,责怪医生的检查害孩子得了癌症……令人无语。


2,医生太忙,没有时间和患者沟通。很多医生一天要看几十个号子,忙得跟打仗似的,根本没时间跟患者聊病情,聊诊疗手段,聊方案选择,聊预后……但我有几次,医生很空闲的时候,医生就很乐意跟我说。


3,专业知识差异,导致绝大多数病人及家属实际上是处于弱势的。 病人和家属在弱势下,有一部分人会质疑医生。


4,挣大钱的人躲在幕后,没有承担相应的责任。矛盾全部都转移到直接面对病患及家属的医生身上。


5,确实有一部分医生往钱眼里钻。当然,这不能全怪医生,还有医院的考核评价薪酬体系的罪。


6,中药坑爹。

user avatar

因为

1.医院要赚钱:医院是二类事业单位,国家不拨款或很少,因此医院要发展、要发的起工资就得赚钱。并且减少开支。

医院既然在国家的顶层设计上已经被定义为盈利单位了,那自然医院整体要看收支比、科室科主任要想法让科室创造效益。最终所有钱都从患者身上赚,当然这确实是十分悲哀。医改为什么几十年来这么多次一直失败,就是因为始终没改变医院的盈利属性。

2医生要赚钱:医护算是一种特殊的公务员,不一样的是,他们的标准工资政府给压的很低。所以想要挣钱,就得努力为科室创造效益赚奖金。要不然,七八年寒窗苦读+规培,最后三四千工资能养活自己不。

因此医生想赚钱赚的多,就要接诊多、手术多,给医院创造效益,这点和企业的员工无异。

不用再道德绑架“白衣天使”了,医生说白了就是医院这个企业的员工,谁都想家里有钱。人家科室做手术多少台,那也是双手一台一台做出来的,凭技术和劳动赚钱,这有什么好说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