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一句话:
煤老板时代的娘娘穿金戴银,资本时代的仙女连只簪子都买不起。
我写一个方面,因为没有市井烟火气和小人物的塑造了。
以老版四大名著为例,《西游记》状神魔妖仙,《红楼梦》写世家兴衰,《三国演义》言群雄逐鹿,《水浒传》说草莽英杰。无论哪个题材,在现在的古装剧都会有涉猎,但是这四部剧都不约而同地表现了市井状况
西游记
剧里原创了孙悟空上灵台方寸山前大闹街市的情节,这段情节用了许多细节来展现街市风貌
红楼梦
本剧在叙说贵胄小姐们的生活之外还有许多细节展现了原著中的市井状况
三国演义
着重描写帝王将相的三国也不乏市井的描写,尤其是群众状态的描写,比如围观打架、带路上门等群众普遍特点
水浒传
不必赘言,这一部是市井气息最浓的,电视剧也通过各种细节表现书中展现的北宋风貌
而后是小人物的塑造,《西游记》中鞋店掌柜的幽默表现、长安茶馆的群众言行。《红楼梦》的刘姥姥以及地位较低的丫鬟仆人。《三国演义》里的新野寡妇、超级兵田四、送饭小兵等。《水浒传》中的市井百态自不必说。
后来的《大宅门》《武林外传》《神探狄仁杰》《大宋提刑官》等剧都不乏市井气息,但是现在的剧,题材已经远离市井,人物各个出身不菲,已然没有什么小人物和烟火气。
去年的《清平乐》,其服化道是好评如潮的,但是他的弱点也很明显,对北宋的市井描写的不够生动,也许是重心放到了朝堂和文人,但是北宋另一个为人称道的,就是其城市经济。论市镇烟火,老版水浒展现的实在是完美。
也许,是充满烟火的市井离我们这些现代人已经很远了。
主要是台词问题,编剧的锅
前几年很火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个感不感觉很古代?但是你看那个台词,拉胯的不是一点点,严重怀疑编剧有没有高中毕业……
恭喜小女结婚,弟弟继承大统……
你看以前的剧,就说一个很多人都认为很雷的《活佛济公》,那里面有一集是广亮必清去其他寺庙借宿,他问的是“能不能挂单?”真的,这种很讲究的词太少见了
那里面有一句台词,还是绿姬说出来的,只有以前的电视能出,现在出了恐怕要说是碰瓷某小说了
就说《甄嬛传》,里面的台词也是非常讲究的,说话还经常带典故
现在的古装剧,你能想象古人喊“喂”吗?反正我是不能想象的
以前的古装剧:来者何人?
现在的古装剧:谁啊?
以前的古装剧:这是拙荆
现在的古装剧:我的女人/老婆
————————————————————
刚刚看了一下前段时间很火的《山河令》,就第一集,那个红衣男的,他琉璃甲丢了,然后跟下属说,“我要你们倾巢而出,夺回琉璃甲”
妈耶,编剧流弊!
真的,现在编剧的水准,真是不敢恭维……
————————————————————
哈哈哈哈《山河令》我看到第四集了,真的每一集都有几句台词让我跳戏,刚刚看到的第四集里,那个毒菩萨说“小哥哥,你怕什么?”
这个简直不能再现代了,编剧紧跟潮流,针不戳
————————————————————
不是讲为什么一股现代味吗,有人跟我讲新颖……
我对这部剧没什么恶意,本着挑选井九的人选去看的电视,本来看前几集的时候觉得还不错,感觉温客行是一个很装的人,跟井九有相似的气质,后面感觉不太一样了,吵架的样子还有点像卓如岁,周子舒把眉毛刮了适合童颜……顾湘简直是德瑟瑟的不二人选
——————————————————
轻轻问一句,这个问题底下的人都没审题吗?
—————————————————
看看真正的优秀编剧吧 https://www.zhihu.com/video/1399089342358491137——————————————————
1. 剧组打工苦啊
不是一般的苦,是刻在骨子里的苦,苦浓于血啊!
物质、精神的匮乏导致缺失对作品的想象力创造
极小的视野和格局,对于各种角色的想象单一、脸谱化,剧情桥段统一化
1.1什么是神仙?
整体服化道色系要白色、浅色,整体形象:1~2簪子/头饰+披头散发+白纱蚊帐;升级版的仙仙:米白、浅粉、淡金等浅色系带暗纹;男仙还可深色系,但只允许纯色,大红大绿得统统不要;妆容要淡,显得像好人(随便找了2张海报)
以前的仙男仙女想象~
干冰仙雾环境+人脸洒金粉/点钻+穿衣自由+就算是披白纱的侍女,也有仙女范儿(色彩搭配,鹅黄色披帛,浅绿色渐变腰饰,梳个仙女儿飞天髻,化个小妆,再加点首饰)
红橙黄绿蓝靛紫~
白纱仕女献舞,从再下一张图紫色衣着和两边手捧物的仕女可以看出,即使是仕女也是有不同衣着的
仙男穿衣、冠冕巾帻自由
春光灿烂猪八戒里的神仙都是点金粉的,包括猪八戒猪头也点了金粉,直接搜图,画质糊的都看不到粉,以前电视机看的时候可以看到,很细致
点钻,虽然整体又是一个色系,但起码人家还加了个钻,xue 微有点仙妖气
1.2什么是武侠?
