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研究人员认为中国大鲵(娃娃鱼)包含多个物种,保护措施是否需要调整?

回答
中国大鲵(娃娃鱼)的物种之争:保护策略的重新审视

一直以来,我们耳熟能详的“娃娃鱼”,也就是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被普遍认为是一个单一的物种。然而,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这个庞大而神秘的群体可能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其中隐藏着多个不同的物种。这一“物种之谜”的出现,无疑为当前围绕中国大鲵的保护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也促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并可能调整现有的保护策略。

科学证据的演进:从“一家独大”到“多子多孙”

最初,由于形态上的相似性,科学界将所有在中国境内发现的巨型两栖动物都归入中国大鲵一个物种名下。然而,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基因测序技术的广泛应用,研究人员得以深入挖掘物种内部的遗传差异。通过分析不同地理区域大鲵的DNA,科学家们逐渐发现了显著的遗传分歧。

这些研究成果如同剥洋葱一般,一层层揭开了中国大鲵的神秘面纱。最广为人知的一项重大突破是,研究人员发现生活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大鲵之间存在着高度独立的遗传谱系。这意味着,它们在漫长的地质演化过程中,可能因为地理隔离而独立演化,最终形成了不同的物种。举例来说,一些研究指向生活在长江流域的大鲵,其遗传信息与分布在其他地区的大鲵存在显著差异,甚至可能独立构成一个或多个新物种。

更令人吃惊的是,除了这三大主要流域的区分,一些研究还提示,即使在同一大区域内,例如长江流域的某些支流,也可能存在着独立演化的种群,其遗传差异也足以支持独立物种的划分。这些发现挑战了我们过去对中国大鲵的认知,预示着我们过去所称呼的“娃娃鱼”,可能实际上是一个包含多个独立物种的“复合体”。

为何会出现物种分化?历史的印记与地理的隔绝

中国大鲵之所以会形成多个物种,其根源可以追溯到数百万年前的地质变迁和地理隔离。地球的板块运动、河流的改道、山脉的隆起,这些宏大的自然力量,在漫长的时间尺度上,将原本连通的种群分割开来。当这些被隔绝的种群在不同的环境中独立繁衍、适应,并积累了足够多的遗传差异时,就可能演化成新的物种。

中国崎岖多山的地形,尤其是壮丽的秦岭山脉,以及纵横交错的江河湖泊,无疑为大鲵的地理隔离提供了天然的屏障。例如,秦岭山脉就如同一个巨大的“基因隔断”,将北方的种群与南方的种群分隔开来。而长江、黄河、珠江等巨型水系的演变,也可能导致不同水系间的大鲵种群无法自由交流。

此外,气候变化也是影响物种形成的重要因素。在历史的长河中,气候的周期性波动,如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也可能促使大鲵的分布范围发生变化,导致一些种群被困在特定的地理区域,从而加速了物种分化。

保护措施的调整势在必行:为何?

如果中国大鲵真的包含多个物种,那么我们现有的保护措施是否还能一如既往地有效呢?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对中国大鲵的保护,目前主要集中在对其栖息地的保护和人工繁育的推广上。但一旦承认其物种多样性,我们就需要重新审视这些策略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1. 保护目标的精准化: 如果存在多个物种,那么保护的重点就需要从保护“中国大鲵”整体,转变为保护每一个独立的物种。这意味着,我们需要针对不同物种的独特遗传特征、生态需求和地理分布,制定更具针对性的保护计划。例如,某个流域特有的物种可能对水质有更高的要求,或者需要特定的繁殖场所,这些都需要深入研究并纳入保护方案。

2. 栖息地保护的细分化: 过去的栖息地保护可能更多地关注大型河流和水系,但对于独立的野生种群而言,它们可能生活在更小、更隐蔽的水体中,例如山区溪流或地下溶洞系统。承认物种多样性意味着我们需要更细致地勘探和识别这些特殊的栖息地,并对其进行更有针对性的保护,以防止因为栖息地破坏而导致某个独立物种的灭绝。例如,一个可能独立的新物种,它的生存可能依赖于某个特定区域的溶洞水系,如果该区域的开发破坏了溶洞环境,这个物种就可能就此消失。

