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在古代打造一个「永不陷落」的城堡?

回答
在谈论“永不陷落”的城堡之前,我们得先扯开一个概念上的小口子。古代世界,真的要做到“永不陷落”,那难度系数,比登天还高,几乎是不可能的。再坚固的城墙,再精密的防御,遇到足够强大、足够持久的敌人,加上点运气,总会有那么一两个环节出问题。

但我们完全可以设想,如何打造一座“极难陷落”,让攻击者望而却步,即使真的攻破了,也付出了惨痛代价的城堡。这才是古代人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们今天要聊的重点。

那么,让我们把思路拉回到那个热兵器尚未统治战场,攻城锤、投石机、云梯、围城战术是家常便饭的年代,看看古人是如何构思这样一座令人绝望的堡垒的。

一、选址:地利为王,先占半壁江山

一块风水宝地,是“永不陷落”城堡的基石。古代的军事家,深谙此道。

绝佳的制高点: 山顶、悬崖峭壁、半岛,甚至是岛屿,都是理想的选择。这不仅能让守军居高临下,视野开阔,方便侦查来敌,更能让攻城器械在仰攻时威力大减,甚至难以部署。想象一下,一个被三面悬崖环绕的城堡,敌人只能从一面进攻,这本身就省了多少事?
依水而建: 城堡临近河流、湖泊甚至是海岸,可以提供天然的护城河。敌人需要跨越水源,才能抵达城墙,这不仅增加了他们的难度,更使得他们的攻城器械难以靠近。同时,水源也能保证城堡内的饮水和日常生活需求,在围城战中至关重要。
地质坚固: 城堡的地基要建在坚固的山岩上,而不是松软的泥土或沼泽。这能有效防止地道战的威胁,也为建造厚重城墙提供了稳固的基础。

二、城墙的艺术:多层防御,步步惊心

城墙是城堡的血肉,更是抵御攻击的第一道屏障。要做到“极难陷落”,城墙的设计必须是层层递进,让敌人每一步都付出代价。

厚实与高度的结合: 城墙的基座要足够宽厚,能够承受攻城锤的反复撞击。同时,城墙的高度要足够惊人,使得云梯难以企及,投石机也需要更巨大的射程才能有效打击。我们说的不是普通的城墙,而是那种能让你仰望脖子疼,感觉它直插云霄的程度。
多层墙体(重城): 最理想的设计是多重防御体系。最外层是一道较低的城墙(外垣),其后面再修建一道更高更厚的内城墙(本垣)。外垣可以消耗攻城方的部分兵力,逼迫他们暴露在火力之下。一旦外垣被突破,敌人还要面对更严峻的内城墙。
角楼与箭塔的密集分布: 城墙上不应是平滑的直线,而要布满向外凸出的角楼和高耸的箭塔。这些结构能提供更广阔的射界,让守军可以从侧翼对试图攀爬城墙的敌人进行交叉火力打击,形成“死亡地带”。每个塔楼都要独立设防,即使被攻破,也能成为一个小型的据点。
垛口的设计: 垛口不仅是为了射箭,更要考虑防御。厚实的垛墙能提供掩护,而活动的吊门(射孔)则可以在敌人靠近时关闭,保护射手。有些垛口设计会更复杂,例如设置双层垛口,内层垛口高,外层垛口低,可以形成多层次的射击空间。
城墙的坡度: 城墙的内侧和外侧不一定是垂直的。外侧会有一个斜坡或者筑有土丘,这样即使攻城器械能够勉强够到墙头,斜坡也能让攻城士兵难以立足,更容易滑落。

三、护城河与障壁:天然屏障,加剧攻城难度

宽阔且深邃的护城河: 护城河不仅仅是为了美观。要做到“极难陷落”,护城河必须够宽,使得投石机和攻城梯难以跨越。深度则能让攻城士兵在渡河时遭受箭矢和滚石的攻击。有时,护城河还会引入激流,甚至隐藏尖锐的木桩。
鹿砦、拒马和陷阱: 在护城河外围,以及通往城堡的必经之路上,会布满尖锐的木桩(鹿砦)、可以移动的木质障碍物(拒马),以及深埋地下的拒马坑、尖木坑等陷阱。这些都是为了迟滞敌人的进攻速度,消耗他们的体力,并在夜间或恶劣天气下制造恐慌。