服装和道具这块还是可以的,(仙气飘飘的大袍子系列衣服就算了,打架不合适)
化妆真的不行,太干净了,人大侠风里来雨里去的,还有打斗,怎么都干净不到哪里去,也没洁癖天天洗澡换衫。举例段誉,皇位继承条件+招式远程攻击,但打斗完也是衣衫乱,也会负伤;但现在的是万马军中过,对劈砍人后,片叶不沾身,发丝都未乱,也许是猪脚武功极高叭
武侠的武功极度失败,两人乃至多人交战,招式简单,软绵无力,为了掩盖动作的简洁和场面的难看等缺点,慢动作+特写的技术应用的不要太熟练
你说侠义精神?不存在的,锄强扶弱,为国为民,是什么?
1.3什么是反派?
整个服化道色系必黑色或深色,妆容眼影要浓郁,笑容要奸诈,密谋要大声,智商不能带,暗害猪脚手段要简单,不然正派怎么赢?
1.4什么是爱情?
初遇:碰撞、然后BGM起~男抱女,旋转,对视,然后开始对话,并且撞到大部分都会掉东西,提供下一次遇见的话题(哪天我闲了统计下这频率有多高)
宏伟设定:所有的角色、甚至是反派的戏份,统统为了男女主爱情而铺垫、推动作用,最常见的是为了你,我愿意放弃天下,宁负天下,然后他们的感情必与百姓或三界的安危挂钩,他们谈恋爱还要霍霍大批无辜的人(众生:让我死,谢谢)
才艺/勾引:绝世美人儿em~长相就不说了,才艺就是跳舞,跳舞还很没有技术含量,为了掩盖难看的舞蹈,镜头的表现手法很多是舞者旋转、跳跃(有些跳的动作都没有)再一个脸部大特写,周围的人鼓掌或者露出眼馋的神色(难为你们群演了)
剧情走向:必定有误会,然后开始了:
她逃,他追,她插翅难飞;
他回,她怼,他暴跳如雷;
她泪,他悔,他生死相随
1.5什么是演技?
演技拙劣,无法代入咯,网上评析泛滥;还有个物理原因:整容过度,导致表情难做,自然面瘫···
演戏,要天分的
2. 老千层饼了
有这么个说法,对抗996等压力的对策不是躺平而是摸鱼
现在有这么一套流程,现成的服化道、场地等材料,现成的剧本,流水线般的制作,既省时、省钱又省力,轻轻松松就可以拿到钱,岂不美哉?
问,大家都这样啊,再说了人家观众买账,几个亿的点击量,说明观众爱看啊,有什么问题?
什么?有人不爱看?那是他们水平低下,不懂得欣赏。
其实我们知道你们知道垃圾剧,骂难看,那又如何?钱已到账
你以为人家在第一层苦苦挣扎,挨骂垃圾剧,其实人已在第五层潇洒去咯
20210719更新
首先,现代审美变了,但古装标准却无法改变,用符合现代标准的西式小脸、高鼻深目明星们去套古装,要么撑不起衣服,要么穿上龙袍也不像太子。
黄维德无疑是符合现代审美标准的,瘦长脸型,英俊儒雅,他的现代装应该会比洪宇宙更好看。
但古装是不一样的。
厚重的头套会加高颅顶,再佩戴冠帽,一个瘦长脸就会被拉长成竖屏模式,比例很诡异,如果太瘦脸上没肉,更会凸显颧骨和太阳穴凹陷,整个人精气神就弱化了。
反观面如银盘的洪宇宙,古装后会延长轮廓,由1:1变成黄金比例0.618:1,看起来气势磅礴又不乏英俊潇洒,周瑜气率三军的感觉就出来了。
古装看重更圆润更饱满的面部,无论男女都是如此,所以传统“睡扁头”也是来源于这种审美,老百姓不是傻子。但现代装跟古装要求相悖,所以流量爱豆们扮上古装,总是感觉哪里不对劲,大概率都是比例失调问题。
看老一辈古装对比一下。
再说另一点,是服装设计和整体调度的不用心。为了单个演员好看,根本不顾剧情的需要,观众很容易错乱。
正常情况下,左边女人服饰典雅华丽,绣金坠珠,尊荣无比,而且和台上的男人成双成对,理应是正室。右边一身淘宝货,妾室无疑了。
但其实剧情里,完全相反!
原因是,演妾室身份的演员,咖位比正室演员高很多,服装完全是量身定做,造价不菲。。。
这是何等的卧槽!!!!令人吐血!!!!
让我们看看老一辈的古装服饰安排:
黛玉虽然是女主,但服饰按照居丧礼仪,依然比三春淡雅很多,而宝玉作为这场戏主角,没有按照书里要求穿的太庄重肃穆,而是用红色点亮,从而凸显出这场戏主角的特色。所以呈现出的效果是,宝黛很抢眼,但服饰依然没有逾越身后的老祖宗,非常规矩妥帖。
蒋干是盗书主角,但更大的控场角色是周瑜,所以二人衣服均和其他人不同。两种蓝衣虽然同色系,但对比度上周瑜的蓝配白更加意气风发,在一众铠甲的军营中凸显出周瑜卓尔不群的地位,后来的舞剑戏更明确了这种对比的美感。
私以为群英会这场戏,服饰设计、舞美设计、音乐设计都是老三国里的翘楚。
说完了演员和服饰,现在说说剧情。
不知道编剧们是有心还是无意,现在古装剧的剧情越来越现代化了,即使再所谓“考据历史”等等,细节上依然还是现代电视剧的思维逻辑。
最典型的例子,是离别。
在高铁四小时辐射全国大部分地区,飞机24小时飞遍全球的今天,离别是最不足挂齿的。即使是暂时分开,人们也可以寄托网络和电话,实现真正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所以,我严重怀疑,现在的观众们无法适应和理解,什么是“离别之情”,什么是“抚今追昔”,什么是“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什么是“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在道路安保和医疗技术都很简陋的古代,人们实打实的无法确定,意外和明天谁会先来。今天的离别,是否会成为永久的记忆?声声珍重再见,到底能否真正实现重逢?