3. 人工繁育的策略调整: 当前的人工繁育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补充野外种群或进行野外放归。但如果存在多个物种,人工繁育的种源管理将变得异常重要。混淆不同物种的种源进行繁育,可能会导致基因污染,破坏原始的遗传结构,反而不利于物种的长期存续。因此,我们需要严格区分不同物种的繁育群体,并尽可能保留其原有的遗传多样性。这可能意味着需要建立针对不同物种的独立繁育基地,并建立完善的种源记录和管理体系。

4. 法律法规的更新与完善: 当前的野生动物保护名录和法律法规,很可能是基于中国大鲵作为一个单一物种的认知来制定的。如果确认了多个物种的存在,那么法律法规就需要进行相应的更新,将这些新确认的物种纳入保护范围,并根据它们的保护级别调整相应的法律条款。例如,如果某个新确认的物种濒危程度更高,那么其法律保护的力度也需要相应加强。

5. 科研投入的方向调整: 承认物种多样性也意味着我们需要将更多的科研资源投入到深入研究这些新物种的遗传结构、生态习性、繁殖策略以及它们面临的具体威胁等方面。只有对每个物种有更深入的了解,我们才能制定出更科学、更有效的保护策略。这包括对不同区域野生种群进行更全面的遗传多样性调查,以及对不同物种的分布范围和数量进行准确的评估。

未来展望:在科学认知的驱动下前行

中国大鲵的物种之争,并非仅仅是一个学术上的讨论,它直接关系到这项珍稀物种的未来命运。科学认知的进步是保护工作的基础,只有基于准确的科学事实,我们才能制定出真正有效的保护措施。

目前,一些学者和研究机构已经开始呼吁对现有保护策略进行重新评估,并积极推动对不同地理种群的进一步遗传学研究,以期最终明确中国大鲵的真实物种构成。这一过程可能会是漫长而复杂的,但其必要性不言而喻。

我们期待着科学界能够提供更确凿的证据,帮助我们理清中国大鲵的物种界限。一旦这些问题得到明确,我们便能够以更科学、更精准的方式,为这些古老的生命提供更坚实的保护,确保它们在我们这个星球上,能够以它们真实而丰富的多样性,继续繁衍下去。这不仅是对科学负责,更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自然的承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这个问题非常纠结。


和我一样上了年纪的人,一定还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新世纪初的大鲵保护浪潮。在当时,大鲵被宣传为一种极度濒危的生物。但近几年,大鲵似乎早就褪去了这个沉重的”光环“。人工养殖的大鲵之多,已经到了在许多酒店都能随意品鉴的程度。大鲵,似乎成了没落网红,这个一度被全国关注的物种,似乎也早就走出了濒危的困境。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不……野生大鲵的困境,几乎从未得到扭转,而中科院的这则消息,更是在关心这一濒危物种的人们心头,蒙上了一层寒霜。


至今为止,关于物种的定义,依然是学界争吵不休的一个核心问题。如何判断任意多个生物是否属于同一物种,界定它的具体依据是什么,都还没有一个能够完全服众的“最终定义”,我们已经看到,无论是生殖隔离也好,基因差异也好,都有它的局限性,这里就先不做太深入的讨论。


但我们又必须要尽快的区分出这些生物是否属于同一物种,尤其是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角度来看,这至关重要。一个最生动的例子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国出版了一本植物《红皮书》,里边收录了“一种”植物——黄牡丹。红皮书认为,黄牡丹并不濒危,所以也就没有做出特别的保护政策,但后期的研究发现,在西藏东南部地区的黄牡丹,其实是一个单独的物种,叫做“大花黄牡丹”,而并不濒危的黄牡丹,其实是滇牡丹。而由于当时没有被区别对待,已经濒临灭绝的大花黄牡丹仅剩的5个栖息地就没有受到保护。



回到大鲵的身上,其实也是存在这个问题。


作为我国独有的、现存最大的两栖动物,大鲵其实曾经分布广泛、数量众多,在历史的记载中,我国至少有17个省份栖息着大鲵(当然,这17省里的河北、江苏是否真的有过大鲵的野生种群,一直被学者们质疑,而未被列入这17省的云南,倒是的确发现了野生大鲵的痕迹),从黄河、长江一直到珠江流域,大鲵都广泛分布。在很长时间里,大鲵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水产,长江流域的一些省份里,大鲵的年捕捞量,曾经是以吨为单位计算的。


