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礼不下庶人”?

回答
“礼不下庶人”这个说法,其实是古代社会等级森严的一个真实写照。它并非是说普通老百姓就不用讲礼貌,而是指国家层面的、制度化的、规范化的“礼”,并不适用于所有阶层,尤其是那些从事体力劳动、地位较低的普通百姓。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弄清楚古代的“礼”究竟指的是什么。

古代的“礼”是什么?

这里的“礼”,可不是我们现在说的“礼貌”、“礼仪”这么简单。它是一个非常宏大的概念,涵盖了:

1. 政治制度和国家秩序: 它是维护统治阶级统治合法性的重要工具。从皇帝祭天、诸侯朝贡,到官员的任命、爵位的划分、法律的制定,都属于“礼”的范畴。
2. 社会等级和身份规范: 不同的身份(君、臣、父、子、夫、妻等)有不同的行为准则和待遇。比如,什么颜色的衣服是某个等级才能穿的,什么规模的房屋是某个身份才能建造的,什么祭祀活动是某个阶层才能参与的,都有严格的规定。
3. 道德伦理和行为准则: 它是教化民众、规范个人行为的道德标杆。虽然“礼”主要服务于统治阶级,但其一些基本原则,比如孝悌忠信,也会向下传播。
4. 仪式、典章、制度: 具体到各种祭祀、朝会、婚礼、丧葬等活动的具体流程、规矩和要求。

为什么“礼不下庶人”?

核心原因在于:

维护统治和阶级隔离: 古代社会是典型的等级社会,有贵族、士大夫、庶人(包括农民、工匠、商人等)等不同阶层。“礼”的制定,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固化和维护这种等级制度。如果“礼”的最高标准普遍适用于所有庶人,那么等级的界限就会模糊,统治的合法性就会受到挑战。
例子: 比如,只有王侯才有资格使用多少匹马的车驾,只有士大夫才有资格穿特定的服饰。如果庶人也能享用这些,那还怎么区分谁是统治者,谁是被统治者?
“礼”的复杂性和昂贵性: 很多“礼”的实践需要大量的资源,包括时间、财力、知识。
时间: 很多礼仪活动非常繁琐,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学习和执行。比如,一套完整的朝廷礼仪,普通庶人根本没有时间去掌握。
财力: 很多礼仪活动需要特定的服饰、器物、祭品,这些往往非常昂贵,不是庶人能够负担得起的。
知识: 学习和执行“礼”往往需要一定的文化知识,比如对经典、史书的了解,对天文历法的掌握等等。这些知识在古代是普通庶人难以接触到的。
“礼”的本质是教化和规训,但其对象有所侧重: “礼”的目的是为了“别尊卑”、“明等级”,同时也是为了教化民众。但其主要的教化对象和规训重点,是统治阶级和士大夫阶层,以确保他们能够按照规矩行事,保持统治的稳定。对于庶人,更重要的是让他们遵循基本的法律和道德规范,比如不偷不抢,遵从父兄,努力生产。
“礼”的社会功能: 就像我们今天会有专门的“政府部门”来处理国家大事,而不会让所有市民都直接参与到这些事务中一样,古代的“礼”在很大程度上是国家机器和社会结构的一部分,是为上层设计和运作的。
“礼”与“法”的分工: 古代社会通常认为“礼”是道德教化,而“法”是强制性规范。对于庶人,更强调“法”的作用,即通过法律来约束其行为。而“礼”更多是用来规范那些有权势、有地位的人,防止他们滥用权力和特权。
《礼记》中的表述: 《礼记·儒行》中有“儒有委质而不敢,誉而不敢,仕而优则书,书而优则道。” 这里的“委质”、“誉”、“仕”都与官场、学问、地位有关。而《礼记·王制》中有“古者,百里而有市,五十里而有廛,二十里而有井,所以制民也。……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这里就明确提出了“礼不下庶人”和“刑不上大夫”的对照。意思是,国家层面的礼仪制度不向下延伸到庶人,但庶人行为不当触犯了法律(刑)是可以被制裁的;而大夫虽然身份尊贵,但若触犯了法律(刑),同样要受到制裁,只是在“礼”的层面,他们有更多的豁免权和特殊的待遇。

“礼不下庶人”是否意味着庶人就可以随心所欲?