离别的情感,是纯粹而真挚的。这种感情既来源于送别的时刻,也来源于对自身未来的喟叹。
昔年杨柳,依依汉南,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这种情感,成年观众已然很陌生。但有时候还会在小朋友身上得见。
《新唐书·晋阳公主传》:王(晋王李治)每出合,主(晋阳公主李明达)送至虔化门;泣而别。
幼年的小妹妹送哥哥上学,天真的以为哥哥再也不会回来了,于是哭的泣不成声。这在今天,也是二胎家庭的有趣场面。人类最早期的原始感情,其实并没有变。
但粗糙的编剧并不想去体会这种细腻的情感,他们往往把古人和今人一体化。把古人的依依惜别当成机场送行,把古人的宜喜宜嗔当成约炮撩骚,把古人的忠孝节义当成职场厚黑,把古人的幽思盼归当成痴女无聊。
古装剧,其实是这些编剧的换装游戏而已。
今天七一,更新一点。
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 密切联系群众 ,党执政后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
古装剧也是如此,现在的古装剧,没有百姓,没有穷人,没有衣衫褴褛,没有面如菜色。
这种设计,真的是非蠢既坏!!!
只有王公贵族才能出主角?只有高门大户才有道德情操?即使平民百姓里冒个女主,她最终的幸福归宿也必须嫁入豪门???
这都是什么封建糟粕!!!
放一段平头百姓的经典笑容:
【老版水浒片段 阮氏三雄渔歌 爷爷生在天地间】
现在的偶像古装剧,可还有这种豪迈潇洒吗?这才是最朴素的浪漫主义啊,比什么撒花瓣、转圈圈都高级的多的浪漫!
20210719,我又回来了。
今天我们来说说所谓“戏曲风格”。
戏曲化,绝对是甲之蜜糖乙之砒霜,成败完全取决于导演的审美。毕竟有天才导演能从糟粕里捡屎吃,还美其名曰“文化复兴”。。。对,我说的就是披着黄梅戏外皮的雷剧《新洛神》。
(此处不想加图片。。。)
真正的戏曲化,是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借鉴戏曲装扮和人物设定来凸显主题。
先说戏曲装扮。
猴哥有两套衣服都属于戏曲“文武袖”的范畴,此类装束来源于戏曲文武生,一边广袖方便体现儒雅风流,另一边束袖让打戏利落好看。
现而今的古装剧,一水的长袖曳地,或者披风飘飘,服装师恐怕想都没想过借鉴戏曲服饰,只是笼统的把戏曲风简单粗暴地划为“浮夸”,却不知自己才是真正的井底之蛙。
再说人物设定。
老三国里最经典的借鉴戏曲,是赤壁中的鲁肃。
我们只说说其中草船借箭部分。
原著里草船借箭,孔明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主角,挑事情的周公瑾排第二,鲁肃充其量是个打酱油的旁观者,“忠厚老实”四个字也就形容尽了。这样写的好处是凸显了孔明的神机妙算,但影视化如果还这么编,难免单调乏味。
好比德云社里郭德纲固然有本事,但单口相声怎比一唱一和?没有捧哏的于谦,效果肯定大打折扣。
这时候,鲁肃就充当了绝好的捧哏。
如今,老三国草船借箭的弹幕里,不断充斥着“鲁萌萌好可爱”“调戏老实人”等等评价,这一版本鲁肃“捧哏”的形象算是坐实了。
其实,更丰满的鲁肃形象,来源于京剧《群英会》,这也是央视三国借鉴的蓝本之一。
【群英会 京剧老电影 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萧长华叶盛兰-哔哩哔哩】
版本很老,但绝对经典。
这里的鲁肃,比央三里性格人物更明朗,他忠厚老实,却深情厚谊,在面对孔明戏谑说“子敬救我”时,半是焦虑半是气恼的吐槽孔明:“谁叫你自己揽事?我只能给你准备上好的寿材和寿衣了呀!”
话虽戏谑搞笑,情却深厚真实。这句气话,更展现出鲁肃的忠厚靠谱,那种火烧火燎的着急感,又不乏幽默,更能够衬托出孔明的神机妙算。个人觉得是比央三的鲁萌萌又更进一步的人物体验。
这就是传统戏曲的魅力。
说完了借鉴戏曲的,我们来说说改变戏曲套路的。
老三国里对女性描摹尤为妥帖,与戏曲相较,改动最大的当属宛城之战里的邹夫人。
在京剧的人设里,邹氏是个风骚寡妇,最保守的版本也是外表端庄内心放荡的那类,建国前《战宛城》里还有粉戏,后来慢慢删除,但总体人设变化不大。
央三根本没有按照戏曲套路来设定邹夫人,直接把她定义为“乱世薄命女,身不由己”,且为她和典韦共同谱写了《淯水吟》一曲,这种香草美人式比喻简直是神来之笔,把两个人的人物形象都拔高不少,连带着好色的曹老板格调都文明起来了!
