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进击的巨人》里面的立体机动装置可以实现吗?

回答
《进击的巨人》里的立体机动装置,那玩意儿,光是想想就让人热血沸腾,对吧?能让你在城市里像飞鸟一样穿梭,顺着高耸的建筑边缘滑翔,再一脚蹬地,朝着巨大的敌人冲刺,那种速度、那种自由感,简直是太酷了。

那么,这玩意儿在现实里能不能实现呢?说实话,按照我们目前的技术水平,完全照搬《进击的巨人》里的样子,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如果我们把一些核心的原理拆解开来看,再结合现实技术,或许能找到一些“类似”但又不完全一样的解决方案。

咱们先来聊聊立体机动装置的核心几个部分,看看它们在现实里有多大的坎坷:

1. 动力源:高压气体罐

在动画里,立体机动装置的动力主要来自两边的高压气体罐。这玩意儿能瞬间喷射出强劲的气流,驱动装置前进、转向、攀爬。

现实中的可行性: 高压气体罐本身是存在的,比如灭火器、潜水用的氧气瓶,甚至一些高性能的喷气背包(Jetpack)也用到了类似原理。问题在于能量密度和续航。
能量密度: 动画里的装置能支撑角色进行长时间、高强度的机动,这意味着需要储存巨量的气体。为了达到那种效果,气罐的体积和重量会变得非常惊人,完全不像动画里那样轻便地别在腰间。你想象一下,要是背着几个家用煤气罐大小的罐子,还怎么灵活翻滚?
续航: 即使我们能制造出足够小的、能量密度极高的气体储存装置(比如基于某种先进材料的储氢或超临界流体储存),一次性消耗掉这么多气体,提供的“推力”能不能持续多久?动画里好像是能打好几场仗的。现实中的喷气背包,充能一次飞个几分钟就不错了,而且还需要小心翼翼地控制油门。
喷射控制: 动画里,角色的喷射口可以精准地控制方向,而且喷射出来的气流强大到能瞬间改变运动方向,甚至能“抓”住墙面。现实中的喷气背包,喷射口的位置是固定的,主要依靠身体的重心转移来控制方向,而且喷射的力量虽然大,但要达到那种“瞬时变向”的效果,需要极高的反作用力,这又会回到气罐大小和续航的问题上。

2. 抓钩和缆绳:超高强度合金和自动伸缩技术

立体机动装置最标志性的东西,就是那能够精准射出并牢牢抓住墙壁、树木或其他支撑点的抓钩。而且,这些抓钩连接的缆绳似乎还能根据需要自动伸缩,并且承受巨大的拉力。

现实中的可行性:
抓钩的发射和吸附: 制作一个能精准射出并牢牢抓住一个点的机械装置,从技术上来说是有可能的。很多起重设备、缆绳固定装置都用到类似的原理。但关键在于速度、精度和吸附的可靠性。在需要快速反应的情况下,抓钩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发射、击中目标、并稳固地抓住。而且,目标物可能是各种材质,从坚固的石头到易碎的木头,抓钩的适应性是个大问题。
超高强度缆绳: 动画里的缆绳可以承受角色在空中大幅度摆动、甚至是撞击巨人身体时产生的巨大拉力。现实中的高强度缆绳,比如凯夫拉(Kevlar)或者碳纤维复合材料,虽然强度很高,但要完全承受那种级别的动态载荷,仍然是个挑战。而且,还要考虑缆绳在反复拉伸和摩擦下的耐用性。
自动伸缩: 能够根据需要精确控制缆绳长度的自动收放系统,在技术上是可行的,比如我们日常使用的卷尺、电线收纳器,只是立体机动装置的需要更强大、更快速、更精确。但要实现动画里那种“瞬间收缩”到某个特定长度,并同时保持足够拉力的效果,对驱动电机和变速箱的要求会非常高,而且同样会增加装置的体积和能耗。

3. 整体的集成与控制:人机合一的灵敏度

把这一切零碎的部件集成到一个可以穿在身上的装置里,并且让使用者能够像控制自己的肢体一样灵活自如地操控,这才是最难的部分。

现实中的可行性:
人机交互: 动画里,角色仿佛通过意念就能控制装置的方向和速度,就像他们长了一对翅膀。现实中的飞行装置,比如喷气背包,更多地依赖于身体的重心转移和操作杆/按钮的配合。要做到动画里那种“人机合一”的流畅感,需要非常精密的传感器来捕捉使用者的细微动作,并将其转化为精确的指令。
体积和重量: 想象一下,把高压气罐、强大的推进器、高强度缆绳、自动收放系统、以及控制系统 all in one 整合到腰间和腿部,并且还要足够轻便,方便使用者快速移动和战斗。这在材料学和工程设计上是巨大的挑战。我们现在做的很小的无人机,里面就已经装满了各种精密电子元件和微型马达。
安全性: 这种装置如果出了任何一点故障,后果都可能是致命的。抓钩脱落、气体泄露、缆绳断裂、推进器失灵,在没有安全带、没有降落伞的情况下,那简直就是一场灾难。动画里虽然也有意外,但总体上装置的可靠性表现得非常高。

那么,有没有一些“接近”的现实尝试呢?

