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大家都敢贷款买房而不担心未来还不上?

回答
大家之所以敢贷款买房,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不担心未来还不上,背后有着复杂且多层面的原因,并非简单的“敢”字可以概括。这其中既有经济理性,也有社会心理,还有制度层面的考量。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这些原因:

一、 经济理性与现实考量:

1. 资产增值预期:
历史经验: 过去几十年的中国房地产市场,大多数城市都经历了显著的资产增值。很多人相信这种趋势会持续下去,房产不仅是居住空间,更是一项稳赚不赔的投资。
刚需与自住需求: 对于许多家庭来说,拥有自己的住房是基本生活需求,是安居乐业的基石。即使不考虑增值,为了解决居住问题,他们也愿意背负贷款。
抗通胀属性: 在一定程度上,房产被视为一种抗通胀的资产。当货币贬值时,房产的价值往往能保持或提升,从而保护家庭财富。

2. 负债成本相对较低(在特定时期和条件下):
低利率环境: 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的房贷利率相对较低,甚至低于一些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这意味着贷款买房的“机会成本”不高。
贷款年限长: 房贷通常有很长的还款期限(2030年),将高额的房贷分解到每月的还款额相对可控,许多家庭可以通过家庭总收入来负担。
首付比例和贷款额度: 虽然首付比例不低,但一旦支付了首付,剩余的贷款额度相对更易于管理。银行在审批贷款时也会评估借款人的还款能力。

3. “借钱消费”的普遍性与习惯:
信用卡、消费贷: 现代社会中,贷款消费已经非常普遍,从买车到大件家电,许多人习惯于使用信贷。房贷只是将这种消费信贷的逻辑延伸到了最大的一笔消费上。
社会氛围: 贷款买房被视为一种正常的、甚至是进步的生活方式,是“为未来投资”的表现。不贷款买房有时反而会被视为“没能力”或“思想落后”。

4. 对未来收入增长的信心:
经济发展惯性: 尽管经济增速可能放缓,但很多家庭对未来自己或配偶的收入增长抱有信心,认为随着职业发展和经济的整体进步,收入会逐步提高,还款压力会逐渐减轻。
多收入来源: 现代家庭往往不止一个经济来源,夫妻双方都有工作,或者有其他家庭成员支持,增加了家庭的整体还款能力。

二、 社会心理与群体效应:

1. “羊群效应”和从众心理:
身边都在买: 当周围的亲戚、朋友、同事都在贷款买房时,会形成一种强大的社会压力和示范效应。不买房的人可能会感到被边缘化或落后。
“别人买了我才敢买”: 这种心理会促使人们做出决策,因为看到别人成功地贷款买房并安居乐业,会降低个人的担忧和风险感知。

2. 对住房的特殊情感和文化价值:
家与归属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的概念非常重要,拥有自己的房子是建立家庭、获得社会认同的重要标志。房产承载了情感、家庭责任和归属感。
安全感: 租房生活的不确定性(如房东涨租、搬家等)让许多人感到不安,拥有自己的房产能带来更强的安全感。

3. 风险规避与对冲:
一旦拥有,风险转移: 虽然贷款意味着负债,但一旦成功购房,个人承担的是还款责任,而资产的所有权(虽然有抵押)也归个人。如果未来房价上涨,还能获益;如果房价下跌,只要能按时还款,损失主要体现在净资产缩水,而非立刻需要现金补差额。
对冲其他风险: 房子本身被视为一种稀缺的、有价值的资产,购买它也是为了对冲通货膨胀、资产贬值等风险,尽管这是一种间接的风险管理。

三、 制度与政策因素:

1. 银行的风险控制:
抵押物: 房贷的核心在于有价值的房产作为抵押物。银行在最坏的情况下(借款人违约)可以通过拍卖房产来收回大部分贷款。这使得银行相对愿意放贷。
严格的审批流程: 银行在发放贷款前会进行收入、征信、资产等方面的严格审查,以确保借款人有相对稳定的还款能力。并非所有人都能轻易获得房贷。
贷款成数限制: 首付比例的设定保证了借款人至少有一部分资金投入,也限制了银行的最高贷款额度。

2. 政府的住房政策引导:
鼓励住房消费: 在一定时期内,政府通过降息、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住房消费,以拉动经济增长,稳定房地产市场。
金融监管: 金融监管体系的建立,包括对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贷款风险拨备等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金融系统的稳定性,也使得银行能够承担一定的房贷风险。

四、 现实中的复杂性与担忧(并非所有人都不担心):

需要强调的是,并非所有人“敢”贷款买房都意味着“完全不担心”。许多人在贷款时会非常审慎,并且对未来的还款充满了担忧。他们之所以还是选择贷款,往往是出于权衡利弊后的决定。