【《淯水吟》电视剧版+完整版-哔哩哔哩】
歌词如下:
我本飘零人,薄命历苦辛,
离乱得遇君,感君萍水恩。
君爱一时欢,烽烟作良辰,
含泪为君寿,酒痕掩征尘。
灯昏昏,帐深深,
浅浅斟,低低吟。
一霎欢欣,一霎温馨。
谁解琴中意,谁怜歌中人。
妾为失意女,君是得意臣,
君志在四海,妾敢望永亲。
薄酒岂真醉,君心非我心,
今宵共愉悦,明朝隔远津。
天下正扰攘,四野多逃奔,
须臾刀兵起,君恩何处寻。
生死在一瞬,荣耀等浮云,
当君凯旋归,能忆樽前人。
灯昏昏,帐深深,
君忘情,妾伤神。
一霎欢欣,一霎温馨,
明日淯水头,遗韵埋香魂。
抛开戏曲的独有艺术,我们仅仅看人物设定。从噱头角度来说,风骚寡妇当然更吸引人眼球。但央三的邹夫人人设,形成了极有文化内涵的共鸣,这里的邹氏,不仅仅是一介女流,更是典韦的分身,更是当时乱世中芸芸众生的代表。
新三把宛城之战删除了,假如他拍的话,大概率会让邹氏和曹操谈个恋爱吧,这种设定,可以说非常符合新三的格调了。
看看有没有人看,想想再吐槽。
公众号:南糯小筑。
一个可以提升审美的公众号,一个冷静理性的吐槽平台,一个化知识为实用的文化交流站
每一个人都应该被珍惜!
我一向不甚赞同把大陆影视剧审美倒退怪罪到港台身上。
但服饰这一块。
港台:这锅确实是我的。
需知道改革开放前,大陆影视是国有制,主要是宣传,还有是艺术。也就是文化人做文化事,考究起来更是不惜成本,红楼梦、三国演义、老版聊斋就是在这么个背景下诞生的。
而港台那边并不是如此,即便是号称东方好莱坞的邵氏电影厂已经是当时港台电影艺术的代表,在服饰这一块就做得极为敷衍。
李翰祥就在自传里吐槽楚原拍戏让女演员在雪地里穿透体的纱衣满院子溜达,嘲笑他是“早穿棉,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吧
李翰祥吐槽他们就是从戏班大衣箱里抓几件五颜六色的随便往身上套,即不考究历史也没考虑文化。
看看,李翰祥那时可是六七十年代,港台影视上升期,服饰已经是沦落如此了。
不,事实上,港台影视古装服饰这一块从来就没有起来过,始终停留在草台班子抓衣服的原始阶段。
即便是李翰祥,曾为徐悲鸿学生的他已经是一个很讲究的导演了。可在服饰上,他个人的讲究和大陆内部服饰系统就不是一个级别的。
李翰祥的红楼梦
1989年大陆电影红楼梦
咱们明人不说暗话
大陆是给传染了,而且一个传染两,最后惨不忍睹。
就拿服饰被吹到天上去的聂隐娘传奇,其中就有大肆褒奖如何还原历史。
我寻思着这种水准的还原,大陆几十年前就有了。
1997年战国钟声
1983年李冰
1982年丝路花雨
再来一个,1995年大辽太后
试问哪一个不比聂隐娘传奇更考究?
大陆如今古装剧服饰堕落如此,正中了那句话: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大陆原本的影视行业是通过建国数十年国有制下好不容易形成的文学、美术、历史、文化等多领域工作者共同合作的创作体系,已经具备了相对完整的专业制作流程,包括服装、化妆、美术等等。
经过改革开放,反而成了今天的局面,确实需要我们大家一起反思。
而服饰考究在港台影视圈里,从来都是短板,基本上都是个人行为,既形不成风气,更别提系统。
即便是大家人人赞美的张树平先生,他的造型设计能够得奖的(除去港台自己给自己的),都是民国装束,并不是古装。
古装是要考究的,大到历史背景朝代风俗,小到个人身份习惯。
时代越久,越是考究。
为什么港台影视会如此?
省钱呗。
考究起来,咱不去扯布料多少元一尺,就是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就够影视公司吃一壶的。
能省钱就尽量省钱。
你别看什么影视剧里海吹我这衣服老贵了,三万,不,三百万一套。
这玩意就和时装高定一样,里面多少水分,全靠话语权在谁手上。
跟戏剧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这也是为啥明清戏经久不衰的原因。
省钱省事啊!
而且我有一个个人的阴谋论。
对于一些影视公司来说,古装剧不能讲究。
真要讲究,乞丐就得破衣烂褂,商人不能彩衣,农民就得短衣。
他开发票的空间就小了。
粪水也是水,喝是不能喝,但能浇韭菜。
太干净了。什么东西都是很干净的。妆容头发衣着就不说了,连饭馆的碗碟筷,桌子椅子,飘着的布都是崭新崭新的。出行必用马或马车,出手买账必是碎银。个个神采飞扬精神抖擞,就算是人设贫穷丑陋无亲无故,但演出来的感觉就是读过剧本的一样,马上要发生什么都准备好了。哎,可能就是日子太好了,那些真实使用过的老物件看不上眼了吧。然后现在的演员能沉浸进角色内心共情的越来越少了吧,反正糊弄糊弄观众,营销哈人设制造点流量鼓动一下粉丝,钱就哗哗的跑到自己口袋里了。
光线太好。
但凡住过老房子,或者是去一些老宅参观的人应该都应该知道,旧时房屋室内的光线其实是很差的。
大白天,关上门之后也是很暗的。
然后,导演他告诉我这是晚上。
以前:
宦官:太傅左都尉之子周世显觐见。
周:臣太傅左都尉之子周世显叩见二位公主,愿公主千岁。
公主1:平身。
公主2:周世显,常言道男儿膝下有黄金,你为求凤侣,倒不惜折腰屈膝。敢问士有百行,当以何为首?
周:公主,我即入宫廷,当然要依行宫礼。再说,公主乃天下的仪范,何苦出一言而把天下男儿侮辱。敢问公主,女有四德,到底以何为先?
