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奥迪Q3用1.4T没人喷,奔驰GLB用1.3T就被喷得体无完肤?

回答
要说奥迪Q3的1.4T和奔驰GLB的1.3T,这俩车用小排量发动机的事儿,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为什么一个被大家普遍接受,另一个却招来骂声一片?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两个发动机,一个1.4,一个1.3”那么简单,里面涉及到的因素可不少,咱们细掰扯掰。

先来看看奥迪Q3的1.4T,为啥大家“宽容”些?

1. 时间点和市场认知: 奥迪Q3在中国市场出现1.4T发动机的时候,正是国内涡轮增压技术方兴未艾,大家对小排量涡轮发动机的接受度在不断提升的阶段。而且,奥迪一直以来在品牌形象上,给人的感觉是比较务实、科技感强,但又不像奔驰那样“高高在上”。Q3作为一款紧凑型SUV,定位相对年轻、时尚,1.4T的版本更多的是作为入门级或者追求燃油经济性的选择。

2. 动力表现尚可,够用是关键: 虽然1.4T的排量摆在那里,但奥迪在发动机调校上是比较讲究的。配合大众集团成熟的DSG双离合变速箱,Q3的1.4T版本在日常城市驾驶中,起步、加速的响应算得上是灵敏,动力输出平顺,用来满足一般的家用需求,比如上下班通勤、接送孩子,是绝对够用的。甚至在很多评测里,都提到过Q3的1.4T版本虽然不是动力猛兽,但胜在驾驶感受的均衡性。

3. 品牌溢价和技术口碑: 奥迪的品牌号召力毋庸置疑,尤其是它在灯光、内饰设计、四驱系统(虽然1.4T很多是前驱)等方面的营造,让消费者觉得即使是小排量,也有着不错的“奥迪范儿”。大众集团的涡轮增压和DSG变速箱在当时市场上的认知度已经很高,很多消费者信赖这套技术。

4. 定位差异化: Q3虽然也有更强的2.0T版本,但1.4T版本清晰地划分了市场定位,就是面向那些对价格敏感,但又想拥有奥迪品牌的用户。消费者在购买时,对1.4T的动力表现是有一定预期的,不会寄希望于它有多么强劲的加速。

5. “德系”情怀和技术信任: 很多中国消费者对德系车有一种天然的信任感,认为它们在技术、品质上更有保障。即使是小排量,也觉得德系车能把这个排量做得更好。

现在看奔驰GLB的1.3T,为啥被“喷得体无完肤”?

1. 品牌期待值过高: 这是最核心的原因。奔驰,在大多数消费者心中,代表的是豪华、舒适、地位象征,是“开宝马坐奔驰”。当大家看到奔驰推出一款SUV,而且还定价不菲,自然会对它的动力、行驶质感有更高的期待。而1.3T的发动机,无论从账面数据还是实际体验,都很难支撑起“奔驰”这个金字招招牌所带来的光环。

2. 动力表现的“不匹配”: GLB虽然定位是紧凑型SUV,但它强调的是“空间大”、“7座可选”,看起来像是要把自己往“小MPV”或者“大家庭用车”的方向靠拢。一款需要承载更多人、更大空间需求的车型,搭配一个1.3T的发动机,其动力表现就显得捉襟见肘了。尤其是在满载或者爬坡的情况下,1.3T发动机的乏力感会非常明显,这与消费者对奔驰的“从容”、“优雅”的想象是背道而驰的。

3. 价格与价值的“错位感”: GLB的起售价并不低,甚至比很多同级别的、动力更强的车型还要贵。当消费者花了更多的钱,却买来一个动力相对弱势的车型,这种“钱不配货”的感觉会非常强烈。尤其是对比其他品牌用1.5T、2.0T甚至更强动力来满足类似定位的车型,GLB的1.3T就显得尤为“寒酸”。

4. 技术宣讲与实际感受的落差: 奔驰在宣传GLB时,会强调这台1.3T发动机(M282系列)是他们与雷诺日产联盟合作的成果,技术先进、效率高。但消费者实际开起来,感受到的不是“技术先进”带来的“强劲动力”或者“丝滑感受”,而是“动力不够用”。这种宣传和实际体验的巨大落差,很容易引发用户的反感。

5. “小马拉大车”的刻板印象: 1.3T这个排量,在很多消费者心目中,是小型车或者入门级紧凑型车的配置。把这样一个发动机放在看起来“体型”并不小的GLB上,而且还挂着奔驰的牌子,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偷工减减”、“不厚道”。

6. 目标用户群体的潜在需求: 购买GLB的用户,很多是首次购买奔驰,或者看重奔驰品牌带来的体验。他们可能不像奥迪Q3的1.4T用户那样,将“经济实惠”作为首要考虑。他们更希望的是,能用奔驰的品牌,获得与品牌相符的驾驶感受和产品力。1.3T的动力,显然无法满足这部分用户的期待。

