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战列舰齐射会倒退吗?比如一米这样?

回答
战列舰齐射时,是的,战列舰确实会向后倒退,但倒退的距离通常不会像您想象的那么大,比如“一米”这种量级的倒退是非常罕见且几乎不可能发生的。倒退的幅度通常是以厘米甚至更小的单位来计算,具体取决于多种因素。

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其中的物理原理和影响因素:

1.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牛顿第三定律的体现

战列舰齐射后倒退的最根本原因是牛顿第三运动定律,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定律。简单来说,当你向后发射炮弹时,炮弹会获得一个向前的动量。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炮弹在爆炸和发射过程中对炮管施加了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这个力作用在战列舰的舰体上,导致战列舰向后产生一个反向的动量,也就是我们说的“后坐力”或“倒退”。

2. 动量守恒原理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这是一个动量守恒的例子。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这里我们可以近似地将战列舰和所有发射出去的炮弹视为一个系统),系统的总动量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保持不变。

在炮击之前,整个战列舰(包括舰体、舰员、所有未发射的弹药)是静止的,总动量为零。
在齐射之后,战列舰的舰体获得一个向后的动量,而所有发射出去的炮弹则获得一个向前的动量。根据动量守恒,舰体向后的动量加上所有炮弹向前的动量,总和必须等于零。

假设:
$M_{ship}$ 是战列舰的总质量。
$v_{ship}$ 是战列舰倒退的速度。
$m_{bullet}$ 是单发炮弹的质量。
$n$ 是齐射的炮弹数量。
$v_{bullet}$ 是炮弹发射出去的速度。

那么,根据动量守恒定律,我们可以近似地写成:
$M_{ship} imes v_{ship} + (n imes m_{bullet}) imes v_{bullet} = 0$

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v_{ship}$(舰体后退速度)与炮弹质量、数量和发射速度成反比。要让舰体后退一米这样大的距离,要么炮弹的质量和数量极其巨大,要么炮弹发射速度极高。

3. 影响战列舰倒退幅度的关键因素

理解了基本原理,我们来看看具体哪些因素会影响倒退的幅度:

炮弹的质量 ($m_{bullet}$): 战列舰的主炮炮弹非常重,通常在数百公斤到一吨以上。质量越大,产生的反作用力越大,倒退幅度也越大。
发射炮弹的数量 ($n$): 齐射的炮弹越多,总动量越大,舰体后退的动量也越大。战列舰的炮塔数量和每座炮塔的炮管数量直接影响这一点。
炮弹的发射速度 ($v_{bullet}$): 炮弹的初速越高,其动量越大。这取决于火炮的设计、火药的装药量等。战列舰的主炮初速可以达到每秒几百米。
战列舰的总质量 ($M_{ship}$): 战列舰是巨大的钢铁造物,其总质量可能达到数万吨甚至十万吨以上。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缓冲因素。质量越大,在相同的动量作用下,其速度和位移会越小。
炮塔的后坐缓冲装置: 现代战列舰的炮塔都装备了复杂的液压或气动后坐缓冲装置。这些装置的作用是在炮弹发射时,吸收和分散大部分的后坐力,将炮管和炮塔相对舰体向后移动一段距离,然后依靠弹簧或液压系统将炮管复位。这个过程会极大地减缓和吸收后坐力,降低对舰体的影响。
炮塔的安装方式和舰体结构: 炮塔是安装在坚固的舰体结构上的。舰体的巨大惯性以及与舰体连接的坚固结构,共同作用来抵抗后坐力。
水的阻力(轻微影响): 虽然大部分后坐力在舰体内部被缓冲,但舰体在水中运动会受到水的阻力。不过,对于瞬间的、短距离的后退,水的阻力影响非常小,主要还是舰体自身的惯性起主要作用。

4. 具体倒退幅度的估算(粗略)

我们来做一个非常粗略的估算,以理解为什么“一米”不太可能。

假设一艘战列舰重 50,000 吨 (5 x 10⁷ kg)。
主炮是 16 英寸(约 406 毫米)口径,炮弹重 1,200 kg。
炮弹初速约为 800 m/s。
假设一次齐射发射 8 枚炮弹(例如,四座双联装炮塔)。

炮弹的总动量 = $8 imes 1200 ext{ kg} imes 800 ext{ m/s} = 7.68 imes 10^9 ext{ kg m/s}$。