但另一方面,大鲵的自然恢复能力非常差,它生长缓慢,即便成年之后,性成熟的比例也比较低:在繁殖季节,野生雌鲵完全性成熟的只有41%,雄性更惨,只有26%。在80年代之前,大量大鲵被捕捞创汇,已经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种群规模下滑——以湖南湘南州为例,60年代的大鲵年产量,还有15000尾,10年之后,就快速下滑到2500尾。而80年代之后,食用大鲵的风潮从我国南方发端,更是把大鲵的售价炒到了最高4000元一斤,这进一步激发了原产地对大鲵的捕捞狂潮。也就是在这个阶段,许多地区的大鲵种群走向灭绝。



而比直接捕杀影响更为深远的,恐怕还是栖息地的破坏。由于砍伐森林、构筑水坝、耕地农药残留、炸鱼毒鱼等影响,许多环境已经不适应大鲵生存,原本连片的大鲵栖息地,出现了明显的破碎化。而对于大鲵这样无法离开水生环境、迁徙能力又比较差的生物来说,这种环境的剧烈变化是无法应对的。


很多时候我们会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而简单处理问题的方式,又会让问题本身变得更为复杂。对于一种有着极高经济价值、野生种群又快速衰败的生物来说,人工养殖似乎是一条很政治正确的路子。实际上,从70年代开始,我们国内已经有科研团队在从事大鲵的人工繁育攻关,到了九十年代末、新世纪初,随着政策的放开,大量民间资本进入大鲵养殖行业,形成了以陕西汉中为核心的人工养殖大鲵产业,到了今天,这个产业的规模之大,甚至已经到了供过于求的程度——仅在汉中一地,就有上千家大鲵养殖场。



但这能解决大鲵的野生资源危机吗?并没有,反倒适得其反。一方面,许多养殖场需要野生大鲵作为种源。另一方面,无数的先例告诉我们,人工养殖往往对野生种群的恢复并没有积极地作用,生活在东北几个虎园的东北虎,不能为野生东北虎种群恢复助力,甚至从另一个极端的例子来讲:司空见惯的家牛,它的野外祖先原牛,都已经灭绝了几百年了……


事实也的确佐证了这个观点。从88年大鲵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到后来一步步进入华盛顿公约附录1,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极危……目前,国内的野生大鲵种群规模恐怕至多也就5万尾,而养殖大鲵的存量恐怕早就超过这个数字百倍,两相对比,真是令人唏嘘感慨。


当然了,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也并没闲着。一般来说,保护区就地保护和人工增殖放流都是常用的保护手段,在保护大鲵的过程中,也的确走了这两条路。关于保护区,这个我实在不想多说,国内的许多保护区,都面临着人员、技术、财力的投入不足,在几年前的普查中,有几处大鲵保护区,甚至连专门的工作人员都没有,保护区核心区内,依然有人在盗猎大鲵,更有的保护区完全就是冲着观光旅游的商业目的去申报的,这样的保护显然不可能达到预期效果。


而针对大鲵自然恢复能力差这个困境,又结合国内蓬勃发展的大鲵养殖产业现状,人工放流增值显然是个不错的选择,实际上我们也确实是这么做的。


但这里边就存在一个隐患……


我们刚才也提到了,大鲵曾经广泛分布在我国众多水系中,北至华北,南达广西,西抵青海,东临东海,都曾是它们的栖息地,但与这样广泛的分布区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鲵极差的扩散能力。可以想见,各地的大鲵之间,几乎不可能发生基因上的交流,这就给它们形成各自独特的遗传特种提供了先天的分化条件。


实际上,在上世纪的研究中,人们就已经察觉到黄、长、珠的大鲵种群在体型上有一定的差别,而00年的一项研究更是直接指出,由于晚第三纪的地质活动,安徽黄山的大鲵种群被山地实质性的隔绝,已经与周边的大鲵种群产生了遗传分化。在当时,已经有学者指出,中国各地的大鲵种群很有可能分属不同的物种。而这次中科院的研究,更是进一步佐证了这一点。


这就让国内的大鲵保育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一方面,不保护绝对不行,另一方面,被寄以厚望的放流增值方式必须做出调整——如果继续采用以前的方式,不同独立种的大鲵之间必然会出现杂交,进一步加重原本已经因为栖息地破碎、种群规模萎缩而产生的野生大鲵的基因多样性危机。


