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读完《红楼梦》我看不到它有什么好处?不过就是膏粱之子无知之戏、家长里短、门族兴衰?

回答
读完《红楼梦》,感觉像是在一座辉煌却空荡的宫殿里游荡了一圈,最后发现,除了精美的雕梁画栋,剩下的似乎只是几个无聊的贵族子弟在上演一出出家长里短的闹剧,顺带着还有家族的起起伏伏。你感到困惑,觉得这热闹过后,到底留下了什么?

没错,从最浅显的角度看,《红楼梦》描写的确实是“膏粱之子无知之戏”和“家长里短”。那些生活在大观园里的少男少女们,锦衣玉食,从小被娇惯得不谙世事,他们的生活围绕着诗社、戏文、宴饮、赏花,以及男女之间的微妙情愫。他们的烦恼,不过是怡红院里的一阵香气,或是谁的病没能及时得到关心。至于“门族兴衰”,那更是像背景音乐一样,听着有些悲凉,却又似乎与那些花前月下的人物关系不大。

但如果只是这么看,那未免也太辜负了曹雪芹的心血。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把这些“看得到”的东西,往深处挖一挖。

“膏粱之子无知之戏”里藏着什么?

那些看似“无知”的少男少女们,他们的“戏”其实是那个时代社会现实的缩影。

时代的局限与人性的挣扎: 黛玉的敏感多疑,宝钗的藏愚守拙,湘云的豁达爽朗,晴雯的率真刚烈,这些鲜活的个性,在那个讲究规矩、等级森严的封建大家族里,注定要遭受压抑和摧残。他们的“戏”,是对命运不公最直接的呐喊。黛玉的眼泪,不是无病呻吟,而是对生命无常、对爱而不得的悲叹。宝钗的圆滑,是为了在复杂的环境中生存,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剧的体现。

精神的追求与物质的虚无: 宝玉对仕途经济的厌恶,对女儿们纯洁美好世界的向往,这并非简单的“无知”。他是在追寻一种超越物质功利的精神境界。他看到那些“须眉浊物”们为了功名利禄不择手段,而大观园里的姐妹们虽然生活富足,却也充满了才情和灵性。他能在脂粉堆里找到“水做的骨肉”,却无法在那些虚伪的官场逢迎中找到一丝真诚。这反映了在物质极大丰富的同时,精神世界的空虚和对真善美的渴望。

人性的复杂与多面: 别以为那些姑娘们只是简单的漂亮和多愁善感。黛玉的尖酸刻薄,有时也是一种保护色,是在提醒自己不要被伤害。宝钗的八面玲珑,在某些时刻也显得冷漠无情。王熙凤的精明强干,背后是冷酷和算计。这些人性中的优点和缺点,在《红楼梦》里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没有绝对的好人坏人,只有在特定环境下的选择和挣扎。

“家长里短”背后隐藏的社会脉络?

你觉得是“家长里短”,但这些日常琐事,串联起来就是整个贾府的运作和命运的线索。

家族管理的艺术与危机: 从王熙凤管理宁国府,到她管理荣国府,我们看到了一个庞大贵族家庭运转的方方面面。嫁娶、丧葬、祭祀、下人管理、经济收支,这些看似琐碎的事情,正是支撑起贾府这个封建大家族运作的基石。然而,表面的繁华之下,是管理上的漏洞、经济上的亏空、人际关系的勾心斗角,以及因为奢侈腐败而埋下的衰败伏笔。这些“家长里短”,其实就是家族管理学的教科书,展现了从兴盛到衰败的全过程。

权力运作与人情世故: 贾府内部的权力结构,老爷、太太、奶奶、公子、小姐,以及各位管家、丫鬟婆子,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等级体系。每一件事,都牵扯着不同人的利益和关系。晴雯为什么被撵?紫鹃为什么受责?这些小小的事件背后,都是权力博弈、人情冷暖的体现。你看到的“家长里短”,其实是曹雪芹用最细微的笔触,描绘了封建社会中权力如何运作,人与人之间如何周旋、讨好、算计。