根据动量守恒,$M_{ship} imes v_{ship} = ext{炮弹总动量}$
$5 imes 10^7 ext{ kg} imes v_{ship} = 7.68 imes 10^9 ext{ kg m/s}$
$v_{ship} = frac{7.68 imes 10^9}{5 imes 10^7} ext{ m/s} = 153.6 ext{ m/s}$

等等!这个速度是直接动量守恒的结果,忽略了最关键的缓冲装置和炮管后坐。 战列舰的炮塔设计是为了让炮管在发射时后退一定距离(例如 0.5 1 米),然后复位,而不是让整个舰体直接获得这么大的动量。

让我们更实际地考虑炮塔后坐:

现代战列舰的火炮设计会有一个 炮管的后坐行程。这个行程的设计就是为了吸收炮弹发射时产生的动量。当炮弹发射时,炮管和炮盾会向后滑动一段距离,同时液压缓冲器会将巨大的能量吸收。这个行程通常在 0.5 米到 1.5 米 之间,具体取决于火炮型号。

当炮管后坐时,炮塔本身会受到一个向后的力,但这个力会传递到舰体上。 然而,由于舰体的巨大质量和内部的缓冲机制(虽然不是专门针对整个舰体的缓冲器,但舰体自身的结构刚性和分散性起到了类似作用),这个力不会立即转化为整个舰体向前移动一米的动量。

更准确地说,当炮管后坐时,舰体可能会产生一个非常轻微的、瞬间的向前(或者说相对于炮弹发射方向的向后)的位移,这个位移是由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直接作用在舰体结构上引起的。

我们应该关注的是“舰体整体的漂移”而不是“炮管的后坐距离”。

炮管后坐 1 米,这只是炮管在炮塔内的移动。炮塔是固定在舰体上的。
炮塔会受到炮弹发射时的巨大冲击。这个冲击力会传递到舰体。

真实的后退幅度是多少?

实际的舰体整体后退会非常非常小。 可能是几厘米,甚至几毫米。这是因为舰体的质量极其巨大,而且炮塔是固定在坚固的舰体结构上的。
如果以整个舰体而言,如果忽略缓冲装置,理论上的瞬间后退速度会很高,但要在短时间内产生显著的位移(比如一米),则是不可能的。 因为力作用的时间非常短,即使速度不为零,位移 = 速度 x 时间,时间太短了。
更重要的是,战列舰的船体本身是为了分散和吸收这些冲击力而设计的。 舰体的结构强度足以承受这种局部冲击。

举个例子来理解舰体质量的作用:

想象一下你站在一辆非常重的卡车上,然后用一个小弹弓射出一颗弹珠。弹珠会飞出去,卡车可能会有极其微弱的震动。但如果你站在一个非常轻的滑板上,然后用同样的小弹弓射出弹珠,你和滑板会明显地向后滑。这是因为卡车的质量比滑板大得多。战列舰的质量就是那个“非常重的卡车”。

总结一下:

战列舰齐射时,由于牛顿第三定律和动量守恒,舰体确实会受到向后的反作用力,并产生一个很小的后退动量。
炮塔设计有专门的后坐缓冲装置,吸收了绝大部分的能量,并使炮管在炮塔内后坐一段距离(约 0.5 1.5 米),然后复位。
舰体整体的实际后退位移会非常非常小,通常在几厘米或更小的量级,绝不可能达到一米。 这是由于战列舰巨大的质量、坚固的结构以及水的阻力(虽然是次要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米”更像是炮管在炮塔内的后坐行程,而不是整个舰体在水面上的实际位移。

所以,当您看到关于战列舰齐射的描写时,想象的“巨舰后退一米”更多是一种戏剧化的夸张,而不是真实的物理现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说结论:不能。(下文摘自战列舰论坛)

IOWA级为例

16寸炮开火时的总机械能

Given:

Projectile Weight (弹重): Wp = 2,700 lbs.
Charge Weight(药包重): Wc = 650 lbs.
Muzzle Velocity(炮口初速): Vo = 2,500 fps.
Weight of Recoiling Parts(后座部件重): Wr = 250,000 lbs.
g (重力加速度)= 32.174 fps^2

Projectile Kinetic Energy (弹丸动能)= 0.5*((Wp/g)/2)*Vo^2 = 2.622*10^8 ft-lb.