四、城门的设计:最薄弱处,最强化的保护

城门无疑是城堡最薄弱的环节,也是敌人最容易攻破的地方。所以,这里的设计必须是重中之重。

多重门闩与吊桥: 不仅仅是一扇大门,而是多层坚固的木门和铁门,每扇门都有独立的栓锁。连接外界的吊桥在敌人靠近时会被升起,让城堡成为一个孤岛。
射击孔与绞杀孔: 城门上方和两侧会布满密集的射击孔,让守军可以从四面八方攻击试图破门的敌人。更恐怖的是绞杀孔,这些是高于城门的小型开口,可以直接将滚石、热油、沸水甚至燃烧物倾倒下去,给试图破门的敌人造成毁灭性打击。
瓮城: 这是古代城堡设计的精髓之一。当敌人突破第一道城门后,并不会直接进入城堡内部,而是进入一个狭窄的庭院(瓮城)。瓮城的设计往往更复杂,两边都有高墙和射击孔,瓮城的一头是已破的第一道城门,另一头则是另一道甚至多道更坚固的城门。一旦敌人被引入瓮城,守军就可以从四面八方进行围歼,让敌人成为瓮中之鳖。

五、内部的自给自足与协同作战:坚守的意志

城堡不仅仅是石头砌成的躯壳,更是一个能够独立运作的生命体。

充足的储备: 粮食、淡水(水井)、武器弹药、木材(用于修补和燃烧)等必须储备充足,足以支撑数月甚至更长时间的围城。对于“永不陷落”的追求,储备是关键中的关键。
独立的供水系统: 城堡内必须有可靠的饮用水源,例如深井。甚至可以修建暗道连接外部水源,以防万一。
内部的军事设施: 城堡内部会有兵营、武器库、瞭望台、训练场,甚至独立的“内堡”,即城堡中最坚固的区域,作为最后的据点。
完善的通信系统: 在没有现代通讯的年代,烽火、信号旗、传令兵是重要的通讯手段。城堡的设计要考虑方便信号传递,以及在内部进行指挥调度。
坚定的守军: 最重要的,是有一支训练有素、意志坚定的守军。无论城堡设计得多么精妙,如果守军士气低落,怯懦胆小,那么一切都将是徒劳。

六、其他高级技巧: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隐蔽的通道和地道: 除了用于运输物资的隐蔽通道,还可以挖掘暗道连接城堡外部,以便守军进行突袭,或者在情况危急时撤离一部分人员。
防火设施: 城墙上可能布置有沙土、水源,甚至专门的防守人员来扑灭攻城方使用的火攻。
利用环境: 在特定的季节或天气下,城堡的防御优势会更明显。例如,在冬季的暴风雪中,守军可以利用风雪作为掩护进行突袭,或者消耗攻城方的士气。

结语:

要打造一座“永不陷落”的城堡,需要的不仅仅是惊人的财富和人力,更是对工程学、军事学、心理学以及对敌人心理的深刻理解。这是一种将建筑艺术、防御策略和人力意志完美结合的极致体现。

虽然绝对的“永不陷落”是一个难以企及的理想,但古人通过这些层层叠叠的防御工事,精巧绝伦的设计,以及对细节的极致追求,确实建造出了无数令人惊叹的、极难被攻克的堡垒。它们至今仍是人类智慧与勇气的象征,诉说着那个冷兵器时代,一场场关于生存与征服的血与火的传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前面很多人所回答的,要想坚守住城池,最好的状况是防御方的地形让进攻方的攻击难以展开,进攻方的补给不便,同时防守方的补给要容易得多。

一般来说,达成这种状况需要大面积的水域 or 山区。考虑到复杂山区里建设的城池少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因此在开阔水域附近更有可能出现这样的难以进攻,又值得让大军持续围攻的城池。

而要想做到这点,筑城位置最佳的选择无非两种:

  • 仅有地峡和大陆连接的半岛
  • 贫瘠,孤悬于海上交通要冲,但距离防守方的后方更近或者至少对于双方等距的小岛

并且,两个地方都应该有港口和外界联系。

前者的例子有锡拉库扎(Siracusa),后者的例子则是马耳他岛(Malta)