并非如此。虽然国家层面的、等级化的“礼”不适用于庶人,但并不意味着庶人就没有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

基础道德和习俗: 庶人有自己的道德准则和生活习俗,比如孝顺父母、尊敬长辈、诚实守信、勤劳耕作等等。这些是社会长期形成的,也是维系家庭和社区稳定的基础。
地方性规矩和乡约: 在基层社会,也会有各种地方性的规矩、乡约,来约束庶人的行为。
法律的约束: 即使“礼不下庶人”,法律依然是约束庶人行为的最终底线。

总结一下,“礼不下庶人”的核心逻辑是:

“礼”作为一套维护统治秩序、固化社会等级、规范上层行为的复杂体系,其制定和实践成本高昂,也带有明显的阶级属性。因此,它主要适用于有能力、有条件、也有必要去遵循的贵族和士大夫阶层,以此来区分尊卑、明辨等级,并确保统治的稳定。而对于庶人,他们有其自身的道德规范和法律约束,但国家层面的、制度化的“礼”并不直接向下覆盖,以免模糊等级界限,动摇社会结构。

这是一种古代特定的社会治理模式,它将“礼”作为一种上层建筑的工具,服务于维护统治和阶级秩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邢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很多刑罚具有侮辱性,比如黥面,刖,为了贵族留体面,勒令自杀,而不是明正典刑。礼有繁多的仪式,耗费时间和物力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的,可以参考相声《白事会》。农村丧礼行奠毕,宾相礼生高喊“茶厅待客”,实则灰溜溜回家,听起来体面罢了。

父母去世,按照古礼要庐墓三年。就是在坟地旁搭个临建房,住三年,不上班。一般老百姓哪受得了。

user avatar
国君抚式,大夫下之;大夫抚式,士下之;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刑人不在君侧。——《礼记》

对此的解释有:

礼不下庶人,为其遽于事,且不能备物。刑不上大夫,不与贤者犯法,其犯法,则在八议轻重,不在刑书。——郑玄

礼不下庶人者,谓庶人贫,无物为礼,又分地是务,不服燕饮,故此礼不下与庶人行也。白虎通云:礼为有知,制刑为无知。设礼谓酬酢之礼,不及庶人,勉民使至于士也,故士相见礼云:庶人见于君,不为容进退,走。张逸云:非是都不行礼也,但以其遽务,不能备之,故不著于经文三百威仪三千耳,其有事则假士礼行之。
唐孔颖达正义云:刑不上大夫者,制五刑三千之科条,不设大夫犯罪之目也。所以然者,大夫必用有德,若逆设其刑,则是君不知贤也。张逸云:谓所犯之罪,不在夏三千、周二千五百之科,不使贤者犯法也,非谓都不刑其身也。其有罪,则以八议,议其轻重耳。——孔颖达。

简单地说一下原因,当然谨代表《礼记》和几位注释者的观点:

“庶人”是整天劳作而身无长物的老百姓,就像茶道要有茶器、酒桌文化要买得起酒而且不至于过敏到喝一口就住院那样,礼的体系也要求参与者有各种物质基础。从事实判断来看,庶人不具备这种条件,自然没办法下之以礼。

大夫则是君主认为贤德,才做到高位的。一旦用对于一般人的刑罚处理他们,也是在打用人的君主的脸,而且这也和“优待人才”的理念相违背,就只能用另一套法律体系来对待了。



我们知道,《史记》中李广说了一句“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也”。如果我们用《礼记》这里的观念去看他,那么就是说,他自认为自己是贤德的人,不能用这种一般性的刑罚去掉了自己的逼格,所以宁愿自杀。