To compute the kinetic energy of the propellant gases we must know the average velocity of the gases as they escape the muzzle. Experiments have shown that this velocity varies between 1,200 and 1,400 mps. depending on the muzzle velocity of the weapon. For purposes of these calculations we will use 1,200 mps or 3,937 fps.

计算发射药燃气动能

Average outflow velocity of propellant gases(平均燃气喷射速度): w = 3,937 fps

Gas Kinetic Energy(燃气动能) = 0.5*((Wc/g)/2)*w^2 = 78.29*10^6 ft-lb

To compute the Kinetic energy of the recoiling parts, we must determine the velocity that they would achieve if allowed to recoil with no retarding force. This is commonly referred to as the free recoil velocity. To account for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velocity of the projectile and that of the propellant gases, we will use the aftereffect coefficient B which is defined by the relationship:
计算后座部件动能

w = B*Vo, therefore B = 1.5748

Free Recoil Velocity(自由后座速度): Vre = (((Wp/g)+B*(Wc/g))/(Wr/g))*Vo = 37.236 fps

Recoil Energy (后座能量)= ((Wr/g)/2)*Vre^2 = 5.387*10^6 ft-lb

The rotational energy of the projectile is small by comparison and can be neglected.

弹丸的旋转能量极小可以忽视。

The overall mechanical energy is only a part (40 to 50%) of the chemical energy of the propellant, since a considerable portion of the energy is carried off as heat by the propellant gases, or transmitted to the gun barrel.
总机械能只是发射药化学能的40%-50%,其余部分作为热能被燃气带走,或传递给炮管。

Ref. Rheinmetall Handbook on Weaponry, 1982, chapter 9.


Now, with these factors in mind, here are some additional calculations.

The momentum of a single projectile can be calculated as follows:
单一弹丸的动量

Projectile momentum (弹丸动量)= (Weight of projectile/g) * Muzzle velocity of projectile (弹丸重量/重力)×炮口初速
= (2,700 / 32.174) * 2,500
= 209.80 x 10^3

Momentum of the propellant gasses can be calculated from Leo's numbers as follows:

Propellant gas momentum (燃气动量)= (Wc/g) * w
= (650 / 32.174) * 3,937
= 79.54 x 10^3

Summing these:
两者的和:
Projectile momentum + Propellant gas momentum = 209.80 x 10^3 + 79.54 x 10^3
= 289.34 x 10^3

The Free Recoil momentum calculation can be used as a check, as it should be about equal to the sum of the momentums of the projectile and propellant gasses.
后座动量应该和弹丸加燃气的动量大致相等。
Free Recoil momentum = (Wr/g) * Vre
= (250,000 / 32.174) * 37.236
= 289.33 x 10^3

The Broadside Momentum for 9 projectiles can now be calculated as follows:
9发齐射的动量:
Broadside Momentum = 9 * (momentum of projectile + momentum of propellant gasses)
= 9 * (209.80 x 10^3 + 79.54 x 10^3)
= 2.60 x 10^6

Using Greg's formula, the velocity of an Iowa firing a 9-gun broadside can be recalculated as follows:
计算IOWA在齐射后的速度:

Mass of broadside * Velocity of broadside = Mass of ship * Velocity of ship
齐射质量×速度=船质量×船速度

As the Mass of broadside * Velocity of broadside term is equivalent to Broadside Momentum, this formula can be restated as follows:
因为齐射质量×速度等于之前计算的齐射动量,推得:
Broadside Momentum = Mass of ship * Velocity of ship
齐射动量=船质量×船速度(横移速度)

Solving for the velocity of the ship and using the above calculated momentum figures:
计算:
Velocity of ship (船横移速度)= Broadside Momentum / [Mass of ship] (齐射动量/船质量)
= 2.60 x 10^6 / [58,000 * (2,240 / 32.174)]
= 0.64 fps

So, the ship's velocity ON ICE with the guns firing at zero degrees elevation would be about 7.7 inches per second rather than the 6 inches per second calculated above. When one considers that any sideways motion of the ship through water is actually resisted by the wall created by the hull of the ship, whose wetted surface is about 860 feet long and 38 feet deep, then it can be easily understood that Dick Landgraff's comment above, "theoretically, a fraction of a millimeter," is closer to the truth.

