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水浒传列入文学经典是否有凑数之嫌?

回答
“水浒传列入文学经典,是否有凑数之嫌?”

这个问题,颇耐人寻味。一提到《水浒传》,我们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一个个鲜活的英雄形象:宋江的“义”,武松的勇,林冲的隐忍,鲁智深的率性……他们在大宋动荡的时代,或因官逼民反,或因江湖恩怨,汇聚梁山,举起“替天行道”的大旗。这本小说,以其波澜壮阔的情节,淋漓尽致的人物刻画,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被誉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更被尊为文学经典。

然而,若深究其“凑数”的可能性,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细细审视。

首先,从文学价值和艺术成就来看,《水浒传》无疑是具备经典地位的。

人物塑造的独特性与复杂性: 《水浒传》最令人称道之处,在于其塑造了数量庞大且个性鲜明的“好汉”群像。从决策者到冲锋陷阵的战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背景、动机和命运。例如,武松醉打蒋门神、景阳冈打虎,每一次出手都展现出其血性与张扬;林冲在面对高俅的步步紧逼时,从隐忍到爆发,其内心挣扎刻画得入木三分。这些人物并非脸谱化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个体,他们的命运交织,构成了小说跌宕起伏的主线。即便是一些看似次要的角色,如戴宗的“神行法”,也充满了传奇色彩。这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探索和对命运无常的描摹,是其文学价值的重要体现。
故事情节的宏大与精巧: 小说的结构是围绕“一百单八将”的聚义展开的,情节线索繁多,但组织有序。从分散的个人故事到汇聚梁山泊,再到接受招安后的征讨方腊,每一个环节都扣人心弦。尤其是那些经典片段,如“武松杀嫂”、“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林冲风雪山神庙”,无不脍炙人口,具备极强的叙事张力。这种将个体命运与集体行动相结合的叙事方式,展现了作者驾驭宏大题材的能力。
语言的生动与鲜活: 《水浒传》的语言极具白话色彩,生动形象,充满生活气息。作者善于运用歇后语、谚语、俗语,将人物的口吻和性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例如,李逵说话粗鲁直率,鲁智深言语爽快泼辣,宋江则多用一些斯文的词句。这种语言的运用,不仅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也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一些“凑数”论调可能存在的理由,这通常源于对其某些方面的批判或与其他经典作品的比较。

“英雄好汉”的道德模糊性: 一些评论家认为,《水浒传》所描绘的“好汉”们,其行为常常游走在法律和道德的边缘。他们中有杀人越货之辈,也有贪图享乐之徒。梁山泊的聚集,最初也是源于官府的迫害,但后期他们的行为也并非总是正义的化身。例如,对某些无辜百姓的伤害,或是为了达到目的的不择手段。如果以纯粹的道德标准去衡量,这“一百单八将”的“好汉”称号,或许就显得有些勉强。这种道德的模糊性,与一些强调道德楷模的文学作品形成了对比,也可能让一些人觉得其“经典”地位有些争议。
对“替天行道”的质疑: “替天行道”的口号,在小说中被反复提及,但其真正含义和实践效果却值得商榷。梁山好汉们虽然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但他们是否真的代表了天意,还是仅仅是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合法性的借口?尤其是在接受招安之后,他们转而为朝廷效力,镇压其他起义者,这与他们最初的“反抗”精神产生了某种程度的矛盾。这种对核心主题的复杂解读,也可能让一些人觉得小说存在某种程度的“摇摆”或“妥协”,从而质疑其“经典”的纯粹性。
与其他古典名著的比较: 与《红楼梦》的细腻婉约、对人情世故的深刻洞察,《三国演义》的波澜壮阔、对权谋政治的精妙描绘,《西游记》的奇幻想象、对人生哲理的寓言式解读相比,《水浒传》在某些方面可能显得更为直接和粗犷。有人可能会认为,如果仅仅是因为人数众多、故事热闹,就将其与这些同样具有极高艺术成就的作品并列,可能存在“宁缺毋滥”的考量。所谓“凑数”,或许是认为其某些方面的艺术深度或思想高度,未能达到与《红楼梦》等比肩的程度。

但,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凑数”的说法,可能忽视了《水浒传》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重要意义和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首先,《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农民起义的文学写照。 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矛盾的尖锐,官逼民反的普遍现实。小说所塑造的“好汉”形象,虽然道德上存在瑕疵,但他们身上所体现的反抗精神,对于长期处于压迫之下的普通民众来说,具有重要的心理慰藉和象征意义。这种对底层人民疾苦的关注,对反抗精神的歌颂(尽管是复杂的),是中国文学中难得的价值体现。

