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上海婴幼儿被单独隔离哭闹」,上海妇联回应「已在协调过程中 」?还有哪些问题值得关注?

回答
“上海婴幼儿被单独隔离哭闹”事件,以及上海妇联的回应“已在协调过程中”,这背后牵扯出的问题,远不止于一时的孤立事件。它像一面棱镜,折射出当下社会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在制度设计、人性关怀、信息透明度以及基层执行力等多个层面上存在的深层矛盾和挑战。

事件本身:冰冷数字背后的个体苦痛

首先,我们来看事件本身。当听到“上海婴幼儿被单独隔离哭闹”时,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心疼和不安。在很多人眼中,婴幼儿是极其脆弱的存在,他们的安全感、情感需求和生理需求都高度依赖于父母或主要看护人的陪伴和安抚。将一个尚不能完全理解外界情况、语言表达能力有限的婴幼儿置于一个陌生的、缺乏亲人照料的环境中,其所经历的恐惧、无助和生理上的不适,是难以想象的。

婴幼儿的哭闹,不仅仅是简单的生理需求表达,更是他们与世界沟通的主要方式。这种哭闹,可能源于饥饿、寒冷、不适、恐惧,更深层的是对父母依恋的呼唤,是对安全感崩溃的强烈反应。在这样的情况下,缺乏熟悉的人和环境,婴幼儿的心理创伤和长期影响,是值得高度关注的。

上海妇联回应“已在协调过程中”: 效率与关怀的博弈

上海妇联的回应“已在协调过程中”,这是一种标准化的、官方的说法。它表明了相关部门已经知悉此事并正在采取措施。然而,这句回应本身也引发了一些思考:

协调的“过程”是什么? “协调”听起来是积极的,但具体协调什么?如何协调?协调的结果是什么?这些细节至关重要。是否意味着政策尚未到位?还是执行层面出现了偏差?协调的效率有多高?对于一个持续哭闹的婴幼儿来说,每一分每一秒的等待都可能加剧其痛苦。
“过程”是否足够人性化? 即使在协调过程中,是否能提供临时的、有经验的照料人员?是否能尽可能地保证与父母的视频通话,让他们安心?“协调”二字,能否包含更实质性的、以婴幼儿为中心的关怀方案?
事后弥补的力度。 如果协调过程漫长,对婴幼儿造成的伤害是否需要事后进行专业的心理干预和评估?妇联作为妇女儿童权益的代表,在此事件中的角色和能发挥的作用有多大?

还有哪些问题值得关注?

这个事件并非孤例,而是折射出我们在应对公共卫生危机时,一系列需要被深入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1. 政策的制定是否充分考虑了特殊群体需求?
隔离政策的精细化程度: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婴幼儿,隔离政策是否应该有更细致的考量?例如,是否可以允许一位家长陪同隔离?或者是否可以建立专门的、由专业儿童照料人员组成的隔离点,而非将婴幼儿与成人混在一起?
“一刀切”的风险: 在执行大规模的防控措施时,如何避免“一刀切”的做法,防止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而忽略了不同个体,尤其是弱势群体的特殊需求?
儿童权益保障体系的健全度: 在制定此类涉及儿童福祉的政策时,是否有儿童权益专家、心理学专家参与?儿童的利益是否被置于优先位置?

2. 信息透明度和沟通机制的有效性。
信息不对称: 家属是否在第一时间获得了清晰、准确的信息,以及可行的解决方案?还是在信息真空和焦虑中度过?
家属的参与权和知情权: 在隔离决策和执行过程中,家属的意见是否被听取?他们是否有权了解孩子的状况,并参与到决策中?
媒体和公众的监督作用: 当出现类似问题时,媒体能否及时、客观地报道,并形成有效的舆论监督,推动问题解决?公众的关注能否转化为对政策改进的动力?

3. 基层执行能力与人性化温度的缺失。
执行人员的培训与素质: 执行隔离政策的基层工作人员,是否接受过如何与婴幼儿及其家属沟通、照料婴幼儿的专业培训?他们是否具备基本的同理心和人文关怀意识?
流程的僵化与变通: 有时候,即便政策本身考虑不周,但如果基层执行人员能够理解政策背后的精神,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变通和人性化处理,或许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痛苦。反之,僵化的执行会放大政策的缺陷。
责任边界与协调机制: 在这种跨部门、跨层级的事件中,责任如何界定?当出现问题时,哪个部门或个人应该负责?是否需要一个更顺畅、更高效的协调和联动机制来快速响应和解决问题?

4. 心理健康和儿童发展受到影响的长期关注。
短期应对方案: 如何在隔离期间提供心理上的安抚?例如,允许视频连线、播放熟悉的声音、提供玩具等。
长期跟踪与干预: 对于那些在隔离期间经历了巨大分离焦虑和恐惧的婴幼儿,事后是否需要进行长期的心理评估和干预?他们的早期发展会不会受到影响?社会是否有相应的支持体系来帮助他们恢复?
家长心理支持: 家长同样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他们需要获得支持和指导,如何更好地应对孩子分离后的情绪问题,以及如何重建与孩子的亲密关系。

5. 城市治理的现代化与社会韧性建设。
“精细化”治理的真实内涵: 上海作为超大城市,其治理能力和水平备受关注。“精细化治理”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更重要的是在复杂情境下,能否兼顾效率与人文关怀,能否顾及到每一个个体的具体需求。
社会信任的建立与维护: 当此类事件发生,并且处理不当,会严重损害公众对政府和公共管理体系的信任。如何通过透明、负责任、人性化的回应来重建和维护社会信任,是城市治理的长远课题。
预案的完备性与动态调整能力: 面对层出不穷的突发事件,城市的预案是否足够完备?在事件发生后,能否快速评估预案的有效性,并进行动态调整,以应对新的挑战?

总而言之,上海婴幼儿被单独隔离哭闹事件,以及妇联的回应,是公共卫生事件治理中一个值得深思的切片。它提醒我们,在追求宏观的防控目标时,绝不能忽视微观的个体感受和基本人权。尤其是对于最脆弱的群体——婴幼儿,他们的福祉和安全,应该成为所有政策制定和执行的首要考量。这不仅仅是对政府的要求,也是对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考验。我们需要的是一套既能保障公共安全,又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个体,特别是儿童伤害的、充满人文关怀的解决方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关注的问题是:

1.大院的婴儿有没有单独隔离?

2.外籍人士的婴幼儿有没有单独隔离?

3.CBD富人区的婴幼儿有没有单独隔离?

请正面回答!

user avatar

辟谣=实锤?

在妇联回应之前,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方面辟谣:网络流传的照片、视频是我院儿科病房在内部腾挪过程中的一些场景,并非“金山婴幼儿隔离点”。


第一,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就是金山隔离点,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总部所在。

第二,此回应恰恰证实了视频的真实性。

第三,视频确实说明了孩子缺乏足够的人手照护。

综合而言,视频真实可信。

现在妇联出来回应「已在协调过程中」,再次打脸了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我们知道他们在撒谎,他们也知道自己在撒谎,我们知道他们知道自己在撒谎,他们也知道我们知道他们在撒谎,可他们依然撒谎。

不明白这个政策当初怎么拍脑袋想出来的…

既然全家都阳性了,这么小的孩子为什么不由一名症状较轻的监护人陪同?

父母带自家孩子都够手忙脚乱的了,生怕磕了碰了。护士又不是三头六臂,这么多孩子,护士一个人照顾几个?就算再有心也无力吧?