结论:IOWA在冰面上以0角度齐射造成到船体横移速度为每秒7.7英寸。考虑到横移会被船体在水中部分阻挡,而船体的水线长度为860英尺,吃水38英尺,具体横移距离应该不到一毫米。

user avatar

会。

有一张衣阿华级主炮齐射的彩色照片,照片里船头部位出现了很明显的船体移动导致的水纹横向变化。

注意船头有两道水纹,其中较大的纹路走向和上面炮击时产生的波纹一样,但下面那道较小的水纹走向明显不同,倒是更接近船只运行时产生的波浪纹路,而且这条纹路明显延伸到船头另一侧,符合船只运动时产生的波纹特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战列舰齐射时,是的,战列舰确实会向后倒退,但倒退的距离通常不会像您想象的那么大,比如“一米”这种量级的倒退是非常罕见且几乎不可能发生的。倒退的幅度通常是以厘米甚至更小的单位来计算,具体取决于多种因素。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其中的物理原理和影响因素:1.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牛顿第三定律的.............
  • 回答
    战国时期,齐国灭宋之事之所以能引发五国联合伐齐,并非单一事件的直接后果,而是长期以来各国势力消长、战略格局变化以及各方利益纠葛的集中爆发。齐国吞并宋国,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将早已存在的矛盾推向了白热化。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更宏观的视角来审视当时的政治军事态势。一、 齐国扩张的野心与长.............
  • 回答
    从那些震撼的战列舰CG截图来看,战列舰近身肉搏主炮齐射的场面确实太燃了!但要真说现实世界里实现这个场景,那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咱们得从好几个方面掰开了聊聊。首先,最直观的就是 火力密度。你看到CG里那些炮管子跟机关枪似的噼里啪啦往外喷火,那是在游戏里为了爽快感才有的效果。现实中的战列舰,虽然主炮口径大.............
  • 回答
    马陵之战,那一场发生在战国中期,关乎魏韩生死存亡的关键战役,本该是孙膑以“围魏救赵”的套路,将计就计,在马陵设下天罗地网,大败魏军,俘虏魏王孙。然而,若是齐国,特别是齐威王,能够洞察先机,在韩国真正陷入危难之时,以雷霆万钧之势,而非仅仅是“围魏救赵”的策略,提前、直接地援助韩国,那么战国历史的走向,.............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中,吕布以其“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无双武艺,成为无数读者心中那个令人闻风丧胆的战神。而蜀汉阵营的五虎上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也个个是独当一面的猛将,镇守一方。如果真的如您所设想,让这五位顶尖高手联手围攻吕布,那场面定是惊天地泣鬼神。那么,在这种“五英战吕.............
  • 回答
    这绝对是个引人入胜的假设!如果三家分晋并没有完全发生,而是演变成了秦、晋、燕、楚、齐这五雄争霸的局面,那么秦国能否统一天下,这个问题的答案变得复杂而充满变数。我将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深入探讨:一、 晋国依然存在,是最大的变数“三家分晋”的核心是晋国的分裂,削弱了它作为超级大国的影响力。如果晋国没有彻底分.............
  • 回答
    齐射角,这个词听起来有点学术,但在海战里,它绝对是个关键因素,甚至可以说直接关系到胜负。想象一下,一场激烈的海战,双方战舰在海上追逐、炮火横飞。这时候,如果你的战舰能一口气把所有的主炮都对准敌人,那威力可不是一点两点。先说说这个“齐射角”到底是个啥意思。简单来说,就是一艘战舰能够将它所有能用的火炮(.............
  • 回答
    战国初期,魏文侯之所以“少伐齐、楚,而数西攻秦”,绝非偶然,这背后是周密的地缘政治考量、军事战略部署以及对国家长远发展的深刻洞察。用通俗的话讲,就是魏国当时“打东边的邻居费劲,打南边的邻居耗费大,而打西边的秦国,更容易占便宜,也更能巩固自己的优势地位”。咱们一点点拆开来说。首先,得看看魏国当时所处的.............
  • 回答
    岔路口之战,这场在明末清初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的战役,其结果对于当时的势力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孙可望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农民军领袖,却在这场与清军屯齐率领的军队的较量中遭遇了惨败。究其原因,并非简单的天命所归,而是孙可望方面一系列战略、战术以及内部问题的综合体现。战略上的轻敌与判断失误:首.............
  • 回答