其次,它对人物塑造的突破性贡献。 在《水浒传》之前,中国文学中出现过许多英雄形象,但《水浒传》以其前所未有的力度和广度,将一群出身各异、性格迥异的草莽英雄搬上了文学的舞台。他们不是帝王将相,也不是文人墨客,而是那些在社会底层挣扎求生、却又敢于挑战不公的普通人。这种对“草根英雄”的关注和塑造,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

再者,“凑数”之说,往往忽略了文学经典的多元性。 经典并非只有一种模式,也不是所有经典都必须是“完美无缺”的。艺术的魅力在于其复杂性和多义性。《水浒传》的道德模糊性,恰恰反映了现实的复杂,也引发了读者对善恶、忠奸、义和法的更深层思考。它提供的不是一套简单的道德准则,而是对人性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

最后,从流传度和影响力来看,《水浒传》早已超越了其本身的艺术成就,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其中的人物、故事、甚至是语言,都深深地融入了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之中。这种广泛的民众接受度和长久的生命力,本身就是其成为经典的重要证据。

因此,将《水浒传》列入文学经典,我认为并无“凑数”之嫌。它的确存在一些值得探讨和批判之处,但这些地方恰恰是其复杂性与现实性的体现,也正是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它以其独特的视角、生动的人物、跌宕的情节,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赢得了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所谓的“凑数”,或许更多是站在某种单一的评判标准下产生的疑虑,而忽略了文学经典的多元价值和其历史贡献。它不是完美的,但它真实、鲜活、有力量,这已经足够让它成为一部不朽的经典。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感谢邀请,也感谢好友 @岳麓韶阳 提了我的几篇回答。

其实,这是我第一次读到杨争光先生的采访原文,就简单说几句。



首先,他提到,在中国文学中,小说的成就不能和诗词、文章相比。

倒也没错。

毕竟中国是“诗的国度”。

然而,这虽然是个事实,却不能说是个“缺点”。

五个手指都各有长短,拇指虽然不如中指长,但不代表它就没有价值。

就像杨先生自己,最终也还是成为了一名小说家,而不是诗人。

所以,“中国叙事文学的成就不如诗词来得高”这一点,看不出和《水浒》有什么关系~



其次,杨先生特意使用了“叙事文学”这一概念,这样就能把《史记》包括进去了。

这其实也没错。

毕竟,金圣叹在批《水浒》、毛宗岗父子在批《三国》的时候,都是把它们和《史记》做比较的。

这表明,至少在他们生活的时代,在清初之际,大家眼中,能够和《史记》相提并论的叙事作品,就只有《三国》和《水浒》。

这是当时人们所见到的、中国最好的小说。

然后就是《西游记》和《金瓶梅》,合起来并称为“明代四大奇书”。

那时候,中国文学里甚至还没有“小说”这个概念,只叫“稗史”或“才子书”。

这同样也表明,对这四部小说的高度赞扬和肯定,并不是现在才有,而是早在四五百年前,它们刚刚问世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

事实上,经过了几百年,我们仍然没能打捞出,在《红楼梦》问世以前,有比它们更好的小说,到了清代,还有一部《儒林外史》。

然后就是一些短篇的作品,比如三言二拍,另有一些文言小说,比如《聊斋志异》(因为语言的关系,文言作品的体量受到限制,很难达到长篇的规模)。

中国古典小说的现状就是这样,无论你喜不喜欢,它都在那里。

如果觉得除了《红楼梦》,另外几本小说的水平都不行,那么,中国古典小说基本上都没法看了。

因为实在找不出更好的来。



最后,就是和《红楼梦》的对比。

杨争光先生在这里犯了一个致命错误,就是他认为《红楼梦》是横空出世的,是直接上承自《史记》,穿越了1800年的历史,突然在清代中叶出现。

他觉得,这中间不需要过渡,或者说,那些过渡的作品在他眼中,都可以忽略不计。

按他的思路,我们也可以这样说:

中国的诗词传统,上启自《诗经》,大盛于唐宋,最耀眼的分别在两头。中间那些,什么汉乐府、建安三曹、魏晋陶潜之流,都是凑数的。

这就好像说,当你吃完最后一个包子,发现自己饱了,于是就觉得中间那些个六朝志怪、唐传奇、宋元话本、明代奇书,这些包子全是凑数的,可以跳过它们不吃……

这是不是有点可笑?