而且孩子的安全感和生活习惯护士根本无法兼顾到。

这样的隔离方式实在缺乏人性化。

“尤其做好婴幼儿的照护”


user avatar

不对孩子下手,是任何文明的底线,

疫情没曝光前,请网红,封奶茶店,保洋大人的丁丁,全城无红码四处跑,装防疫模范生,

疫情瞒不住了,就拿孩子撒气,全国防疫3年都没要求婴幼儿和父母分离,唯独上海3天就做到了,

不说就不作为,一说就乱作为,总想搞一个大新闻,这件事可能马上就会登上外国报纸,西方势力做梦都没想到还能拿到这种照片,

不能再让地方乱搞了,请求中央军队介入,对上海实行军管,救救老百姓

user avatar

这个事件已经引起“友邦惊诧”了,法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并代表欧盟成员国向上海市政府发表了申明,其中第一条就说了,【我们要求,无论任何情况 ,父母和孩子都不能被分开】,他们肯定不是发神经,应该是看到了一些让他们无法接受的场景。

再来说说值得关注的问题,先抛开合不合理,既然制定了婴幼儿单独隔离的“规定”,那至少要把人员安排充足,但现实是一个护士要照看约10个孩子,手忙脚乱先不说光是此起彼伏的哭闹声,就足够让她们难受了,情绪崩溃都有可能。

从网上曝光的视频和图片来看,有不少是几岁的幼儿,他们习惯了父母在身边的陪护和安全感,一旦长时间缺失,哭闹肯定是停不下来,也不是这些年轻的护士能轻易安抚下来的,更何况也没有这么多精力来做。

再抛开哭闹不说,即使隔离点的婴幼儿“勇敢少哭闹”,护士也并不轻松,每一个的吃、喝、拉、清洗,都需要投入巨大精力,然后再X10倍,可以肯定她们做不到,所以孩子们就是在里面受罪(照片和视频就不放了,免得添堵),甚至受到更大的心理伤害。

在人员如此稀缺的前提下,还制定这种婴幼儿单独隔离的“规定”,只能说不切实际,也不合理,更是不人道。带来的后果,可以说影响巨大,父母的怒火、防疫工作的配合、未来的生育率,甚至国家的形象。

希望在“友邦惊诧”的基础上,上海市政府能亡羊补牢,在制定相关“规定”时,多考虑一些,多准备充足一些,如果只会引来负面作用,那还不如不制定。

user avatar

再更新一下,终于有点人性了。希望不只是这一个点,希望所有的婴幼儿和儿童都不会和父母分开。



更新一下新进展,目前依然不让父母陪同!

就很失望,很不能理解。老百姓呼声已经这么高了,依然不让家长陪同孩子,还是要分开,到底是为什么呢?这简直就是虐童!

还有这段解释:

「之所以能一对多照护,是因为这些孩子属于28天以内的新生儿,吃完就睡,睡醒再吃,也没有分离焦虑,哭了抱一抱,即便不是家长也哄得住,照护工作量相对较小。」

照护工作量相对较小?较小???孩子较小就没有分离焦虑??只要做过父母的人,谁能同意这句话??

彻底失望了……




我老公看到网上上热搜的视频还藏起来不给我看,说太抑郁了,但是我还是在我自己手机上群里看到了。

之前只听说是分开隔离我就已经非常害怕了,身为人母看到这样的场景真的没有办法淡定!!

每个孩子都在哭,随时都有翻下床的可能,还有被被罩罩住口鼻还不能动的小婴儿!!

我这个非亲生父母都心碎了,亲生父母看到这样的场景会是什么崩溃的心情?

我今天还看到更多视频。

一车一车的孩子,大厅里面全是床,全是孩子,护士没有几个,也没有其他大人。上面右图里面那个男人,给那个孩子喂奶的时候还说「那边还有一个不到一个月的」。



当然我也看到了辟谣,说视频里面不是孩子实际待的地方,「视频是我院儿科病房在内部腾挪过程中的一些场景,并非“金山婴幼儿隔离点”。」

问题是:

  1. 腾挪过程就可以这样对待孩子了?
  2. 这么小的孩子到底为什么不让父母陪同?
  3. 如果视频里面不是隔离点,那隔离点到底什么样子?
  4. 隔离点到底多少孩子,配了多少医疗资源?
  5. 孩子每天吃的什么?纸尿裤到底有没有人换?屁股到底有没有人洗?
  6. 孩子都挤在一起,小婴儿身体抵抗力不行,会不会有更多健康风险?
  7. 强制不给喂母乳的婴儿能不能行,喂的奶粉婴儿能不能适应?奶瓶有没有得到安全的清洁消毒?
  8. ……


作为一个母亲我的疑问真的太多了!!轻飘飘地来一句,那个不是金山隔离点就当是把爸爸妈妈们打发了吗?!

再看看辟谣文章下的亲历者说:



希望官方能给一个令人可信的解释!不然真的太让人恐慌了!

我希望至少能保障基本的人权,无论任何情况,都不可以强制父母和孩子分开!!!


很多妈妈第一反应都说这是假的吧,不敢相信这是上海。但是偏偏就是这样一个国际大都市,理应条件很好地大都市,能出这样的政策,这样对待孩子。那个当妈的看着能不揪心?

我身边的妈妈们都说,想要带走我的孩子,除非从我尸体上走过去,我自己也是这样想。

我真的从来没有对国家这么失望过,没有那么害怕过,这样的事情能发生在别的孩子身上就有可能发生在我孩子身上,这都是孩子啊!

这些孩子不知道在这里经历这样的环境多少天了,对孩子一生都可能造成不可逆的心理伤害!!

希望能以最快地速度让孩子回到父母身边!!!!



还有发生在朋友的朋友身上的事:



不知道这样的事情还有多少,希望上海能妥善处理……

user avatar

上海政府有正常的隔离措施吗?

把父母和婴儿分开这种方式我本身就不能理解。明明一家三口都确诊了,就是不让孩子在母亲身边。

既然分开了,把婴儿放在一个隔离点却没有足够的设施条件。由于床位不够,让多个孩子在一个床上。

被褥衣物凌乱小孩还有窒息风险。

我只知道平时一个婴儿都要好几个家人轮流照顾,现如今不仅不让父母陪,让几个小护士照顾满屋子的婴儿。

有的父母联系不到孩子,有的稍微大一点的孩子因为看不见父母而恐慌。

这种防控措施所引起的恐慌对很多人来说已经大过了这次疫情。

护士哮喘被医院拒诊失去了生命,洋人丁丁手术需要专家会诊,众护士围着救治打赢保卫战。

现如今面对满屋子的婴儿,他们已没有洋人丁丁保卫战的斗志。

都说人性是丑恶可怕的。

上海的防疫措施绝对是全中国最人性化的。

user avatar

和这个“们”字对比着看,真的心情无比舒畅

在对比下交税的、辛苦供养公职人员的大陆居民的孩子


心情就更舒畅了···········



您要是回过头一想,我48年加入国军,我孩子就能免试上武大了,985 啊,你要是48年投共,你孩子还得千军万马挤独木桥还不一定考得上二本呢········

那叫一个舒服,那叫一个美

这才是路易斯的妹妹够意思呢

user avatar

多说两句。


前两天哮喘去世的病人还记得吧?

有一个细节。

打120过了一个小时多才有车。

这车还不是他叫的。

那么,开动你的脑筋想一想,120去哪儿了?


120没有去哪儿,

但算上流动人口4000万的夜间急症,

出租车、私家车承担了90%以上。

封城后,出租车,私家车没了……



盒马买东西,显示的是什么?

运力不足。

货是有的,到不了你手上。

为什么到不了你手上?

说明平时民间自组织的运力占据了90%。

封城以后,清零了。


其他例子我不举了。

我想说什么呢?

我想说,

很多人以为大数据时代,

可以跟玩游戏一样管起来。

以为500万人口10000人团队能全城核酸,

2500万人口50000人团队就可以用老办法……

但这是不可能的。

但凡你读过一点书,

参加过工作,

真正管过人,

你就会知道,能管好一万人的,

全人类历史上都不会有特别多。

能管好十万人的,人间军事奇才。

能管好一百万人的,我听都没听说过。

枭雄如曹操,打孙权才多少人……

4000万人,你管的几把管。

于是,瘫痪了。


前两天,我冲出封锁,去给小区里部分缺药的老人配药。

我专门挑了东方医院南院。

为什么?

因为护士牺牲了。

果然,只要系统能输入多少,人医生就给我配多少。

规矩?都瘫痪了,谁管你这时候有什么规矩?活下去更要紧。


婴儿这么隔离?

反正他们不会因为新冠死,我帽子不会丢……

还要怎么办?4000万人管个屁啊,你们自求多福吧……

上海不是不能封城。

是没有人能封得起来的同时解决4000万人的生存问题。

今天看到一张虹口区菜都烂在体育馆的图,

不知道真的假的。

听说是有谁谁谁发怒了。

发怒有用,人类历史就不会进步了。

user avatar

人啊,认识你自己,想想你为什么会遭遇这些。

user avatar

抖音上海金山自己3月7号发的。

血压压不住了。

https://www.zhihu.com/video/1493681313651990529

user avatar

早写过了。

3 月 27 日上海新增本土确诊病例 50 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 3450 例,目前防疫情况如何?

