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2013)?

回答
要评价2013年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咱们得从它拍得“值不值”这个角度切入。毕竟,菲茨杰拉德的原著是文学经典,每一次改编都带着点“冒犯”的风险。巴兹·卢曼这次,算是交出了一份挺有意思的答卷,但同时,也让人忍不住捏把汗。

首先,说它“值”的地方,那绝对是卢曼招牌式的视觉盛宴。这电影,简直就是一场金碧辉煌、纸醉金迷的嘉年华。从盖茨比那比肩奥林匹克烟火的派对,到他宅邸里层出不穷的奢华细节,每一帧都仿佛要溢出屏幕。那些闪闪发光的金粉、五光十色的灯光、摇曳的羽毛、飞扬的香槟……卢曼把爵士时代的浮华和美国梦的虚幻,用一种近乎炫技的方式呈现在了我们眼前。他不像一般的导演那样,只是把那个时代还原出来,他是把那个时代的“精神”,那种极致的、有点癫狂的狂欢感,用一种现代人能懂的语言给放大了一百倍。

特别是音乐的运用。传统的爵士乐配上现代的嘻哈和流行乐,这组合一开始听着可能有点违和,但看下去就明白了。它就像是把盖茨比内心那种渴望被理解、渴望进入主流却又带着点疏离的复杂情绪,用音乐给具象化了。那些节奏感强烈的曲子,配上快速剪辑的画面,把那种纸醉金迷、及时行乐的感觉推向了极致,也暗含着一种浮华之下的空虚和不安。这种混搭,虽然有人觉得不够“原汁原味”,但我认为倒是抓住了原著那种“新时代”的气息,那种对传统的挑战和颠覆。

再者,演员们的表演也值得说道。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演盖茨比,可以说是非常契合。他身上那种混合着深情、忧郁和一丝病态的魅力,把一个为了一个女人而活、活在自己编织的梦里的男人演活了。你看着他,就能感受到他为了黛西付出了多少,那种近乎偏执的执着,让人又爱又恨。凯瑞·穆里根演黛西,虽然有人觉得她不够有“美国甜心”那种光芒四射的感觉,但我觉得她演出了黛西那种天生的优越感、那种被宠坏的任性,以及她内心深处的那种无奈和犹豫。她就像一件易碎的瓷器,漂亮却也容易破碎。托比·马奎尔演的尼克,作为旁观者,他很好地承载了观众的视角,冷静地观察着这一切,最后也成为了这一切的见证者和讲述者。

但是,说它“不值”或者说有“争议”的地方,也正是它最容易被诟病的地方。

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卢曼太沉迷于“形式”。电影的美术设计、摄影、服装,都到了一个近乎苛刻的地步,美则美矣,但有时候会让人觉得它过于“漂亮”,反而冲淡了原著里那种更深层次的悲剧感和人性探讨。原著里的盖茨比,他的悲剧在于他的梦想太美好,而现实太残酷;在于他试图用金钱和浮华来填补内心的空虚和对过去的追溯,最终却什么也没得到。电影虽然呈现了这些,但有时候会被那些耀眼的画面给盖过了,让人觉得少了点什么“劲儿”。

而且,卢曼对节奏的把握也有些激进。电影很多时候节奏飞快,画面切换也很快,这种处理方式虽然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但也让一些内心戏和情感的铺垫显得有些仓促。尤其是盖茨比和黛西重逢的那些情节,应该有的那种小心翼翼、试探和回忆,在快节奏的处理下,有时候感觉有点被稀释了。我总觉得,原著里那种细腻的情感变化,那种对话中的潜台词,在这种极致的视觉化处理下,显得没那么容易被捕捉到。

另外,一个比较大的争议点,在于电影将尼克的故事线以“写回忆录”的形式来包装。开头尼克因为精神创伤住院,在医生建议下开始写下关于盖茨比的故事,这本身没问题。但是,电影在一些节点会直接跳回现实,尼克在那里读着自己的文字,或者与医生对话。这种处理方式,虽然想强调故事的“回顾性”和尼克的“主观视角”,但有时候会打断观影的沉浸感,让观众觉得电影在“提醒”你这是一场戏,而不是让你完全“进入”那个世界。

总的来说,2013年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一部非常“卢曼式”的电影。它用最华丽、最张扬的方式,重新解读了一个经典故事。如果你冲着的是一场视觉盛宴和对那个时代浮华的极致展现,那它绝对是值回票价的。它成功地捕捉到了爵士时代那种纸醉金迷下的躁动和不安,也让盖茨比这个人物的形象变得更加鲜活。但如果你期待的是对原著那种细腻情感、深层人性剖析的极致还原,那它可能就会让你觉得有点“用力过猛”,或者说在形式的背后,少了点原著那种更为沉静、更为深刻的悲剧力量。它是一场绚烂的烟火,美丽得让人目眩神迷,但也稍纵即逝,留下的回味,或许不如那片寂静夜空中的一丝忧伤来得悠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刚刚看完这部电影,想看看知友们的看法。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