公主2:擅辞令者只适于游说列国,如果假以辞令求侣于凤台,我看未见其诚,反增其醜。
周:公主,言语发自于内心,辞令来自于学问。我虽无经天纬地之才,却有怜香惜玉之心,既然人不以真诚待我,我又何必以诚相投呢?臣告退。
宦官:周世显,你竟然口出狂言顶撞公主,来人呐……
公主2:慢,拿酒来。周公子,借这杯酒,恕我刚才语出轻浮。
周:周世显不敢承受。
公主2:这是说,你不接受我的歉意了?
周:不。(娇羞……)难得公主金枝玉叶之身,敢于虚己以听,坐言起行,世显敬佩。
——《帝女花》
现在:
女人,你成功引起了我的注意。 邪魅一笑,镜头特写;
该死的xx,你给我站住!你敢走,我就让天下苍生陪葬,balabala……镜头特写。
以前的编剧台词、演员演绎,与现在的简直是云泥之别。
现在,再也看不到这样的剧了。
底下放cut
凤台求侣 https://www.zhihu.com/video/1459249433564704768前几天跟朋友聊天,民国背景大戏,从《1942》的胖灾民到《觉醒年代》里手指修长、皮肤细腻的卖孩子妇女,哪里像穷人。主要演员可以饿几天,群众演员浑身都散发着国泰民安的气息。
晚上的寝宫,灯光超过我家了。
个个都是盛世美颜。
地上永远是实木地板,大理石瓷砖。
天天都是新衣服。
日日都是新家具。
广东的东西,下午就到京城了。
街上永远不会泥泞,实现了全城石板砖。
大侠们不用工作,不用996,
整天泡妞,打架,到处跑,
饿了就掏出钱大口吃肉,
困了就睡青楼,
有点关系就飞黄腾达,和皇上做兄弟,
厌倦江湖了就隐居山林,房子装修的比民宿还好。
古代太美好了,好的让我感觉我们才是古代人。
有位大佬说的挺好,大佬名字就不提了,提了或许过不了审:
“现在很多古装剧,不能称之为古装剧,应该称之为装古剧。”
这些装古剧,是为了满足目前社会风气的一种心理投射的工具。
什么社会风气?
拜金+慕强。
小说里面动不动就是霸道总裁爱上我。影视剧那就是具有贵族血统的x丝逆袭……
时装剧拜金+慕强的情节,广电总局会认为诱导社会矛盾,审核的也是厉害。
太过反映社会现实的也不让播了。
比如《生存之民工》,《蜗居》
影视行业怎么办?那只能是借用古装剧的名义,来满足现代观众的需要。
你会发现,这些影视剧里面还有穷人存在吗?还有平民存在吗?
都不存在了吧?
《军事联盟》、《如懿传》、《庆余年》、《陈情令》…………
这几年热门的古装剧或者是装古剧,这些无一例外的主角都是王孙贵族的身份,或者一开始大家觉得他是一个平民是一个吊丝,到最后又是王孙贵族的子嗣,只不过被掩盖了身份。
嗯,几乎最差的也是富商的子女。
来满足观众们慕强以及小资心态。
《康熙微服私访记》、《大宋提刑官》等等,还反映古代穷人生活的影视剧,几乎没有了。
还有,男女主角必须是帅哥靓女,而且颜值越高,越是正义。
原因何在?
时代变了,观众口味不一样了。
装古剧的存在,冯小刚说得挺好。
中国电影现在这么的让观众吐槽,垃圾遍地,一定是和大批的垃圾观众有关系。你如果不去捧他这个场,他就没有生存空间,那制片人他就不会去制作这个垃圾电影,可往往垃圾电影票房还很高。
很尖锐,很刻薄,这也是实情。
再比如那些抗日神剧,手撕鬼子,弓箭PK鬼子的38大盖,裤裆藏手雷……多么荒诞,被骂了那么多年,仍然活跃,还不是有大批的受众乐意去看的原因?
不要说这个了,就是知乎。
这种以某某为开头的脑洞是小说,也是为了满足部分人慕强的需要,故意yy。
没办法,风气使然,而且在知乎上看这种小说的,以女性为主,自然是以这种开头作为切入点。
霸道总裁爱上我,霸道王爷爱上我……
因为现在的古装电视剧就是穿着古代衣服的现代剧。
且不说,很多剧中各种现代女权风格。
就说一个。古代男人是蓄须的。在古代,没有胡子的男人都是伶人。正常的男人,十七八岁就长胡子了。但是现在的古装电视剧,里面全是脸比鸭蛋还滑的小鲜肉。
你把它理解为cosplay 剧,是不是逻辑就顺了。
还是低端玩家版的cosplay.