对比下其他城市,可以发现,现在上海市政府的方式,明显不是抗疫,而是

在保证病毒能够持续传播的情况下,让居民尽可能感受到防疫政策对生活带来的困难,从而让居民反对防疫政策,这样就可以让上海以及全国一起被动选择'与病毒共存'的结局
user avatar

你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就是去解决发现问题的人

已在协调过程中=先去把发帖的原博让它404

一边让生三胎,一边孩子生病了都不允许一名家长陪同,

200个孩子配10个护士照顾,

有的孩子拉粑粑也没人过来洗,

有的孩子屁股都烂了,

有的才几个月大,父母还在方舱隔离……

我不敢想几个月大的小孩怎么熬得住


昨天看到的婴幼儿隔离点的原帖今天早上就被删了,刚刚看了一下视频版本,我想知道咖啡市的管理层家里是没有小孩吗

婴儿床上,有的在不知所措地大哭,

有的小孩被蒙着头,旁边还放着消毒液,

真的太离谱了

你以为是在隔离,实际上这个环境只会交叉感染,

儿童集中收治,并且没有家长陪护

3月27日上海疫情发布会的内容说过

“3月1-26日,本市已累计收治6岁及以下确诊病例53人,占全部确诊病例数的6.4%;无症状感染者252人,占全部无症状感染者的2.6%,均收治在公卫中心。

咖啡市政/府当时说的是

他们会得到妥善的照护,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诊疗方案,高级职称医师每天会进行查房,了解研判他们的病情,医院和家长保持线上沟通和联系。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派驻了经验丰富的医护团队进入公卫中心,支持儿科病区的诊疗工作,尤其是做好婴幼儿的照护。

而他们的冠冕堂皇之说也被赤裸裸地打破,现在来看完全是个笑话,

孩子的家长完全不敢放心,完全不敢信任,24小时都在担心自家小孩的生命安危

一边是奢侈品店给为了维护客户亲自上门送稀缺资源,美味佳肴

一边是批发市场1000多个人在气候回温的天气被封着无人来管,

一边是6岁以下的小孩正在陌生的环境受着高烧和心理折磨,对孩子的身心伤害远远超过所谓的“核酸阳性”,

北京折叠后,又看到了上海折叠,



谁还敢说这里是上海。

确实是和国际接轨的大都市

user avatar

西方势力想破头都想不出来这素材

user avatar

婴儿被单独隔离。

这是我听过最牛逼的婴幼儿虐待事件了。

还有哪些事情需要注意?

婴幼儿被剥夺监护人的法律依据吧。


作为法盲,我临时查了一下民法典。当前的儿童隔离方式,可能是具有法律依据的。

参考《民法典》第一编第二章第二节

第三十四条 因发生突发事件等紧急情况,监护人暂时无法履行监护职责,被监护人的生活处于无人照料状态的,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应当为被监护人安排必要的临时生活照料措施。

第三十六条 监护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根据有关个人或者组织的申请,撤销其监护人资格,安排必要的临时监护措施,并按照最有利于被监护人的原则依法指定监护人:

  (一)实施严重损害被监护人身心健康的行为;

  (二)怠于履行监护职责,或者无法履行监护职责且拒绝将监护职责部分或者全部委托给他人,导致被监护人处于危困状态;

  (三)实施严重侵害被监护人合法权益的其他行为。

  本条规定的有关个人、组织包括:其他依法具有监护资格的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学校、医疗机构、妇女联合会、残疾人联合会、未成年人保护组织、依法设立的老年人组织、民政部门等。

  前款规定的个人和民政部门以外的组织未及时向人民法院申请撤销监护人资格的,民政部门应当向人民法院申请。

user avatar

根据官方回应,我作为一名父亲有些疑问:

1、能否具体展开解释一下兜底性的临时照料是什么样的照料?

2、如果这种方式大多数父母都不想接受,是否应该考虑提出其他更人性化的防控措施?(比如参考学习部分西方可借鉴的先进经验或建议)

3、指派的专人是否有孩童照护经验或资质,能否胜任相应工作?

4、这些专人是否有专门的监督管理部门或机构,避免孩子在离开父母被照护的过程中受到身心伤害?

5、假如对未成年人造成了二次伤害,我们该如何对当事人采取措施?

6、最后一点,目前情况下,达到什么样的标准孩子可以不离开父母进行单独隔离?

对于那些无监护人照料的低龄幼童或未成年人,把责任压给社区街道和各类未成年人保护机构找人安排也算正常,毕竟基层组织当然要为基层民众服务,但我提出几点疑问,这应该也是大多数家长的顾虑,如果能够有更为全面的解释,相信大家会对防疫工作更理解、配合,避免产生更多误会,从而降低当地的公信力。

(官方原文附上)

“对于适合居家的未成年人,要协助尽快确定合适的照料人并安排临时生活照料措施。如果一时难以找到合适的照料人,儿童所在区和街镇应第一时间落实属地责任,在家长同意的前提下,指派专人临时照料,确保孩子处于有效监护的状态。对于无法在家中实现照料的,在符合疫情防控要求的前提下,各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街镇未保工作站等场所可以安排专门人员,提供兜底性的临时照料,保障孩子有人管、有人关心、有人照顾。”

如果真的对某些人或洋人区别对待,

其实挺让人无语:

这就显得有些人的骨头就是软,

宁可自己摆烂也不能让某些大人不高兴。

想想我们这些底层民众为了响应号召配合工作付出了多少牺牲,跟家人聚少离多坚持了这么多年,换来的是这么魔幻的结果,

就挺失望的。

当然,该做的本职工作我们都要做,该遵守的秩序一样要遵守,

只不过这次“疫情大考”除了让管理者有机会刷更多“经验包”以外,

我希望大家能够更现实的看待如今的社会分层:

自我实力的证实才是别人对待自己的基础,

而不是寄希望于口号式的自我感动,

这除了让人看笑话以外,

很有可能还会付出更为惨痛的代价。 @知乎亲子

user avatar

这几天的知乎热搜加起来已经凑够写日记了,只不过这次没人写了而已。

user avatar

如果一个地方不欢迎你,那么这个地方会用各种政策来排挤你走。高房价赶不走你,丁丁保卫战赶不走你,歧视外省人赶不走你,那我再用婴幼儿赶你,上海都做到这份上了,你怎么还不走?你怎么还赖在上海不走?我都这么努力劝退了,你怎么还呆的下去啊!你是忍者神龟么?


东方巴黎已经是过去式,东方爱丁堡才是未来。从上海的骚操作来看,上海只不过是通过这次的疫情来向所有在上海的人宣布,上海需要的是有钱人,外国人。穷人太多了,占用了上海的资源,因为不能公开用口头形式赶人,那就用行动来表示。来了租界,就要按照租界的规矩。

user avatar

相信我国人民的忍耐能力。

user avatar

说实话看到这条新闻,我情绪并没有太大波动。因为根据我自己的生活经验,我并不认为这次事件是非常出乎我意料的事情。

我能做什么呢?我只能尽力保护好自己将来的小孩,预判并规避可能的风险。并且在他/她长大以后教会他/她认识真实的社会,学会识别危险,学会保护自己。

放弃岁月静好的幻想,以战斗的心态,面对现实生活。

user avatar

把任何一个孩子毫无征兆的突然从ta看护人身边带走,给孩子造成的伤害都是创伤性的。其后果是直接损伤孩子的大脑发育。

1. 母亲剥夺(Maternal Deprivation)

[1]大家对这张图已经很熟悉了吧?一边是铁丝网围成的母乳奶瓶,一边是柔软毛巾搭建的假妈妈。小猴子除了饿的时候短暂去冰冷铁丝网那边喝口奶,其余所有时间都和没有食物但柔软的“妈妈”依偎在一起。为什么?

