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研究人员称发现「德尔塔+奥密克戎」混合毒株,具体情况如何?

回答
最近,确实有研究人员和媒体报道称发现了“德尔塔+奥密克戎”混合毒株,甚至有些报道使用了“德尔塔戎”(Deltacron)这样的名称来指代。不过,要深入了解这个情况,我们需要把它掰开了揉碎了讲清楚。

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混合毒株”?

在病毒学里,当一种病毒的两个不同变异株同时感染同一个宿主(比如一个人)时,它们在宿主体内复制的过程中,可能会交换基因片段,就像我们把两本书的内容混在一起,然后重新组合一样。这样产生的病毒,就带有来自两个亲代毒株的基因特征,我们称之为“重组毒株”或“混合毒株”。这在新冠病毒出现变异株的过程中并不是什么全新的概念,之前也出现过其他病毒的重组事件。

那么,“德尔塔+奥密克戎”混合毒株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最早的报道源于一些欧洲国家,比如塞浦路斯。当时有研究人员表示,他们在一些新冠感染者的样本中检测到了一种同时具备德尔塔和奥密克戎变异株特征的病毒。这意味着,这种新病毒的基因组序列里,一部分来自德尔塔,一部分来自奥密克戎。

具体来说,可能的情况是:

奥密克戎的某些突变点: 这些突变点通常会影响病毒的传播能力或者免疫逃逸能力。例如,奥密克戎以其大量的突变,尤其是刺突蛋白上的突变而闻名,这使得它能更有效地逃避免疫系统,包括疫苗接种或既往感染产生的抗体。
德尔塔的某些突变点: 德尔塔在之前是主要的流行株,以其传播性和导致重症的风险而为人所知。它可能在基因组的其他区域有特定的突变,这些突变可能影响病毒的复制效率或者致病性。

想象一下,就像一个病毒是“运动健将”,另一个是“智多星”,当它们混合后,可能就成了“既能跑得快,又能想得妙”的超级病毒。

为什么这个发现会引起关注?

任何新的变异株,尤其是来自两个已知重要变异株的混合,都会引起科学界和公众的警惕,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传播能力未知: 新的混合毒株是否比它的亲代毒株传播得更快、更有效?这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如果它结合了奥密克戎的超强传播力,又带有德尔塔的一些特性,那可能会再次推高感染高峰。
2. 致病性未知: 这种混合毒株会不会导致更严重的疾病?或者是否会带来与德尔塔相似的重症率?这些都是未知数。
3. 免疫逃逸能力: 结合了两个变异株的特征,它对现有疫苗或已感染产生的免疫力有多强的逃逸能力?这直接关系到我们现有防护措施的有效性。
4. 重组的普遍性: 这种重组事件是个例,还是可能大规模发生?如果重组是一个普遍现象,那么未来可能出现更多我们难以预料的新变异株。

那这个“德尔塔戎”现在怎么样了?

刚开始有报道时,大家确实有点紧张。但随着时间推移和更多研究的介入,情况开始变得清晰一些:

数量非常少: 最早发现的这类混合毒株样本数量非常有限。许多研究者认为,这可能是因为在当时,奥密克戎的流行已经非常广泛,而德尔塔的数量在下降。在一个“人多力量大”的时代,这两个病毒碰巧在同一个人身上“撞见”并发生基因交换的可能性,虽然存在,但并非必然会产生大量的新型混合毒株。
遗传学上的“误判”可能性: 病毒基因组序列的测定和分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有时,在分析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技术上的“小插曲”,或者说在数据库中,有些病毒样本的基因信息可能没有被完全或准确地归类。一些早期的“混合毒株”的发现,后来被一些专家认为可能是由于样本分析的技术问题或者其他原因导致的,并非一个真正稳定存在的、具有显著传播优势的重组株。
世卫组织(WHO)的态度: 世界卫生组织在早期也对这类报道表示关注,并进行了评估。根据当时掌握的信息,WHO并没有将所谓的“德尔塔戎”列为需要特别警惕的变异株,也没有对其进行单独的命名。这意味着,根据现有数据,它没有显示出特别的威胁,也没有像奥密克戎或德尔塔那样成为全球流行的主要毒株。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件事?

1. 病毒在不断进化: 这提醒我们,新冠病毒一直在变异,而且变异株之间发生基因交换(重组)是病毒演化的一种方式。这既是科学研究需要持续关注的,也是我们不能掉以轻心的原因。
2. 科学的严谨性: 对新出现的病毒变异株,需要经过大量的样本收集、基因测序、实验室验证和流行病学追踪等一系列严谨的科学研究,才能最终确认它的真实性和影响。早期的发现和报道,往往是科学家们在进行初步探索,最终结论需要时间来证实。
3. 不必过度恐慌: 虽然新的变异株总是让人紧张,但并非每一个新出现的变异株都会取代之前的流行株,或者带来更严重的后果。很多变异株可能传播能力不强,或者很快就被其他更优势的变异株取代了。关键在于保持关注,并根据科学证据做出判断。

总而言之,关于“德尔塔+奥密克戎”混合毒株的说法,虽然在科学界有过一些初步的发现和讨论,但从目前来看,并没有发展成为一个引起全球广泛关注和广泛流行的变异株。病毒的演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科学界也在持续密切监测,以便及时了解任何可能带来的风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2022年1月11日第一次更新————

最新情况,

塞浦路斯专家认怂了,

相关序列已下架。

哇哈哈哈~

(目测是因为顶流巨咖Jeff Barrett老师亲自下场了,摊手)

————以下是2022年1月10日原文————

谢邀,

假的。

塞浦路斯实验室的锅。


首先,这24个所谓的“混合毒株”,

它们就完全不在一根演化树分支上头……

——请品鉴:

