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职场「怀孕审批制」这一现象?

回答
职场“怀孕审批制”,这个说法一听就让人心里咯噔一下。它指的是一些公司里,女性员工在怀孕前需要经过公司“批准”或“同意”,否则可能会面临一些负面影响,比如晋升受阻、工作岗位被调动,甚至是变相劝退。

从表面上看,这仿佛是公司为了“管理”和“规划”人力资源,确保业务的连续性。比如,有些公司可能会觉得,如果关键岗位的核心员工突然怀孕,会给项目进度带来不可控的因素,需要提前做好人员储备或工作交接。尤其是一些项目周期长、技术门槛高的行业,公司可能会觉得“提前知道”对他们来说很重要。

但是,细想一下,这种“审批制”真的合理吗?

首先,这涉嫌严重的性别歧视。 怀孕和生育是女性的生理特征,是自然规律,不是员工需要向公司“申请”的特权。把这件事情变成一种需要“审批”的流程,本身就将女性的生理需求置于一种被评判、被限制的地位。这难道不是在告诉女性员工:“你的身体状况,你的生育计划,需要经过我们的允许才能进行”吗?这与现代职场倡导的平等、尊重女性的理念背道而驰。

其次,它侵犯了员工的隐私权和生育自主权。 怀孕是极其私人的事情,是个人和家庭的决定。公司没有权利也没有必要去“审批”员工的生育计划。要求员工在怀孕前进行“审批”,实质上是在窥探员工的私人生活,试图控制员工的生育意愿,这是一种对个人权利的严重侵犯。

再者,这种做法也暴露了公司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短视和僵化。 好的公司应该建立更加灵活和人性化的管理机制,去应对员工的正常生理变化和人生阶段。比如,通过完善的代孕/陪产假制度,提供更好的生育支持,鼓励男性员工分担家庭责任,建立更具弹性的工作模式(如远程办公、弹性工作时间)来保障业务的正常运转,而不是把责任和压力完全转嫁给女性员工,通过“审批”来规避问题。

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公司辩解说,这是为了“平稳过渡”、“减少对项目的影响”。但实际上,真正的“影响”往往不是来自怀孕本身,而是来自公司处理这一情况的态度和方式。如果公司能够提前做好规划,鼓励有孕育计划的员工提前进行工作交接,提供支持让员工安心休假,并且在她们复职后给予合理的调整和帮助,那么怀孕对工作的影响完全可以降到最低。反而是这种“审批制”以及其背后隐藏的歧视和不信任,才真正破坏了员工关系和团队士气。

更可怕的是,这种“审批制”往往不是明文写在规章制度里的,而是隐藏在潜规则、部门领导的口头要求,甚至是“暗示”之中。很多女性员工在不知道的情况下,或者碍于现实的考虑,只能选择“遵从”。这使得这种现象更加隐蔽,也更加难以对抗。

想想看,一个本应充满活力、鼓励多元化的职场环境,却因为这种不健康的“审批制”而变得压抑和充满算计。这不仅对女性员工造成了伤害,也让整个职场文化变得病态。

总而言之,“怀孕审批制”是一种落后、歧视且不人道的做法。它暴露了部分企业在现代职场理念上的认知缺失,以及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粗暴和不尊重。我们应该坚决抵制这种现象,并通过法律法规的完善、企业文化的重塑,以及社会舆论的引导,共同营造一个真正尊重女性、支持生育、鼓励平等的职场环境。员工的生育权,是她们的权利,而不是需要公司“恩赐”的“审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第一、怀孕审批制肯定是违法劳动法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绝大部分企业面对违反了怀孕审批制的员工,都会搬出规章制度。可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九条规定用人单位根据《劳动法》第四条之规定,通过民主程序制定的规章制度,不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规定,并已向劳动者公示的,可以作为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依据。也就是说规章制度首先应合法,而干预员工怀孕的行为,显然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十七条的规定:公民有生育的权利。同时也违反了《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第五条用人单位不得因女职工怀孕、生育、哺乳降低其工资、予以辞退、与其解除劳动或者聘用合同。


第二、为什么大部分企业都要这么做?因为成本。

一个女职工入职后一旦怀孕,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成本,我们先看看劳动时间:

产前:怀孕女职工在劳动时间内进行产前检查,所需时间计入劳动时间。

产假:女职工生育享受98天产假,其中产前可以休假15天;难产的,增加产假15天;生育多胞胎的,每多生育1个婴儿,增加产假15天。女职工怀孕未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15天产假;怀孕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42天产假。