(和养护者)依恋(attachment),是一个生命最初生长的必备条件。

一个哺乳动物的幼小生命不是仅仅给它喂奶就完了,我们作为高级灵长类,刚出生的大脑还在飞速发育极其依赖于外界的交互和爱的给与才能正常生长。你把原本看护者的爱给剥夺了,仅给它们喂食换尿布就能让他们正常生长了吗?

安全感和与他人建立联系的相关能力、发现和应对威胁的能力以及调节自己情绪和压力的能力至关重要。这些功能背后的神经回路的早期重新编程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孩子的身体、情感和认知发展,并导致终身变化。[2]

2. 哪怕是短暂分离,对脑网络的危害已经发生

早有研究在实验环境下啮齿动物中观察到,当幼鼠连续几天与母亲分开仅两到三个小时时,就会触发大脑神经连接的变化。这种引起幼崽神经变化的压力是由母亲的缺席引起的,而不是由环境等其他变化引起的,因为研究人员在实验过程中仍然在继续喂养幼崽并保持它们的体温。

脑成像研究表明,与父母分离的儿童的大脑结构和功能发生了变化。具体来说,分离的压力会增加杏仁核的大小,并改变杏仁核与其他大脑区域的连接。

杏仁核是我们脑中处理威胁和情绪的关键结构,也是编码情绪性记忆的核心脑区。

在分子水平上,分离会改变脑细胞表面受体的表达,这些受体参与压力反应和情绪调节。如果没有正确数量的受体,神经元之间的通讯就会中断,从而可能造成,当产生恐惧、紧张、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时,个体难以进行自我调节来恢复正常。

分离还可能导致这些孩子们失去应对危险的灵活性。例如,我们大多数人都能够“忘记”我们最初可能认为是威胁或可怕的东西。如果某事或某人不再危险,我们的防御反应就会适应,从而消除我们的恐惧。这种忘记威胁的能力在母系分离的动物中受到损害,换言之,遭受分离的孩子,可能会遭受“长期应激”。

3. 分离带来的压力可长期改变大脑结构和儿童行为

为了应对类似于与父母分离的创伤和不良经历,儿童会分泌高水平的皮质醇

皮质醇也被称为压力荷尔蒙,因为它可以用来衡量压力水平。但是,这种升高的皮质醇会对大脑结构和连通性产生负面影响,如:

  • 减缓神经元生长,
  • 减少海马等关键大脑结构的体积,
  • 并影响参与有效情绪调节的大脑区域等[3]

另外,诸多研究还证明了早期创伤对儿童心理能力的不利影响,包括更高的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和外化行为的发生率。

令人遗憾的是,即使随后与父母团聚,或更换新的看护人,可能无法逆转这种早期分离压力造成的变化。


4. 与父母分离带来的压力激素飙升,甚至威胁其免疫系统

压力激素皮质醇不仅改变大脑结构,对人体免疫反应也很重要。

瑞典的一项家庭压力的研究表明[4],发生在家庭内的高压力水平(如主要养育者突然死亡、或突然被带走)会对儿童的免疫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它削弱了他们的防御能力,使他们更容易生病。

想想这些经历和父母亲分离的孩子们,在飙升的皮质醇影响下,他们反而可能会更容易受到新冠病毒的攻击。

所以,分离孩子和父母是为了保护他们不受新冠侵害?!


另外,在自身免疫反应的影响下,这些儿童的免疫反应不但不能好好保护身体免受病毒和细菌的侵害,而会转向了他们体内不应该受到攻击的细胞和组织。 这可能导致一些长期慢性疾病,例如 I 型糖尿病



防疫能不能人性化些?大人孩子为什么不可以一起隔离?

对于幼龄儿童年龄组来讲,得一场致死率相当低的上呼吸道感染疾病(见下图)[5],与因父母分离带来的大脑永久损伤来说,怎么选择才是真的为孩子们好,请防疫决策人员慎重考虑下吧!


我是神经科学博士,研究人类记忆的科研人员,和一个中英德三语孩子的妈妈 @脑博士妈妈 ,欢迎关注我,帮您收获一位能长期提供基于认知科学的育儿决策顾问。

我的另一篇关于和母亲分离带来的儿童神经损伤回答:

再添一句,我一家三口也是近期在欧洲感染过了新冠,很有可能就是奥密克戎,但症状都很轻,且基本三天结束症状。孩子也就是发了两天烧,期间还活蹦乱跳的。

唉,真的有必要这样吗?

参考

  1. ^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aternal_deprivation
  2. ^2 https://theconversation.com/a-sudden-and-lasting-separation-from-a-parent-can-permanently-alter-brain-development-98542#:~:text=Short%2C%20sharp%20separation%20quickly%20causes%20harm&text=Premature%20maturation%20of%20stress%20and,flexibility%20in%20responding%20to%20danger
  3. ^2 https://news.stanford.edu/2018/06/26/psychological-impact-early-life-stress-parental-separation/
  4. ^1 https://sciencenorway.no/bacteria-childrens-health-forskningno/acute-family-stress-can-impact-a-childs-immune-system/1396892
  5. ^5 https://www.vox.com/22699019/covid-19-children-kids-risk-hospitalization-death
user avatar

惨无人道。

要知道,对孩子来说,最残忍的事,就是强行将他们与父母分开。这应该是常识了吧。

别跟我扯什么“事先没想到”,压根就是“不在乎”。群众没反应就没事,事情大了就找人背锅。从封建王朝到现在,这个套路就一直玩。

正常情况下,当孩子受到伤害或惊吓时,他们会哭着找父母。父母也通常会把孩子抱在怀里作为回应。如果孩子分开时的哭喊得不到回应,害怕就会放大成恐惧(fear magnifies into terror)。这是大家常说的依恋系统(attachment system),这也是为人类生存而进化出的本能系统。

这些人,在号称有着“5千年文明”的地方,竟做些割裂母子依恋、“反生存”、“逆进化”的开历史倒车的无耻行为。

有人说,我这话说大了,应该还不至于。那我给你看点东西。

2018年5月,美国开始实施一项“零容忍”政策,把那些没有合法证件进入美国边境的家庭定义为罪犯。父母会被抓走拘留,而家庭中的那些孩子,也会强行从父母手上带走,交给政府的难民重新安置办公室(ORR)收容。

这项政策一出,就遭到了美国儿科学会和美国精神病学协会的谴责。因为专业人士都知道,这种强迫儿童与父母分开的做法,可能会对孩子造成终生的创伤。

引用美国精神病学协会主席,医学博士Altha Stewart的原话就是:

“孩子们很依赖父母的安全支持。任何强迫的分离都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压力,可能会造成终生的创伤,会增加患抑郁症、焦虑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精神疾病的风险。”

“Children depend on their parents for safety and support. Any forced separation is highly stressful for children and can cause lifelong trauma, as well as an increased risk of mental illnesses such as depression, anxiety, and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联合国也看不下去了。联合国人权办公室呼吁:立即停止将儿童与移民家庭分开。还称,这是“对儿童权利的严重侵犯”。

后来,美国政府迫于压力,暂停了这项政策。

那么,把孩子和父母强行分开,为什么会对孩子造成伤害呢?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Ian H. Gotlib是这个领域的专家。他表示:

在被迫与父母分离时,孩子会分泌高水平的应激激素:皮质醇。升高的皮质醇会对大脑结构和神经连接产生负面影响,减缓神经元的生长,关键大脑结构的体积也会减少(比如管理记忆的海马体),并影响情绪调节的大脑区域。

简单说就是,让孩子强行与父母分开,会影响孩子大脑发育和智力。


这还没完。

孩子与父母隔离开,受伤的不仅仅是孩子,父母也遭罪。

强迫孩子与父母分开,会引起父母的很多负面情绪:痛苦、绝望、内疚以及抑郁。如果父母后期没调节好,长期经历着这些负面情绪的话,又会反过来影响孩子。

研究发现:

这些孩子会有更高的抑郁发生率以及出现其他形式的不适应行为,而且很难从压力中恢复过来,于是,整个家庭掉入恶性循环的深渊。


完了吗?还没完。那些“执法者”也逃不掉。

拿美国“零容忍”政策来说,边境巡逻队员从父母手中抢走哭泣的孩子后,他们自己可能也会遭受持久的负面心理后果。

没错,他们只是“服从命令”而已,但很遗憾,哪怕他们自己用这个理由来让自己的行为合理化,也不会有什么帮助。

也就说是,只要“施暴者”或“执法者”还有一点点良知,那么强行分开别人父母和孩子这件事就很可能是他一辈子的心灵污点。

类似的现象也会发生在战争领域。比如,对越南战争退伍军人的长期跟踪研究发现,一些最严重、最持久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病例不是发生在与对方士兵战斗的军人身上,而是发生在伤害平民或囚犯的士兵身上。

那些从父母身边被强行带走的孩子,既是“执法者”手里的平民,也是他们的“囚犯”。

看到这里,你应该就明白,为什么联合国人权办公室、美国精神病学协会和美国儿科学会等这些部门对强行分离孩子和父母这件事那么激动了。人家是真心爱孩子,替孩子着急。

你们这些做决定的高层大爷,你们爱谁?心里又为谁着急?