如今的古装剧上来动不动就是:天界第一美人、三届第一美女、宰辅一家掌上明珠、父皇最爱的女儿。。。。。玛丽苏人设拉满,让你以为女主是个什么西天不出的白蘑菇。
结果一看视频,这个人设宇宙无敌超桃花人间富贵美少女的女主连个靠谱的梳头师傅都没有、连一件比较贵的非蚊帐华服都莫得、连一样像样的头面配饰都没有、甚至大家小姐四处乱窜身边都没个随从,但凡了解点历史都不能相信古代贵族生活地这么极简。
以前看个古装剧,你是真能看到里面的男女老少有那种晚上点蜡的生活。现在古装剧那个打光,恨不得是用灯光球场的大射灯在照明,古装剧里那些深情薄情闹心的夜,比观众房里的节能灯还亮。
再说台词,演艺行业真是越来越没门槛了,首先是编剧谁都能干了,现如今谈文艺作品的文学性那是不合时宜的、古板过时的。而且作为真正影视核心竞争力的编剧没啥地位,就一催巴儿,还老被导演、大明星、资本们各种揉搓。
然后是年轻演员那个台词功力,简直听不得,烂到爆好么,什么阿猫阿狗都能登上大荧幕表演了。要知道2000年以前大量影视剧是没有字幕的、全凭演员台词。我们观众也知道演员们考学文化课要求低,但考上学了本专业该有的声台形表一样莫得,坐卧起立与睡在你上铺的兄弟也没差太多,遑论古装剧的形体动作表达了。
最后是粉丝经济,这简直是从日韩小国流传过来的畸形文化,又狭隘又可笑,这种盲目崇拜且跪舔偶像的有毒文化在日韩这种变态国家流行一下就完了,如今在中国流行简直与大中华千百年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豁达开朗背道而驰。
PS:不要杠,杠你就是对的,因为我骂得肯定不是你家giegie,你家解解。
结语:流行文化的魅力在于结构和调侃权威,为社会文化注入新的血液和创造力,如果流行文化变成了粗制滥造、毫无门槛、盲目跟风、党同伐异那只能带来文艺界的倒退和死亡。
把现代古装剧当成一种快消品就能理解了。
“高效率”“低成本”“低风险”的作品才能赚钱,“质量”通常情况下没那么重要。
“服化道”里的现代味儿,很大程度上在于“干净又卫生”的“古装”实际成本低,有利于控制和降低“投入”。
文戏、武戏里的现代味儿,很大程度上在于过度追求“效率”,追求规避风险,以及对“质量”尊重的缺乏。
很多现在古装剧里的文戏和武戏,本质上就是披了“古装”外衣的现代职场戏、恋爱戏和游戏cosplay,内核不在于还原古风和历史,而在于把自己的现代私货(各种厚黑学、阴谋论、宫斗逻辑等等等等)通过“古风”表现出来。
“文戏”质量太高了,不但制作周期会延长,制作难度会大幅提高,合适的主要演员选择也会变少,还容易“敏感”“烧脑”,平添风险。
“武戏”质量太高了,就容易提高演员的准入门槛,并减少“五毛钱特效”发挥的空间,大量演技与责任心实际上不及格的演员就无法去“努力”和“当角儿”了,注重质量,会使制作的成本大幅提升,注水的机会和扩展空间反而少了不少。
大部分出品方、制作方和演职员都没把自己的作品当成艺术品去打磨,而是当成混眼熟、赚流量和恰快钱的快消品去赶工,自然质量就不会有多好。
所以,相对于过去(大概在2012年以前)那种量(财力和人力)力而行,以作品和角色完成度为核心的制作模式,当下这种试图通过“效率”“流量”“增加IP的扩展空间/利用率”和“推新人”等办法,以追求“收益最大化”为核心的制作模式,现代的古装剧,很多情况下就只能是质量降低,篇幅增长,现代味儿浓厚的了。
因为我们就是现代人,生活在现代,这时候想要模仿古代人是非常困难的。
有答主说干净,哪哪都透着一股干净。这没错,但没说明:古代是多么的脏。
还记得几年以前,有个热搜,一个城市妹子找了个外省农村的小伙子搞对象,跟着小伙子回农村老家过年,因为不能忍受农村的家里那斑驳的墙面、破旧的桌椅,还有那一个个大不锈钢盆的饭菜,还有农村那坑坑洼洼的土路,还有那听不懂的方言和旧习俗……受不了逃回城市,小伙子变前男友的事情么?
这要放在古代,就那小伙子的家都是绝对干净整洁的了好么?
好歹现在农村也是有给排水系统的好么,再怎么样也是有自来水有电能通网络的现代社会了。
知道为啥古代官员出门还要净水泼街是啥意思么?为啥要特地提净水呢?
光一个用水就可以想象有多脏了好么?用水只能依赖河道、挖井。这不是什么地方都有水的,为了弄点水,走个十里山路都算好的,你想想一天一个家庭能弄回来多少水?一天一个家庭也就取回来一趟水,一趟能取回来多少?有几个家庭能赶着牛车去取水?靠人背,一天能背回来50升水不能?50升就是50公斤,100斤重。现在常用的家庭用电热水器,一水箱就要60升水,两个人洗澡,节省一点刚刚够罢了。
有多少水可以用来日常洗漱?有多少水可以用来做饭、饮用?有多少水可以用来洗衣服?洗各种床上用具?有多少水可以用来擦地、擦家具?
这些都没有,就可以明白,为啥以前皇帝召见个平民,平民需要提前沐浴更衣了,因为身上那味道……怕不是能把皇帝给熏晕了。你想味道大,那脸上还有法看么?
至于街道上……那年代没有石油化工行业,没有沥青,就没有柏油马路,更没有水泥。你可以想象街道是啥样,土路,完全的土路。当然好处是当年也没有那么多重载车辆,只有普通的马车,对土路的压力也不太大,不会造成明显的塌陷。
然后包括城市在内没有足够多的下水管道系统(没有现代技术,上哪去搞管道?没有管道,你在土里怎么保证下水管道系统不坍塌?),城市里尚且有点沟渠(你看现在很多农村的沟渠就是),其他地方连这种沟渠都没有,排水就直接外面地上倒就可以了,垃圾也是一样,虽然部分大城市有垃圾处理的单位,但仅限最中心的地区,再往外一点哪有垃圾处理单位?粪便?那是好东西,各家存着,城里的有人来收,收了送到农村去做肥料。想想每一家都有自己的粪坑,光那味儿吧……
至于说动物粪便,牛、马、猪、羊、狗、鸡啥的,那就拉哪算哪吧,毕竟畜生没法听人话不是,所以也会有一个拾牛粪的活,那也都是肥料。
那人在外有三急的时候呢?那就没办法了,你看印度很多地方不就是么?