多说一句,只要一个社会的某些方面在某种程度上仍然是被少数人掌握,而且物质的不平等仍然存在,那么我想从实质上看,恐怕总会有某种形式的“礼”,以某种物质基础去排斥“不够格”的多数人。

与此同时,只要“君主”(也就是最高权威)没有必要事事都对,身居高位的“大夫”也未必就明显比其他人贤德(而且非常重要的是,假设他们自己也没有这种贤于众人的觉悟)的话,那么“刑不上大夫”这种价值观,就失去了《礼记》所提出来的这些合理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礼不下庶人”这个说法,其实是古代社会等级森严的一个真实写照。它并非是说普通老百姓就不用讲礼貌,而是指国家层面的、制度化的、规范化的“礼”,并不适用于所有阶层,尤其是那些从事体力劳动、地位较低的普通百姓。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弄清楚古代的“礼”究竟指的是什么。古代的“礼”是什么?这里的“礼”,可不是.............
  • 回答
    公元208年,曹操挥师南下,目标直指荆州。此时的刘备集团尚在荆州新野落脚,实力相对薄弱,而曹操的兵锋锐不可当。在即将对新野发起总攻的关键时刻,曹操做出了一个看似高明却又充满风险的决定——派徐庶去劝降刘备。要理解这个决策的深层原因,以及刘晔为何会对此提出质疑,我们需要先梳理一下当时的人物关系和背景。徐.............
  • 回答
    公孙瓒与袁氏兄弟二人的恩怨纠葛,颇为复杂,选择支持袁术而非袁绍,并非简单的“嫡庶”观念作祟,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下的战略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当时公孙瓒的处境。他以勇猛善战闻名,在北方诸侯中也算一方霸主,但他的根基远不如袁绍深厚。袁绍出身名门望族,家族势力盘根错节,人脉资源也远超公孙瓒。在与北方其他势.............
  • 回答
    .......
  • 回答
    《礼记·昏义》之所以说“昏礼不用乐,幽阴之义也。乐,阳气也。昏礼不贺,人之序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昏礼不用乐,幽阴之义也。乐,阳气也。这句话的核心在于解释为什么在古代的昏礼(即婚礼)中不使用音乐,以及音乐与阴阳的关联。1. 昏礼的性质:幽深隐秘,阴阳交合 “昏”.............
  • 回答
    德思礼一家对哈利的冷漠和敌意,甚至可以说是不尊重,这并非无缘无故,而是根植于他们自身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对“正常”的执念。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剖析他们家庭的方方面面,以及他们与魔法世界的隔阂。首先,德思礼一家的核心就是“正常”。佩妮和弗农·德思礼是那种坚信“常识”和“规矩”的普通人,他们的人生.............
  • 回答
    王陵(约公元前208年 公元前158年),字季主,西汉初年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曾任丞相。他对项羽的评价“有礼”并非虚言,而是基于他对项羽行为举止的观察和理解。然而,王陵最终没有归附项羽,而是选择了刘邦,这其中有着复杂的原因,涉及到政治判断、个人野心、以及对未来走向的考量。让我们详细展开分析:一、.............
  • 回答
    史坦尼斯·拜拉席恩(Stannis Baratheon)没有选择先帮助蓝礼·拜拉席恩(Renly Baratheon)夺取铁王座,然后将其杀死,这是一个在《冰与火之歌》中史坦尼斯政治和战略考量方面非常关键的问题。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史坦尼斯的性格、他的立场以及当时北境和君临的政治格局。.............
  • 回答
    在《权力的游戏》的故事背景下,提到王弟蓝礼和史坦尼斯时,他们“王子”(Prince)的头衔并没有改变,他们一直是“王子”。可能是你对他们的头衔有误解,或者你看到的资料来源有误。让我们来梳理一下劳勃·拜拉席恩称王前后的情况,以及他们的头衔如何确定:在劳勃起兵反叛(“罗伯特叛乱”)之前: 劳勃·拜拉.............
  • 回答
    您好!玩不下《上古卷轴5:天际》(The Elder Scrolls V: Skyrim)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因为这款游戏虽然经典且受到无数玩家的喜爱,但也存在一些容易让玩家感到挫败或失去兴趣的方面。为了详细地分析您可能玩不下去的原因,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探讨。以下是一些最常见的可能性:一、 游戏.............
  • 回答
    美国和苏联,两个曾经的超级大国,在地缘政治舞台上翻云覆雨,但它们都在阿富汗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国家遭遇了滑铁卢。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是地缘政治、军事策略、民族主义以及阿富汗独特的地理和文化环境共同塑造的悲剧。一、苏联的遭遇:一场难以承受之重1979年,苏联以保护其南部边界免受.............