参考文献:

1psychologytoday.com/us/

2Dohrenwend BP, Yager TJ, Wall MM, & Adams BG (2013): The roles of combat exposure, personal vulnerability, and involvement in harm to civilians or prisoners in Vietnam War -related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Clinical Psychological Science published online 15 February 2013

3news.stanford.edu/2018/


公号:sjnkyu.

user avatar

最近写了两个关于新冠的长回答。已经都被知乎关了。

今天跟市民充分交流并且录音流出的女疾控专家,估计要倒霉了。

这段时间,上海人心惶惶,各种段子各种小视频各种群聊记录,层出不穷。

有豪宅市民团购高级外卖,有小孩子和父母被分开隔离,有市民们迫切想要出门和保安发生冲突,有超市抢菜抢到一半超市被封闭了,有大街上空无一人,有外地医疗团队慷慨赴沪驰援,有人想不开在小区跳楼上吊,有专家在电话里和市民热情聊天。

新冠在上海已经感染几万人了,在城市封闭的情况下,每天数据还在以几千的数量增加。说明可能有10万左右的人已经感染了,有一些发现了,有一些即将被发现。

但我们唯独没有在神通广大的微信群里看到过有人流传这样的信息:某些人,哪怕某一个人,因为最近在上海得了新冠,痛苦万分,状态可怜。

这说明什么呢?

如果有人见过,请你一定发给我们看看。

user avatar

宝宝们被隔离的视频看着好让人心酸,这些宝宝的妈妈看到视频,该有多伤心啊。

虽然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已经辟谣,网络流传的照片、视频是在内部腾挪过程中的场景,并非金山婴幼儿隔离点。

然而人们的关注点并非这个视频是在隔离点还是在腾挪过程中,而是为什么要把这么小的宝宝跟妈妈分开?

视频中这些宝宝哭得撕心裂肺的,每个宝宝哭的原因可能都不一样。

有的宝宝可能是饿了,有的可能是要换尿不湿,有的可能是想要抱一抱。

这么小的宝宝,长期哭泣得不到回应,还可能会患上习得性无助。

在医护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肯定无法一对一照顾宝宝,考虑到每一个宝宝的需求。

可是医护人员无法做到的这些,妈妈们都可以!

写到这里好难过,希望早日安排母婴隔离点,宝宝们可以跟妈妈一起被隔离。

user avatar

我之前在关于救护车的问题下回答有时候不要做文明人,被人批评得很厉害。

守序是一种好品德,但是如果明明有问题你还守序那就是纵容罪恶!

为什么救护车的情况下不能守序,因为你真的按照规则去做你的家人大概率就会死,事实上就死了。为什么会死,因为没有绿色通道!只有把事情闹大,负责的人才会想起还有人需要绿色通道!

孩子的问题也是一样,乖乖的把孩子交出去,孩子就一定会受苦,这是必然的,现在的上海有什么条件照顾小孩?还不是不饿死就行了!

所以我在这里告诉所有的家长们,在正常的情况下,你的孩子去幼儿园或者托儿所能够得到照顾是因为有足够的人手有专业的配备。

这些在非常时期都是不可能存在的,唯一的办法就是解决不把孩子交出去,不要做文明人!

user avatar

辟谣信息来了。

4月2日,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方面答复上海辟谣平台:网络流传的照片、视频是我院儿科病房在内部腾挪过程中的一些场景,并非“金山婴幼儿隔离点”。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表示,“因感染新冠病毒的儿科患儿增多,为改善住院环境,我院调整儿科病房至门急诊楼。由于收治患儿还在增多,内部需要病房调整。收治在我院的儿科患者由儿科医院及儿童医院、儿童医学中心派驻的医护团队负责,患儿的医疗诊治和生活照料是有保证的。目前已组织增派儿科医护队伍并进一步调整儿科病房、优化收治流程、改善病房管理,加强与患儿家长联系沟通,更好地做好儿科患者救治工作。”

user avatar

事实上,这不仅仅是婴幼儿的问题,上海这次真的让公信力一步步的被降低。这才是主要问题。

不管是婴幼儿问题,还是别的什么问题,一次次的事件,一天天的耗下去,公信力真的在缺失,

民众对于所谓的上海妇女联合会回应“已在协调过程中”,民政局回应保障孩子有人照顾,究竟还有多大的信任度,或许连安慰都算不上。

信任度的缺失才是民众进一步恐慌和担忧的来源。


其实这种事件,更多的不是一个简单的“已在协调过程中”的回应,也不是所谓能够照顾好的“承诺”,

大家更希望的是某些事件不会发生,不是在发生之后做出回应,

大家更希望的是看到解决的合理的结果,不是所谓回应。



疫情至此已经经历了很久很久了,该吸取的教训都能吸取。

各地犯过的错误,不该再犯。

在这之前,就有过什么孕妇事件、哮喘病人事件、包括上海护士事件,

类似的事件已经很多很多了,应当有能力防患未然,有能力做得更好,而不是一次次的为给外界一个答复,稳定情绪,而给出一个“已在协调中”的回复。

我认为,有些事情,可以做的更好


我也不希望,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做的比别的城市更好的仅仅是舆论。

当时,西安被骂的特别惨,评论区很多人都在歌颂上海的精准防疫,说到大城市就是不一样。西安就是跟不上。

我不希望这仅仅是个笑话。

还是,每个城市,都一样,即便是大城市,在疫情面前还是没法做的那么好,疫情是个照妖镜,谁被照了,都原形毕露。



关于,婴幼儿单独隔离的问题,

医疗资源是否足够,一个隔离点十几二十个护士是否照顾的来那么多婴幼儿,还是有心无力,

那么多婴幼儿会不会有交叉感染风险,

所谓回应是真的很有底气,还是只是稳定情绪,

我还是希望保有信任态度。





其实疫情发生了这么久,上海可以汲取的经验和教训有很多。而武汉那会儿其实。明明比现在更仓促,但是对比而言反而比现在这些要做得好。

像当初武汉疫情的时候抖音@西汀小姐姐(

id:Xx1347),原名熊艳。是武汉一家公立医院的90后年轻护士。那会儿疫情突然降临,并没有给武汉的医生和护士太多的反应时间。甚至当天还和同事去做了睫毛。但是后来就发生疫情了,她的新年假期只过了一天,护士长就通知她,医院可能会有调动并且进入待命状态,她随时都有可能被选中去隔离病房支援。

当时她看她的一个同事被选中去隔离病房,支援那名同事哭了,因为她说她有个小孩才两岁,但那个时候。大家的想法都是一样的,只能舍弃自己的小家去,为了大家。

熊艳当时就想自己有父母,但是并没有结婚,所以自己的负担要小一点,所以她后来选择了去支援疫情。

熊艳的一家都是武汉人,在雷神山医院刚建设时,她的父亲和伯伯邀请了几个五六十岁的老朋友一起去做志愿者,忙着铺设床位搬运物资,好像这么忙前忙后,都想着宅在家里,也没有事儿做,不如为国家做点贡献,希望能帮忙把一些基础的事情做好。

他们想的是医生和护士都在一线上,她们都不怕,我们怕什么呢?

