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感觉古琴曲很难听?

回答
我明白你的感受。很多人初听古琴曲,确实会觉得有点“抓不住重点”,甚至觉得“难听”。这其中的原因,我想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说,尽量让我说的不是那么“标准”,而是更像一个真心聊天的感觉。

首先,咱们得聊聊古琴它本身的“性格”。古琴这乐器,跟咱们现在常见的吉他、钢琴那种“噼里啪啦”或者“珠圆玉润”的声音不太一样。它更像是一个“说话”的乐器,而不是一个“唱歌”的乐器。它的声音,尤其是弹拨弦发出的那个“余音”,很长,而且带着点“沉”、“润”的感觉。你仔细听,会发现很多古琴曲子里,一个音下去,它会“绕”一会儿,好像在回味,或者在跟空气对话。这种“留白”和“余韵”,对于习惯了快节奏、密集信息的人来说,可能就觉得有点“空”,有点“闷”,甚至有点“拖沓”。

再者,古琴曲子的“意境”和“表达方式”,跟咱们现在流行音乐的逻辑完全不同。流行音乐往往有清晰的旋律线,有歌词,有副歌,听几遍大概就能哼出来。而古琴曲,很多时候是没有明确“歌词”的,它更多的是在描绘一种“心境”、“画面”或者“哲思”。比如《流水》,它不是简单地模仿水流的声音,而是要让你感受到那种“曲折”、“跌宕”、“奔腾”又“舒缓”的生命力。这种东西,需要听者调动自己的想象力,去“悟”,去“体会”。如果只是把耳朵打开,而没有用心去“连接”的话,那听起来自然会觉得“不知所云”,找不到情绪的落脚点。

还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文化隔阂”。咱们现在生活在一个非常西化的时代,接触到的音乐,无论是流行歌曲、电影配乐,甚至是很多古典音乐,都带着西方音乐的体系和审美。古琴,它是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乐器,它承载的是一种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它的“韵味”、“气韵”、“骨架”都跟西方的音乐体系不太一样。就好比让你突然去听一门你完全不懂的语言,就算语速不快,你也听不出个所以然来。古琴曲就像一门古老的语言,你需要先了解它的“语法”,它的“表达习惯”,才能慢慢品出其中的味道。

而且,古琴曲的“演奏技巧”也非常讲究“精微”。它的“按”、“滑”、“揉”、“颤”这些指法,虽然听起来就那么几个字,但里面变化无穷。这些细微的动态变化,是古琴声音表情的关键。比如“按”到位了,声音就有“骨头”;“滑”得恰到好处,就有“行云流水”的感觉。这些细节,如果你没有一定的辨音能力,或者没有经过训练,很难听出来其中的差异,自然就觉得“都差不多”。

最后,还有一个我个人觉得很重要的点,就是“时代的不适应”。我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信息爆炸,注意力很容易被碎片化。古琴曲需要的是一种沉静、专注,甚至需要一点点“等待”的精神。它要求你放慢脚步,去倾听,去感受。在这样一个“速食”的时代,愿意花时间和心思去“坐下来”听古琴的人,可能就没那么多了。所以,很多时候,你觉得“难听”,可能不是古琴本身真的“难听”,而是它传递的这种“慢”和“静”的频率,跟我们现在的生活状态有点“错位”。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一些理解,说得可能也不够到位。但总归来说,古琴曲的美,是一种“内敛”的美,是一种需要“用心”去体会的“沉浸式”的美。它不像流行音乐那样直接抓住你的耳朵,而是更像一位老朋友,需要你慢慢熟悉,才能感受到它深厚的底蕴和独特的魅力。