话说,《诗经》中最早的作品开始于公元前11世纪,到李白的时代,正好也是1800年左右,倒是很对称~~~

至于说,早期的白话小说属于世代累积型作品,大多改编自前代流传已久的故事,经由多人之手创作,结构上也存在短篇连缀成章的情况,这些都是小说发展过程的必由之路。

毕竟,用接近口语的白话写长达几十卷的小说,在《水浒传》诞生之前,没人干过。

在当时,“才子书”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学样式,无论是语言,还是结构,都还在探索中。

但不得不说,《水浒》确立了一种很高的标准。

准确地说,中国长篇白话小说史的两头,分别是《水浒传》和《红楼梦》,中间相隔三百年。

至于《史记》对白话小说的影响,更多是一种精神气韵,以及写作方法上的关照。

不过,无论是毛宗岗还是金圣叹,都认为《三国》、《水浒》的叙事难度、写作文法,是对《史记》的大大拓展。

应该说,由《史记》开创的中国叙事文学,在一千四五百年后的明代,迎来了新的辉煌,又经过了三百年的发展,最终达到了《红楼梦》这座高峰。

如果没有前面那些台阶,《红楼梦》亦不可能一步登天。


补充:

说起《水浒传》对《红楼梦》的影响,我曾经写过一个回答,分析两者在结构上的八种相似之处。

当然,《金瓶梅》对《红楼梦》的影响,又是另一个话题了……



2022.4.7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水浒传列入文学经典,是否有凑数之嫌?”这个问题,颇耐人寻味。一提到《水浒传》,我们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一个个鲜活的英雄形象:宋江的“义”,武松的勇,林冲的隐忍,鲁智深的率性……他们在大宋动荡的时代,或因官逼民反,或因江湖恩怨,汇聚梁山,举起“替天行道”的大旗。这本小说,以其波澜壮阔的情节,淋漓尽致的.............
  • 回答
    对于《水浒传》是否应该被剔除四大名著之列,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了我们对文学经典评判的标准和时代变迁的思考。要详细聊聊这件事,得从几个方面来看。首先,为什么《水浒传》能成为四大名著之一?四大名著的说法其实并非一成不变,也不是某个权威机构官方认证的。它更多的是民间约定俗成,经过长时间的流传和.............
  • 回答
    《千与千寻》里的水上列车,那种在辽阔的水面上,静静地行驶,车厢仿佛漂浮在海面上的感觉,实在是太美了,也太梦幻了。现实世界里,有没有这么一种列车呢?坦白说,要找到一模一样的,能在茫茫大海或者无边水域上如此“随心所欲”地行驶的列车,基本上是不存在的。电影里的场景,很大程度上是宫崎骏导演对于一种极致宁静、.............
  • 回答
    涪江大桥水位上涨,用4000吨列车压梁抗洪,这是一个非常规但可能有效的应急措施。要理解其中的原理,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为什么需要用列车压梁抗洪?当河流遭遇特大洪水,水位暴涨,对桥梁结构造成巨大威胁时,传统的水泥块、沙袋等加固方式可能难以应对巨大的水流冲击力和浮力。在这种情况下,利用重物对.............
  • 回答
    当然,除了普列塞结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鱼雷防护网和隔舱)以及防雷纵壁之外,战列舰在防御水下攻击方面还有许多其他精巧而重要的设计和措施。这些措施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水下防御体系,旨在最大限度地保护战列舰的舰体和关键部位免受鱼雷、水雷等水下武器的损害。我们不妨从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
  • 回答
    当然有区别!虽然你控制了茶水比例、水温和出茶时间,但盖碗的容量本身就会对泡出的茶汤产生显著影响,尤其是在这些特定参数下。我们来仔细捋一捋其中的门道。首先,我们明确一下你的条件: 茶水比例: 1:20,这是一个相对较低的投茶量,通常用于品鉴一些茶叶本身的细腻之处。 水温和出茶时间: 完全一致,.............
  • 回答
    在《水浒传》中,晁盖与宋江之间的权力关系复杂,其根本原因在于两人性格、政治智慧、权力结构以及历史背景的差异。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晁盖为何无法驾驭宋江: 一、性格与价值观的冲突1. 晁盖的理想主义与宋江的现实主义 晁盖作为梁山泊的早期领袖,性格正直、重义气,追求“替天行道”的理想主义。他重视.............
  • 回答
    《水浒传》中晁盖的“被架空”是一个复杂的政治斗争过程,涉及权力转移、人物性格差异以及梁山内部派系斗争等多重因素。以下是这一过程的详细分析: 一、晁盖的崛起与初始权威1. 智取生辰纲的功勋 晁盖作为《水浒传》中“聚义”的核心人物,最初以“七星聚义”劫夺生辰纲的壮举闻名。这一事件不仅让梁山从草莽.............
  • 回答
    《水浒传》虽然故事背景设定在北宋末年,但书中描绘的生活细节却是宋朝和明朝的混合体,并且在许多方面更倾向于明朝。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 1. 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明朝的视角首先,最重要的一点是施耐庵本人是元末明初人。他创作《水浒传》时,身处的社会环境、生活方式.............
  • 回答