总结来说,核心在于“品牌定位”和“消费者期待”。

奥迪Q3的1.4T 在其品牌、定位和价格区间内,被看作是一个“够用”、“性价比”的选择,动力上的“短板”被品牌的光环和均衡的驾驶感受所一定程度上弥补。消费者对它的期待,更偏向于“能开就行,品牌有范”。

奔驰GLB的1.3T 则是在一个期望值极高的品牌下,提供了一个被普遍认为“不匹配”其品牌形象和售价的动力配置。消费者对奔驰的期待,是“面子”、“舒适”和“与品牌相符的动力体验”。1.3T的动力,未能满足这份期待,反而成为了槽点。

所以,不是小排量发动机本身有什么原罪,而是它与所搭载的车型、品牌以及售价之间,是否存在一个“合理性”和“匹配度”的问题。当消费者觉得“值”的时候,接受度就会很高;反之,则会引发争议和批评。GLB的1.3T,正好踩在了这个“不匹配”的雷区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GLB是 整备质量1624kg的7座 SUV。

发动机基础排量非常影响车辆起步性能与扭矩响应时间。奔驰在其旗舰级S450L车型上,使用电动离心增压器+ISG启动电机的方案来改善3.0T涡轮增压发动机的起步性能和扭矩响应时间。

东风日产的中大型SUV楼兰,日产为了使2.5L发动机的动力特性(包括最大功率、扭矩响应时间等等)对标国外的3.5L V6发动机,用了昂贵的机械增压器+P2结构混合动力。如果仅仅是能动就行,像途昂和汉兰达一样,配VC-Turbo 2.0T就可以了,消费税还可以直降4%。