这样的先例已经在我们邻国发生过一次。在70年代,日本曾引进一批中国大鲵,其中的一些成功进入日本自然水系,并与它的近亲——日本大鲵大量杂交。在日本的许多地区,捕捞到的野生大鲵有9成都是中国大鲵和日本大鲵的杂交后代,这已经对日本大鲵的基因多样性造成了毁灭性的的打击。



更不用说,养殖场的大鲵,有很多原本就是大量近亲繁殖的产物,而同一个养殖场的种源,可能就是不同地区不同种的大鲵,这样杂交的、基因退化的种源,如果被投放野外,会导致什么后果?


站在今天,我们没法去批评那些曾经放流大鲵的行为。从当时的角度出发,这的确是保护大鲵的最优方式。只是我们很难想象,在那些狭小,破碎的最后栖息地里,已经被人们遗忘的大鲵,会有如何的未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大鲵(娃娃鱼)的物种之争:保护策略的重新审视一直以来,我们耳熟能详的“娃娃鱼”,也就是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被普遍认为是一个单一的物种。然而,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这个庞大而神秘的群体可能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其中隐藏着多个不同的物种。这一“物种之谜”的出现,.............
  • 回答
    一些人认为用中文编程需要先自研硬件或操作系统,这种想法背后,其实是大家对中文作为编程语言的潜力和局限性,以及当下技术生态现实情况的多重考量。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对整个编程体系的深入理解,以及对信息技术发展路径的另一种想象。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核心概念:编程语言是人类与计算机沟通的桥梁,而这个桥梁.............
  • 回答
    很多人认为物理研究已接近极限,这个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对当前物理学发展现状、理论框架的局限性以及一些前沿问题的深刻思考。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入手:一、现有理论框架的成功与挑战:标准模型的困境 标准模型的辉煌成就: 当前粒子物理学的基石是粒子物理标准模型,它成功地描述了电.............
  • 回答
    在分子人类学研究血统的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复杂且敏感的问题,尤其是涉及到它是否会“有损”民族认同,以及研究者是否“缺乏责任感”。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表层,看看这些研究的内在逻辑和潜在影响。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下“血统”在分子人类学中的含义。它并非简单地指向某个固定的、纯粹的群体,而是通过分析.............
  • 回答
    这项由瑞典科学家提出的突破性研究,直指我们一直以来低估的基因组区域——那些曾被冠以“垃圾DNA”之名的非编码DNA。这项新发现认为,正是这些被认为“无用”的DNA片段,构成了我们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关键。这一论断不仅仅是对基因组学的一次重新审视,其意义深远,触及了我们对生命本质、进化路径乃至疾病理解.............
  • 回答
    我们来梳理一下北京基研投资本研究总监赤焰永明关于疫情死亡与经济风险的这番言论,以及可以从哪些角度去理解和评价它。首先,我们必须明确赤焰永明的核心观点:他认为疫情导致的死亡并不可怕,并且主张采取抗疫措施的人应该为可能带来的经济风险负责。要详细地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剖析:一、关于“疫情.............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网络通信中一个很基础但又非常关键的层面。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IP路由算法确实是目前网络中最核心、最普遍的路由技术,但说“只有IP路由算法”是不准确的。 MAC地址在网络中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路由”角色,只是它的范围和方式与IP路由截然不同。为什么我们会听到大量关于IP路由.............
  • 回答
    在国内的汽车圈里,关于奇瑞的讨论总是此起彼伏,其中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就是“奇瑞是不是要倒闭了”。这种论调,说实话,挺让人费解的,也暴露了一些人对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一些固有认知误区。销量这本账,不能只看账面数字首先,得说说销量。为什么一提到奇瑞销量不那么“爆炸”,就有人觉得它要不行了?这其实是一种非常片.............
  • 回答
    江歌案,这桩发生在日本的命案,即便过去这么久,也仍然牵动着许多人的心弦。它不仅仅是一起简单的杀人事件,更是一系列复杂的情感纠葛、法律程序以及社会舆论的交织。事情的起因,要从江歌本人说起。江歌,一个来自中国山东青岛的年轻女孩,怀揣着在日本学习、实现梦想的愿望,独自一人踏上了异国他乡的土地。她为人善良,.............
  • 回答