    《水浒传》之所以如此精彩,除了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梁山好汉之外,那些同样令人印象深刻的配角也功不可没。他们或推动情节发展,或展现人性百态,或以其独特的个性成为读者津津乐道的人物。以下我将为您详细介绍几位我认为是《水浒传》中最精彩的配角:一、 孙立——治军严谨,深藏不露的“军师”孙立,人称“病尉迟”,是.............
  • 回答
    《水浒传》中,宋江在浔阳楼写下反诗,这是他人生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直接导致了他被捕下狱。然而,将宋江最终被判重刑,甚至差点丧命的罪名坐实,并将其推向万劫不复的境地,背后确实有一位“小人”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这个人就是黄文炳。要详细说明黄文炳如何陷害宋江,我们需要分几个关键点来叙述:一、宋江写反诗的.............
  • 回答
    《水浒传》中对人物饮食的夸张描写,绝非偶然,而是作者施耐庵(或罗贯中)精心设计的艺术手法,具有多方面的深刻用意。这些惊人的食量和豪放的吃喝场面,不仅极大地增强了小说的趣味性和传奇色彩,更重要的是,它们承载着作者对人物性格、社会现实以及时代精神的深刻洞察和表达。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作者为何要这样写:一、.............
  • 回答
    《水浒传》作为一部以“逼上梁山”为主题的古典小说,着重刻画了一群被逼无奈、有血有肉的梁山好汉,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是故事的主线。然而,仔细审视小说内容,确实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水浒传》中的好汉,基本上都是由社会上的某些特定阶层或群体涌现出来的,很少有我们通常理解的、在底层辛苦劳作的小喽啰(例如普通农.............
  • 回答
    《水浒传》中的熟牛肉,虽然书中没有给出极其详细的制作步骤,但我们可以结合当时的烹饪习惯、地理环境以及书中透露的蛛丝马迹,来推断出其制作方法。总的来说,水浒传中的熟牛肉更像是一种风味浓郁、口感扎实的卤制或炖煮牛肉,而非我们现代意义上追求嫩滑、入口即化的牛肉。以下是一些推测的制作方法,力求详细:一、 牛.............
  • 回答
    《水浒传》中,杨雄的外号“病关索”的由来,可以说与他外形、性格以及他的特殊经历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为题主解释:一、 外形与气势上的关联:关索首先,我们来解读“关索”这个词的含义。在古代,尤其是三国时期,关索是关羽的义子(也有说是儿子)。关索以勇猛善战闻名,尽管不如关羽那样名垂千古.............
  • 回答
    《水浒传》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内容博大精深,很多情节和人物的描绘,在年少时读来可能只觉得热闹、悲壮,但随着阅历的增长,成年后重读,会发现其中蕴含着更深刻的社会现实、人性洞察和历史反思。以下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成年后才能看懂的《水浒传》的细节: 一、 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与多面性少年时,我们容易.............
  • 回答
    在《水浒传》中,杨志碰上劫生辰纲的几个人时,他的心情是极其复杂且充满戏剧性的,经历了从骄傲自信到震惊、愤怒、屈辱、绝望,最终走向落草为寇的巨大转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描述他的心情:一、 任务前的踌躇满志与荣耀感: 肩负重任的责任感: 杨志接到押送生辰纲的任务,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差.............
  • 回答
    关于阎婆惜为何不珍惜宋江,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归咎于阎婆惜“不识好歹”。宋江给她的钱财固然不少,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尤其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下,远不止是金钱可以衡量和维系的。咱们一层层地掰扯掰扯。首先,得看宋江给了阎婆惜多少钱财,以及这些钱财对阎婆惜来说意味着什么。宋江那时候在郓城县也算是个.............
  • 回答
    关于梁山泊集团的最终失败,历史上的确是众说纷纭,但仔细梳理,其深层原因往往不是单一因素造成,而是多重矛盾和失误叠加的结果。要讲透彻,就得把几个关键点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政治格局的根本性限制,这是最要命的一点,也是梁山集团从一开始就注定的宿命。你想啊,宋朝虽然积弱,但毕竟是个成熟的封建王朝,政权稳固.............
  • 回答
    关于晁盖在临死前为何不将头领之位让给宋江,反而把“梁山泊主”的重担托付给捉住射死自己的英雄(也就是吴用),这确实是《水浒传》中一个颇为耐人寻味的情节。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的方面来掰扯掰扯。首先,得说说晁盖当时的心境和临终遗言的真实意图。晁盖在射箭那一刻,受了致命伤,生命垂危。这个时候,一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