所以你可以想象:广大平民就生活在一个遍地污水横流、满地各种动物和人类粪便……臭气熏天,人人蓬头垢面的世界里……官家或者家里曾有过功名的大地主家,多雇些人,给打扫、挑水,家里还好点,但在外面还是恶臭,不得已官家出门,就必须净水泼街了。
这还只是卫生方面,当然古代人也没多少卫生意识。
至于文化层面呢?新中国建国前,中国的文盲率可是在90%以上的,整个古代,中国的文盲率都是非常非常高的。基本可以认定全国的人90%以上是完全的文盲。那对于完全的文盲,你觉得他说话、见识得是什么样的?他脑袋里能想点啥?现在你去附近的农村,看看那些村里黑不拉几,满脸皱纹,四五十就和六七十岁一样的小老头,说着你听不懂的郊区方言,成天说点你都不关心鸡毛蒜皮的屁事儿,别忘了这样的人也都是脱盲了的,在古代那都是村里的先生了。你再想想古代那帮文盲啥样?
还记得天涯上一个作者写的《妖言水浒》里,说大宋有两亿人口,这是现代统计的方法,实际上,大宋的人口里,只有富二代和他爹以及官二代和他爹算人,剩下的那些,都不能算人。
这才是古代的真实景象。刁民这称谓都算好听了,至少还是民,不是牲口。实际古代的那些广大的劳动人民,要说也和牲口差不太多。唯一的差别是比牲口好管理,是同一个物种,能听得懂人话罢了。牲口会考虑给自己洗澡洗脸刷牙么?会考虑穿个漂亮的花衣裳么?能有个窝挡风遮雨,有一身衣服保暖遮体,能拼命忙活挣口饭吃,活着就行了。
所以为啥古装剧都是现代味儿?
我也思考过这个问题,尤其是看了新一轮古装剧片花,甚至是曾经期待的刘亦菲、陈晓的《梦华录》,主要演员中也透露着浓浓的违和感,像很精致的古风宣传片。即便剧组再怎么宣传服化道考究,似乎还是很难有看87版《红楼梦》的感觉。(图源网络)
一、最表层的原因是造型。
首先,妆发。妆发简单且统一,像是工业流水线出来的产品。中分、八字刘海、横平长眉、豆沙色口红、几何感很强科技感十足的金属发饰,随意排列组合就是现在的古装造型师了。不同剧组干了同样的事,不是没有化妆师,只是因为省时间。
作为对比,找些妆造尤其是梳头有变化的剧照,是不是现代科技感去了不少(不一定是老剧)。请不要滥用发冠,真的是有够省事的,女明星如果真想古装翻身,早起梳头好么。
1.同一部剧,女主和女二,发型梳得好,造型没烦恼。
2.杨幂也可以不中分的
3.梳平不是真的不会梳头。
4.也是有愿意好好梳头不图省事的造型师的。发带、玉冠、绢花、钗环、步摇……为啥非要和几何形状金属杠?
5.降维打击的来了
(1)同一部剧 不仅发型和眼影,眉毛也有变化。真的厌倦了半永久韩式眉毛,也厌倦了全剧女性角色一种眉形……
(2)没什么只是有点怀念这种富丽堂皇的画风
衔珠金凤多美
(3)发型绝佳示范
其次,布料。那材质那光泽那硬度充满了现代感,尤其是热爱用欧根纱和蝴蝶结的某些人,就绣花布料像是浆洗过一般,硬邦邦的,一点条纹褶皱都没有,不像是常穿的,比戏台上的戏服还不贴身,人体曲线就想被金钟罩罩住了一样,那种衣袂当风的感觉根本出不来,这一组可以以男生为主要案例,对比而言,电影古装的感觉要好很多。说实话,要不去戏台上借一身或者去淘宝买500左右的汉服,垂感也比很多号称一件上万的戏服好很多。
1.最让人瞠目结舌无话可说的就是《且试天下》这个假两件,怎么能想到印出中衣这种偷工减料的方法。布料质量也不好,特别像是把一张纸穿身上,有这么缺钱么?
2.这个纱是认真的么,像是那种100块三件的雪纺蕾丝,感觉指甲一碰就能刮出丝来的感觉,还是那句话,有这么缺钱么?