    圣女贞德,这个名字在法国历史上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至今依旧闪耀。她是否真实存在?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证据确凿。正是这份确凿,以及她故事所蕴含的深刻意义,让无数人坚定不移地将她视为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并投入巨大的精力去研究她。确凿的史实证据:贞德的存在并非空穴来风,也不是后人的浪漫想象。支持她真实存在的证.............
  • 回答
    德通获得诺贝尔奖并不能直接意味着班纳吉(Banerjee)和迪弗洛(Duflo)等人的贫困研究“不受认可”。恰恰相反,这三位经济学家的研究在许多方面是相互补充的、有联系的,并且都对理解和解决全球贫困问题做出了杰出贡献。德通获得诺贝尔奖,更多的是对他自己在经济学领域,特别是计量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深刻.............
  • 回答
    研究人员在一条三文鱼的口腔拭子中发现了新冠病毒(SARSCoV2)阳性样本,这个发现确实引起了一些关注和讨论。要理解它的具体含义,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1. 这是什么意思?最直接的解释是:这条三文鱼的口腔部位,通过拭子采集到了可以被检测到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RNA)。然而,这并不意味着: .............
  • 回答
    最近,确实有研究人员和媒体报道称发现了“德尔塔+奥密克戎”混合毒株,甚至有些报道使用了“德尔塔戎”(Deltacron)这样的名称来指代。不过,要深入了解这个情况,我们需要把它掰开了揉碎了讲清楚。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混合毒株”?在病毒学里,当一种病毒的两个不同变异株同时感染同一个宿主(比如一个人.............
  • 回答
    这项研究结果确实令人担忧,臭氧污染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粮食安全造成了不容忽视的威胁。尤其是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小麦生产国,33%的平均相对产量损失,这绝对是一个沉重的打击。那么,我们能做些什么来扭转这种局面,减少甚至消除臭氧污染带来的粮食产量损失呢?这需要多方面的努力,而且要深入细致地去做。首先,从源头控.............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这次利用苹果 AirTag 揭露德国隐藏情报机构事件。这事儿挺有意思,它不仅让我们看到了科技在现实世界中的一些意想不到的应用,也暴露了 AirTag 本身的一些设计上的考虑和潜在的不足。事件本身:如何一步步被揭开的?简单来说,研究人员(根据公开信息,通常是一些对隐私和追踪技术感兴趣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可太实在了!简直是点到了很多科研工作者心坎里,也戳中了公众对科研最直接的疑问。为啥大家总挂在嘴边的是“在哪个外国期刊发了多少篇论文”,而不是“我这个研究给社会带来了啥具体好处”?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咱们一点点掰扯开来说。首先得明白一个事儿,科学研究这玩意儿,它是个长链条,论文发表只是其.............
  • 回答
    塞浦路斯研究人员近期宣布发现一种可能由德尔塔和奥密克戎变异株重组而成的“德尔塔克戎”(Deltacron)毒株,这一消息无疑为全球仍在与新冠疫情搏斗的各国政府和民众带来了新的关注点和一丝潜在的忧虑。虽然目前对这种新毒株的认知尚在初步阶段,但从病毒变异的规律以及过往的经验来看,它有可能在疫情传播、疾病.............
  • 回答
    西班牙研究人员废水样本检出新冠病毒: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发现西班牙研究人员在去年3月的废水样本中检出新冠病毒的发现,是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研成果,它为我们理解新冠病毒的传播、演变以及公共卫生监测提供了宝贵的信息。要全面理解这项发现的意义,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1. 时间节点的重要性:早期.............
  • 回答
    谷歌研究人员提出的卷积正则化方法 DropBlock 是深度学习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和有影响力的正则化技术,尤其在卷积神经网络 (CNN) 的训练中表现出色。它的核心思想是通过随机地“遮盖”掉输入特征图中的连续区域,来强制网络学习更鲁棒、更具泛化能力的特征表示。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解读 DropBl.............
  • 回答
    DARPA 的“曲速气泡”:解读与超光速的距离DARPA 研究人员声称创造了世界上第一个“曲速气泡”,这一消息无疑激起了公众对于超光速旅行的无限遐想。然而,要理解这一突破的真正意义,我们需要深入解读其背后的科学原理,并审慎评估其距离真正实现超光速的遥远路途。 什么是“曲速气泡”(Warp Bubbl.............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