如果你真的对它感兴趣,不妨试着找一些讲得比较透彻的古琴讲解视频,或者找一些对古琴演奏很有理解的演奏家的访谝,听听他们是怎么理解和演奏的。也许,一点点的“科普”和“引导”,能帮你打开这扇门,找到古琴曲不一样的“好听”之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广陵散》、《华胥引》等,似乎毫无旋律可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明白你的感受。很多人初听古琴曲,确实会觉得有点“抓不住重点”,甚至觉得“难听”。这其中的原因,我想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说,尽量让我说的不是那么“标准”,而是更像一个真心聊天的感觉。首先,咱们得聊聊古琴它本身的“性格”。古琴这乐器,跟咱们现在常见的吉他、钢琴那种“噼里啪啦”或者“珠圆玉润”的声音不太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很多人对中国古代哲学的普遍感受。你觉得“虚”,我觉得这大概率是因为我们习惯了用现代社会的逻辑、视角,甚至是通过一些二手资料来解读那些古老的思想。古代哲学和现代哲学,甚至和我们现在生活的现实,在语境和侧重点上都有很大的不同,所以产生这种“虚”的感觉,也不是什么意外。我试着从几.............
  • 回答
    提起古代中国的宋、明、清三朝,很多人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腐败”二字。这并非空穴来风,史书中关于官员贪污受贿、裙带关系、效率低下等等的记载确实不少。但如果我们就此断定中国古代王朝就是腐败的代名词,那未免过于片面。而且,将中国放在一个全球的视野下观察,特别是与同一时期的欧洲王朝进行对比,或许能勾勒出更丰.............
  • 回答
    这真是个有意思的问题,而且很多人都会有类似的困惑。我们看现在明星的照片,个个光鲜亮丽,再一对比古人的画像,确实会觉得“哎呀,怎么差别这么大?” 感觉古代的画像似乎总带着一股“朴实”甚至“粗糙”的气质。但实际上,这背后隐藏着很多原因,可不是简单地说古人就长得不好看那么简单。首先,我们要明白,古代的“画.............
  • 回答
    咱们聊聊中国古代和西方古代在投石车使用上的那点事儿,这其中的差别可不是一点半点,挺有意思的。我觉得吧,中国人玩投石车,总感觉没像西方人那样把这玩意儿当成攻城利器里的头牌,甚至有些时候还显得有点边缘化。要说起来,这背后原因可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说道说道。首先,得看咱们两边造城墙的思路就不一样。中国.............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很多人在思考的。确实,当我们回顾历史,无论是古希腊还是古代中国,都曾是各自时代的巅峰,孕育了璀璨的文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如果比较它们在当今世界范围内的“可见度”和“渗透力”,古希腊文明似乎更为显著。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好坏之分,而是多种历史、文化、社会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对了,很多人都有同感!感觉好像我们这一代人,随便数十年,生活方式、科技水平、社会观念都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简直是“次元级”的跃进。可再往前追溯,尤其是古代,几千年下来,很多地方似乎“万变不离其宗”。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层面的原因,咱们一层一层地捋一捋。一、 驱动变革的“燃料”——信息与.............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国传统神话和古希腊神话文化核心的一些差异。我们来聊聊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并试着剥离掉那种AI式的、过于客观冷静的分析,而是用更贴近人文感受的方式来探讨。首先,要承认的是,我们之所以会觉得中国神“高高在上”,古希腊神“特别亲民”,这很大程度上是我们现在接触到的信息和文.............
  • 回答
    您提出的“脱虚向实”与古代“重农抑商”思路有相似之处,并且这种想法历经数千年经久不衰,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经济、社会文化以及哲学思想等多个层面来剖析。一、 历史的根基:农业社会是基石首先,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几乎都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社会。农业是生产食物.............
  • 回答