3.与上面相反的还有这种硬到不行的欧根纱,加大了那种立体的现代感。黑色那件他在天上,气流那么强烈,能不能让他的衣服动一动。
4.这种油光水滑硬挺到可以自己立着的材料真的是古装剧最爱,而且是最爱拿来塑造王公贵族的华服,看着有点假,不知道是不是滤镜的原因,很像横店门口租借龙袍拍照的质感。
5.对照组:电影的质感真的要优越于一般古偶,有衣服的感觉,其次,正午的男装还是很优越的。
最后,就是明星们奇怪的审美,超低的美商,不管合适不合适,只要流行,就往自己脸上整,大欧双、开眼角、苹果肌、尖下巴、山根崛起、寿星额头……自己品,还哪里来的古韵。微调,可以;整容,你要不是奔着艺术家演员去的,也行,但明星们,能不能提高一下美商,适可而止可以么。
1.鼻子
其实王宽的时候鼻子就已经有点夸张了,吴白起那就是让人不由得看向他的鼻子,最近这部让人无话可说。
2.苹果肌
当然不仅仅是苹果肌啊,但苹果肌看起来对他面部的破坏是最大的了。美商啊美商。
3.额头
当然也不仅仅是额头,但是额头填充真的显老,就越来越不适合古装。依次为整容前,前期,中后期。
4.大欧双
还是美的,只是总让人出戏,而且不知道是眼部胶原蛋白流失还是她又做了一次欧双,同样是红衣,大唐荣耀比班淑传奇还夸张。
二、神态举止很重要
现在剧组愿意培训的越来越少,即便培训也更多是套招,设计礼仪,很少注意举止的训练,走路就走的大刀阔斧,或者像是T台走秀,更别说喝茶、写字、扇扇子,还有仙侠的施法结印可以再随便一点。有些演员动作幅度大的我怕他把头套给甩脱了。《汉武大帝》卫子夫封后“趋”行非常经典,可以一看。就拿集训后的《红楼梦》做教材吧,什么叫坐卧般般入画。这几年没怎么见古装演员拈兰花指了。
1.宝姐姐这眼神,这手,这一羞怯低头。
2.林妹妹的眼神、动作幅度
3.熙凤饮酒
5.还有杜冰雁揭盖头
三、台词太现代了
有些台词写的和说台词的语气断句真的过于现代化。动辄你爱我我爱你的,动辄千万年三生三世,不知道的还以为我在看《三体》。红楼梦里袭人多说一句“他”便被晴雯抓住话柄。真的不是多几句“极好的”“小娘子”便是古韵了,顶多算古风。还有没有理解地照本宣科真的还不如不讲,编剧没理解将长篇累犊的古文放出来炫耀自己的文学储备;演员没理解,句读不知,惑亦不解,只管摇头晃脑地背,只让人昏沉沉只想换台。个人以为文白最佳当属《大明王朝1566》,演员诠释半文半白最佳当属《大秦帝国之纵横》里的喻恩泰、富大龙。我之前看青年文青导演和名校编剧诘屈聱牙不知所云的卖弄之作,委实为难演员通篇背那文言文,还毫无用处导致演员之间根本不像对话,倒像是孔乙己掉书袋。
综上所述,还是因为时间紧,狠抓效率,不肯下功夫。考究的台词要时间,一个编剧组十几个人一年出一本已经算慢了,大多同时跟好几个组,哪有时间查阅古籍,考察用词;集训要时间,演员站台半天就有百万收入,哪里舍得去训练言谈举止,能套完招数亲身下水就已经足够粉丝吹敬业了;精致的造型妆发要时间,造型师同时跟进数个组,这套用完换另一个组,演员也不愿意早起4个小时梳个头化个妆偶尔来个耗费一两天的特效妆就够吹嘘配合的了。现代化的产业自然透露现代化的气质,工业量化产品自然比手工更高效更保险。
补充一下,总有人在评论“仙侠”架空,自有世界观,谁也没规定一定要古韵十足,但我以为既然借着传统神仙故事的壳,说着华夏的故事,总该有一点点自己的元素和韵味吧。西幻的建筑、冷色调的衣物、几何状的饰品甚至还有什么侘寂风,说真的,别说仙侠了,我以为在玩《纪念碑谷》呢。最近发现一个国产动漫,说真的,妆发比近期大多数仙侠剧优越,更精致,人物造型各具特色。
看一些妆发细节
现在古装剧的内核不再是故事,而是所谓的“爽点”,“CP”,“发糖”那些。粉丝只要看他们的偶像演绎她们想看的互动,至于服化道不合理,剧情不合理,人物举止不合时代背景,都无所谓。说白了,就是一群现代人化妆了在演现代观念的故事,古装背景只是高度流水线化了的横店影视城那套东西。因为流水线化了,只要输入几个参数,就能定制你想要的任何东西。为了适应主角拙劣的演技,男的一般都是面瘫,美其名曰“冷峻”。女的就得咋咋呼呼,大惊小怪,这叫“率真”,正好可以“融化男主冰冷的心”。
作为对比,以展现故事和人物为中心的古装剧,可以看看央视版的《水浒传》。色彩沉着朴素,每个人的相貌,穿着,语言,无不吻合人物的身份,性格。我印象很深的一个画面,在水泊里,阮家兄弟赤着脚敞着怀穿着破背心,一边撑船一边唱曲“爷爷生在天地间”,那种自由,野性,天不怕地不怕的感觉全出来了。剧中出现的女性,就算以美貌见长,也不是清一色的韩式妆容,比如林娘子,潘金莲,一丈青,都有各自的性格特色。所以我们现在回想起这些人物的形象,就是剧中的那个形象,好像他们本来就是那个样子。
再举个国外的例子,《权利的游戏》,不是说拿这种经典强人所难,而是说人家怎么表现时代背景的。在那种生产力条件下,北境领主的城堡依旧是黑乎乎的,到了晚上也就是插几个火把照明。一下雨地上满是泥泞。领主大人的卧室,也无非是好点的石头房子有个壁炉。招待下国王就得给领地的财政吃出好大的窟窿。在这样的苦寒背景下,才能诞生那样性格的人。 国都君临是什么样,多恩又是什么风景,草原上的蛮族是什么样的,都各不相同。 人物在这样的世界里,我们就能感知到他们生存的环境,理解他们内心世界的变化。
再比如最近的一部《山海情》,当然这不是古装,是一部时代剧。但演员就是把那个年代的西北农民演活了。有一个细节我印象很深,大有叔坐在地上,边说话边挠自己的脚脖子,那个脚脖子是紫红色的,满是皲裂。有过生活经验的知道,长期户外劳动的农民,脚踝就是那种状态的。
要演绎好一个故事,真实是第一位的,这是代入感建立的前提。现在的古装剧,从出发点路就走歪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