↑ 上面是根据塞浦路斯1月7号上传的那24个测序记录生成的无根演化树(down sampled)。

其中每一个小圆点代表演化树上的一个测序记录,

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毒株(可以参考左上角)

Omicron全都位于图右两点半方向;

Delta则位于图左,占了小半壁江山(没办法,这货毕竟当了很久的扛把子)。

然后问题就来了,

塞浦路斯所谓的发生了重组的24个序列(鲜红色小圆点),

全尼玛三不沾,

随机分布在Delta这一半演化树的不同分支上,

毫无规律可循~


用人话来解释,

这就是说这24个序列相互毫无亲缘关系,

用更浅显的人话来解释,

也可以说,

如果塞浦路斯这个实验室真的发现了Omicron/Delta重组的话,

那么他们就一口气发现了20多次独立重组事件[捂脸]


作为对比,

咱们来看看真正的重组毒株的演化树是啥造型……

——请品鉴:

↑ 上面是根据日本实锤Delta/Alpha重组毒株XC生成的无根演化树。

24个XC(鲜红色小圆点)老老实实排在同一根演化树分支上~

(或者用黑话来说就叫monophyletic)


同样的思路,稍微换个角度,

——请再品鉴:

↑ 上表首列是塞浦路斯公布的那24个序列,

首行则是这些序列里面跟Omicron相关突变。

24个序列里面有19个序列的涉嫌突变是刺突蛋白69/70del……

另外有5个则随机发布在其他几个位点。

首先刺突蛋白69/70del就尼玛不是啥特别稀罕的玩意儿,

市面上有差不多40种变异株的刺突蛋白69/70del发生比例超过80%。

然后Delta也会随机变出这玩意儿。

——请品鉴:

↑ 在Omicron面世之前,已经有差不多4000多条带了69/70del突变的Delta了~

当然,有的朋友眼尖,

可能已经看出来了,

4000个测序记录相对于Delta庞达的数量而言其实比例很低(实际比例可能比这个高一点,原因后叙)。

但这一点恰恰就是最大的破绽。

现在这24个有问题的测序记录全都是Delta的底子,

还碰巧全都带了按说比例应该很低的69/70del突变,

结果它们居然还可以在演化树上各奔东西……

这尼玛到底是一种什么奇迹?


至于剩下那5个夹杂了其他Omicron相关突变的测序记录,

它们互相之间的差别如此明显,

以至于又绕回到最开始的那个老问题(但这次甚至都不用对着演化树撸了):

如果这是真的重组事件,

那就只能理解为塞浦路斯这家神奇的实验室在短时间内发现了5次独立的重组事件……

……

来人啊,给塞浦路斯专家们上诺奖!


下面这部分各位可以看都不用看,

因为开局的那张演化树截图,

已经足以实锤塞浦路斯这家实验室翻车了~


但这家实验室到底出了啥毛病?

各位看看下面这篇预印本就清楚了~

——请品鉴[1]

这玩意儿比较小众偏门,

很难翻译成大白话解释清楚,

所以咱尽量重新组织语言八卦两句吧……

总而言之,

这篇预印本发表于2021年9月份(Omicron还没出世),

说的是伯尔尼大学几位老师发现,

用桑格研究所的ARCTIC V3全基因组测序规范[2]去测Delta时,

经常会发生刺突蛋白NTD结构域几个突变位点测不出来的毛病。

原因在于,ARCTIC V3是一种基于扩增子堆叠(amplicon tiling)的测序技术,

每个扩增子覆盖大概350bp的测序范围,

然后扩增子之间有大概20bp的重合,

再然后,每个扩增子片段测到的序列会由某种黑科技算法拼起来,

最后就变成了咱看到的全基因组测序结果。

但是对于Delta,伯尔尼大学的老师们观察到:

↑ 他们首先发现了刺突蛋白69/70del这个突变在Delta身上很容易漏掉,

接着顺藤摸瓜,发现是第72R号扩增子出了毛病(也涉及到73R),

最后他们发现,整个72R号扩增子的覆盖范围(也就是21357-22346位点)都有可能被漏掉。

(更详细的解释还可以看这里[3]


那么上面说的这一堆,跟塞浦路斯的所谓[混合毒株]有啥联系呢?

这事儿的来龙去脉就在于,

首先,塞浦路斯这家翻车实验室用的正好是ARCTIC V3规范,

(这很正常,全世界很多实验室都用的这玩意儿)

——请品鉴:

然后,上面已经解释过了,

用ARCTIC V3测Delta的时候,

整个amplicon 72R负责的范围都有可能拉胯,啥都抓不到。

但是这时候PCR还是要扩增~

正牌拉胯了,那么这个区域但凡有一丢丢痕量级的污染,

都有可能被无情地扩增……

所以最后让我们回头看看塞浦路斯这24个所谓的[混合毒株],

最醒目的Omicron相关突变出现在什么位置呢?

是的各位你们没记错,

刺突蛋白69/70del

哈哈哈哈~


补充一句,

咱只是想说塞浦路斯的那24个测序记录是实验室翻车事故,而不是重组实锤。

咱并不是说Omicron和Delta不能发生重组。

刚好相反,

鉴于目前Omicron和Delta传播的迅猛程度,

以及两种毒株弱到伤心的交叉免疫程度,

再以及新冠病毒共感染时的重组事件频率,

这两者发生重组只是迟早的事儿,

而且很有可能已经发生过了……

只不过暂时没抓住实锤而已。

参考

  1. ^ 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1.09.09.21262951v1.full
  2. ^ https://artic.network/ncov-2019
  3. ^ https://virological.org/t/missing-g21987a-mutation-in-sars-cov-2-delta-variants-due-to-non-specific-amplification-by-artic-v3-primers/764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