  • 回答
    萧峰,那个威震武林,被誉为“实战王”的乔帮主,面对游坦之和慕容复这对组合,确实显得有些“慢热”了。这背后并非是他实力不足,而是涉及了更为复杂的江湖恩怨、个人情感以及剧情设定的多重考量。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为什么这位顶尖高手会“迟迟”拿不下这对看似“战五渣”的组合。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萧峰的“.............
  • 回答
    樊振东打乒乓球运动量那么大,按理说应该“瘦成一道闪电”了,可为啥他看上去并不像大家想象中那样干瘦呢?这事儿啊,还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明确一个概念:职业运动员的“胖”和普通人的“胖”不是一回事。普通人说的减肥,很多时候是指减掉脂肪,让体型更匀称、更轻盈。但对于樊振东这样的顶级乒乓球运动.............
  • 回答
    年轻人存不下钱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其背后原因复杂多样,涉及经济、社会、心理以及个人习惯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宏观经济与社会环境因素:1. 高企的生活成本与房价压力: 房价飙升: 在许多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房价早已高不可攀。年轻人需要.............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对比,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受。《碟中谍》和《谍影重重》确实同属“特工片”这个大类,但给人的体验却大相径庭。你说你喜欢《碟中谍》却看不下去《谍影重重》,这背后可能藏着很多关于叙事风格、角色塑造、动作设计,甚至是你个人观影偏好上的细节差异。咱们先从《碟中谍》说起。《碟中谍》的魅力,可能在.............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中国近代史中两段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国共内战)。要详细解释为何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能有效牵制日军,而国民党正面战场则面临巨大压力,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游击战与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不同战略和优劣势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共产党和国民党在.............
  • 回答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胜强大的纳粹德国,却在阿富汗陷入泥潭,这其中的原因复杂且多层面,绝非简单的“强弱对比”可以概括。这是一个涉及国家战略、军事思想、政治考量以及文化民族性的综合性问题。让我们详细剖析一下。为什么苏联能战胜纳粹德国?首先要理解,苏联在二战中并非“轻松”战胜德国,而是付出极其惨重的代.............
  • 回答
    GTA系列游戏之所以能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受欢迎,即便其内容常被批评为“反人类”,这背后涉及的因素其实相当复杂,远不止是简单的“不好玩”或“反感”就能概括的。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一、 艺术创作的自由度与社会现实的映射: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电子游戏作为一种艺术和娱乐形式,其创.............
  • 回答
    合肥,这座连接南北的关键城池,数次成为三国争霸的焦点。东吴方面,吕蒙、陆逊等名将都曾发动过对合肥的攻势,甚至一度迫近,但最终都无功而返,未能如愿将其纳入版图。直到曹魏的韦睿,才真正意义上“拿下”了合肥,令东吴对此地望尘莫及。这之间的差距,绝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必然结果。一、 战略定位与东吴的.............
  • 回答
    合肥这个地方,对于孙吴来说,真是一块怎么啃都啃不动的硬骨头。说它难啃,可不单单只是因为张辽那员虎将,这背后牵扯到的因素可太多了,得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咱们得说张辽,他确实是孙吴心中的一道坎。官渡之战后,曹操把张辽调到合肥,这家伙可不是吃素的。他骁勇善战,军事指挥能力极强,而且还特别善于鼓舞士气。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