*锡拉库扎老城

锡拉库扎老城建在一个半岛上。半岛和西西里岛之间唯一的通道是一个只有几十米宽的地峡。由于锡拉库扎老城的海岸线完全被高大的城墙所环绕,对于中世纪的技术来说从海上进攻完全是自杀行为。因此实际上可以用来进攻的地方只有地峡上的那几十米的狭小正面--然而从这么狭小的宽度上进攻仍然和自杀差不多,同时这个地峡又把进攻方的后方和前线隔离开,使得火炮出现之前的任何重型攻城机械根本没法施展用武之地--不会有比这个更能让防守方开心的进攻环境了。更糟的是,锡拉库扎老城里还有良港。如果还有外援的话,进攻方就只能饿着肚子踩着堆积如山的己方士兵尸体徒劳的冲锋,最后莫名其妙的被锡拉库扎城门上刚从酒宴上归来喝得烂醉如泥的士兵胡乱放的箭射死。

锡拉库扎因为地理位置重要,历史上被多次进攻。但只要防守的一方愿意抵抗,每次都会陷入艰苦的围城战。比如第二次布匿战争中的叙拉古(锡拉库扎的另一种译法)围城战。罗马军彻底包围并断绝了锡拉库扎的外援,仍然让城里在天天饮酒作乐的情况下围攻了2年时间,才利用对方庆祝节日忘记防御的机会混进外城。而内城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仍然抵抗了大半年。

更极端的例子则是阿拉伯征服西西里时期的叙拉古围城战。827年时阿拉伯人征服了几乎整个西西里岛。然而锡拉库扎老城始终无法被攻破。虽然阿拉伯入侵西西里岛的部分起因是锡拉库扎当地人反抗拜占庭帝国官员导致的,但是锡拉库扎被围攻之后,拜占庭帝国倒是一直利用他的海军源源不断的将补给和援军运来。

由于阿拉伯海军的实力无法对抗拜占庭,故此无法真正封锁锡拉库扎。但阿拉伯的支援距离较近(阿拉伯的后方支援在突尼斯,而拜占庭的支援远在希腊和安纳托利亚),故此阿拉伯人的攻城策略改为让各个部队在锡拉库扎城下轮战的方式,一刻不停的向防守方施加压力。于是在漫长的时间里,围城战又变成了锡拉库扎城里饮酒作乐,城外尸横遍野的僵局。

直到877年,由于拜占庭帝国的财政困难以及拜占庭海军忙于为修复索菲亚教堂运送石材,锡拉库扎的支援连续几年都非常稀少,导致城中兵力和补给只能抵抗常规的围城攻击。当时西西里上新任的埃米尔抓住时间,在这一年夏天集中全岛的兵力全力攻击锡拉库扎,最终在苦战到878年春天的时候将锡拉库扎攻破。而此时,锡拉库扎已经抵抗了51年的围城战。如果拜占庭的支援一直稳定,他还能继续坚持下去。

(PS:其实西西里岛上还有一个小城市坚守到了902年。但他坚持那么久是因为太小了也没有什么价值所以阿拉伯人忘了管他-_,-)


*马耳他大围攻的古战场以及在此修建的马耳他首都瓦莱塔

马耳他则是另一个例子。如上面的照片所见,这个岛直到今日仍然非常贫瘠,因此中世纪时岛上只能支持很少的人口(数千到1万。今日马耳他人口也只有45万),因此驻军只能更少。岛上没有什么战略要地,重点只有首都和附近的几个小城堡。但除了一个城堡以外,剩下的几个和首都都可以通过海路相互支援,灵活性很大。而且所有城堡都极为坚固。

*马耳他的圣安格洛堡

1565年,奥斯曼帝国决定进攻马耳他,以解除占据该岛的马耳他骑士团之海军对奥斯曼帝国的威胁。马耳他岛算是基督教的腹地,守方容易得到补给。但当地驻军只有可怜的6000多人。奥斯曼帝国派出的攻城部队则将近五万。更重要的是,16世纪时已经进入火器时代,奥斯曼帝国有足够多的野战火炮可以轻松攻城,海军也可以用火炮炮轰城堡。奥斯曼帝国海军虽不能封锁马耳他,但也可以携带极高的给养来支持长时间的进攻。所以奥斯曼军完全可以以强大的火力和蜂拥而上的士兵把马耳他磨下来。