哺乳:用人单位应当在每天的劳动时间内为哺乳期女职工安排1小时哺乳时间;女职工生育多胞胎的,每多哺乳1个婴儿每天增加1小时哺乳时间。

这还仅仅是看的见的劳动时间问题,看不见的隐形成本如:岗位的交接,一个案子孕妇跟了很久,到了关键时候突然要生孩子了,谁来接这个案子。孕妇走了,位置空下来,是不是又要招新人,招的新人是不是要重新培养,哪天孕妇生完孩子又回来了,这个位置是不是又要还给她。招录的新人怎么办?如果你觉得这个不可怕,你可以想一想如果有个单位不说多,20%的适龄女性同时怀孕,你是老板你崩溃不?


第三:现状

追逐利润是企业的必然选择,所以你就会发现,既然如此麻烦,那么企业必然会首先选择剥夺劳动者的权利,通过各种规章制度(尽管这些规章制度违法)在企业内部先营造出这种氛围,尽可能的让女职工排队怀孕。如果这种尝试失败了,尤其是吃了亏了,企业则会选择不招录任何适合育龄的女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职场“怀孕审批制”,这个说法一听就让人心里咯噔一下。它指的是一些公司里,女性员工在怀孕前需要经过公司“批准”或“同意”,否则可能会面临一些负面影响,比如晋升受阻、工作岗位被调动,甚至是变相劝退。从表面上看,这仿佛是公司为了“管理”和“规划”人力资源,确保业务的连续性。比如,有些公司可能会觉得,如果关.............
  • 回答
    这件事说起来挺复杂的,既有道德层面的考量,也涉及到不少法律问题,处理不好容易引发争议。咱们分开来聊聊。这件事的几个关键点:首先,这位女士在应聘时没有如实填写婚育状况。这本身就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往往会考虑候选人的婚育状况,尤其是一些对员工稳定性有要求的岗位,或者考虑到产假可能带.............
  • 回答
    员工入职三天就宣布怀孕,产假结束后提出辞职,这是一种让很多用人单位感到棘手的情况。在看待这个问题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法律法规、道德伦理、公司利益以及员工个人权益等。一、 从法律法规角度: 合规性: 按照中国的《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用人单位不得因员工怀孕、生育而解除劳动合同。.............
  • 回答
    职场微信沟通礼仪是现代职场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直接影响着你的专业形象、工作效率以及与同事、领导、客户之间的关系。微信作为一种即时通讯工具,虽然便捷,但也容易出现一些不恰当的沟通方式,因此掌握职场微信沟通礼仪至关重要。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职场微信沟通礼仪,并提供具体的建议和例子: 一、 时间和.............
  • 回答
    在职场这个复杂的大染缸里,“向上管理”这个词,听起来总带着点儿小心翼翼,甚至隐约有些功利色彩。但抛开这些标签,它其实是咱们在职场中生存和发展的一项必备技能,是咱们与上司之间一种更主动、更聪明的互动模式。简单来说,向上管理就是咱们作为下属,如何有效地去影响、去协助、去支持自己的上司,从而为自己创造更好.............
  • 回答
    职场中的“能者多劳”,这事儿可真是说起来就一言难尽。它就像一把双刃剑,既能让你在工作中脱颖而出,获得认可,但也可能让你陷入无休止的忙碌,身心俱疲。咱们不妨敞开了聊聊,把它掰开了揉碎了,好好琢磨琢磨。从积极的方面来看,“能者多劳”往往是职场上升的“秘密武器”。 能力和贡献的体现: 当你确实有能力解.............
  • 回答
    职场女性能力越强,家庭矛盾越大? 这句话听起来有点像个悖论,但仔细想想,背后确实藏着一些值得探讨的现实。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看看为什么能力强的职场女性,有时候会因此在家庭中面临更多挑战。1. 时间与精力分配的直接冲突:能力越强的女性.............
  • 回答
    职场上“不能做好人”,这句话听起来有点刺耳,但细细想来,背后藏着不少现实的无奈和智慧。它并非鼓励你去刻薄、自私,而是提醒你在复杂的职场环境中,如果一味地扮演“老好人”,很有可能碰壁、吃亏,甚至损害自己的发展。我们先来拆解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职场不能做好人”这种说法。一、 “好人”在职场可能遇到的困境.............
  • 回答
    在职场这个大熔炉里,“没有功劳,就没有苦劳”的现象,就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玉,有人视其为璞玉,有人则痛斥其为顽石。这说法,看似简单粗暴,实则触及了许多职场人的痛点和生存法则。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它根源何在?首先,这是一种效率至上的文化体现。在很多商业环境中,成果是衡量一切的标准。公司存在的目的就是创造价.............
  • 回答