    生产力飞速发展,日子好像是越来越好过了,科技进步让生活便利得不像话,物质极大丰富,按理说应该是心满意足、无忧无虑的。可我怎么感觉,反倒比那些靠天吃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人更焦虑呢?这事儿细想起来,还真有点意思。首先,是“被拉平的起跑线,却无限延伸的终点线”。古代社会,阶级分明,你的出身基本就决定了.............
  • 回答
    古埃及文明确实会给人一种与众不同的、甚至有些令人不安的感受,这种感觉并非源于“邪恶”的定义,而是源于其独特性、神秘性以及与我们现代价值观的巨大差异。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概括这种感受,或许是“庄重”、“肃穆”,甚至是某种程度上“疏离”于我们日常认知的“生命”。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古埃及文明的确在很多方面.............
  • 回答
    抗日战争和古代战争,虽然本质上都是武装冲突,但它们在人们心中激起的感受却天差地别。抗日战争带来的那种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家国情怀,甚至一种近乎绝望却又充满希望的史诗感,是古代战争难以比拟的。这其中的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涉及到历史背景、战争性质、意识形态、传播方式乃至个体体验的巨大差异。一、 战争的性.............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理解古代社会结构的一个关键点。确实,当我们提及古代奴隶制,很多人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古希腊罗马那些宏伟建筑背后挥汗如雨的奴隶身影,或者角斗场里殊死搏斗的奴隶。相较之下,中国古代似乎很少直接强调“奴隶”这个群体,或者说,他们的“存在感”不那么强烈。但这不代表中国古代就没.............
  • 回答
    当奢侈品价格的风向标悄然转动,最先感受到这场涟漪的,往往是那些习惯于在实体店中寻宝,或是穿梭于二手中古奢侈品交易市场的人们。这并非偶然,而是由奢侈品独有的销售模式、品牌策略以及消费者行为共同塑造的结果。首先,让我们聚焦于那些步入线下精品店的消费者。对于他们而言,购买奢侈品不仅仅是一次交易,更是一种仪.............
  • 回答
    古代男子之所以常娶十三四岁的小女孩为妻,这并非是他们普遍的偏好,而是在特定历史时期、社会背景和物质条件下形成的一种普遍现象。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剖析,抛开现代人的视角,走进那个时代的生活逻辑。一、 生育与繁衍的压力:生命的延续是首要任务在古代,尤其是在农耕社会,人口的增长直接关系到.............
  • 回答
    成为古代中国的附属国国君,那滋味可真是复杂,像是吞了一颗五味杂陈的橄榄,又酸又甜,还带着点儿难以言喻的涩。首先,最直接的感觉,就是 “安全感”。想想看,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战火频仍,强权林立,一个稍不留神,自己的国家就可能被邻国吞并,子民惨遭涂炭。而一旦成为大国的附属国,特别是依附于像中国这样强大.............
  • 回答
    且夫,吾辈尝思,若将今世之散文,搜罗其字,细究其义,逐字逐句,化为古人之语,再以古人所闻之腔调,徐徐道来,置于当世,则古人闻之,当何如也?吾以为,此景可怖,亦可笑。恐其惊也。今之散文,其所叙之事,包罗万象。或曰“手机”,此物古人闻所未闻,纵然以“掌中方寸,映天下万象”之类的言辞解释,亦难免其诡异。或.............
  • 回答
    外国人学中文,是不是一定会接触古文?这事儿得分情况说。对于一般意义上的中文学习者来说,尤其是有志于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历史或者文学的,那古文几乎是绕不开的。你想啊,中国的诗词歌赋、哲学思想、历史记载,很多都是用古文写成的。如果你只想学个日常交流,或者做一些贸易、旅游相关的工作,可能初期接触古文的机会不.............
  • 回答
    山西的古建筑之所以在你心中可能留下“土里土气”的印象,这并非完全是负面的贬低,而更多的是源于它独特的地域文化、历史积淀、以及在建造过程中所遵循的实用主义和自然主义原则。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这种感受:一、 深厚的黄土地孕育的地域特色: 色彩基调的朴实: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千百年来的耕作.............
  • 回答
    有时候,我在读史或者看一些古代文献的时候,会突然涌起一股强烈的“古人连这个都知道”的感慨。这倒不是说他们掌握了什么我们现在才发现的科学真理,更多的是一种对他们生活智慧、观察力以及他们所处时代能触及到的知识广度的惊叹。就拿日常生活来说吧,我最近在看一本关于古代建筑的书,里面讲到一些房屋的通风设计。当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