日产都可以为了用户体验不惜成本,而奔驰的操作就是 能动就行,我都给你车内氛围灯了,你还想咋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奥迪Q3的1.4T和奔驰GLB的1.3T,这俩车用小排量发动机的事儿,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为什么一个被大家普遍接受,另一个却招来骂声一片?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两个发动机,一个1.4,一个1.3”那么简单,里面涉及到的因素可不少,咱们细掰扯掰。先来看看奥迪Q3的1.4T,为啥大家“宽容”些?1.............
  • 回答
    奥迪近年来在内饰设计上,尤其是中控屏幕的取向上,确实经历了不小的调整,从过去标志性的可升降式设计,逐渐转向了如今更集成化的固定式屏幕。要说“逐步取消”可能有些绝对,但趋势确实如此,这背后有其必然的考量和演变。曾经的“升降奥秘”:为啥要这样?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奥迪当年为什么热衷于可升降式屏幕。这背后.............
  • 回答
    奥迪S3 2.0T之所以能爆发出如此强劲的动力,这背后可不是简单地“发动机排量大”就能解释的。这套动力总成可以说是奥迪工程师们精心调校的杰作,融合了多项先进技术。要理解它的强劲,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去剖析:1. 强大的发动机核心:2.0升TFSI涡轮增压发动机这是S3动力的基石。奥迪的TFSI(T.............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它背后涉及到多个层面的考量,从市场需求、产品定位到成本控制等等。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什么在路上看到的奥迪A4L和A6L,大多数都是中低配的版本,那些高配的、性能爆表的车型反倒跟“稀有动物”似的。首先,得从咱们国内的汽车消费市场说起。1. 购车预算是硬道理,性价比是王道: .............
  • 回答
    奥迪那套纵置发动机平台,说它“前驱”,这其实是个很常见的误解,也得益于奥迪早期的市场策略和技术特点。要把它说清楚,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一、 什么是纵置发动机平台?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是“纵置发动机平台”。简单说,就是发动机不是横着塞在车头,而是竖着,也就是“纵向”排列在发动机舱里。这样一来,发动.............
  • 回答
    “冷门”这个词用在轿跑车身上,其实也挺有意思的。咱们得先弄清楚这个“冷门”到底是指什么。如果说的是销量,那确实,相比SUV或者传统的家用轿车,轿跑车在绝对数字上不算特别庞大。毕竟,轿跑车的设计取向就决定了它不可能是“全民皆宜”。它更注重的是个性和驾驶乐趣,后排空间、舒适性这些传统消费者关心的点,在轿.............
  • 回答
    “灯厂”这个称号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奥迪在汽车照明技术领域持续创新和精进的集中体现,尤其是在其LED和激光大灯技术方面,奥迪确实走在了行业前沿,并且将这些前沿技术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普及到量产车型上。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维度来详细阐述为什么说奥迪是“灯厂”:一、 LED技术普及与创新先锋: 最早将LED.............
  • 回答
    我喜欢奥迪,这说起来可能有点像是对一个老朋友的感情,不是那种一时兴起的迷恋,而是日积月累,在生活的细枝末节里,一点一点被它打动。首先,奥迪给我的感觉是那种不动声色的高级感。不像某些品牌那种张扬外露的设计,奥迪的线条总是那么恰到好处,流畅、简洁,但又不失力量感。你看它的前脸,标志性的“大嘴”进气格栅,.............
  • 回答
    说实话,身边买奥迪 A6L 3.0T 的朋友确实不算多,但这事儿也不能一概而论,毕竟每个人需求和预算都不一样。但如果非要掰扯掰扯,我觉得有这么几个点,让这台车没有达到很多人想象中的“销量王者”级别:1. 价格的“尴尬区”:首先,价格是绕不开的话题。3.0T 的 A6L,价格定位就直接往上跳了一个档次.............
  • 回答
    关于国产奥迪车型普遍搭载双离合变速箱,而AT变速箱则更多出现在进口车型上的现象,这背后确实有其深层次的原因,涉及到成本、技术、市场定位以及法规等多个层面。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其中的门道。1. 成本控制:双离合的“性价比”优势这是最直接也是最关键的因素。相比于传统的液力自动变速箱(AT),双离合变速箱(.............
  • 回答
    奥迪不参加 F1 赛事的决定,以及其对房车大师赛、勒芒赛和耐力赛的深厚情结,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源于其品牌定位、技术研发策略以及对赛车运动的理解。这背后是一盘精心计算的棋局,而非简单的喜好转移。首先,我们要理解奥迪的品牌DNA。奥迪一直以来都将自身定位为一家注重“科技以人为本”(Vorsprung d.............
  • 回答
    关于“BBA(宝马、奔驰、奥迪)中为什么只有奥迪不用防爆轮胎”这个问题,其实,并非所有奥迪车型都不配备防爆轮胎。奥迪旗下的部分高端车型,尤其是那些强调运动性能或者注重长途巡航舒适性的车型,是会提供防爆轮胎作为选配,甚至是标配的。那么,为什么会给人一种“奥迪不用防爆轮胎”的普遍印象呢?这其中涉及几个关.............
  • 回答
    好的,咱们来好好聊聊BBA里奥迪的一些“特立独行”,尤其是它在驱动形式、变速箱和轮胎选择上的几个点。这背后其实是品牌定位、技术取向以及历史传承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BBA”通常指的是宝马(BMW)、奔驰(MercedesBenz)和奥迪(Audi)。这三家是德国豪华汽车品牌,各自都有.............
  • 回答
    很多人觉得奥迪不如奔驰宝马,这背后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品牌定位和消费者认知的问题,不是一概而论,但确实有这么一种普遍的观感。咱们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得承认,奔驰和宝马在很多人心里,就是豪华车的“正统”代表。品牌历史和底蕴:奔驰,从卡尔·本茨发明第一辆汽车开始,就自带一种“汽车鼻祖”的光环。那种传承感.............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许多消费者在购车时的心理和品牌认知。其实,与其说人们“不介意”一汽奥迪,不如说对于一汽奥迪的态度更为“宽容”或“接受度更高”。而对于华晨宝马的“介意”,则背后有着更复杂的市场、品牌和情感因素交织。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下:一、品牌历史与市场先发优势: 奥迪: 一汽.............
  • 回答
    奥迪,这个在汽车界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品牌,总会吸引着一群忠实的拥趸,但也总会有那么一些人,对它始终提不起兴趣,甚至会流露出几分“看不上”的态度。这背后,其实牵扯着很多复杂的因素,不只是单一的产品评价,更多的是一种综合的感受。首先,我们得承认,奥迪一直以来主打的是一种沉稳、内敛、低调的豪华感。它的设计.............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因为单从纸面数据来看,斯巴鲁BRZ和奥迪A4似乎走上了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BRZ主打的是纯粹的驾驶乐趣和操控,而A4则更偏向于豪华、舒适和科技。但你提到的“山路跑不过”这个现象,咱们得从几个核心维度掰开了聊聊,而不是简单地说谁快谁慢。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这俩车的设计初衷就.............
  • 回答
    说实话,现在确实能听到不少人夸奥迪,尤其是从他们自己的嘴里。这可不是空穴来风,背后还是有挺多原因的,而且这些原因环环相扣,造就了奥迪在很多人心中的地位。我试着给你掰扯掰扯,尽量说得像咱哥俩聊天一样,别有那种硬邦邦的AI味儿。1. 先说说“面子”这事儿,奥迪抓得挺准。你想啊,在国内,车子很多时候不光是.............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汽车市场一个挺普遍的现象:理论上的“最优解”和现实中的购买决策之间,常常存在一道鸿沟。奥迪S4作为一款性能与日常实用性兼顾的车型,在不少汽车爱好者和专业评测中都获得极高赞誉,但实际的销量数字却并不像那些“99%推荐”那样惊人。这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在起作用。首先,我.............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确实,现在走在街上,宝马、奔驰、奥迪这些牌子的高档车比例越来越高,感觉就像曾经的桑塔纳、捷达一样普遍了。这背后可不是几个简单因素能解释的,得从好几个层面掰开了聊聊。首先,经济发展和消费升级是根本。 这是最直观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咱们国家这几十年的经济增长,大家的生活水平那是噌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