在疫情这段时间,熊燕就把每一天奋战在抗战疫情一线的生活每天的经历和心情记录在抖音上。

那段日子让她经历了无数辛苦之后,也让她逐渐成为了一个乐观成熟内心强大的人。

她明白哪有什么白衣天使,不过是一群孩子学着前辈的样子去战斗。她觉得能在一线工作是一件很骄傲的事情,她希望她也觉得她自己能够做好,不让老百姓们失望。

加油! https://www.zhihu.com/video/1494777689281687552

user avatar

上海本轮疫情开始之初,我的朋友 @李乐贤 的女儿发热40℃需要去看儿科急诊。当时已经封闭管理的小区给予了放行,然而就医之路依旧困难重重,连续被两家医院拒之门外。最后可以说完全没有得到急诊处置,只能把孩子带回家用一些常备药和物理降温。好在孩子后面体温恢复正常,有惊无险。

其实他的困境只是上海本轮疫情以来求医困难的一个缩影。比他更惨的还有:

定期去医院化疗,因为现在没有网约车、公共交通而步行累到走不动路的阿姨;

十天没有机会做血液透析的尿毒症患者;

疫情发生以前因骨折在六院装了外固定支架,无法得到后续治疗的患者;

被送去集中隔离治疗点的核酸阳性人员在转运大巴车上过夜,等待临时建筑的搭建完成

......

上海的医疗资源出现挤兑,已经不是某些人承认不承认的问题,而是广大人民群众能够自己看得见,甚至有切肤之痛的事实。

今天又看到那些得不到有效照看的,被隔离起来的孩子。从襁褓中的婴儿,到可以扒着栏杆站着哭闹的学龄前儿童,我现在真的是破防了。昨天和朋友通话的时候,我说了一句“岁寒,而后知松柏之后凋”。看上去光鲜亮丽的大上海,看上去极度发达的“海派医疗”,平日里还能靠细心的安排和增加医务工作者的劳动时间勉力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疫情一来马上陷入捉襟见肘的地步。

学龄前大一点的孩子被单独隔离也就算了,尤其是上过幼儿园的孩子,只要有人照看,问题不会特别严重。那些尚在襁褓之中,连辅食都还没有开始吃的孩子,是谁一拍脑瓜决定把孩子们单独带走的?!他们甚至没有给家长安排一个陪孩子一起隔离的选项!!

之前还在临床上的时候,只要我管的床位上的孩子感冒了,孩子的家属大概率也是要感冒的,我自己也经常被小孩传染。现在奥密克戎的传染力那么强,家长也确实查出来不少一家三口全阳性的。为什么不能让阳性的家长带着孩子?为什么出现有些家长跪求医生带走孩子的时候把自己也带上(这个说法真实性尚需求证)?

那些一拍脑瓜就做决定的人有没有想过,就算我们不考虑那么小的孩子离开父母被单独带走造成的精神打击,你手里真的有足够的儿科/新生儿科医生护士吗?这些儿科医护平常的专业范围也不包含这种呼吸道传染病条件下的照看工作吧?

目前,一位护士照看十个婴幼儿。虽然这些孩子没有症状,也大多不需要用药。但这些离开了母亲的小家伙会在惊慌之中不思饮食、声嘶力竭的喊叫。照顾过孩子的人应该知道,给一个半岁左右的孩子喂一顿奶需要多长时间,换尿布要花多长时间。更何况这些是惊魂未定的孩子!

不过无论如何,我们还是应该看到“暖心”的一幕。同在金山区,同为被单独隔离的孩子,这个幸运的小家伙既有精神上的陪伴,也有相对充足的物资供应。她想喝旺仔牛奶,想吃小笼包,医护“妈妈”们都答应了。

家长甚至已经不奢求孩子们能得到医护无微不至的情感关怀,毕竟他们已经在超负荷工作了。

他们虽然万般不舍,但当把孩子带走的时候还是非常配合防疫工作,他们相信就算没有爸妈在身边,宝宝们依旧可以得到起码周全的照顾。但现在的情况显然是让这些配合工作的家长寒心。

现在问题已经很明显了,就是不能保证充足的医护人员,现在孩子们连起码的喂养、安全巡视、清洁都无法保障。

希望能赶快松动一下管理方案,让孩子们的家长带孩子去隔离点,然后儿科医生/护士只需要巡视带着孩子的家长,孩子有不舒服及时进行医治,喂养、照护、清洁都交给家长自己完成。

这样孩子们可以有父母的陪伴,有更好的照料,同时儿科医护的专业知识也可以得到更加高效的应用。

最后,孩子们离开父母会造成什么伤害

前段时间还跟一个做神经生理的师妹聊到过实验用猴的问题。因为好奇,去搜了恒河猴的相关内容。关于恒河猴,互联网上最多的搜索结果就是“恒河猴实验”。

这个实验被称为历史上最残忍的动物实验。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动物心理学家哈里·哈洛做了一系列实验,将刚出生的小猴子和猴妈妈及同类隔离开。一些小猴子与母猴分开喂养后,虽然身体上没有什么疾病,可行为上却出现了一系列不正常现象。同时,观察发现小猴子对盖在笼子地板上的绒布产生了极大的依恋。它们躺在上面,用自己的小爪子紧紧地抓着绒布,如果把绒布拿走的话,它们就会发脾气,这就像人类的婴儿喜欢破毯子和填充熊玩具。哈洛的研究给了我们有意义的启示。

更多的研究也显示,即使是短时间的离开父母,也会对灵长动物幼崽造成极其严重的心理伤害。

把孩子们单独带走的规定应该不是一个懂儿科,懂儿童心理的人决定的。希望今后这种规定能够多参考专业人士的意见。

user avatar

很多人的回答只表达情绪,答不对题。

我就提两点思考吧..

1. 这种反人性的幼儿隔离防疫政策绝不是第一次,为啥上海这次引起公愤呢?

答案是因为上海这次防疫“失败”了。设想,倘若上海防疫非常成功 — “分离母幼”作为控制疫情方式的一种,有效地阻止了病毒扩散,那么绝对不会有那么多人愤怒。可以想象会有很多人认定,“这是为了多数人安全不得已而为之的妥协”,甚至会有人大加赞赏这是顶住压力而实施的果敢政策。

那时,假如你是一个和阳性幼儿分离的母亲,你撕破喉咙的呐喊将不会被任何人听见或重视,现在楼里这些感同身受人神共愤的父母那时也许都会变成对你冷眼旁观的路人,“就你事多,分开几天能怎么的?别人孩子能隔离你不能?疫情重要还是你分离那几天重要?你个人团聚重要,还是几百万人生命重要?”

上海这次不是人们重拾了道德底线,而是人们只站成功者,这才是让人脊背发凉的。

2. 有很多人说“我孩子被带走,我肯定反抗,带走我孩子除非从我尸体上走过去” 等等,问题来了,为什么这些母亲们乖乖交出孩子呢,咋就没有拼命的呢?

答案是,你可能受到来自于群众和系统的双重夹击。

软的可以有“你自己爹妈安慰你,忍忍算了,相信zf”, “居委会大妈+物业苦口婆心劝你—别因为你导致全社区继续隔离”,“某领导警告你不遵守政策一切医疗隔离费用自行承担”,“公职国企事业单位人员职业永久性死亡”,“造成疫情扩散承担一切法律责任,包括刑事责任”…

硬的,自己联想。

你面对的是裁判与运动员一体的对手,连看台观众全都反对你,你想进球?交出幼儿的母亲不是傻子,她的那份无奈比天大。

user avatar

我国不是最关心儿童权利,最反对“被迫与父母分离”的吗?难道洋人的丁丁比自己国民命重要重要,洋人的儿童能不能和父母团聚也比自己家的花朵是不是与父母分离重要了?求求你别再给我这么多合订本了,素材多得大伙都看吐了。





user avatar

我仍支持动态清零的大原则,但是,有多少地方,实施着毫无意义甚至明显有害的防疫措施?