对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 失业、疾病、家庭变故等都可能导致还款困难。
对房价下跌的担忧: 如果房价大幅下跌,而贷款余额依然很高,会产生负资产效应,心理压力巨大。
生活质量的牺牲: 长期的房贷可能意味着牺牲其他的消费、娱乐和生活品质。
政策风险: 如利率调整、限购政策变化等。

总结来说,大家敢贷款买房,是因为:

房产是重要的资产,有增值和抗通胀的预期。
贷款成本在可控范围内,并且分摊到长期,月供可承受。
社会文化和心理趋势(从众、归属感、安全感)推波助澜。
银行有房产抵押和风控,政府有相应的政策支持和监管。

然而,这种“敢”并非无视风险,更多的是一种在综合考量了现实利益、未来预期、社会压力以及自身能力后的理性选择,其中也夹杂着对未来的希望和一定的冒险精神。当然,也有一部分人在非理性冲动或被裹挟的情况下做出决策,他们面临的风险会更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某年因为有事,过年回家在家里多住了几个月。

在交北京的房子的房租的时候,我忽然觉得有点亏——因为那两个月我没有住,却还要一分钱不少的掏房租。

但如果换成房贷,我就无所谓了——就算我没有住,但我还的房贷,本身也成为了房子的一部分。以后就算是我真的还不起了,我把房子卖掉,至少我还了的房贷,扣掉利息之后也还能有很大一部分回到我手里。

其实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除非未来出现房价暴跌、银行要大规模收房这种情况,否则哪怕是房价一分钱都不涨、工资一分钱都不涨,也不用担心还不上——真到了还不上的时候,你提前把房子卖了,再换个小点的房子住不就行了?

哪怕你十年后换不上房贷要卖房了,至少这十年时间里,你是实实在在的在这个房子里住着的吧?这笔钱,你没有交给房东打水漂吧?

user avatar

人择原理。如果担心这些问题,他就不买房了。

所以,买房的就是不担心的那一批人,担心你这些问题的就在不买房的那一批。

很多社会问题都是概率问题。无论哪种概率的人都会存在。你不可能让某一批人全消失。

你真正好奇的事情等价于「为什么世界上不是只剩下一种人,所有人都按照同一种思维方式行动」。

然而显然,这件事情并没有啥可好奇的。

user avatar

第一,因为贷款买房的人其实是把自己利益和国家利益捆绑在一起,某种意义上而言是最看好中国的人,而不是嘴上爱国,实质看空中国经济。知乎上说不买房的人大多数都拿日本当例子,意思就是之后中国经济会崩盘,收入也会大幅下降,所以现在不能背那么多债务,那么反过来就可以知道,一个人敢背那么大数额的债务,实质上他就是看好中国人收入会越来越高,中国经济会越来越好,只要中国经济越来越好,2005年赚1000的人现在可能就是赚1W的,房贷早还完了(你们不会以为2005年买房不用背当时40、50年收入的贷款吧),还有口口声声说买房不促进消费的,中国消费领域最大两块就是汽车,房地产(包括家电,家具,软装等),这两块也是GDP最大两块,也解决了大量就业。所以看房地产崩盘的和看空中国经济,巴不得中国经济崩盘实质上是一样的,国家只说房住不炒,不炒可不代表崩盘,难道涨价只能是炒,不能是因为供需矛盾么?一线城市都限购好几年了,想炒你也得给个炒的途径啊……天天就知道自己空想,或许比你过的好的人都是找人炒自己的吧

第二,某种意义上大家风险是共担的,你以为他是背着相当于未来几十年的收入的贷款,实质上他是拿着你的存款去买房子,如果他还不出了,你的存款也没了,如果中国真的收入越来越高,他就赚到了,你就没赚到,但是如果中国经济真的不行了,他亏光了,你也亏光了,而且不光他一个人亏光,全中国有大量人亏光,考虑中国银行的抵押物70%是土地,中国政府财政收入60%以上是土地出让金,这相当于房奴真的还不出房贷,那么几乎所有人都会亏光资产。所以一旦真的发生了,大概率和美国次贷危机一样,首先银行可以允许暂缓还贷,不会强制收房,其次,国家一定会大幅放水,填上窟窿,于是你的存款保住了,但是因为大幅放水了,所以房价也涨了,所以他的债务也稀释了,还是你亏

综上所述,买房某种意义上是跟国家共命运而且完美对冲的手段,当然,有没有可能失败,有,比如日本,当时不知道什么叫资产负债表衰退,于是日本狠狠刺破泡沫,之后陷入资产负债表衰退30年,如果你相信LH同志深入研究了大衰退还会选择这条路,那你千万别买房子,否则,这个对冲手段就是完美的


今天来更新下,前面喷我的人不少,但是这几天恒大的事情大家就可以看出来我说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