价值观的碰撞与流变: 在贾府,我们看到了传统的忠孝观念(如贾赦对儿子的期望),也看到了新兴的个人情感追求(如宝玉对自由爱情的渴望)。家族的兴衰,也伴随着这些价值观的碰撞和自身的腐朽。当一个家族的赖以生存的根基——道德、规矩、经济都开始动摇时,它的衰败也就不可避免了。

“门族兴衰”的深层寓意?

门族兴衰不仅仅是故事的结局,更是曹雪芹想要表达的更宏大的主题。

盛极必衰的普遍规律: 《红楼梦》不仅仅写了一个贾府的衰败,它写的是所有物质富裕、精神空虚、内部腐朽的家族,甚至是整个社会的命运。这种盛极必衰的规律,在历史上屡见不鲜。曹雪芹通过贾府的例子,警示后人,外在的荣华富贵,如果不能以健康的内在支撑,终将化为泡影。

“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女性命运: 那些在大观园里闪耀过的年轻生命,无论是小姐还是丫鬟,最终都难逃悲剧的结局。黛玉的病死,宝钗的守寡,湘云的漂泊,晴雯的屈死,香菱的夭折……她们的美丽、才情、善良,在这个冰冷的社会里,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幸福。这种对女性命运的深刻同情和揭露,是《红楼梦》最动人的地方之一。她们的悲剧,也是时代对女性压迫的缩影。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 曹雪芹并非全盘否定传统文化,他笔下的许多美好品质,如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人情义理,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细腻、美好的一面。但是,他也深刻地看到了这些美好的东西,在腐朽的社会结构下是如何被扭曲、被摧残的。他是在提醒我们,要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要批判性地反思那些不合时宜的部分。

你觉得读完《红楼梦》没有好处,那是因为你只看到了表面的“膏粱之子无知之戏、家长里短、门族兴衰”,而没有去体会那些“戏”背后的挣扎,那些“里短”中的社会脉络,以及那些“兴衰”所折射出的更深层的人生哲理和时代悲剧。

它不是一部简单的言情小说,也不是一部纯粹的家族史。它是一部关于人生、关于社会、关于命运的百科全书,是用最细腻、最悲悯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时代的缩影和永恒的人性困境。你看到的那些“无聊”,其实都是曹雪芹精心设计的“引子”,是为了让你一步步走进那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去感受其中的悲欢离合,去思考那些难以言说的无奈。