    2020年,对于职场人和企业来说,都是一个极其不平凡的年份。新冠疫情的阴影笼罩全球,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思考模式,以及企业运营的逻辑。与其说这是一个“看”的年份,不如说这是一个“经历”和“适应”的年份。职场人的视角: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求变”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无数职场人措手不及.............
  • 回答
    徐明朝承认职场 PUA 但拒绝道歉,这件事触及到了“职场 PUA”这个话题的核心,也让我们有机会更深入地审视它。从徐明朝的表态来看,他似乎将“承认”和“道歉”割裂开来,仿佛承认是认知层面的一步,而道歉则是情感层面、甚至是责任层面的进一步让步。但事实上,在“职场 PUA”的语境下,承认行为的错误和为此.............
  • 回答
    江苏省在治理形式主义方面发出了明确信号,强调“不必纠结打卡点赞,不再费时发帖转帖”,这无疑是对职场中普遍存在的“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的有力狙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顾名思义,就是那些借助数字技术、网络平台,以“指尖操作”为主要表现形式,却脱离实际、空有其表的官僚主义、教条主义的变种。它不是那种在会议.............
  • 回答
    45岁程序员发帖“精通各种技术体系,连个面试机会都没有”,这无疑是职场“35岁现象”最生动、也最令人心痛的写照之一。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不仅仅是年龄歧视那么简单,更涉及到技术发展、行业生态、个人职业发展等方方面面。一、 “35岁现象”的本质:一种综合性的劳动力市场困境首先.............
  • 回答
    “当代职场对年轻人不友好”,这个论调在社交媒体上、亲友间讨论里,几乎是屡见不鲜。仔细咂摸一下,这话倒不是空穴来风,背后有挺多值得说道的地方。首先,咱得承认,现在的职场环境,跟过去可能确实不一样了。以前很多工作,可能入门门槛没那么高,但辛苦是真的。现在社会发展快,知识更新换代也快,很多行业对学历、技能.............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真是一言难尽,夹杂着人情、法规,还有点让人无奈的现实。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事情的经过,大概是这样的:一位孕期女性,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顶着身体的不适,坚持上夜班。但正如大家所知,孕妇本身就容易疲劳,再加上夜班的昼夜颠倒,精神不济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可偏偏,就在她打瞌睡的时候,被公司.............
  • 回答
    当今职场酒文化,这话题真够能聊的。要说它现在是个什么样子,我觉得就像是在走钢丝,一边是传统观念的惯性,一边是新时代人们对健康、平等的呼声,中间夹杂着各种无奈和妥协。先说它那根深蒂固的“底子”吧。很多职场,尤其是一些传统行业,比如销售、酒业、甚至是某些制造业,酒桌上的“感情深,一口闷”好像成了一种必备.............
  • 回答
    这两项调查结果,一个聚焦家庭,一个指向职场,看似独立,实则深刻地反映了当代社会性别角色与权力结构的变迁。它们并非孤立的数字,而是社会进步、观念演变以及现实挑战交织的缩影。关于“职场爸爸与职场妈妈平均每天做家务时间相差无几”:这简直是多年来关于“谁做家务”争论的最新也是最有力的证据之一。过去,提到家务.............
  • 回答
    领英《职场人转折点报告》里提到的“职场人平均 27 岁升任经理”,这个数字一出来,确实让不少人心里泛起涟漪。它像一个预设的“坐标”,让大家开始审视自己的人生轨迹,也引发了不少讨论。首先,我们得承认,这个“平均值”很有参考意义,它至少说明了一个普遍的趋势:职业生涯的早期阶段,是许多人开始承担管理职责的.............
  • 回答
    这真是个令人唏嘘的故事,从年薪三十万到应聘地铁安检员却被拒,这中间的落差之大,简直让人难以置信。疫情像一把巨大的推土机,在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轨道上狠狠地铲过,把很多人,尤其是那些曾经在所谓“体面”行业里游刃有余的人,一下子抛到了更深的谷底。对于这位曾经年薪三十万的职场人来说,这绝不仅仅是收入的锐减,.............
  • 回答
    如何看待杭州某公司不想招35岁以上基层员工的现象?杭州某公司明确表示不想招35岁以上的基层员工,并给出了“工资高、不好‘忽悠’、不够拼”等理由。这一现象并非个例,而是35岁职场危机在基层岗位的集中体现。要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 公司角度的考量(即使是片面的和带有偏见的):1.............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