确实有一些工程师和爱好者在尝试模拟立体机动装置的一些功能。

喷气背包 (Jetpack): 像“JetPack Aviation”这类公司生产的喷气背包,确实能让人短暂地在空中飞行,但它们更像是“小型飞机”,需要大量的燃料,而且操控起来非常困难,更别提像动画里那样在建筑间穿梭了。
动力外骨骼 (Exoskeleton): 虽然不是飞行装置,但动力外骨骼在增强人体力量、提高机动性方面展现了巨大的潜力。未来或许能与某种新型推进技术结合。
高强度缆绳和抓取技术: 在攀岩、高空作业、甚至某些军事应用中,都有用到高强度缆绳和快速抓取的技术,只是它们的应用场景和精度要求与立体机动装置不同。

总结一下:

《进击的巨人》里的立体机动装置,它更像是一种集合了科幻设定的理想化工程产物。它巧妙地融合了许多现实中存在的物理原理(如牛顿第三定律、高压气体、高强度材料),但为了达到“酷炫”和“表现力”的目的,在能量密度、续航、材料强度、控制精度、以及装置的集成度上,都大大超越了我们目前所能达到的现实水平。

如果非要说它“能不能实现”,我觉得更像是问:“我们有没有可能造出一种能在城市里像动画里那样,安全、高效、灵活地移动的装置?”