复读:

“实施严格防疫措施的中高峰地区最突出的缺陷就是医疗的通畅性,或者说医疗资源的可获得性的问题。”

婴儿这个就纯属没有医疗问题制造医疗问题了,把婴儿交给家庭照料啥事都没有,非要浪费人力去做毫无意义的事情,而且绝对做不好。还好才发生,被曝光,如果持续一周以上,难保不出事故。

有很多事情,就像这件事,99%的人都能一眼看出存在重大问题,然而偏偏就会有人带着但求无过的鸵鸟主义思维,一条路走到黑。做这个决定的时候,但凡开会中有一个人具有个人担当,都不会做出这个决策。

各位老爷听好:我国文化是讲究结果的,不是说你开过会了,把流程走到了,做的事情就没有责任,疫情扩散是出事,疫情之外的事故同样是出事,舆情爆炸也是出事,生命健康事故更是大事。

这边建议切腹。

user avatar

1450都黑不出来的事你们竟然做了出来

user avatar

所以还是那个问题,上海人在干嘛。

上海的混乱简直是让人难以想象的,不知道的我还以为上海是第一座被封城的城市呢。

怎么别的城市都没闹出幺蛾子,就上海闹出了这么多幺蛾子?

所以,还是那个问题,上海人在干嘛?

统战价值为零那可真不赖别人。

你们自己不去向那些疏于管理,然后将人随意安置的管理者们进行多样化的抗争,那么只要他们不当人,那么你们不就完犊子了么?

反正我知道某些人团体能得到优待,绝对不是听话听来的。

就这样了。

user avatar

婴儿表示情绪稳定,请大家放心。

目前这是我党送给人民最好的三胎广告!

user avatar

2020年3月20日,上海一位英国籍女婿辗转多国回沪后拒绝集中隔离,居委会用妙招人性化解决了难题,协调岳母妻儿暂时离家,房子留给英国女婿独居隔离。

2022年1月,上海允许居民带宠物狗隔离。网友纷纷称赞,背后原因让人暖心。

因此,我不相信这是上海。

因为上海是一个包容的城市,是一个充满温情的城市。

希望大家,不信谣,不传谣。

要相信上海,信任上海。

user avatar

这个事情有协调的余地和必要吗?

假设已经南辕北辙了,是可以通过在马车里面加软垫的方式能修正的吗?

父母拥有不和自己孩子分离的权利,孩子拥有不和自己父母分离的权利——这难道还是一件有疑问的事吗?(从应然性来说)

把婴幼儿(包括儿童)从父母身边带走,这件事的不合理性难道不比之前被群嘲的把羊抱走做核酸更强吗?

如果连自己的最天然最基本的权益都不清楚、不能去争取,那这声“爸妈”我们受之不起,这为人的身份我们不配。

用任何理由去粉饰不合理行为,都无法改变它的本质。

哪怕这个理由是在今天显得至高无上的防疫。

user avatar

我很理解现在医疗资源紧缺,如果做不到一个或者2个小朋友有一位护士或者工作人员照顾。那么我感觉还不如和父母一方或者双方隔离在一起,这样更方便一点不是吗?

我们都知道这么大的孩子根本是离不开人的,还属于啥也不懂的状态,饿了就哭,害怕了也哭。所以尽量多给与一点关爱。不能再找别的理由了,没有啥理由能说的过去不是吗?

不反应就不协调,这个态度可是有点问题啊。为什么不提前想好这个问题呢,感觉这次疫情打的上海各个机构错不及防,但是,我们抗疫已经块3年了啊。

user avatar

这就是共存的代价。

user avatar

情况1,如果家长双方都感染了,不希望传染给自己的幼儿,于是同意把幼儿放到医院隔离。


情况2,如果是幼儿感染了,正常家长愿意冒着自己被感染的代价和自己的孩子在一起,不愿意离开幼儿,但是管理方强行要求单独隔离幼儿。


情况1,情有可原。

情况2,泯灭人性。

user avatar

我无法认同,一个洋人的丁丁,都有院长、主任等高级医师、和一整个医疗团队去守护,而我们的孩子,10个孩子只安排1个护士照顾。

我想问问,一个护士能照顾十个两岁左右的婴幼儿吗?

那根本不叫照顾,只是保证那些孩子的基本生存。

对待外国人的重视程度,和对待我们自己孩子的重视程度,采用两套标准,然后你们特么的还在评论区骂我,你们哪来的脸?恬不知耻的丁丁保卫战!

(以下原回答)

让两岁婴幼儿离开父母单独隔离,不让父母陪同,能定下这种政策的人,简直没把人当人看。

众所周知,人类幼崽离开父母是没办法生存的,只有其它动物的幼崽在幼年期可以离开父母单独生存。

很显然,拍板这个决策的人,觉得人类幼崽离开父母也能单独生存,但凡他能设身处地的想想那些孩子,都不会实施这种灭绝人性的决定,孩子可以隔离,但必须要有一名家长陪同,很难吗。

上海的洋大人丁丁保卫战。

长春的党员干部晒图秀优越。

真的,我跟1450战斗了这么多天,我突然发现他们那些造谣和抹黑,跟现实发生的事情一比,简直如调皮的孩子说了句无忌的童言。

__________

看了一圈回答。

我承认,我愤怒的浑身发颤,我从没对这个民族如此失望过。

保护孩子。

保护孩子。

保护孩子。

一个不重视孩子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

你们不能一面谴责人民不生孩子,还一面不把人家的孩子当人看,像个牲口似的集中在某个地方,让不能自理的孩子远离他们的父母,我一想到那些孩子哇哇哭叫,四处乱爬乱跑,拉了一屁股屎尿,泡的屁股红肿的景象,我一个三十多岁的东北大老爷们,我眼泪都在眼圈打转。


疫情来了,老百姓尽最大努力配合防疫,出现任何的事情,我们都没抱怨过,也没反抗咱们的防疫政策,可这次,你们居然让幼儿离开父母单独隔离,我不知道是谁用屁股做出的决定,但这个人必须要以反人类罪,经受人民的审判。

过多渲泄情绪的话我也不想说了。

你们拿出一半对洋大人丁丁保卫战的态度对待国人,人民都念你们的好。

可惜,我们的孩子,不如洋大人的丁丁,我很失望,也很绝望,我承认我破防了。

别了!司徒雷登。

别了!大国崛起。

往后余生,我只做一件事,保护我们的孩子。

user avatar

不懂是了,先创造1个问题,

然后再解决问题,

解决不了就解决提问的人

赢2次

我小时候特别喜欢大空翼小学时代部分,因为那时候我是小学生。

后来动画片演到他上中学,我就不看了。因为我不想上中学,不想和我的同学分开,和朋友反目,不想队服换颜色,

所以我不再看足球小将,这样一来,大空翼和我就一直都是小学生了。

user avatar

相信以后选择把孩子生在美国的中国父母会越来越多。

user avatar

就,泯灭人性。

我死也不会把我孩子交出去单独隔离的。要是我遇到这种情况我只能死死抱住我孩子不撒手,不让任何人带走。

看那视频,就像旧社会孤儿院里的情景,真的不敢相信能在2022年,还是上海这样一个国际化大都市里面发生。

制定这些政策的人们,都没孩子吧?还是从来没有照顾过小婴儿?觉得小孩子都是吹口气儿就长大了的吧?

泯灭人性。

user avatar

今日份劝润。

移民很难吗?

知乎上多关注几个润学大v,搜关键词,比如移民,澳洲,北欧,美国码农,澳洲护士,日本,教程一大堆。

做人,有点执行力,对自己,对家人,都好。每天骂骂骂能改变啥?

user avatar

妇联这次总算干点正事,麻烦干到底。

user avatar

洋大人可以保卫丁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

政府公信力一点也没有了。

user avatar

洋人就能跟家人在一起,中国的小孩子就不能……

这么多小孩子凑一起,比跟家长在一起隔离会更安全?

我反正是不相信的。

上海用一根洋丁丁告诉两千五百万上海宁——上海不是上海人的上海!

user avatar

各种双面人生呀


A面:「上海婴幼儿被单独隔离哭闹」,上海妇联回应「已在协调过程中 」

B面:专家称「上海疫情规模比武汉大但疾病严重性低,无症状或将可以居家隔离」


A面:新冠疫情笼罩下的‘丁丁保卫战’,紧急救治来自境外高风险地区的外籍患者的丁丁

B面:上海居民哮喘发作,一救护车因另有急救任务,未承运也未出借设备

user avatar

这他妈还是人干的事儿吗

user avatar

法领馆代表欧盟成员国就疫情管控向上海政府提议

第一条:我们要求,无论任何情况,父母和孩子都不能被分开。

user avatar

孟买市还没有领导被撤职查办吗?

user avatar

不管防控爱好者还是病毒爱好者,恐怕都无心争论了,因为这种事已经不是防疫路线的分歧,而是人性和道德的沦丧。

妹妹在上海,今天吐槽楼下有人确诊,但他的家人还出门拿菜。不止她吐槽,我看了截图,整个业主群都在喷。

我嘲笑她:你本来支持放开,但风险到你身边时你又很害怕,屁股挪来挪去的。

她说:我不怕新冠的前提是,整个政策得放开。不然现在这个政策下,如果被感染了就得隔离。尤其我女儿才2岁半,她被感染了还要单独隔离。

我大吃一惊,和她再三确认,并来知乎看见问题,我才真的确定,婴幼儿真的在单独隔离!!