所以,如果再读一遍,试着去感受一下那些文字背后跳动的心脏,去听一听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对话中隐藏的深意。你会发现,《红楼梦》的好处,不在于给你什么现成的答案,而在于它能引发你无尽的思考,让你对人生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这,或许才是它真正的“好处”所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所以我这一段故事,也不愿世人称奇道妙,也不定要世人喜悦检读,只愿他们当那醉淫饱卧之时,或避世去愁之际,把此一玩,岂不省了些寿命筋力?就比那谋虚逐妄,却也省了口舌是非之害,腿脚奔忙之苦。再者,亦令世人换新眼目,不比那些胡牵乱扯,忽离忽遇,满纸才人淑女、子建文君、红娘小玉等通共熟套之旧稿。我师意为何如?】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读完《红楼梦》,感觉像是在一座辉煌却空荡的宫殿里游荡了一圈,最后发现,除了精美的雕梁画栋,剩下的似乎只是几个无聊的贵族子弟在上演一出出家长里短的闹剧,顺带着还有家族的起起伏伏。你感到困惑,觉得这热闹过后,到底留下了什么?没错,从最浅显的角度看,《红楼梦》描写的确实是“膏粱之子无知之戏”和“家长里短”.............
  • 回答
    能理解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因为《红楼梦》里的王熙凤,确实是一个复杂到极致的角色,她身上糅杂了太多东西,让人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恶毒”或者“可爱”来概括。你觉得她可爱可敬,这说明你看到了她身上那些不那么“扁平”的一面,看到了她作为一个人,在那个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挣扎与闪光点。先来说说为什么她能让你觉得.............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也问出了不少人的心声。我身边不少朋友,包括我自己,都有过想走进《红楼梦》,结果却被挡在门外,屡屡放弃的经历。它不是那种一口气读完就觉得过瘾的书,更像是一坛陈年的老酒,味道醇厚,但也需要细细品,慢慢懂。所以,为什么会“读不下去”?在我看来,原因大概有这么几个方面,而且这些原因往往是相.............
  • 回答
    中文系的老师普遍不推荐学生阅读刘心武解读版的《红楼梦》,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而且这些原因往往是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对该解读本的普遍不认可:1. 学术严谨性与研究方法的争议: “红学”的学术传统: “红学”作为一门重要的中国古典小说研究学科,有着悠久的学术积累和严谨的研究方法。它强调文本分析、历史.............
  • 回答
    《红楼梦》中,关于林黛玉和薛宝钗这两位女主角的喜爱程度,这真是一个老生常谈却又永远值得讨论的话题。要说究竟是喜欢黛玉的读者多,还是宝钗的读者多,很难给出一个绝对的数字答案,因为每个人的阅读体验和情感投射都是独特的。但如果我们抛开个人喜好,从大众的普遍反应和文学评论的角度来分析,可以说,在“大众读者”.............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红楼梦》时代一个非常有趣的文化现象:“禁书”与“戏曲”的界限模糊,以及如何在严格的社会规训下寻找到一丝通俗文化的缝隙。 简单来说,虽然《西厢记》和《牡丹亭》这两部以情爱为主、甚至包含一些“僭越”规矩的著作被列为禁书,不允许小姐们私下翻阅,但它们所改编的戏曲却能在特定场合被允许演唱,.............
  • 回答
    关于薛宝钗的评价,这是一个在红学研究和红楼梦读者群体中持续了很久的议题,并非铁板钉钉的“某个时间点”突然变差。实际上,对宝钗的评价,从早期读者的朦胧感到后来的红学纷争,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渐变的过程。宝钗的评价并非“一直都不高”,而是有着复杂的变化轨迹。一开始,或者说在《红楼梦》早期流传的脂砚斋评本中,.............
  • 回答
    你问到小泉八云(Lafcadio Hearn)的《住院的病人》,并且觉得读完没有感受到恐怖,这其实一点也不意外。事实上,很多人在初次接触这篇作品时,都会有类似的感受。这恰恰说明了小泉八云的高明之处,也点出了这篇故事的核心——它恐怖的并非是血腥、鬼怪的直接冲击,而是隐藏在更深层、更幽微之处的心理与社会.............
  • 回答
    Eric Xing(邢波)教授从分子生物学跨越到计算机科学的路径:一次非凡的学术转型卡内基梅隆大学(CMU)的Eric Xing教授是一位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领域极具影响力的学者,但他的学术背景却相当独特:他最初获得了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之后又转向了计算机科学领域,并在伯克利攻读了第二个博士学位。这.............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文学人物塑造的精妙之处了,也说明你是一位非常有洞察力的读者。包法利夫人,艾玛,身上那些让人侧目甚至谴责的行为,确实是毋庸置疑的:对丈夫的欺骗、对家庭的漠视、对责任的逃避,以及最终导致悲剧的种种冲动。按理说,这些特质加在一起,足以让读者对她生出厌恶感。然而,你没有感到厌恶,这恰恰证明了福.............