而然马耳他岛终究是一个对外来人(也包括本地人)很不友好的环境。对于进攻方而言,马耳他的土地太贫瘠,无法从本地得到补给。而且恶劣环境下士气下降得非常快。同时马耳他的地形崎岖,奥斯曼军的野战火炮难以部署到前线。更糟的是,这里的城堡和锡拉库扎类似,也是建设在一个半岛尽头的高地上的,因此留给奥斯曼军的进攻宽度很窄。奥斯曼军还是仰攻。

*马耳他骑士团最后防守区域的地图。可见这个地形对于进攻方实在太恶劣了

马耳他骑士团在奥斯曼军登陆之前就把所有的牲畜粮食和居民都清理到了城堡里之后,奥斯曼军仅仅得到了一大片什么用都没有荒地。在攻破了外围的那个城堡和若干小据点之后,奥斯曼军开始进攻马耳他的核心地区。由于剩余的骑士团进行了殊死抵抗,奥斯曼军拿不下最后的城堡,死伤也非常惨重。围城战持续了3个月。奥斯曼军的给养和士气都出现了问题。连苏丹亲兵都只能吃马肉维生。加上由于疏于防备,奥斯曼军的野战医院还经常被半夜混出来的骑士团骑兵杀个干净。士兵每天的事情就是被督战的苏丹亲兵驱赶到骑士团的炮口下被炸成碎片或者烧成灰烬。运气好点能冲上城的基本都被杀死,脑袋则会被砍下来用投石机抛回奥斯曼军那里。这时候双方的情况非常像一战的堑壕战:没有进展,看不到希望,环境恶劣到极点。但对于奥斯曼人来说,他们正在远离祖国的敌方岛屿上作战,心理压力比防守方更高。

最终,当一只西班牙来的零星杂牌援军赶到以后,奥斯曼军的士气就彻底崩溃了。剩下的士兵几乎是逃回去的。此时奥斯曼军已经死亡超过30000人,而他们的对手只有6000守军。

所以总结起来,要想在中世纪时期让一个城堡坚守的时间尽可能久,最好的办法就是:

  • 城市建在水域边上,自己可以靠水路补给,最不济被封锁了敌人也没法从海上进攻
  • 陆地上能给敌人进攻的区域被地形限制得非常小
  • 如果上一条做不到,最好敌人那一侧的环境非常恶劣,也没有什么补给的来源

除了锡拉库扎和马耳他以外,类似环境的贝尔格莱德、襄阳、钓鱼城都曾经在围攻里坚持了很久。所以有这么样得一个环境算是守方之幸了。当然在中世纪和更早的时期,被围困一定是个不好受的生活状态。因此能解围才是城中之人最好的处境了。而到了近代,火力的提升导致无论马耳他还是锡拉库扎都曾经被轻易攻破过。当然马耳他两次被攻破好歹还曾经做出过抵抗。二战时锡拉库扎一枪未放就投降了。毕竟意呆利在战场上要做的事情只有找地方吃pasta和投降嘛~

//update 2017.3.9

有人提到君士坦丁堡,其实这座城市是不太符合如上那些要塞特征的。

君士坦丁堡的缺点在于它和陆地的连接正面太宽广,使得进攻方至少在一个方向上较容易展开强大的兵力攻城。且虽然君堡名义上三面环海,但金角湾太窄小,地面过来的敌人较容易控制。这样算来的话其实君堡的环境并不算绝对无懈可击的,至少不是具有绝对的优势。


*君士坦丁堡地图。source from The Guide to the Byzantine Empire for General Readers

另外君堡的海运也是受限的。除非本国海军能够控制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否则进攻方想封死君堡的海运补给也很容易。拜占庭帝国之前能够顶住保加利亚和阿拉伯的多次进攻,前提均是本国海军对敌方海军有碾压性优势且可以大范围部署。但只要敌方海军的质量上来,拜占庭就完蛋了。

user avatar

理论上不存在这种可能性,只要是人修的 就一定可以被人为破坏 如果不是人修的 大自然也是走在被人类征服的路上 当然 如果开脑洞的话 我以一块大陆来建一座巨大的城堡倒是有可能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