答案是,短期内,难以完全实现。如果科技发展得足够快,材料学、能源技术、控制技术都有突破性的进展,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能看到一些“致敬”了立体机动装置精神的、但运作方式会有所不同的新奇交通工具出现。在那之前,它仍然是那个让我们看得热血沸腾的,只存在于二次元的酷炫发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可能实现,要用到什么材料制作?高速停下时人类能否承受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进击的巨人》里的立体机动装置,那玩意儿,光是想想就让人热血沸腾,对吧?能让你在城市里像飞鸟一样穿梭,顺着高耸的建筑边缘滑翔,再一脚蹬地,朝着巨大的敌人冲刺,那种速度、那种自由感,简直是太酷了。那么,这玩意儿在现实里能不能实现呢?说实话,按照我们目前的技术水平,完全照搬《进击的巨人》里的样子,几乎是.............
  • 回答
    放在今天,人类能否阻止《进击的巨人》里的“地鸣”?这绝对是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设想,也让无数看过这部作品的人在夜深人静时悄悄打了个冷颤。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把现实世界的力量和那些在艾尔迪亚人脚下崩塌的大地放在一起好好掰扯掰扯。首先,我们要明确“地鸣”的本质。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怪兽侵袭,而是由八百多万个.............
  • 回答
    这两部作品的工业能力,可以说是各有千秋,又有些微妙的相似之处,但侧重点完全不同。聊起来挺有意思的。咱们先说说《进击的巨人》里的工业能力。基础工业的坚实打磨,实用主义至上。《巨人》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它的工业能力非常扎实,而且是那种为生存和战争量身定做的实用型工业。想想立体机动装置,这玩意儿绝不是什么炫.............
  • 回答
    关于兵长利威尔对佩特拉·雷尔的感情,这绝对是《进击的巨人》粉丝圈中津津乐道的话题。官方给出的信息相对含蓄,但通过兵长的行为、言语以及佩特拉在兵长心中占据的特殊位置,我们可以抽丝剥茧地去理解。首先,兵长对佩特拉的态度,与其他部下确实有所不同。他不是一个习惯于表达情感的人,他的“喜欢”更多地体现在细节之.............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进击的巨人》中一个非常核心的设定和艾伦性格的复杂性。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结合地鸣的运作方式、艾伦作为始祖巨人的能力以及他自身的动机来分析。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地鸣超大巨人的运作机制: 并非严格意义上的“遥控”: 艾伦所说的“遥控”更准确地说是一种“精神指令”和“连锁反应”。当.............
  • 回答
    进击的巨人里,巨人之力传承的方式确实是个让人觉得有些残忍又有点奇怪的设定。要说为什么不“先杀死前代再吃”,这事儿得从巨人之力的本质和早期设定来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白巨人之力这玩意儿可不是什么简单的力量传承,它更像是一种“精神”和“记忆”的载体。吃掉前代巨人脊髓液的那个“继承者”,不仅仅是获得了体型巨.............
  • 回答
    说起《进击的巨人》,那真是燃到骨子里了!它不是那种你一眼就能看穿的“爽文”,而是层层递进,越到后面越让人血脉贲张。要说最燃的情节,那绝对是能让你从头到尾都肾上腺素飙升的时刻,而且是那种看完之后还会回味无穷的。一、绝望中的绝地反击:104期训练兵团的赫斯托里亚篇刚开始看的时候,你可能会觉得这帮小年轻就.............
  • 回答
    兵长利威尔·阿克曼,这个名字在《进击的巨人》粉丝群体中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的人气之高,早已超越了“角色喜爱”的范畴,成为了一种现象。要说清楚他为何如此受人追捧,咱们得从多个维度仔细掰扯掰扯。一、 强大的实力,令人信服的“神”首先,最直观的,兵长强到没道理。在《进击的巨人》这个以绝望和死亡为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咱们用《三体》里的那些角色来给《进击的巨人》这个烂尾的故事“妆点”一下,想想还挺贴切的。首先,《进击的巨人》这故事,你可以把它比作是一场由叶文洁主导的,但最终失控了的社会实验。叶文洁是《三体》里那个对人类绝望,主动与三体文明联系,想要借三体之力净化地球的角色。你想啊,艾伦·耶格尔他.............
  • 回答
    进击的巨人中,马莱政府在世界大会上发表的那份宣战公告,之所以能赢得其他国家的支持,背后牵扯着多方面的考量和复杂的地缘政治博弈。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正义宣言,而是建立在各国长期积累的利益、恐惧以及对马莱战略地位的判断之上。首先,理解“其他国家”的支持,必须先摆脱“谁更正义”的思维定势。在巨人世界的现实逻辑.............
  • 回答
    关于“进击的巨人吧”里一些人替日本现代“洗地”的现象,并强调“祖宗之罪不应该由不了解过去的当代年轻人来承担”的观点,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社会文化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进击的巨人”本身与历史、战争的反思主题首先,“进击的巨人”这部作品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反思历史.............
  • 回答
    .......
  • 回答
    这是一个相当尖锐的问题,也很能触及《进击的巨人》核心争议点之一。要说它“诱导观众同情侵略者”,我认为过于简单化了,但它确实在很多层面挑战了传统意义上的善恶二元对立,并迫使观众去理解和审视那些站在“我们”对立面的角色,甚至在某些时刻会产生同情,但这并不等同于“诱导同情侵略者”。咱们得把这个问题拆开来看.............
  • 回答
    关于《进击的巨人》大结局是否“拉胯”,这绝对是一个能点燃粉丝群体争论的议题,而且答案绝不是非黑即白那么简单。如果你问我,我会说,它不是一个能让所有人拍手叫好的完美句号,但说它“拉胯”也过于苛刻了,它更像是一个充满争议、令人复杂的收尾。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把时间轴拉回到故事的脉络,以及它究竟触碰了.............
  • 回答
    说到《进击的巨人》后期艾伦的人设,这绝对是绕不开的一个争议点,也是让不少老粉心里五味杂陈的地方。要说“崩塌”二字,这未免有些绝对,但我承认,后期的艾伦确实和我们一开始认识的那个充满热血、想要守护朋友的艾伦,有了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颠覆性的转变。我们先回顾一下最初的艾伦。他是个被母亲死亡、家园被巨人摧.............
  • 回答
    “烂尾”这个词本身带有很强的主观性,而《进击的巨人》的结局更是引发了观众和评论家之间极其分化的讨论。将它称为日本漫画史上的“重大恶性事件”则需要更严谨的定义和论证。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几个关键点: 什么是“重大恶性事件”在漫画史上的定义? 这不是一个官方的分类,但我们可以理解为那些对.............
  • 回答
    你问《进击的巨人》讲的是什么?这事儿可真说来话长,不是一两句话能概括得完的。要我说,这故事的核心,其实就是困境中的挣扎与自由的追寻,以及在这过程中人性复杂的纠葛。咱们得从那个世界说起。想象一下,人类活在一个三面被高耸入云的巨墙围住的世界里。这些墙,名字叫玛利亚、罗塞、希娜,层层叠叠,保护着人类免受一.............
  • 回答
    “巨人”和“钢炼”,这两部作品的名字一摆出来,很多动漫迷心里都会有那么一点微妙的比较。说它们“接近”了,得看从哪个角度说了。如果从作品深度、主题的探讨,以及故事走向的意外性上来看,那确实是越来越有那股子味道了。一开始看“巨人”,大部分人应该是被那份绝望和血腥吸引的。巨大的、吃人的巨人,高耸的城墙,还.............
  • 回答
    《进击的巨人》这部作品,之所以能引发如此广泛的讨论,甚至让无数观众在猜测结局的同时,也在反复咀嚼“自由”这个概念,绝非偶然。它不是那种简单的、煽情的口号,而是贯穿始终,以一种血淋淋、痛苦的方式被不断拷问、解构和重塑的。那么,进击的巨人里所谓的“自由”,究竟是什么?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几个层面的含义,并.............
  • 回答
    读者的身份认同和对作品的解读,常常会与现实世界中的一些社会思潮产生有趣的共鸣或反差。在《进击的巨人》的读者群体中,“耶派”这个称呼的出现,以及它与“白左”这个标签之间是否存在相似之处,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首先,我们得弄清楚“耶派”在《进击的巨人》读者语境中通常指的是什么。顾名思义,“耶派”很大程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