是什么样的社会,能让好人变坏、夫妻分别、骨肉相离?

我舅舅是公共管理领域的专家。年轻时候不懂事,听他很多观点,总觉得我这个老舅是不是要叛国?现在年过30,经历的事情越来越多,很多东西越听越觉得有道理。这几年疫情下,基层权力的大幅度扩展,用我舅的话说简直是公共管理的经典案例,当然他不敢在给学生上课时讲这种案例。

很多道理,就得见识多了才能慢慢理解。

我对清零很悲观,觉得应该逐步放开管控。但是在今天以前我仍不理解为什么疫情刚发生时,国外的人不愿意隔离,毕竟当时的病毒和现在的病毒不是一个概念。

今天我算是理解了,有些事情不能做,有的口子不能开。就像流氓牵了手就敢摸屁股,摸了屁股就敢袭胸,袭完胸就要那啥,有的人永远得寸进尺。

比如以前好歹宣布进入战时状态封城,现在小小的社区或街道办一句话就能让你足不出户,甚至小区保安都能让你有家难回。

以前好歹拿个绿码就能通行无阻,现在绿码+行程码+疫苗都不一定能走多远。

以前核酸报告7天有效,后来3天有效,再后来48小时,继续缩减到24小时,甚至我听说回国的要求12小时内。

现在为了防疫弄出婴幼儿单独隔离这种骚操作,以后为了防疫对患者人道主义毁灭又有谁说的清呢?我们的阈值总是在不断拔高,很多你现在想起来很震撼的事,以后可能会觉得很平常。

user avatar

我来说说问题里说的“还有哪些问题值得关注”吧。

现实中,科学的尽头是政治。即使在知乎这种氛围下,我还是认为这是句实话。

无法深入细节,但请大家想这个问题:为什么要把婴幼儿单独隔离,是觉得资源还不够紧张吗,是人手还有富余吗,是有关人觉得责任担得还不够多要给自己再压压担子吗?继续延展开来,现在很多声音主张与其继续“不分轻重”地冲击公共资源,不如允许无症状者自愿居家隔离,为什么不采纳,是担心采纳了之后有关人就没事做了吗?为什么如果你也认为前面几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那为什么现实中还要这么做?

我想直接把个人理解抛出了:转向允许甚至鼓励一部分人“以私力救济为主、个人对最终结果认账(比如自愿居家之后的不测)”,涉及到冲击底层政治逻辑。本质上回到了“寡”和“均”的矛盾。

这一点尤其在上海体现得最明显:上海确实是一个“私力”更加发达的地区,社会发展到了这一步,以“私力”为基础的“自治体”是有现实基础的。我相信,一旦允许一部分有“私力”的群体“自治”,对他们自己而言可能真的效果不错(比如最近商家送礼盒的情况,就是一个佐证)。但是,这就不可避免地放大本就存在的“不均”。

但这种“私力救济”又做不到完全的“自治”且对最终结果“自认”。原因在于我们的社会资源分配体系,坦白说,是混合型的,既有市场化的部分,也有很多非市场化部分,比如救命级医疗资源,根本上还是掌握在非市场化的部分里。我们设想,自愿“自治”的群体中,总有小概率情况恶化需要紧急救治,向非市场化的部分拿资源。但这会不会引起自愿“非自治”群体的强烈不满,认为你们这些自愿“自治”的群体自己选择了“自由”,那就得为自己的选择后果买单,不要来挤占我们的资源,不能说你自己在家把病“拖”严重了就来优先抢占我们的医疗资源。这种情绪会有吗,我觉得是会的。当然也有另一种情况,“自治”群体的能力确实够大,用市场化甚至其他什么手段也能解决急需的医疗资源,那回过头来“非自治”群体会怎么看,恐怕比前一种情况意见更大。

再往下走,我就不敢说了,我们有一个复杂的社会,混合型的资源分配,图钉一般的收入结构。

这就是底层政治逻辑的简单表现。目前没办法容纳两套抗役体系并存。上海和香港,是一体两面。

— 完 —

user avatar

恳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接管上海防疫工作!

要不是小朋友们都是黑头发黄皮肤,我还以为这是马里乌波尔!

马里乌波尔都不至于这么糟糕!

user avatar

我们家狗做绝育,我都舍不得让它在宠物医院观察住院一天再接回家……


不敢共情。

太难受了。

user avatar

不知道他们想干什么。以扩大化作为表达反对的方式?

上海这是想培养出高达驾驶员?高达系列除了少数几作,主人公从小就是在不人道甚至非人待遇中成长的。不人道待遇受得越多,NT能力越强,越有可能有Seed,甚至连身体素质都更强。

亲眼看着自己的父母被锁在玻璃吊舱里在宇宙空间中被扎古的120毫米机炮击碎,亲手接住戴着头盔的自己母亲被炸飞的脑袋,从小被系统抚养直到成了最强的调整者和高达驾驶员之后才知道自己基因上的父母是谁,这些都是小事。

user avatar

买办区政府不是经常吹嘘自己像西方发达国家的高水平管理模式?还是说你这个西方国家是以虐婴炼铜为传统艺能的梵蒂冈??

可怜我上海2000多万骨肉同胞!要受这种买办政府的祸!!

user avatar

“骨肉分离”音犹在耳,可人家是用来对付外来移民,而不是对付……


昨天这个问题的热度还在3000万,骤降到不到400万,现在热度更降到238万了,我应该@谁来解释一下这个问题,知乎你有种就把这个问题删了怎么样?


现在这个问题热度还不如孙悟空了


很好,降到187万了。


降到135万了,不过短短的二十分钟而己。


问题己经彻底跌出热榜了。


终于听到这个消息了,讲真的,知过能改善莫大焉,但是为什么总是要被全社会唾骂之后才能有所改进。

user avatar

西方敌对势力的想象力跟不上魔都的创造力啊。

user avatar

我的作品基本都是描写俄罗斯、中亚和乌克兰等国的。

我基本不碰国内题材的内容,因为我的脾气我知道,我不想被禁言删号。

但作为两个孩子的爹这次我真看不下去了。

【上海金山婴幼儿隔离点怎么回事?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回应】

根据以上视频的一个镜头,多个数月大小的婴儿睡在一个床上,其中有婴儿因为哭闹将被子盖在脸上,这个太危险了,几个月的婴儿还没有掀开被子的认知,几十秒钟就会造成窒息,还有两三岁哭闹的孩子距离月科孩子的床近在咫尺,如果两三岁的孩子好奇用手杵或者拍打婴儿头顶我相信绝大部分为人父母者都明白啥后果。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还回应说这是在转科室的时候的临时混乱,可你们知道吗,这个混乱几十秒或者几分钟就会要了一个婴儿的命。

知乎不让骂人,否则我一定骂个几千块的,对了,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你们知道我国导弹防御系统英文简称咋说嘛?我记得是CNMD 和 CTMD,对不对啊?

user avatar

埋了四十年的暗子启动了

user avatar

作为一个爹,我真的看不得这种事……

我的孩子还小的时候,打了麻腮风的预防针,然后开始起疹子,还红屁股,我一边小心的给孩子洗澡,一边就想流眼泪。用药小心翼翼,看医生小心翼翼,穿衣服小心翼翼,生怕孩子受了罪。

我没法想象,我的孩子在不到两岁,话都说不利索的时候被一个人隔离丢弃在医院里,无人照顾,害怕,不能表达,孤独,恐惧。

总之,我充分相信,如果此时此刻有人要用防疫的名义分开我的孩子,我一定不惜一切代价,反抗这样的防疫。跟我扯什么都没有用,哪怕是要我的生命。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