    战国时代,齐国确实是个耀眼的军事强国,但若细究其领土扩张,你会发现除却破燕吞宋这两笔大账,其后的扩张似乎陷入了瓶颈。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无战役”,而是复杂的战略选择、地缘政治以及国力制约的综合体现。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齐国并非“再无任何领土扩张的战役”。在战国七雄的漫长历史中,各国之间的攻伐、兼并是.............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比喻,把当今世界格局想象成战国时期的群雄逐鹿,而将美国比作秦国,中国比作齐国,这种类比在很多方面都说得通,但也有些地方存在明显的差异。美国(秦国)的“强大”与“革新”秦国之所以能在战国末期脱颖而出,成为最终的胜利者,其核心在于其强大的军事实力、高效的政治体制以及对外部世界的开放学.............
  • 回答
    孙膑的“围魏救赵”之策,无疑是兵法史上的经典之作,它以其出其不意的妙处,将庞涓引入圈套,逼迫魏国回师救援,从而解了赵国的危难。那么,面对孙膑这般高明的计策,庞涓是否能够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用一种“围齐存魏”的策略来化解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理解孙膑“围魏救赵”的核心逻辑,以及“围齐存魏”在理论.............
  • 回答
    要说秦国与其他六国差距真正拉开的转折点,那还得是长平之战。虽然“五国伐齐”在当时也给秦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但它更像是秦国扩张道路上的一次成功,而长平之战,则是决定性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巨变。“五国伐齐”发生在公元前288年,是由秦国和赵国主导,联合了楚、魏、燕三国,一起攻打齐国。那时候的齐国,经过齐宣.............
  • 回答
    战列舰作为海军力量的象征,其庞大的吨位和密集的火力背后,是数千名船员共同协作的结果。如此多的船员在一个相对有限的空间内生活和工作,睡眠环境自然是需要细致考量的。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描述战列舰船员的睡眠环境,并根据战列舰的类型和时代背景进行区分:总体而言,战列舰船员的睡眠环境可以概括为: 拥挤但有组.............
  • 回答
    战列舰主炮的威力,这个话题可太有意思了!要说起来,那可真是陆地上和海面上都能引起地震级别的轰鸣和毁灭。咱们把它和现代的战斧巡航导弹或者航空炸弹放在一起比,就像是把一把瑞士军刀和一枚核弹头对比一样,从根本上就是两种不同的作战逻辑和威力级别。战列舰主炮:咆哮的钢铁巨兽你想想那些二战时期的巨型战列舰,比如.............
  • 回答
    在讨论战列舰的炮塔配置时,需要明白 “更好” 并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而是 根据战舰的设计目标、战略需求以及当时的舰炮技术水平而定。不同的配置会带来不同的优势和劣势。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这三种配置的优劣:1. 四座三联装炮塔 总炮管数量: 4 座 3 根/座 = 12 根炮管 炮塔数量: 4 .............
  • 回答
    好的,让我为你详细讲解战列舰、驱逐舰和巡洋舰等主要海军舰艇的区别。这几种舰艇在历史上和现代海军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它们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吨位和尺寸: 这是最直观的区别,战列舰通常是最大的,其次是巡洋舰,驱逐舰最小。 火力配置和主炮口径: 战列舰拥有最大口径的主炮,火力最强。巡洋.............
  • 回答
    战列舰的甲板,尤其是二战时期及以前的主力战列舰,之所以普遍采用木质甲板,并非出于单纯的怀旧或美学考量,而是由当时的技术条件、实际需求以及历史演变所共同决定的。这背后有着相当复杂和深入的理由,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方面来剖析。首先,要理解为什么是木材,而不是金属或者其他材料。1. 材料的物理特性与使用便捷.............
  • 回答
    战列舰不设计为正面迎敌,这背后其实是多方面的考量,既有设计初衷的演变,也有技术限制和战术需求的综合结果。很多人可能觉得,战列舰这么庞大的家伙,就应该像个无畏的战士一样,正面硬刚!但实际上,事情远没这么简单。咱们先从战列舰的诞生和核心设计理念说起。最初的海战,比的是船坚炮利,但船体结构相对简单,战术也.............
  • 回答
    绝对要考虑!战列舰时期的炮战,风速可不是随便说说就能忽略的小细节,它对炮弹的飞行轨迹影响可大了去了,直接关系到能不能打中目标,更别说打出漂亮的“命中”。咱们先从最根本的说起,炮弹从炮管里出来,可不是一根钉子直线飞出去的。它要经历一个复杂的弹道过程,受到重力、炮管仰角、炮弹本身的旋转(膛线的作用)以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