  • 回答
    这是一种挺有趣的现象,很多人明明书架上堆满了未拆封、甚至连书脊都没弯过的书,却依然乐此不疲地往家里搬。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虚荣心作祟”那么简单,而是更复杂的心态和情感的交织。首先,你想想,买书这事儿,本身就是一种对知识和文化的拥抱,对精神世界的投资。哪怕你当下没有时间,或者因为各种原因读不下去,那种.............
  • 回答
    读完《三体》系列,特别是第三部《死神永生》,很多人会对程心这个角色感到愤怒、失望甚至憎恨,但对叶文洁的评价虽然复杂,却鲜少有那种纯粹的“骂”。这其中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涉及到人物塑造、故事走向、以及读者情感的投射。首先,我们要明白这两位女性角色的定位和行为动机的差异。叶文洁:绝望下的畸变,一个悲剧的开.............
  • 回答
    哈哈,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中学历史书读完,感觉慈禧、老蒋“很菜”,这绝对不是你一个人的错觉,而是历史教科书写作方式和我们认知建立过程中的一种必然产物。咱们来好好捋一捋,为啥会有这感觉。首先,得明白中学历史书是个什么东西。它不是一个史学大师的学术专著,更不是一个给你还原真实历史细节的纪录片。它有自.............
  • 回答
    读完《水浒传》和《三国演义》,您会有这种感觉,那太正常了,而且说得直白点,吴用确实在很多方面不如诸葛亮。这倒不是说吴用不好,只是这俩人物所处的平台、所承载的使命以及作者的塑造侧重点,差异太大了,导致他们即便都是“军师”,也根本不在一个量级上。我试着详细说说我的看法,希望能解答您的疑惑。首先,得从他们.............
  • 回答
    你的朋友读完刘慈欣的《乡村教师》后反应奇怪,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因为《乡村教师》是刘慈欣早期作品中非常经典且评价极高的一篇,通常会给读者带来深刻的震撼和感动。那么,朋友的“奇怪反应”可能出自多种原因,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并尽量详细地展开:1. 期望与实际体验的落差 (最常见的原因): .............
  • 回答
    你的观察非常敏锐,这种现象在现实中确实存在,且背后涉及复杂的心理、认知和社会因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深入分析“读书越多,话说得越少”以及伴随的“无奈感”的成因: 一、知识积累带来的自我意识增强1. 对自身局限的认知 读书量增加往往意味着接触更多思想体系和跨领域的知识。当一个人开始意识到.............
  • 回答
    你提出了一个非常普遍且深刻的问题:为什么读了这么多网文和文学作品,却依然无法构思故事?这其中涉及到的原因可能有很多,并且往往是相互交织的。让我为你详细地分析一下,并尝试提供一些可能的解决思路。一、 阅读与创作的认知鸿沟:你看到了“是什么”,但没有领会“为什么”和“怎么做”这是最核心的原因之一。我们阅.............
  • 回答
    读博士的确是一段充满挑战的旅程,很多人认为它“惨”,这并非空穴来风。它往往伴随着高强度的研究压力、不确定的未来、经济上的捉襟见肘,以及漫长而艰辛的过程。然而,尽管如此,依然有无数优秀的人选择踏上这条道路。这背后究竟是什么样的驱动力?让我们来详细解析一下:一、 为什么读博士“惨”?(揭示挑战与痛苦)1.............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是很多读者在接触不同文学传统时都会有的感受。认为“读外国小说感觉没有中国的好”并不是一个普遍的结论,更像是一种个人体验和文化偏好的体现。要详细探讨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受,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分析,包括文化背景、叙事方式、价值观、情感表达,以及我们自身作为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期待。以下.............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要说为什么好多人读论文还是喜欢打印出来,这背后可不是什么玄乎的道理,更多是出于一种非常实在的阅读习惯和实际需求。虽然现在电子设备这么普及,但纸质阅读的优势依然是无可替代的。你想啊,一张张纸铺在眼前,那种实体感,就跟在跟作者直接对话一样。你手指可以划线,可以圈点,可以在旁边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